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篇

甪直沈家祠堂
  家祠堂位于甪直镇万盛米行旧址西侧。解放后,祠堂被改为粮管所仓库。沈家祠堂规模是苏州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家祠.依次是照壁、门厅、前厅、后厅、附房、住楼。前厅面阔七间25.6米,进深11.4米,内四界前重轩后双步,前轩为一枝香鹤颈轩,内轩为船篷轩;前厅东附房面阔三间8.8米,进深8.6米,内四界前单步后双步;附房带西夹厢间.宽3.15米,进深5.3米。后厅面阔六间21.3米,进深7.9米,内四界前三步后单步,圆作抬粱式;后厅东附房面阔三间6.26米,进深八檩6.8米,圆作穿斗式。后厅西侧住楼面阔三间6.5米,进深五界5.9米,回顶式。2009年7月,沈氏祠堂列入苏州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寿公祠
  寿公祠又称寿山将军祠。在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内。1926年为纪念清末爱国名将寿山将军所建。三进式院落,由山门、前殿、后殿、东西厢房等组成,占地1650平方米。寿山(1860-1900),袁姓,字眉峰。是明末兵部尚书袁崇焕后裔,生于瑷珲。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寿山将军英勇杀敌,屡建战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驻瑷珲镇边军统领。次年,沙俄入侵我国江东六十四屯,寿山派人保护旗屯。光绪二十五年升任瑷珲副都统,光绪二十六年清政府命寿山署黑龙江将军,同年七月沙俄以十多万大军向我国进攻,寿山将军奋勇抗击,最后以身殉职,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祠堂已整修一新,原“眉峰殉难碑铭”,重新复立于祠堂内。…[详细]
胡湾胡氏宗祠
  胡湾胡氏宗祠,为清代古建,2012年9月经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2月经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古建位于陶辛镇胡湾行政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太平天国时期遭严重破坏,清咸丰年间重新修复,徽派建筑风格,雕梁画栋,刻工精湛,保存基本完好,为芜湖市域农村不可多得的古建筑。1909年当地胡姓以宗祠为校舍开办芜湖县农村第一所新式西化小学,于解放战争时期发展为完中,培养出副高以上职称者67人,名列高尖端科技人才36人,博士、博士后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学子遍布海内外,因此闻名遐迩,被誉为“芜湖教授村”。2010年县文物所主持对其进行了保护性维修。保护范围:四周墙基外,东…[详细]
罗驿村李氏宗祠
  澄迈县老城镇罗驿村,位于老城镇西南边方向约6.5公里处,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村,于南宋末期形成。全村共699户,总人口数3117人,均为农业户农业人口,其中男1713人,女1404人,全村都姓“李”。罗驿村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2562亩。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农政策的鼓舞下,农民集中精力搞好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甘蔗、花生、木薯、荔枝、香蕉等。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科学管理,提高粮食产量。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大力种植尖椒、冬瓜等反季节瓜菜,增加收入,农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011年,第一产业经济总收入1946万元,第二产业经济总收入97万元,第三产业经济总收入2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7…[详细]
延平王祠
  延平郡王祠位于南安市石井镇。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诏令迁郑成功灵柩归葬故里南安郑氏祖茔,并建祠祀之。祠坐西南面东北,前临海,后靠鳌石山,沿中轴线自北而南,依次为照壁、山门、大殿,边有附属建筑,门前置旗杆石。大殿面阔3间,抬梁式木构架,硬山顶,燕尾形屋脊。殿中悬“三世五爵”、“威风雄烈”等匾额,柱镌历朝题赞楹联,中有康熙诏赐郑成功父子迁葬时所撰联对,文曰:“诸王无寸土,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四镇多二心,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民国16年(1927年)重建,1949年被国民党飞机炸坏,1987年重修。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彭家祠堂
  彭家祠堂位于房县门鼓寺镇彭家湾村。建于清光绪年间,为当地望族彭氏的家祠。坐东朝西,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合院式布局,由前厅、正堂,左右配屋等组成。前厅也为其祠堂的门厅,大门有贴面式牌楼,四柱三间三楼,牌楼高出前厅檐口,门额嵌石匾,阴刻楷书“圣宗祠”。正堂与前厅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砖木结构,面阔三间,硬山灰布瓦顶,抬梁、穿斗式混合构架。前厅嵴檩彩绘有八卦、如意、蝙蝠图案,墨书题。天井院中间用鹅卵石铺成“人”字形地幔,地域特征明显。该祠堂保存较好,木结构形式与屋面嵴饰都很有特点,在鄂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湖北省内保存较完整清代祠堂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详细]
朱氏家祠
  朱氏家祠位于宝应县安宜镇小石头街8号,是清代宝应籍湖北布政使朱士达家祠,建于清道光年间。朱氏家祠原名朱方伯公祠,为宝应一门三进士之一的朱士达一支的家祠,因朱士达于湖北等地任布政使,故称方伯,家祠依明清布政使称呼惯例,称朱方伯公祠。朱士达(?-1854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今江苏省宝应县)人,清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登进士,署黟县知县、南凌知县、霍山知县,授怀宁知县。后升任寿州知州、凤颍捕盗同知。道光九年,任凤阳府知府。后署庐凤道。道光十三年,署徽宁池太广道、授广西左江道。道光十六年,授云南迤东道。道光二十年,任四川按察使、陕西按察使。道光二十二年,任湖北布政使。…[详细]
公孙杵臼祠堂
  公孙杵臼祠堂,位于忻府区新建路办事处逯家庄村东。坐北向南,东西41.8米,南北110.5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大殿题记载,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建。两进院布局,中轴线上有戏台、过殿、两侧为东西配殿,除戏台为近年新建外,余皆为清代遗构。过殿面宽三间,进深五椽,悬山式卷棚顶。大殿建于高0.65米的砖砌台基上,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无廊式构架,前檐明次间均设六抹方格隔扇门窗,鼓式柱础。殿内明间设神坛,供奉公孙杵臼夫妇坐像。公孙杵臼为晋国大夫,为救赵氏孤儿而献身。此祠堂为纪念他而设。东西配殿各面宽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石矍村冯氏祠堂
  石石矍村将军第(冯氏大宗祠)始建于公元609年,文林冯公祠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50年),夏阳侯庙始建于清代。石石矍村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村中有火山岩古民居230余间,共计26630平方米,保存情况基本完好。村落典雅、古朴,大部分传统建筑主体完整,院落多为独立院落式类型,部分建筑为海南典型的“十柱”式结构平房,石头为火山石,木材有杉木、菠萝蜜格板等,是澄迈县乃至海南省具有代表性的火山岩传统民居建筑群。同时古村内有15条由火山岩铺成的石板路,串联村内火山岩传统民居,纵横交错,形成独特的梳状路网格局。2019年10月7日,石石矍村冯氏祠堂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下柏石陈大宗祠
  陈大宗祠年代:清坐西朝东偏南20度,总体布局为前后三进,并设有戏台、厢房、钟豉亭、茶亭等,占地约970平方米。前厅,面阔五间间两弄,进深六檩用四柱。戏台为四柱重檐攒尖顶,位于前厅与正厅之间,与正厅隔天井。天井两侧设钟豉亭。正厅,面阔五间,梁架为八檩,明间五架梁前双步后单步,为直梁,整个大厅除椽子外,通绘彩画。正厅与后厅明间之间设过厅(茶厅),过厅两侧为水池、厢房。后厅,梁架为七檩,明间五架梁前后单步,为直梁。该祠彩绘图案多样,用料考究,至今鲜艳如初;单体建筑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布局完整,是一处较为重要的祠堂建筑。…[详细]
晚翠公祠
  晚翠公祠:为南社谢氏七世祖谢晚翠的房祠,也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610且),1937年、1998年重修。坐东南向西北,为三间二进合院格式布局,头门设两塾台,头一进大门很简朴。墙基及门框、门楣均为红砂岩材质,两侧门柱刻对联“泽由七世,衍派千枝”,横额“晚翠公祠”。进门是一个窄长的木质挡中屏风,背面也有对联:“居乡当敦伦睦族,入庙须尊祖敬宗”。正屋上悬“仰徽堂”横匾,下边供奉先祖牌位。占地面积212.16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顶,招梁与穿半混合式木作梁架。公祠门前的空地上立有两块旗杆石,分别是为同治四年、光绪二年的进士所立。一个家族在短短11年的时间里,就出了两个进士,确为家门盛事。…[详细]
逸峰赵公祠
  逸峰赵公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南门村。逸峰赵公祠又称世寿堂,在菉猗堂南侧,祀南门村赵氏九世祖赵逸峰。始建于明代晚期,原为蚝壳墙,民国17年(1928)重建改为砖墙。坐东向西,三间三进,中轴线左右对称。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木架构,硬山顶,博古脊,石脚青砖墙,绿釉瓦当、滴水;祠内外有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壁画等饰物。花岗石行书阴刻楣额:“逸峰赵公祠”。祠左右设巷道,巷道分置大理石刻隶书匾额“云路”、“天衢”,砖雕周边护匾。…[详细]
吴文简祠
  名称:吴文简祠地址: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年代: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家族/来历:月山村吴氏家族吴文简祠位于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村口,与来凤桥相对,依山傍水。“文简”是因吴姓之祖吴翥曾受唐宣宗谥封为文简先生,后人为追缅先贤,建祠纪念。祠堂三进五开间,由大门牌楼、正堂、后堂组成。整体布局呈长方形,长33.4米,宽17.4米,整个建筑造型庄重古朴、美观大方。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因遭兵燹,后由族人募建,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立柱,康熙五年(1666年)。坐东南朝西北,面积约660平方米。前临溪,后依山,前后三进建筑,包括门楼、正堂、后堂,各进…[详细]
宋名臣祠
  宋名臣祠是1901年由当时醴陵知县陈寿纶倡捐而建。在当时渌江书院的学生达到顶盛时期,增加到了200人,斋舍不够住,就在这里增加了斋舍,即:日新斋。宋明臣祠的原名是“三公祠”,是为了纪念我们醴陵三位宋代的名臣:吴猎、皮龙荣、杨大异,他们都是宋代的二品官,是历史上有名的抗倭将领。后来经过考证,宋代的时候我们醴陵的名臣远远不只他们三位,于是就将三公祠改名为“宋名臣祠”。两边墙壁上分别嵌有“醴陵创建三公祠碑记”和“宋名臣祠碑记”并附有捐碑。“醴陵创建三公祠碑记”的碑文内容是当时的知县所写,字体由清代著名的书法家黄自元书写而篆刻。这些碑保存得比较完整,文革时期被埋在地下,所以没有被破坏掉。…[详细]
朱子祠
  朱子祠 朱子祠:朱子祠为先贤书院主要建筑之一。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应南康府教授熊士伯之请,南康知府张象文创建此祠专祀朱熹。祠中立朱熹自画像石刻,左有张象文《文公朱子专祠碑记》,右有《白鹿洞书院教条》碑刻。作为朱熹纪念馆,室内还陈列《朱熹生平事迹》共九部分。上悬清康熙颁赐“学达性天”金宇匾额,两侧柱联:“列嶂成垣永护考亭之遗迹”、“环溪作泮“遥通洒水之真源”。 报功祠:位于朱子祠西,原称先贤祠、三贤祠。曾先后祀李渤、周濂溪、程颐、程灏、张横渠、陈了前、陶靖节、刘西涧父子及其他有功于白鹿洞书院之诸先贤。作为纪念馆,祠内陈列《白鹿洞书院史展览》共五部分。 …[详细]
赵寺田氏祠堂
  赵寺田氏祠堂位于李鹊镇赵寺村西,为明代建筑。1988年,广饶县文物普查队下属的西营、小张、李鹊三级文物普查组对赵寺田氏宗祠堂进行了详细调查。2010年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再次对该祠堂进行了复查。通过调查发现,祠堂为一个完整的院落,共有北屋、门楼组成,南北约33米,东西约15米,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北屋三间,坐北朝南,东西长9.1米,南北宽5.1米,房檐高3.5米,房脊高5.5米。门楼一间,砖木结构,青砖灰瓦,保存完好。该祠堂是目前广饶县现存的唯一一处明代建筑。该建筑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特色,对于研究明代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2017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赵武灵王祠
  赵武灵王祠,又称凤灵寺,位于代县新高乡赵村村南。创建年代不详。据祠内碑载,明万历十四年(1586)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237平方米。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照壁、戏台和正殿。正殿为明代遗构,余皆为清代建筑。正殿砖砌台基,基宽12.5米、深10.6米、高0.37米。面宽三间,进深五椽,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前檐斗栱三踩单昂,明间平身科一攒,出45度斜栱,次间平身科二攒,后檐斗栱为一斗二升交麻叶,前檐明、次间施四扇六抹格扇门。殿内两山及后墙施有彩绘壁画51.24平方米。祠内现存明重修碑1通。1981年,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上观音陈家祠堂
  上观音陈家祠堂位于中观镇政府西一公里。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建有正房、厢房、下殿、戏楼、四角天井,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堂屋左右檐柱各雕刻凤凰一只,戏台上塑假哥假嫂,八角藻井绘太极八卦图。建造人陈泽燕殁后葬于祠内天井,墓穴望山石刻“一品”。如此建筑甚为少见。祠左为陈家老宅,有门联为:“修已克已安分守己行几件天理事情多福多寿,忍人让人切莫害人存一点公道心肠有子有孙”,宅后为陈燕泽之父陈虞惠(清庚申科进士)墓。1855年于祠所在从山脚至山顶栽植柏树以培风水,称之为青龙,现尚存已有150余年树岺的101棵参天古柏,成为名符其实的“青龙”。现存陈家祠堂保存较好。…[详细]
僧忠亲王祠
  【僧忠亲王祠】位于于今开封市东棚坂街小学内,现存大殿为清代建筑。清同治三年(1862年)清廷命僧格林沁统辖山东、河南事务,任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四省总督、抚巡,提督、总兵等职。同治四年(1865年)入山东镇压捻军,在曹州北高庄战役中死于捻-下。清廷皇帝钦赐在河南省建立科尔沁忠亲王僧格林沁专祠。该祠现存大殿,坐北面南,长20米,宽10米前墙磨砖,出厦。室内木构件有彩绘,画工精细,色彩明朗。殿外为三级石阶。院内有清同治十年僧忠亲王祠碑一通,碑文反映了太平天国失败后,北方农民义军继续坚持战斗,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事实。时代:清地址:开封市顺河区东棚板街一师附小院内…[详细]
轮水谢氏宗祠
  轮水村,属于广东阳春市岗美镇管辖;其古民居由当地谢氏祖先建于明清年间,不但以其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引起当地文物部门的关注,更因谢氏家族数百年来殷殷重教之举而名声在外。由于历代重教,这条古村落在当地一直被称为“秀才村”。据相关史料及《谢氏族谱》记载,谢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四年(1587年),原为一座三进五开间加四廊悬山顶式古建筑,建筑总面积1100平方米,于光绪二年(1877年)重修,缩小前一进。现为一座二进五开间加两廊悬山顶式古建筑,建筑面积达七百平方米。走进谢氏宗祠,各式浮雕精工夺目,花鸟虫鱼、历史人物、山水画像,无不栩栩如生,源自明清的岭南建筑风格一览无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