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吉林省旅游

吉林省红色旅游景点

打死鬼子坎战斗遗址
  打死鬼子坎战斗地遗址,位于通化县兴林镇政府东南8公里处,在朝阳村东北角山下的朝阳河边,离村2公里。保护范围面积500平方米,遗址处没有建筑物,有一条水泥路经过,路边立有一标志牌:“通化县兴林镇打死鬼子坎战斗遗址”。1936年夏,在伪满未全面实行“东边道独立大讨伐”之前,日伪军时常胁迫金川县白家堡子群众,到山林中毁坏抗联以备疗伤和换取弹药、给养而种植的“大烟”。得知情况后,抗联准备予敌以痛击。7月7日,这股敌人再次胁迫百姓前去毁坏“大烟”。次日,得到情报后的杨靖宇命抗联一部加快行军速度,赶到白家堡子村南面的雷家沟坎(也称王志明坎)设伏。上午10时许,伪森林-队押着老百姓走在前面,日本守备队走在后面,进入了抗联埋伏圈。指挥员一声令下,埋伏在朝阳河岸边灌木丛中的抗联战士一跃而起,高喊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口号,冲向了走在后面的日本守备队。听到喊话的伪军和群众迅速钻进了路边的山林中,日本守备队孤……[详细]
张家街战斗遗址
  张家街战斗遗址,位于通化县大泉源乡西北部5.5公里处的和胜村张家街,距乡政府所在地大泉源村5.5公里。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100平方米。1936年1月,杨靖宇率领部队在桓仁县响水河子截获了敌人20多辆满载年货的大车后,来到通化县四区英额布村小都岭屯宿营,准备返回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1月17日拂晓,从英额布等地抽调的伪军和日本守备队包围了小都岭屯,杨靖宇率队经过4小时激战冲出包围圈,向南翻越马圈岭,来到通化县五区大泉源村西北的张家街。张家街位于大泉源村西北5.5公里处,为两山夹一沟的地势,住有十几户人家,因张姓人家多而得名。杨靖宇带领300多名战士来到这里后,群众在热情招待抗日将士的同时,告诉他们一个重要消息:驻扎在大泉源村的日本守备队几天前到桓仁拐磨子“讨伐”去了,家里只剩下20多个日本守备队员和30多个伪自卫团员。杨靖宇经过思考后决定消灭这股敌人,于是让当地群众给鬼子报假信……[详细]
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旧址
  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旧址,位于梅河口市海龙镇胜利街。目前旧址保存情况为仅剩老旧房屋三四间,为居民住宅区。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为保卫人民抗战的胜利果实,壮大革命力量,改变了战略方针,从各解放区抽调主力部队和干部到东北地区,任命陈云、彭真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领导中共中央东北局,1945年9月18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正式成立,简称东北局。随着形势的变化,国民党部队步步紧逼沈阳,中共中央东北局几经辗转迁往海龙,在这里不仅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同时建立了吉辽省委和吉辽军区。1946年中共中央东北局分两批经抚顺迁往梅河口镇(现梅河口市)和海龙镇。1月21日东北局组织部长林枫带领东北局机关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秘书处、东北日报社等部门来到海龙镇,建立起根据地,东北局派工作团来海龙镇帮助工作,决定从东北局干部科、交通科抽调部分干部,以东北局工作团为核心,组建了东北局四大分局之一的吉辽省委,即东满分局……[详细]
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六路军组建地旧址
  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六路军组建地旧址,位于通化县东来乡政府驻地河南村。九一八事变后,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东北,--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帮助、推动下,东北各地纷纷组建起以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为主体、各阶层群众广泛参加的抗日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揭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在通化地区,为唐聚伍领导的辽宁民众自卫军。1932年4月22日,原辽宁陆军步兵第二团团副孙秀岩,在通化县率先举起爱国抗日旗帜,他带领张玉琛、姜百奎等人来到通化县二区东来村,联络了费德海、王明正率领的大刀会,将大刀会与东来村自卫团汇合在一起,组建起抗日队伍。随后,经过宣传发动,使六道沟公安三十六中队和第-安分局共100多人参加了抗日队伍。孙秀岩又派人联络,把干沟的大刀会招进了他所组建的抗日队伍,同时吸纳了不少百姓和村保甲兵,使其所率领的抗日队伍达到600多人。队伍组建起来不久,响应辽……[详细]
东升支部旧址
  东升支部旧址,位于通化县光华镇东北3公里处的东升村,距镇政府所在地光华村3公里。1931年秋,通化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通化县八区支部被日伪破坏,通化县党组织的发展及活动陷于停滞状态。1933年10月27日,按照中共满洲省委指示,杨靖宇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渡辉发江南下,开辟南满新的抗日游击区,于11月末进入金川县河里地区(主要在今通化县兴林镇一带),建立了著名的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通化县成为南满重要的抗日游击区。在抗日队伍的积极组织和广泛宣传发动下,通化县爱国民众的反满抗日热情迅速高涨,党组织和群众性抗日组织得到了发展壮大。1934年初,独立师连长朴世焕通过组织发动,在通化县八区东升村(今通化县光华镇东升村)建立了中共通化县东升支部,书记朴世焕,党员有朴世焕、王福山、王东堂、于福财、王海、柳某某,共6名。1934年末,日伪全面推行“集团部落”政策,断绝抗日部队、党组织与群众间的联系,……[详细]
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六路军过道河子战斗遗址
  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六路军过道河子战斗遗址,位于通化县二密镇恒德村东部的过河道子屯,距村中心3公里。“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略魔爪迅速向东北全境延伸。为保护通化,1932年4月28日,辽宁民众自卫军第十六路军在司令孙秀岩率领下进驻通化县城,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日寇得知消息后甚为惊恐,以保护其驻通化领事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出264名日军进逼通化县城,辽宁民众自卫军总司令唐聚伍命令孙秀岩部坚决予以反击。5月1日晨,孙秀岩率300多人的-队和100多名大刀会员,开到距县城10公里的二密过河道子,占据南北二岗和二密河两岸有利地带。上午10时,日军进入埋伏圈,孙秀岩下令对敌进行猛烈进攻。双方激战7个小时之久,日军在南北夹击之中几次突围不成,遂要求谈判。自卫军考虑到日军企图进占通化县城的阴谋已被挫败,而从形势上看再战于自卫军也不利,于是同意谈判。双方最后达成协议:日军不进通化县城,退至柳河柞木台子,并……[详细]
峡谷沉木遗址
  峡谷沉木遗址,位于通化县石湖镇老岭村南部10公里处的十四道沟,距镇政府驻地公益村20公里。遗址处于山林之中,峡谷谷底有成垛的百年原木和散落在六、七公里河床上的大量原木,这些原木长度在三、四米之间,直径在50公分以上,有的直径甚至超过100公分,目前大多原木已近腐烂或已经腐烂,只有部分松木保存尚好。是抗联部队发动伐木工人,将日伪修建“通辑”铁路所用的原木推入峡谷中形成的。1938年初,杨靖宇率领抗联第一军军部及直属部队500余人,从辽宁境内返回辑安地区。将日伪当局正在修建的通化至辑安间的铁路工程为重点打击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破袭作战。通辑铁路是梅河口至通化铁路的延长线,由东亚土木株式会社承建,于1937年3月破土动工。1938年3月13日,杨靖宇率部奇袭了通辑铁路老岭隧道施工现场,取得了辉煌战绩,轰动了整个东边道,有力地鼓舞了我抗日军民的斗志。通化县石湖镇境内十四道沟的“峡谷沉木”遗址,是抗联……[详细]
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
  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位于长白山龙岗山脉中段,柳河县、白山市、通化县交汇处,在通化县兴林镇境内东北方向,距镇政府所在地大荒沟村10余公里的山林中。保护范围面积5000平方米,现仅有图片记录了遗址的方位。由于风化腐蚀等自然因素以及多年来没有进行人工保护修缮原因,致使根据地内的密营遗址遗迹不复存在。按照中共满洲省委指示精神,1933年10月27日杨靖宇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南渡辉发江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11月到达金川县河里地区。河里是指长白山龙岗山脉中段的哈泥河上游山区,为金川、柳河、通化、临江等地交界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地域偏僻,是进行隐蔽和作战的理想之地,杨靖宇率独立师在这里建立了著名的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在今通化县兴林镇境内。根据地是南满党组织召开重要会议和抗日部队休养整训的重要场所,设有后方管理机关,设立了临时医院、修械所、被服厂以及储粮点,还有惠家沟密营。从19……[详细]
二道崴子战斗遗址
  二道崴子战斗遗址,位于集安市清河镇二道村村南300米的山砬子下。二道崴子是集安市清河镇西北10公里的一个小村子,距集安市区约75公里,山砬子下是公路,公路南160米是大苇沙河,河两岸为大片开阔地,现已成农田。1936年3月初,杨靖宇率领抗联(时称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军部队打掉驻热水河子邵本良的一个伪团部。邵本良为报复抗联而组织伪军到处寻找抗联部队。1936年4月3日晚,通过侦听敌人电话,得知敌奉天骑兵教导团要从通化到集安讨伐抗联,杨靖宇决定在敌人必经的二道崴子(今清河镇二道村)设伏,消灭这股敌人。4月4日晚,杨靖宇亲自率领抗联一军司令部和一军一师六团共400多人,埋伏在二道崴子通化至集安公路的山坡下和苇沙河南岸鹿圈沟门等地。4月5日上午10时许,敌奉天骑兵教导团约300人开了过来,杨靖宇见敌人全部进入伏击圈,当即下令消灭敌人,刹那间手-、机-、-一齐开火,打得敌人人仰马翻,乱做一团,抗联战士……[详细]
延边烈士陵园
  延边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延吉市西北,延吉河以西、人民公园以北的西山上。一九九二年二月经州委、州政府研究报请省委、省政府批准,在延吉市革命烈士陵园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举行奠基仪式,十一月三十日主体工程基本结束。总投资1,699万元,占地面积36294平方米,建筑面积6165平方米。园内建筑有牌楼、革命烈士纪念碑、大型雕塑、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墓区、革命干部骨灰堂。整个建筑结构严谨、规模宏大、错落有致,充分表现和展示了民族特色。延边革命烈士陵园1995年以来相继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民政部、吉林省、延边州、延吉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吉林省省委命名为“吉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吉林省委宣传部、共青团吉林省省委命名为“吉林省青少年教育基地”;吉林省精神……[详细]
中共金通支部、金通特支、金通区委旧址
  中共金通支部、金通特支、金通区委旧址,位于通化县光华镇中部的同心村西北3公里处的大青沟门迎门岔,距镇政府所在地光华村3公里。1933年10月27日,按照中共满洲省委指示,杨靖宇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渡辉发江南下,开辟南满新的抗日游击区,通化县成为南满重要的抗日游击区。在抗日队伍的积极组织和广泛宣传发动下,通化县爱国民众的反满抗日热情迅速高涨,党组织和群众性抗日组织得到了发展壮大。1934年3月,独立师连长朴世焕通过组织发动,在今通化县光华镇同心村大青沟门迎门岔建立了中共金通支部,书记王家塘,党员5名。同年5月,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决定将中共金通支部改为中共金通特别支部,是中共通化县八区支部、中共金川县二区支部、中共桓仁县支部的联合支部,书记韩振林,党员5名。同年6月,中共金通特支召开党员大会,将中共金通特支改为中共金通区委,书记朴世焕,党员7人。1934年末,日伪全面推行“集团部落”……[详细]
小荒沟战斗遗址
  小荒沟战斗遗址,位于集安市清河镇镇区附近的山间河谷地带,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民主联军“四保临江”战役中一保临江的最后一战。地势较开阔平坦,苇沙河流经此处,现为大面积农田,是清河镇清河村重要粮食主产区。1947年1月19日下午3时,驻通化国民党军195师584团残部由花甸子秘密进犯,黄昏时分进入青沟子地区,其二营进入小荒沟(今清河镇)。我东北民主联军(后改为解放军)三纵队发现该敌孤军深入,遂即命令7师围歼该敌,又令8师22团于三道崴子东山打援,以保证7师侧后安全。7师于当日黄昏以20团向小荒沟之敌发起进攻。由于天气太冷,加之配合作战不力,虽经一夜战斗,攻击未果。20日拂晓后,20团1营、2营再次攻击,国民党军仍然顽抗,师部急调山炮营投入战斗,并令20团强攻。在我军强大炮火猛烈射击下,各突击队发起勇猛冲击,16时许,敌军开始动摇,并意欲逃窜,又被我军炮火击乱。我军各突击部队乘胜出击,当日下午将敌……[详细]
朱家炉抗联司令部遗址
  朱家炉抗联司令部遗址,位于集安市榆林镇复兴村北。朱家炉是榆林镇复兴村北一家大院的旧名,现在是该村村民李谓的住宅。由于年代久远,当年东北人民革命军司令部驻扎的5间草房已经倒塌,后在原址重建两次新房,现房建于1999年。复兴村原名撂荒地,南距榆林镇4.5千米。村东南有一片开阔地,村东400米的山坡下有一条经过老岭通往台上镇双岔村的公路。复兴村控制着这条岭南岭北的交通要道。1935年10月和1936年4月间,杨靖宇将军曾两次率领部队住在复兴村,司令部就设在朱家炉。当时,朱家炉大院共有5间房子,3大间、2小间,杨靖宇将军就住在3间大房中。据史料记载,杨靖宇将军于1936年4月间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后于1936年6月改名为东北抗联)第一军部队在本溪以东赛马集大东沟歼灭伪东边道讨伐司令邵本良的主力部队,日本侵略军十分恼火,调集重兵寻找一军主力决战。杨靖宇将军利用敌人急于求战的报复心理,命令二师迅速向长……[详细]
延安抗大纪念地和延安炮校纪念地
  延安抗大纪念地和延安炮校纪念地,位于梅河口市山城镇团结街四委一组,占地约2000平方米。2011年以前纪念地为山城镇农民玉米地。2012年该纪念地原址现在已经被占,用于建筑楼房。抗战胜利后,1945年八月下旬,中共中央确立了控制东北,在东北建立巩固根据地的方针。为了迅速抢占东北战略要地,中共中央派大批干部进入东北,为建设南满根据地,迅速培养军事人才,中央决定在南满开办军事院校。于是延安军政大学、延安炮校、航空总队先后进驻吉林省海龙县山城镇。1945年9月23日—12月30日,奉党中央延安总部的命令,延安炮兵学校、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在校长朱瑞、副校长何长弓率领下,以大队为单位,一行4000余人,分七批先后到达海龙县山城镇。而后各部大多开往通化。根据东北局指示,在派往海龙县的58名老区干部中,有一半以上是从军政大学和延安炮校抽调的干部,约30余人。这些干部积极参与领导海龙县的地方建设,充实到县……[详细]
红石砬子临时战地医院遗址
  红石砬子临时战地医院遗址,位于老岭抗日根据地东岔中心地带,集安市清河镇东岔村红石砬子沟,距东岔村6.5公里,距沟口200米处的一座山砬子下。此处有一隐蔽的沟塘子,群众称为红石砬子沟,顺沟口往里走200米,有一处山砬子,抗联临时战地医院就设在砬子下面较为平坦的地方,附近有一条山间小溪,可供洗漱、饮用。由于年代久远,无人保护,该遗址所在的山坡上已长满灌木、荒草,受自然风化等因素影响,原遗址已无法辨认。1938年6月,抗联部队在家什房子附近消灭号称“满洲剿匪之花”的索旅一部后,留下了6名重伤员,在此治疗养伤,为了使伤员能有一个安全的地方治疗,抗联在当地抗日群众的帮助下选择了这里,建起了临时战地医院。同年8月,长岗战斗结束后,又有33名伤员住进了这里的医院。当年,由于条件所限,这里只能搭建帐篷,早些年还能看清原址三排石板炕的遗迹,炕洞及石板尚存。有关部门还在这里发现镊子、水壶、茶缸等物。现在遗址已……[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