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连云区旅游

连云区文物古迹介绍

海青寺塔
  位于连云港市云台乡大村水库之滨,称“大村塔’。因此塔是为供养“释迎真身舍利”和“阿育王灵牙”而建,故名“阿育王塔”。因塔原建于海清寺前,又称“海清寺塔”。据塔的第五层东南面嵌的碑文记载,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起塔至天圣九年镌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级内安放佛像,天圣九年二月三日完工,距今已近千年的历史。昔日殿宇已不复存在。??? 但从遗址规模踏勘,大体可以恢复其平面布置。塔建于山门前、中轴线上。塔后为前山门3间,额名“海清寺”。正殿3间,左右翼以配殿各3间,塔、寺的平面布置,并不按我国北魏佛寺旧法,塔置于正殿前。与唐宋以后佛寺建筑以殿为主的配置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仍对正中轴线。因而该塔为我国建筑史上佛寺嬗变中宝贵的一例。??? 该塔为仿0式,九级八面。相对高度为40.58米(不包括基座在内)。塔身、心柱、内廊梯级、腰沿、塔刹为砖砌而成。塔门南向,东、西、南、北面各辟券门,外壁内绕以走廊,中央有八……[详细]
延福观
  明代崇祯四年(1631年)由高晋卿等三个太监出资在东磊围屏山前兴建延福观。从此东磊便成为云台山一带道教的主要基地,三四百年间香火旺盛,甚至连围屏山也赋予了一个道教的名称——钟鼎,山上所有的景点都染有浓重的道教色彩。由于延福观紧靠围屏山,地势险要,又隐蔽于绿色丛林之中,躲过了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成为云台山中唯一免遭此劫的庙宇。然而“文革”后期拆毁了保存完好的大殿和玉兰山房,其余设施也全部流散或破坏,剩余的前山门和西配房年久失修,几乎坍塌。山门题额为“敕赐护国延福观”,是典型的明代寺观建筑风格。观前累石起平台,东望海天,极目千里。遥想二三百年前山下还是汪洋一片的大海,明月初升,静影沉璧。那便是云台山的一个名景:平台水月。东院原为玉兰山房,把古玉兰树围于院中。陶澍巡视云台山时,对这里也进行过大修,并题楹联一副于玉兰山房:“奇石似人花下立,仙人如鹤竹间来”。庙后有温泉一池,隆冬不冰。周围石壁上刻着……[详细]
田横岗遗址
  田横岗遗址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中云街道办事处金苏村云龙涧风景区。田横(?-前202),秦末狄县(今山东高青)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曾自立为“齐王”,刘邦称帝后,率部众500余人逃居海岛,后被迫皆自尽。据唐《元和郡县图志》、《通典》及宋《太平寰宇记》等记载,田横岗在东海县东北六十一里小鬲山,孤峰独秀,三面壁立,俯临深壑,唯有东隅可近人行,垒石为城,即田横所处营地。现存田横岗分为左、中、右、前四营寨,均面向北面大海,其中营寨位于隔峰山顶,有四条小道联系其它各营寨。中营寨东、西、北三面都是悬崖,南面用块石砌成高3米的寨墙,右寨设与中寨一涧相隔的“鹰嘴顶”;左寨设于“狼牙顶”呈环形,前寨筑在条山顶。田横岗的石城高2-5米、宽1-1.5米,现存总长200多米。另在绝壁陡坡的隙缝处砌有封堵的石墙,总长200多米。在田横岗正中有一建筑遗址,据残碑记载,为明代所建的“田横祠”。碑高1.6米、宽0.74米……[详细]
连云港抗日防御遗迹
  连云港抗日防御遗迹(1938-1939年)连云港抗日防御遗迹包括大龙顶、围屏山、锦屏山、丫髻山、猴嘴山、朝阳西山、东陬山、仙姑岭等处。大龙顶是连云港市云台山大桅尖东侧的一个山头,为黄窝山最高峰,因其峰顶有块岩石形似龙头,故名。根据地方文献的记载,此处遗址为1938年至1939年,国民党守军为抵御日本海军对连云港的进攻而修筑的防御工事。共两处。第一处在大龙顶西侧主峰,此处工事呈环形,依山势而建,壕沟向东延伸,残存碉堡两座,遗留战壕总长度约1500米。在遗址土层中清理出大量的弹壳、弹片、军服纽扣等遗物,还有一颗完整的-及一块日军地界石碑。经鉴别,弹壳、纽扣等遗物为双方作战部队所留。第二处在大龙顶主峰东段,由西距主峰输电铁塔约三四百米处开始,沿山脊向东延伸。此处工事主要分三个群体,之间可见断续连接的壕沟,虽多数已经淤平,但轮廓隐约可见。这一线的工事构成特点突出,多利用岩石、招崖的空隙,略为修整,……[详细]
连云港封土石室墓群
  俗称“古洞”、“唐王洞”、“藏军洞”,主要分布在连云港市区的锦屏山、南云台山,中云台山、北云台山和灌云县伊芦山。目前共调查发现封土石室墓474处,其中锦屏山93处,南云台山321处,中云台山25处,北云台山10处,伊芦山25处。封土石室墓多数主体结构可分为石室、甬道、封土三部分。石室多采用未经修整的石块砌筑,少数大型石室用料规整。石室左右两侧的石壁多自下向上逐渐内收,有些为直壁。石室后壁为直壁,多数呈梯形,少数呈方形。石室顶部多采用体量较大的长条石平铺盖顶,极少数采用叠涩式顶部。石室多数有甬道。石室之外封以泥土,呈缓坡馒头状。根据石室墓底部平面分布情况,大致可分为方形、梯形、刀形、凸字形、腰鼓形等五型,又可以按照有无龛室、甬道位置分布情况做进一步形式划分。在中云街道隔村南山封土石室墓中采集到青瓷罐、碗、盘口壶、坛及唐三彩残片;在灌云县伊芦乡伊芦山的封土石室0-土过唐代黄釉陶罐、钱币等;在南……[详细]
上海大旅社
  上海大旅社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办事处胜利社区胜利路49号。始建于1933年,由上海马姓商人建造。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高15米。建筑依山势而建,由前后两进二层楼房围合成四合院式院落,木质走廊和十余处大小不一的木楼梯连通各个楼层。该建筑建筑风格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临街立面为欧式建筑风格,阳台、穿堂、门厅的两侧砌圆形门柱台,一层临街有四处门窗运用爱奥尼亚式柱作装饰。正门上方女儿墙上设计了科林斯式柱并有花草图案的浮雕,并装饰中国传统的“福禄寿”三星等图案。庭院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样式为主,屋面为中式起脊屋顶,楼层交接处有仿斗拱的装饰,前楼二楼的窗户上方设计有中国建筑常见的匾额,廊柱与挂落之下设计有精美的雀替和灯笼状的装饰,扶手、栏杆雕刻有考究的纹饰,院内门窗原为中式格扇门窗。1945年连云港市市政府曾设于此。1949年初,华东军管会曾在此设华东青年干校。20世纪60……[详细]
乐寿山庄
  乐寿山庄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街道北固山下海滨公园,--出资兴建。--(1876-1942),字峻青,河北宁河县人,原为军阀张勋属下分统(旅长)、海州镇守使,后投靠孙传芳。北伐后,国民党政府聘为少将参议,久居海州一带,成为地方实力派人物。1917年,--聘请德籍工程师设计建筑乐寿山庄。有楼房一幢,71间,3层,为欧式古典建筑风格,又仿欧式花园圈占草坪,建有荷花喷水池和亭子,亭曰“向若”,又名“望海亭”。南向建石门,拱形,外额书“乐寿山庄”,内额书“海疆磐石”。1938年,楼房毁于侵华日军轰炸。园内存石刻两处:一为诗刻,黄杰题并书;一为题刻,曰“瑞石窝”。庄园总面积约5公顷。园内还有防空洞两处:一处在山门的东侧,为一古代的封土石室改建;另一处位于山门东南,已于修铁路立交桥,公路改道时而被破坏。乐寿山庄对研究民国史及连云港市近代史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对旅游资源开发也有重要价值。2010年被公布……[详细]
果城里建筑群
  果城里建筑群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办事处胜利社区果城里巷1-23号。二十世纪30年代初由上海中兴公司兴建,为中西合璧建筑,颇具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共由4座院落组成,每个院落外侧又各附建一狭长的小院落,石木结构,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4座院落分为两排,中间有一南北向3米宽石板路,路两侧各分布两座对称的院落,南北院落间距1.2米。每座院落面阔17.2米,进深21.8米。建筑平面由三合式连体两坡屋面平房和面向石板路的围墙组成,围墙上置镶有雕琢精致的石门框,院内房屋廊檐有木质檐柱支撑,山墙上置砖砌圆形百页气窗。果城里建筑群原为二十世纪30年代初连云港建港初期的政府要员及高级职员寓所,现为港务局员工居住。该建筑群是研究连云港港史的第一手实物资料,是连云港建港初期最早建筑之一,也是连云港民国建筑经典之作。2010年被市政府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详细]
大雾崖石城
  大雾崖石城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朝阳街道南山大雾崖下。城南为悬崖,西、北两面皆为巨壑,惟东面是缓坡,可通行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石城是张百川祖父为防埝军而出资修建,今唯有石墙尚存,高1.2-3米不等,宽0.9-1.1米不等,南北长约1000米。城内南面有一块巨石上的石刻,上刻张百川的《雾崖石城记》,共计708字,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地方官绅为抵御刘天福的捻军起义而筑此城,记此城筑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告竣。该建筑对研究捻军活动情况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现基本完好,是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历史及抗清历史的珍贵资料。1995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石城本体为准,向四周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石城本体为准,向四周延伸150米。……[详细]
平山旗杆夹及小村旗杆夹
  平山旗杆夹及小村旗杆夹平山旗杆夹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云山街道办事处平山村。平山旗杆夹由南北两块穿孔的长石组成,片石根部埋入土中,夹间距0.61米,两石高约2米。每石上有3孔,上下为方孔,边长0.13-0.14米,中为圆孔,直径0.13-0.14米。小村旗杆石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小村东北侧400米处的山坡上。小村旗杆石系清代遗存,以两根相对而立的梯形片石构成,石间距0.6米。主石长1.62米,厚0.16米,宽0.62米,上孔直径为0.16米,下孔长0.14米,宽0.10米。旗杆夹是明清时期航海停泊靠岸处的标志。现大海已东退,旗杆石作为口岸和码头的标记,成为连云港市重要的历史遗迹。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各旗杆夹为中心,向四周延伸50米。建设控制地带:以各旗杆夹为中心,向四周延伸150米。……[详细]
明清烟墩
  分布在连云港市连云区、海州区云台山脉,为明清时期重要的海防遗存。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为防备倭寇与海贼,在沿海设烟墩14墩,后又增设4墩。至清嘉庆年间,仍有烟墩10座,守兵30人。2015年明清海防调查中共发现烟墩13座,成线状分布于连云区、海州区云台山脉南北两侧,形成两条由沿海至海州城的传递线路。其中南固山烟墩、北固山烟墩、宿城炮台顶烟墩、大村烟墩保存较为完整,其余烟墩破损较为严重。其中南固山烟墩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街道南固山烟墩山北侧断崖,东北临海,由三层人工台地构成,直径约10米、残高2米,外有护墙一围,直径约40米、高1.5米、厚1米,皆由石块垒筑。连云港明清烟墩是重要的明清海防遗存,对研究明清时期军事设施建筑方法、形制特征以及海防史、军事史具有重要的价值。1993年南固山烟墩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明清烟墩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磊石刻群(含渔湾石刻)
  东磊石刻群(含渔湾石刻)(清至民国)东磊石刻群(含渔湾石刻)位于连云港市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云台街道东磊村、渔湾村,系清至民国时期石刻群,共有50余处石刻,刻于延福观附近的岩壁及渔湾老龙潭周围。其中“万壑朝宗”题刻(所属南云台林场)是清代题刻,刻面高0.5米,宽1.93米,大字字径44厘米,款字字径6厘米,字体皆为楷书;“登山观海”题刻(所属南云台林场)系清代题刻,刻面长1.2米,宽0.6米,大款字径35厘米,小款字径14厘米,字体皆为隶书;“洗头盆”诗刻是清代的诗刻,由杨廷镇题诗并勒,字径11厘米,楷书;“重来东磊”题刻,字径25厘米,楷书;“温泉”题刻是民国时期题刻,二字楷书,字径60厘米,款具“民国八年春,陶士英题”。渔湾石刻现有3处,分别是姚士璋“飞雪”题刻、“花镜石”题刻与“曲水”题刻。姚士璋,浙江仁和人,光绪进士,海州石室书院山长,以篆书名于天下。……[详细]
张学瀚故居
  张学瀚故居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朝阳街道新县居委会。坐北朝南,现存二层石木结构,硬山,面宽20.4米,进深6.15米。三架木质结构,保存较完整,梁为圆梁,用料壮实,整座房屋有较明显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张学瀚(1868-1940),字百川,朝阳新县人,出身于书香门第,是1897年秀才,1900年科试贡生。他年少好学,犹喜钻研苦练,勤习书法,成就出类拔萃。中年,已立于海州著名文人之列。“每到一处,他必考其道理,觅其史存,而后以诗颂之”。其宅为清代晚期建筑,无论在建筑工艺还是在用料方面都极其考究,因此该宅不但对研究张学瀚的生平有着较为重要的价值,而且也是研究新县地区建筑构造的重要资料。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张学瀚故居院墙。建设控制地带:院墙外10米。……[详细]
连云港火车站旧址
  连云港火车站旧址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中山北路下侧。始建于1933年,建成于1935年。西洋式平顶建筑,钟楼设于东端,远视如船形。办公楼四层,钟楼十层(含地下室),钢架混凝土结构。建筑占地1170平方米,实用面积3000多平方米。该楼原为连云港港口和车站的共用办公楼,由原国民政府陇海铁路管理局承包给南京复兴公司下设的方纪公司负责施工建造。1937年9月20日该楼遭受侵华日军炮击,中弹两处,1970年和1983年两次装修。该楼一直是连云港标志性建筑,为连云港建港初期建筑之一,对研究连云港港史、连云港市经济开发史和中国海港史有参考价值。2001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5米处,西至候车厅,南至站前道路,北至站台。……[详细]
北海观音寺石刻群
  北海观音寺石刻群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朝阳街道张庄村南山玉女峰东侧炮台顶西,花果山风景区气象雷达站东北侧北海观音寺遗址附近。共有“灵籁泉”石刻、“喷玉泉”石刻、“甘露水”石刻、“卓锡泉”石刻、“天锡泉”石刻、“金佛禅寺”石刻、“移我情”石刻、“曾经沧海”石刻、“朐阳”石刻、“无常迅速,一心念佛”石刻、“水”石刻、“阿弥陀佛”石刻、“悟真石”石刻、“崩云”石刻、“气象万千”石刻等15处;另有杨廷镇五言律诗、“张建勋顿首拜”、“崇祯十年”功德石刻共3处。石刻为阴刻楷书,书法风格遒劲有力。此石刻群对研究连云港市宗教史及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甘露泉”石刻为中心,东、西、北各延伸150米,南至悬崖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