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余姚市旅游

余姚市文物古迹介绍

重建四明山革命武装旧址
  草茅庵,位于余姚市洪山乡余鲍陈村约2.5公里的山岗上。是一座较为典型的庵堂建筑,座东朝西,九开间木结构正殿,通面阔32.75米,通进深8.9米。抬梁式梁架,硬山屋面,系清末建筑。草茅庵是四明地区迄今为止保存较好,建筑特色较浓厚的一处宗教建筑。更是浙东革命斗争史上著名的草茅庵重建革命武装旧址。1947年5月上旬,中共四明工委在洪山乡孔岙召开重要会议,决定发动群众,建立武装。5月15日夜晚,由中共四明工委主持召开了建军大会,宣布重建革命武装。顾德欢、陈布衣、朱之光等同志参加了这次会议。部队番号对外称“三五支队第四中队”,对内番号为“四中队”,部队建立了党支部。后来这支部队经过多次战斗,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四明山地区的主力革命武装,为浙东革命作出了贡献。草茅庵建军,重燃了浙东人民反抗蒋介石-统治的熊熊烈火,标志着四明山地区的革命斗争由隐蔽坚持阶段转向游击战争阶段,开创了浙东革命斗争的新局面,意义十……[详细]
邵家老宅
  邵家老宅位于余姚市临城村新邵家弄,清代晚期砖木结构建筑。原屋主邵氏,于上海经营生意。当地称为“新邵家”。该宅整体坐北朝南,前后四进,规模较大。前进门厅,后为正厅,穿仪门后为后楼与两厢所围之天井,后有罩屋。门厅硬山平屋,面阔五间。明间五架抬梁带前单后单,作正墙门之用。后正厅硬山顶平屋,五开间。内穿抬混合梁架,六柱八檩。前设檐廊,较为朴素。原前有两厢房,现已拆改。正厅后为一高墙,中开仪门,整体砖砌结构。上设砖雕,雕刻丰富。正中门额为“凤山小筑”四字。仪门两侧另开两边门。高墙朝北设披屋,与两厢构成回廊。后楼硬山造建筑,屋较高大,两侧猫弓山墙,面阔五间,其中两稍间独立,为传统重檐式;正中三间为单檐,二楼设廊,上下檐廊均施牛腿、雀替等装饰,雕刻丰富。其中二楼设卷棚顶,方形地砖铺廊道。内八柱十檩,穿抬混合梁架。门窗均较精美。厢楼面阔二间,内三架梁式。邵家老宅格局规整,规模较大,其后院装饰丰富,颇有特色……[详细]
马渚横河水利航运设施
  马渚横河即虞余运河的余姚段,经宋代大规模的整修改造而成,西起牟山长坝,经湖塘江、马渚中河,过曹墅桥注入姚江,八十年作为杭甬运河甲线。斗门在南宋起便有陡门、闸坝等设施的记载,1952年,在原闸基础上建成斗门爱国增产水闸,水闸南侧建人力拖船坝,1969年前后在分水墩北侧建厢式船闸。1983年运河改造,河道截直,斗门老闸废弃,中河两端新建西横河、斗门升船机,1986年为配合东排工程,重建西横河水闸、新建斗门水闸。斗门老闸、斗门新闸和升船机、西横河闸和升船机在空间上南北呼应,发挥着航运、节制的作用,是沟通姚江与曹娥江之间重要的枢纽之一;在时间上反映了从宋元以来此段运河水利航运设施技术的演进过程,为运河发展变迁提供了一个截面。2011年1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斗门老闸斗门老闸自古有之,《南宋嘉泰志》即有相关记载。明嘉靖年间修建斗门堰,后废,清同治二年重修。1952年在原闸位置上改建爱……[详细]
44、禅悦寺
禅悦寺
  禅悦寺位于河姆渡遗址西南十多里的禅余山南麓车厩岙,占地两千余平方米。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敕赐“禅悦寺”额。禅悦寺曾三毁四建,最后一次改建于清光绪三年(1877)。现存高大恢宏的大殿,面阔20.1米,分五间,进深13.9米,明、次间梁架为五架梁前后单步双步。前有廊,轩梁、雀替、挑尖梁头均雕有精湛的人物故事图案。殿内供奉如来佛木雕座像,香案前跪拜处铺地石板雕有精致的荷花、牡丹、仙鹤、凤凰等图案,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故为余姚市级文保单位。离寺二里余有龙潭,又称窄坑龙潭或发雾潭,意为潭水蒸发雾蒙迷茫,颇似仙境。潭水顺山势下流,从野岭落下,形成瀑布,蔚为壮观。据《禅悦寺志》载,古时龙潭分三泉,左泉深丈余,供寺内和尚汲水厨炊,因名香积泉。右泉深不数尺,是寺内煎茶用水,故名煮茗泉。还有一泉从石缝0渗出,终年涓滴流继,泉眼经常转移,或左或右,不可捉摸,如凿渠引流,泉水则氵亭,犹如母狮的乳汁,不可……[详细]
羊额古道
    羊额古道,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已有七百八十余年历史,一直为梁弄南通大岚之要道,有天梯之称。据载,孙氏九世孙孙德玉,曾为崇政殿侍讲,后因伤足,久治不愈,宁宗皇帝就特赐拐杖一根,不久就告病还乡。他与庆元德云和尚最为知交,因德云和尚主持杖锡寺,相距甚远,山道险阻,不便往来,二人出资开凿羊额岭,岭旁岩壁凿有“羊额古道”四字。   古道全长约五公里,用块石砌成,宽约二米。两边山崖陡峭,竹木参天,鸟雀啁鸣,兰草喷香,涧底流水潺潺,美如琴声。雨天岭上烟雾弥漫,人如在云中行走。登岭眺望,梁弄山水尽收眼底。传说有仙人丹丘子在这一带修道牧羊,更增添了古道的神秘。  古道东面,有岙曰北斗湾,内有众多山涧小溪,最大的一条称溅水岩溪,涧水清沏寒冷,溪中栖息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蝾螈。在湾口,有块摩崖石刻,镌刻一个“佛”字,下面刻有百余个小字,记载了建造羊额岭庵助田记事。古道悠悠,北斗湾生态环境完好,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详细]
余姚状元楼
  状元楼处于泗门镇阁老府内,据说是谢迁幼年读书处,为明代建筑。谢迁(1449—1531),字于乔,号木斋。成化十年(1474),谢迁举乡试第一(解元),次年,又中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修撰,累迁左庶子。曾任太子太傅,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死后赠太傅,谥文正。他一生光明磊落,秉节直谅,是历史上著名的贤相。谢迁中状元后曾将原先读书之处作了扩建和修葺,状元楼之名自此而得。该楼四周围墙,坐北朝南,重檐歇山,四角上翘,通面阔15.90米,分三间二弄,通进深10.50米。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梁架结构,用九檩、七柱。状元楼迄今已逾五百年,历史悠久,仍能基本保持原有结构和风貌,弥足珍贵,是余姚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在建筑技艺上,状元楼也颇具特色和独有风格,对研究明初浙东地区的建筑风貌有重要价值。1997年3月19日,该楼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详细]
李家塔板桥
  李家塔板桥位于鹿亭乡李家塔村,是一座石墩屋盖式板桥,它以结构独特,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江南雨水充足,气候多变,桥梁是江南水乡的道路纽带,也是水乡的特色,凉亭可让行人歇脚、避雨。李家塔板桥则在桥上建屋,集桥梁、凉亭于一体,给行人带来了极大便利。李家塔板桥全长27.7米,桥阔4.5米,桥墩由六根高8.95米巨形条石并列竖于溪上,上再横铺条石一根,用以联结桥墩,防止倾倒。整座桥身仅一只桥墩,侧视犹如金鸡独立。在桥墩上平铺大原木10根,搁架予两岸,上钉木板,形成桥面。桥上盖有十间高约4米的桥屋,梁架系抬梁和穿斗结合,中部贯通形似长廊,木橡上盖小青瓦。全桥两侧围以木栅,栅下部甩木板护围。桥南端原有一庵,以桥来象征普渡众生,为该庵增添了形象的佛教气氛。李家塔板桥建成时间无从查考,根据其建筑特色分析,当为清代末年。李家塔板桥于1987年10月被列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澄遗址
  东澄古文化遗址位于与河姆渡文化遗址隔姚江相望,距离仅二点五公里的河姆渡镇东澄村,处在姚江南岸仅五百米处。该遗址整体面积约在近万平方米以上,文化层厚度约八十公分左右。1979年,在该遗址采集到一些印纹硬陶之类的标本,及完整的印纹硬陶罐。1985年4月,由省考古所进行试掘,发现有商代的陶片,也有六朝至唐、宋间的瓷片。后又发现并采集到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印纹硬陶等三种陶系的陶片。从陶片的形体来看,器形较大,却有多样纹饰,有回字纹、方格纹、米字纹、直线纹、云雷纹、羽毛纹以及不规则的曲线纹等。印纹陶数量较多,烧制火候高,质地坚硬,击音清脆;有紫、红、灰等多种颜色,有着较高的艺术水平行业烧制技术。根据标本分析,该遗址属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址,体现着距今约三千五百年时期所能达到的手工工艺水准,标志着这一时代的文明程度。东澄古文化遗址于1987年10月列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余姚通济桥
  通济桥横跨余姚城中的姚江之上,由于它是姚江上最长最高的桥,故被称为“浙东第一桥”。该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原为木结构,初名德惠桥,后又改名虹桥,屡建屡毁。元朝至顺三年,改建为石砌三孔桥,定名为通济桥。现存桥身为清朝雍正七年至九年重建。通济桥全长90米,高大雄伟,桥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题道:“海舶过而风帆不解”八个字,便足以证明。北宋时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旅行至此,更是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山如碧波翻江去,水似青天照月明。唤取仙人来此住,莫教辛苦上层城。”2019年10月7日,余姚通济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交通:余姚市区公交车均可到达。景点位置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府前路……[详细]
赵考古祠
  赵考古祠是余姚市一处著名的纪念性建筑,位于余姚镇笋行弄26号。是为纪念明初著名教育家、音韵学家赵谦,于明嘉靖年间而建,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初年重建。赵谦(1351—1395),原名古则,字撝谦,号考古先生,凤亭乡(今肖东镇)人。一生淡泊名利,专注学术,留下著作300余卷,为古文字学作出了重大贡献。“赵考古祠”历经风雨沧桑,仍保持了原有的基本格局。该祠为硬山顶,有倒座和正厅两进,通面阔均为14.6米,正厅通进深9.76米,倒座通进深10.1米,抬梁和穿斗相结合的梁架结构。地面用石板错缝平铺。中间天井面积为250平方米,全部用石板平铺。赵考古祠这种由倒座和正厅构成的基本结构,朴素大方的装饰艺术,凸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反映出这一时期余姚乃至浙东地区祠堂建筑的风格特色。赵考古祠于1997年3月19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余姚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余姚城区龙泉山南山腰。初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系清同治元年(1862)倾圮后于光绪十九年(1893)由乡人集资重建,至今完整。文昌阁坐北朝南,重檐,东西两侧筑马头山墙,总占地面积达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50平方米。分三开间,通面阔8,45米,通进深9米。明间梁架为抬梁式,次间为穿斗式,用五柱,八檩。殿前有船棚顶轩廊,廊枋雕刻精细传神,重檐飞椽,用材较大。地面石板错缝铺砌,屋面小青瓦覆盖,置勾头滴水。文昌阁东侧另有附属建筑,为三开间硬山平房。通面阔9.05米,通进深7.15米。梁架结构为穿斗式,用五柱,八檩。用材较小,装饰素雅。文昌阁系古代读书人祭祀掌管科举功名的文昌菩萨的场所,影响较大。具有较大的历史建筑价值。文昌阁已于2001年5月18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管家弄史氏民居
  管家弄史氏民居位于余姚市阳明街道阳明社区管家弄84号,翰林房与黄家墙门间。民居坐北朝南,由前后两个院落组成。墙门开于南墙正中,石库门框,檐头瓦当、滴水错落有致。前院由正厅及左右单披两厢组成,正厅硬山顶平屋,东山墙后侧置两马头,五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六柱八檩。梁架间瓜柱鹰咀细长,将横梁包裹住,素面。厅内由长方形石板错缝并列平铺。次间格子窗拙古秀朴。两单披厢屋相对而出,各两开间。后院由后厅及单披两厢组成,后厅四开间,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五柱七檩。形制简于正厅。前后两天井均为石板地面,前天井正中置甬道。该宅据当地村民讲述为翰林房史家的书房,小巧别致,装饰古朴,年代久远,是武胜门历史街区一带明代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武胜门路蔡氏民居
  武胜门路蔡氏民居位于余姚市阳明社区武胜门路,坐北朝南,原格局依中轴线为台门、主楼及两厢楼。现存台门及主楼,四周围以高墙。以建筑风格判断为清末民居建筑。台门开于南墙正中,置两扇板门,面板用竹条装饰。台门内侧设披檐。门龙素面。台门与主楼之间为天井,石板铺地,中置甬道。甬道宽度较大。主楼为硬山顶楼房,七开间。明间抬梁,四柱落地,五架梁。次间、梢间及尽间为穿斗抬梁混合式,五柱七檩。明间前设廊。二层楼板伸出檐柱,外沿饰倚栏。明间为堂前,前设六扇花格门,后金柱之间设板门六扇。明间后檐又设石库台门。楼上前立面部分保留花格窗,后立面为石窗。老宅格局基本完整,主楼保存较好,体现了余姚清末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有重要的历史和建筑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余姚陈氏故居
  陈氏故居为清代民居建筑,位于三七市镇二六市村官桥自然村。陈氏故居的基本格局和风貌保持至今,规模较大,总占地面积2645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前楼、后楼、后罩屋,东西两侧各有厢楼,前后楼各五开间,后罩屋七开间,厢楼各三开间。此宅为包括蒋介石首席幕僚陈布雷在内的陈氏七兄弟(陈布雷、陈勉甫、陈叔谅、陈行叔、陈叔兑、陈叔时、陈叔同)及堂兄陈屺怀的出生处。陈氏兄弟以后大多都为政界要员或著名学者。陈布雷不但出生于此,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以后又多次返乡居住。陈氏故居作为一处重要的名人故居,对了解和研究陈布雷及其他陈氏兄弟人生轨迹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陈氏故居已于2001年5月18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55、棂星桥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棂星桥
  棂星桥位于余姚市阳明街道龙泉山北麓青少年宫东南处,俗称明星桥,始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修。原址位于学弄东首学宫处。上个世纪80年代迁于此处。桥东西横卧于旱地,系单孔石拱桥,全长16米,桥面宽3.7米,矢高2.1米。两侧各置十级石阶。桥两侧设栏板、望柱,望柱抹角,末端栏板雕作抱鼓。桥面正中平台,方形石板双环相套,雕莲花。桥拱券为镶边横联砌置法砌筑。两堍条石横联错缝垒砌。南北桥栏板正中刻桥额,北侧扇形状,刻“棂星桥”,西镌“里人募捐重修”,东刻“民国六年丁巳”。南侧浮雕横匾,阴刻“¨水源流”。棂星桥体态轻盈、瑰丽,身线流畅、唯美,是江南水乡一带典型的古代石拱桥。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