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余姚市旅游

余姚市文物古迹介绍

61、舜江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舜江楼
  通济桥往北沿石阶而下,迎面便是一座高耸的城楼,这就是舜江楼,俗称鼓楼。舜江楼建筑于5米高的城墙之上,这段城墙是目前余姚仅存的一段古城墙,弥足珍贵,楼与城墙连为一体,更加突出了余姚古朴的历史风貌。舜江楼初建于元至元元年(1335),以舜江命名,楼上设置刻漏用以计时。明清两代,多次毁而又建,清光绪十一年,重建后更铸大铜钟,兼作报时和火灾报警之用。舜江楼作为城楼扼守姚城地理地势要冲,是古代余姚城的重要门户,具有相当的战略地位,明嘉靖年间,在余姚人民保卫家园,抵御倭寇侵扰的斗争中,舜江楼上曾设置钟、鼓、云板等,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舜江楼是余姚古建筑中采用官式做法的突出一例,具有重要的建筑科学价值。通济桥和舜江楼是余姚古代建筑中的优秀代表,体现着余姚古代工匠杰出的建筑智慧和能力。自古以来一直作为余姚古城的标志性建筑物,是余姚城古代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余姚城的历史徽标。1995年4月,通济桥和舜江……[详细]
62、瑞云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云楼
  王阳明的诞生地瑞云楼位于余姚北城,是王阳明父亲王华考中状元前租自莫氏。明成化八年,王阳明诞生时,他祖母梦见神仙瑞云送子的佳话,遂将此楼称之为瑞云楼。王阳明在此楼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活,待王华任职京师,即择地龙山里第构筑新居,此楼又租给钱氏。至弘治九年(1496),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大儒钱德洪亦降生于此楼,实乃历史之巧合。待王阳明贵显,每当回姚,必指点楼中藏胎衣处,顾念到母亲和祖母,因自己军务繁忙,对母、祖不得生养死殓,每每引起长时间的痛苦。此楼主体后在清乾隆年间被焚毁,而仪门、正厅等四周建筑基本完整,火烧场遗址一直保存至今。1996年由市政府拨款,在火烧场遗址上借用别处拆迁的明代建筑原材料,仍按明代风格,参照故文献《瑞云楼记》所述原样在原址修建,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越国公庙
  越国公庙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汪巷村西明自然村村中心,亦称为“越国公祠”。初建于唐乾符年间,现存建筑为晚清时期重建。据光绪版《余姚县志》,越国公庙在四明山,唐乾符间翰林学士汪亮建以祀其祖越国公汪华,嘉靖十九年裔孙惇与其弟克章重修。清同治元年毁,十一年后裔重建。殿前原有石牌坊(高八尺,宽一丈八尺,前树汉白玉圣旨碑,雕有盘龙和皇帝御笔),文革时被毁。越国公庙整体坐北朝南,由前后两殿组成,中间贯以穿堂连接,呈“工”字状布局。前后两进均为三开间,明间五架抬梁,歇山造屋顶,飞檐高跷,屋较高大,颇有气势。越国公庙颇有历史渊源,同时建筑规格较高,为乡村祠堂建筑之重要形态,具有相当的文物保护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管家弄邵氏民居
  管家弄邵氏民居位于余姚市阳明街道阳明社区管家弄117号,坐北朝南,正厅及西面侧屋围合成一小庭院,后楼与正厅在一条中轴线上。正厅及西面侧屋为清代时期建筑,后楼为邵氏后代在民国时期的后续建筑。正厅面阔五间,硬山顶高平屋,檐下辟廊,屋主九檩,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屋内地面用石板错缝平铺,整体用材较大,建筑风格朴素大方。西侧屋面阔三间,内侧单披,与正厅相接。东厢房面阔三间,距正厅较近,四柱七檩,穿斗抬梁式混合结构。后楼为民国时期邵氏后代所建,面阔五间,五柱九檩,观音兜山墙楼房。管家弄邵氏民居为邵氏家族繁衍居住之地,从清光绪年间到民国时期,再到现代,一直有邵氏子孙在此居住,该宅为余姚世居宅院的代表之一。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65、瓜瓞亭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瓜瓞亭
  瓜瓞亭位于余姚市兰江街道谭家岭村谭家岭茶场的小山顶上。南北横穿。瓜瓞亭原为余姚南城四陆门之一的南明门(清乾隆时改称南溟门)。抗战时期,南北两城拆掉全部城墙。邑人邵之传等特将南溟门城门洞移建至城南潭家岭,额题“瓜瓞亭”。此处为旧时通肖东的必经要道。瓜瓞亭为圆洞石城门,面阔6.59米,通高3.66米。城门的南北两壁均用条石错缝平叠。拱券用规整的石块砌筑,拱阔3.8米,拱高3.6米。城门内壁东侧镌“忠恕廉明”,两侧镌“孝义仁和”。城门顶上已覆有山泥,长满野草,辟小道可供行人穿越。瓜瓞亭为迁移建筑,虽体量不甚巨大,雕刻也非精细之作,但该城门为目前余姚仅存的城门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余姚大方岳第
  大方岳第位于余姚市阳明街道阳明社区武胜门路41-45号,据口碑相传,该宅系王阳明读书处,其父王华亦住过。从建筑结构看,该宅为明代建筑。大方岳第坐北朝南,由主楼及两翼楼组合而成,平面呈倒置“凹”型,主楼三开间,硬山顶。主楼通面阔8.72米,通进深8.09米,明、次间穿斗、抬梁混合是式梁架,五柱八檩,前重檐后单檐。东西翼楼各四间,外露一间,翼楼通面阔9.84米,通进深4.60米,梁架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三柱五檩。整座建筑用材不大,装饰古朴。梁的断面呈圆形,瓜柱呈柁墩,下部呈鹰咀状,中柱上置十字拱,柱础为倒置毡帽式。大方岳第年代悠久,又为王阳明读书处,具重要历史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张启钊旧宅
  张启钊旧宅位于余姚市兰江街道舜南社区笋行弄76号,坐北朝南。该宅的主人为余姚电力公司的经理张启钊,解放后属统战对象。该旧宅所有建筑都沿着中轴线分布,在中轴线是建门厅、主楼、后楼,中间用前后院隔开。两侧建翼楼,连接门厅、主楼和后楼。楼上用回廊宛转相通。环境幽静,整体布局井然有序。主楼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翼楼分布在主楼的两侧,各为三间,房屋建筑结构精细,转角廊轩有精美雕工。张宅在整体布局上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封闭式院落的格局,但在建筑结构上又带有泽派韵味。特别是主楼和翼楼形成的回廊式结构,在余姚地区颇有特色。张启钊旧宅保存较好,历史背景深厚,建筑形制独特。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68、芦山寺
芦山寺
    千年古刹芦山寺位于河姆渡原始生态区东北侧,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北宋天圣七年(1029)由惠兰和尚重建。治平二年(1065)钦赐“芦山普光院”额名。其规模和影响,曾一度与天童寺、雪窦寺齐名浙东。  现存的芦山寺,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5290平方米。山门、藏经楼及两侧斋楼是光绪十三年(1887)守传和尚重修的建筑,大殿于1995年重建。大殿面阔19.6米,分五间,重檐歇山顶,盖琉璃瓦,四翼角高高翘起。寺前有一株苍翠参天的千年银杏树,径围须三人环抱。树旁有约240平方米的石砌放生池,水波涟漪,风景宜人,正如宋代学士舒亶《芦山寺》诗所述:“别开小径入松关,半在云间半雨间。红叶满庭人倚槛,一池寒水动秋山。”……[详细]
学宫小学旧址
  学宫小学旧址位于余姚市实验小学老校区内(梨洲街道学弄社区)。校舍始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至民国二十一年,历时4年,如今仅存教学楼一幢,现为实验小学图书楼。该教学楼系砖木混作单檐建筑,坐北朝南。三开间两楼,前置阳台,洋松木欧式栏杆,中为楼梯,两边共四教室。在教学楼东山墙南首墙体内嵌石碑一块,系“余姚县立学宫小学碑记”,记述了办学沿革、校址的文化底蕴、筹款建校立碑经过、校舍建筑委员会十九人名单。该旧址为典型的民国砖木建筑,时代特征明显,碑刻记述详尽,也是余姚市实验小学百年校史的见证,对研究余姚教育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合宝弄叶家台门
  合宝弄叶家台门位于余姚市宪卿第社区合宝弄,为清中晚期建筑。该地区为叶氏宗族聚集地,共分五兄弟,叶家台门为叶家大房,位于叶氏举人房(叶家二房)东侧,俗称“紫藤棚”。叶家台门坐北朝南,为三合院结构,朝东开门。主楼重檐硬山顶,五开间,穿斗式构造,七柱九檩。用材较为粗大。檐下设廊,施月梁,梁头略有雕刻。东西厢楼两开间,与主楼稍间相连,进深三柱。东厢楼靠南一间朝东开门,外设门罩,石库门结构,上有砖雕。门檐上有飞檐装饰。主楼后朝北又开一门,石库门结构,形制与东门基本一致。该宅作为叶家大房,与叶氏举人房等错落呼应,具有一定历史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九缸岭窑址
  九缸岭窑址位于黄湖北部山坳中,水陆交通可以东西转运,南北群山又为制瓷提供充足的原料和燃料。窑址内有面积长20米、宽4米的瓷片堆积层,但厚度不明。废品堆积层西侧有高1米以上的缓坡,其土呈暗红色,由南至北逐渐与山体混为一色。九缸岭瓷片纹饰与战国印纹硬陶极其相似,器耳纹饰具有汉代特征,这可与大量汉代墓0土瓷器加以印证。产品器形大、矮壮、胎厚,应属东汉瓷窑。东汉时期的窑址在我市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窑址,并且仅发现这一处。九缸岭窑从印纹硬陶纹饰的传统继承,到陶质向瓷质的一大跨越,为陶瓷的渊源关系及演变、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1987年10月,九缸岭窑址被列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72、永兴庙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兴庙
  兴庙位于余姚市陆埠镇石门村,建于清代,崇祀唐代名臣、书坛大家虞世南。虞世南(558-638),字伯施,余姚人。自少志向高远,学业精进。自陈朝至唐代,一身而任四朝。唐太宗时,任虞世南为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后转秘书监,赐爵“永兴县子”,故有“虞永兴”之称。为官清正,议论持正,对上敢于犯颜直谏。唐太宗曾赞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认为“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卒后陪葬昭陵,谥文懿。永兴庙分前后殿,各五间,两边各置厢房,前殿明间置戏台。牛腿等雕刻较精湛。该庙是余姚唯一有关虞世南的古代纪念性建筑。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73、树滋堂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树滋堂
  树滋堂位于四明山镇芦田村。建于清晚期。分前后两进,两边为厢楼,天井中有戏台一座。前楼为五开间,通面阔21.8米,通进深5.0米。后进为三开间,通面阔12.2米,通井深8.5米,梁架结构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戏台周长为18.4米。后进明间全部采用石柱;次间除后檐柱为石柱外,余为木柱;戏台全部采用石柱。无论后进还是戏台,所有石柱上均镌有楹联。戏台与后进之间用卷棚廊轩相连接,为我市古戏台中所仅见。该祠建筑布局独特,戏台的造型和雕刻工艺相当有特色,并且保存基本完好,是我市山区古代祠堂中较为突出的一例。树滋堂于2001年5月18日由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隐石宕遗址(含山王庙)
  大隐是浙东地区重要的石材开采地之一,相传自汉代即已开宕取石,延续至今。因所产石料质地好、适用性广,在宁绍地区广为使用,称为“大隐石”。长命山石宕自明代开采至今,东西绵延约2公里,由英节宕、荷间宕、九层楼宕和蝙蝠宕组成。已废弃的采石遗存表面开宕凿石的痕迹清晰可辨。山王庙初建于唐代,系大隐石工为祀山神秀公而建,庙内配祀财神和鲁班,每年春秋两祀。现存山王庙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正门东向。现存山门、前殿、大殿、厢楼及商铺、办公楼等建筑,格局基本保存,是大隐石宕业者祭祀、议事、经营之场所。古石宕遗址及山王庙是大隐石文化的见证,动静两态反映了大隐石宕业、运输业的历史。……[详细]
临城阮氏宗祠
  阮氏宗祠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临山镇临城村桥板西路37号,建于民国十九年孟春。据碑记记载,该宗祠由阮氏大房长性垕发起,以老八房之祖堂屋为祠址,募捐集资而成。1998年进行重修,为临山镇文化站办公之用。阮氏宗祠整体坐南朝北,前后四进。由北至南依次为墙门、门厅、大厅及后厅。大厅前为大天井,两侧有厢房,其中西厢内有两碑记。门厅硬山顶,面阔七间。大厅硬山顶高平屋,面阔五间。后厅硬山平屋,面阔七间。正厅与后厅间有披廊相连。阮氏宗祠体现了民国时期祠堂建筑之特色,又有碑记立内,具有一定价值。2014年9月23日,余姚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