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文物古迹介绍

孚龙庙遗址
  孚龙庙遗址  孚龙庙遗址座落在龙泉山脚下,四周花繁叶茂,幽雅僻静,现仅存旗杆石和残垣碎瓦。关于孚龙庙的由来,当地有个非常优美的民间故事。相传古时候,东源连年大旱,禾焦草枯,饿死不少百姓,许多人不得不远离家乡,四处逃荒。百姓哀哀的哭声,惊动了四海龙王,龙王动了恻隐之心,便向玉帝陈情,奏请玉帝准许给东源施雨,但遭到了玉帝的断然拒绝。无奈之下,龙王只能偷偷派出—些虾兵蟹将在东源四处凿泉眼,一夜之间,东源到处泉水流淌,汇成一处,并且形成了一个满而不溢的湖泊,这就龙泉湖。自此东源万物复苏,物阜民丰,逃难的百姓也纷纷返回家园安居乐业。为了纪念龙王的恩德,百姓在龙泉山建起了孚龙庙,终年供奉,并把湖泊取名为龙泉湖,山取名为龙泉山。  万年桂和红军枫 由黄龙坑至杨家坞两旁,树木林立,古木参天,品种繁多,以阔叶林为主,辅以松、杉等针叶林和竹林,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生态风景线。在众多的珍稀古木中,十多株桂花树和古……[详细]
万安七古塔
  自唐代后,万安县建塔甚多,古塔林立,竞相争辉,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10余座,其中著名的七座是唐代棉津舍利塔、宋代桂江飞来塔、元代宝山文风塔、明代潞田小姐塔、明代高陂观音塔、明代百嘉崇文塔、清代县城文明塔。这些古塔风格各异,造型优美,为当地的古建筑增添了璀璨的一笔,围绕着古塔的种种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更为这些古塔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唐代:棉津舍利塔万安县棉津乡与遂川县碧洲乡山山相连,其中一山名天龙山。天龙山谷深山高,林木葱茏,溪瀑纵横,风光秀丽,自古就为佛教圣地。唐代时期,山中建天龙寺,在江南颇有名气,后在明清战乱中渐衰。两座舍利塔就坐落在天龙山旧寺庙的遗址上。宋代:桂江飞来塔飞来塔坐落在桂江乡白沂村头的平地上,北依五空(注:待考)族祠,南靠民居,西濒遂川江。全塔为青砖、泥沙垒砌而成,无基座,空心无梯,领先角六层,塔高15米,外径围9米,由下而上逐层收。每层筑有两个对称的拱窗,与祠堂、民居、……[详细]
万安观澜门城墙
  据专家考证,在我省,州府一级的古城墙,保存完好的只有赣州城。而作为县一级的古城墙,能完好地保存千米以上,并且保存两个以上城门的,只有万安县了。始建于宋代的万安古城墙全长1000余米,墙体厚实,城门古朴,濒临赣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月6日,记者漫步万安古城墙,感受其千古不变的雄姿,探寻其神秘厚重的历史——从土城墙到砖城墙历时400多年万安县政协副主席、《万安县文史资料》主编、江西省历史学会会员耿艳鹏告诉记者,万安古城墙的历史悠久基于万安县城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唐保大元年(943),地处赣江中游十八滩头的万安县,因“路当冲要,溯上则喉控交广,顺下则领带江湖,水陆之险阻,漕运之会通”而设立万安镇。北宋熙宁四年(1071),新置万安县。7年后的宋元丰元年戊午(1078),知县朱俊民开始修筑城池。至元丰六年(1083),胡天民接任知县后,万安土城墙才筑完。南宋绍兴二十五年乙亥(1155……[详细]
龙图学士和刺史传芳牌楼门
  龙图学士和刺史传芳牌楼门,位于乐安县罗陂乡水口村,坐北朝南,毗邻并排而立,中间隔一小巷。龙图学士牌楼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成化九年(1473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后裔为纪念先祖彭彦昭而建的;刺史传芳牌楼门始建于元代,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修,是水口村彭氏后裔为纪念先祖彭玕封为安定王而建。 龙图学士牌楼门平面呈八字形,四柱三间三楼单檐式全木结构,庑殿顶,四角飞檐起翘,四柱成一字形排列,两侧为呈八字形的砖砌翼墙。牌楼门为单檐砖脊小青瓦庑殿式屋面,正脊高7.75米。平板枋上有典型的明初风格的五层如意斗栱,明间上部为十攒斗栱,次间额枋上为六攒斗栱。中门之上阳刻“龙图学士”4字匾额。 刺史传芳牌楼门为四柱三间单檐三楼式砖石结构,四柱成一字形排列,两侧砖砌翼墙呈八字形,由四柱构成中门和两侧墙体,牌楼门宽11.41米、高8.05米。牌楼门为单檐庑殿式屋面,明间平板枋上有风格典型的五层……[详细]
345、云龙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龙桥
  云龙桥位于瑞金市象湖镇解放路居委会,瑞金城区南面沿江路旁,南北横跨绵江河。云龙桥宋代为浮桥,名“绵福”;明嘉靖十九年(1540)改作石墩木梁桥,因“桥界青云坊而跨龙池”,故更名“云龙桥”;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改成十二墩十一孔的红条石拱桥,全长117.52米,宽5米、高9.3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云龙桥是红都瑞金通往福建各苏区县的枢纽通道、毛泽东、周思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共和国开国元勋都曾频繁往返该桥。1960年,董必武代表中央人民政府慰问瑞金,重游云龙桥,写下了“绕廓绵江自在流,云龙桥上好凝眸……”的著名诗句。1988年瑞金市文物主管部门与部分离退休干部,发起修复坍塌多年的云龙桥的倡议,并按原貌修复,历时三载,耗资60余万元,于1991年竣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对修复云龙桥非常关心,并亲笔题写“瑞金云龙桥”五个字作桥名。云龙桥历史悠久,风景独特,登桥四眺,瑞金八景有四景……[详细]
八一起义部队会昌战斗遗址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叶挺、朱德、贺龙等指挥起义军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人民军队。八一起义的成功震惊了国内外,蒋介石、汪精卫急忙调兵遣将讨伐。遵照中共中央指示,起义部队挥师南下直取广东东江,8月26日进占瑞金县城。从缴获的敌军文件中得知,蒋介石嫡系钱大钧4个师1万余人,在会昌山一线构筑工事,同时桂系黄绍 竑部也从信丰往会昌赶,企图将起义军扼杀在会昌。为解南下后顾之忧,前敌委员会决定:趁两股敌人未会合,先破会昌之敌。8月30日早晨,起义军24师、3师和教导团先后从城东北、西北向敌军发起佯攻。由于起义军25师夜行军迷了路,未能投入战斗,上午的战斗打得异常激烈,陈赓营长一连攻下三个山包后,左腿两处中弹,年近50的师党代表徐特立也参战,朱德从牺牲的战士旁捡起步枪向敌人射击;敌炮弹不时落在指挥所四围,而周恩来、刘伯承、叶挺、聂荣臻等始终在前沿阵地沉着指挥。中午时分,2……[详细]
崇仁三川桥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我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395处,其中新发现3790处,复查605处。而入选江西文物“百大新发现”的仅为6处文物,廊桥类一处,为崇仁县许坊乡的三川桥。三川桥因不仅保持了完整的廊桥风貌,且又因是“单拱廊桥”,在江西省已经发现的历史文物中为绝无仅有。6月12日,记者来到许坊乡的三川桥村采访,村民领记者来到三川桥拍摄。这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廊桥,由于村民的保护,历尽260多年风雨的三川桥风采依旧。三川桥集中体现了抚州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其以造型精美,结构别致,蕴藏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受到省文物专家的青睐。从村中沿新建的水泥路北行数百米,远远地就看见一座黛瓦红壁的廊桥,步入廊桥,记者发现廊桥竟有亭、台、楼、阁的多种功效,远看像似一栋汉瓦盖顶的房屋,廊桥的中间是上下坡面的台阶,路中留着车行道,人来车往不相。众多的木材支架卯榫结构,使得桥梁显得很稳当。200多年来是村民-、纳……[详细]
中共西江县委旧址
  中共西江县委旧址位于会昌县西江镇许家祠(西江圩东南边)。为典型的赣南客家建筑风格,坐落于江西会昌西江镇圩上的南面,位于323国道与赣龙铁路之间,始建于清乾丙寅年(1746),系砖木结构,硬山顶,坐西朝东,进深28米,宽39米,一进二厅,主厅面积近400平米。1933年7月下旬,中共西江临时县委成立。县委机关驻西江圩许家祠,梁汇川、马德民、杨志春先后任县委书记。同年10月,西江县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西江县委隶属粤赣省委,县委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等工作机构,下辖庄埠、洛口、城市、南门、小密、高陂、梅坑、黄安、赤鹅、黄龙、宽田、沙心等12个区委。同月为贯彻上级指示精神,部署全县各项工作,西江县委召开了县、区、乡干部大会,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现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名录。中共西江县委是在国民党准备对中央苏区实行第五次“围剿”前夕建立的。受尽封建--和国民党反动派压迫的西江人民,通……[详细]
349、简寂观
简寂观
  简寂观简寂观原名太虚观,在庐山南麓金鸡峰下,是南朝宋著名道士陆修静修行处。陆修静博精星象,好方外游,青年时遍访名山,求仙学道。于刘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到达庐山,爱金鸡峰下水秀山灵,遂建观其下,名曰太虚。采药炼丹、传授门徒、静心颐神、撰写道经,在庐山度过了七个年头。陆修静逝后诏溢简寂先生,取“止烦曰简、远嚣在寂”之意,由是太虚观改称简寂观。简寂观在当时是庐山乃至江南最大的道观,庙宇宏丽,规模雄伟,金宫玉阙,倚崖六层。观中的藏经阁,有陆修静奏请御赐道经并经诫、方药、符图1228卷,据说是用“龙箧贮存”,相当讲究,是当时道教最大的经库。简寂观四周风景极佳:观后有苍翠古樟和陆修静手植的14棵六朝松,这些古松“龙鳞雪斡,蔽日干霄”,“偃者拂地、耸者入云”,虬枝古斡图画所不能写,一千多年来一直是庐山胜景之一。林中有听松亭、白云馆、朝真馆、炼丹井、捣药臼、洗药池,以及陆修静讲道与观星象的礼斗石,观……[详细]
梅福红十二军军部旧址
  梅福红十二军军部旧址(石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地点:石城县琴江镇梅福村事情发生年代:1930年-1933年旧址位于琴江镇梅福村,俗称“红麻条屋”。该旧址中间是黄姓香火堂,两边为厢房,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风格。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331.48平方米。1930年6月22日,根据毛泽东“红军要协助地方党组织发动群众,组织地方革命武装,建立革命政权”的指示,红十二军在代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率领下,从长汀来到石城。6月25日,抵达石城龙岗,接着向石城县城挺进。27日凌晨,进占石城县城,军部驻于该旧址内。6月28日,红十二军与石城地方革命武装在县城西门庙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石城县革命委员会,隶属赣西南苏维埃政府赣南革命委员会,谢学明任主席。7月6日,红十二军离开石城后,县城很快被靖卫团攻破,革命委员会被迫解散。1931年2月,红十二军再次攻克石城,县革命委员会随之恢……[详细]
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旧址
  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旧址位于中国江西省德兴市绕二镇重溪村,是一幢二进三间二偏房四天井的砖木结构城堡式两层楼房,清代建筑,占地面积525平方米。于1990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旧址为一幢二进三间二偏房四天井的砖木结构城堡式两层楼房,清代建筑,占地面积525平方米。1990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4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方志敏、粟裕等革命前辈都曾在此工作、生活过。该旧址为德兴市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是全市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于日晒雨淋,年久失修,这幢深宅大院损毁较重。德兴市博物馆本着对文物、对历史负责的工作原则,积极向上争取项目维修资金30万元,立即实施维修,工程经过招投标,安徽省黄山大明古建公司承接了这个项目。据该市博物馆副馆长吴雨林介绍,从完工现场维修情况来看,它遵守了“江西省文保中心维修方案”,忠实按维修方案来做这个维修工程。……[详细]
屏山红三军团司令部旧址
  屏山红三军团司令部旧址地址:石城县屏山镇屏山村事件发生年代:1934年屏山红三军团司令部旧址位于屏山镇屏山村镜面排组。建于清道光年间,为天井式客家民居建筑。座西朝东,砖土木结构,悬山顶,面宽69.4米,进深22米,占地面积1526.8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1934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红三军团受命驻守中央苏区北部石城,与进犯中央苏区的敌军进行过英勇顽强的战斗,史称“石城阻击战”。为迟滞敌军向中央苏区中心地域的进犯,保障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的安全集结与战略转移,赢得时间,红三军团遵照中革军委的命令,在石城以北约五十华里的纵深地域内,设置了三道防线,展开了石城阻击战。整个战斗十分惨烈,红军战士英勇奋战,国民党军伤亡惨重,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阻击战于10月7日胜利结束。红三军团为取得石城阻击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1934年10月7日石城阻击战结束后,红三军团奉命撤离至观下、……[详细]
理坑村民居
  理坑村民居位于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村。山村原名里坑,因自古村人崇尚理学,秉承勤读之风,被誉为朱子理学之源,故称理坑。自元代起文风大兴,明清时更是文人学上、进士官宦辈出,曾有36官宦、16进士、92文入学士,出了333部582卷著作,其中5部78卷被收入《四库全书》,可见理坑昔日的辉煌。理坑明清官宅约120余幢,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清代道光年间茶商余显辉的“诒裕堂”,还有花园式的“云溪别墅”,园林式建筑“花厅”,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这些古建筑粉墙黛瓦、飞檐戗角、“三雕”工艺精湛,布局科学、合理、冬暖夏凉,是生态文明的绿宝石,是建筑艺术的博览园。天官上卿府邸是明末吏部尚书余懋衡告老还乡时修建的,用来家人居住和接待娇客……[详细]
354、洞渊阁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洞渊阁
  由后晋的刘悟真所建。宋时章盛弃官不做来此修真,以药疗民疾,邑人彭梅叟因感激而建阁纪念。清咸丰五年(1858)太平军攻入安福城,将阁付之一炬。现存的“洞渊阁”为同治五年(1866)全邑捐资在废墟上重建的。“洞渊阁”共两层,高12米,宽14米,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砖木结构,翘角飞檐,歇山顶,一泼水风格,鱼吻、宝葫芦镇屋脊。每二层四周均有回廊,登高远眺,武功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俯瞰脚下的沪水河,渔帆点点、竹排成行,顺水蜿蜒而下。环看山城美景尽收眼底,那耸入云天的东山文塔,格外秀美。难怪少年时代旅居安福几年的著名作家杜宣,乐不思蜀,晚年在回忆录中,多次提到安福的山水之美和对在洞渊阁上嬉戏的留恋,甚至还有重访洞渊阁的念头,因年高身体的原因一直未能成行,对此他不无遗憾。洞渊阁前有一口水井,叫“清净源”,水质纯净、甘冽。相传建阁时的栋梁,由道士施法术,从水中取出。此传不足为信,但它能证明阁的一段鲜为……[详细]
浮梁红塔
  红塔在景德镇市浮梁县旧城内西面的一个小土堆上,六角七层,每面有二朵铺作,角上有转角铺出,除第二层同第一层的门窗较高无平座外,余各层均有平座,每层平座设有三门,各据一面,余三面无门,各据一面,余三面无门,因墙厚度大,故塔内形成一条长巷。据《浮梁县志》载:年僧度创,塔高十三丈,宋造,明万历三年,塔重修”。因外墙为红色,故名红塔。红塔前面过去也有一座寺庙,叫西寺,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太和六年(公元832年)。宋代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浮梁县民黎文表提倡在西寺后面建造一座佛塔,此后,经过前后79年,到宋代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一座九层高的塔拔地而起,矗立至今。红塔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970年有关单位对红塔进行实地测量时,发现塔顶有一个复盆,铜质锅状,铸有文字,记载了红塔建造完成的时间。1984年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对红塔进行重修,历时两年,全面修复对外开放。红塔的佛名为“大圣宝塔”,因为座落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