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许昌市旅游

许昌市文物古迹介绍

石固遗址
  石固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县老石固村东南0.5公里的台地上,遗址距今约4500~7400年,是继新郑裴李岗遗址之后,发现的又一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裴李岗文化遗址。1972年发现,1978~1980年共发掘4次,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包括居住遗迹和墓葬。考古发掘面积约1500平方米,内含裴李岗和仰韶两期文化遗存,底层为裴李岗文化,上层为仰韶文化。发现房基7处、灰坑282个、墓葬96座,出土了石、陶、骨、蚌、铜等器物11800余件,其中以裴李岗文化遗存最丰富,典型器物有:石磨盘、石磨棒、石斧、石铲、石镰、管形骨器、圜底壶、平底壶、假圈足壶、三足壶、三足钵、三足鼎、附加堆纹和坑点纹的三足钵、敛口钵、折肩壶、角把罐。石固遗址中仰韶文化遗存最上边的一、二期堆积内涵特殊,在中原地区首次发现。遗址的氏族墓地,为单人竖穴土坑墓,葬式仰身直肢为主。经科学测定,其年代距今约七千多年,为探索中原地区新石器中期……[详细]
十二连城
  时代:东周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是河南长葛市重要文物古迹之一。1981年长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连城与凤凰城在城东北5公里金鱼河北岸,沿土岗而筑12处城,连绵10余里形势弯环,连绵不绝,今人称之为十二连城。经考古勘察鉴定,是人工夯筑而成,城为春秋战国时人工修建,可能是用于防御的边墙,即长城。从历史记载和地理位置考察,十二连城可能是战国时代的魏国长城。民间还有个美丽的传说。春秋时期的子产治理郑国道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关心人民疾苦。他生不占民利,死不占民地,死后让儿子葬他于陉山顶上的石头堆里。老百姓对子产的死非常悲恸,男女老少含泪捧土为子产建台立祠。地点在今增福庙乡高庙郭村东,那里相传为子产观兵处。子产台为圆形高台,围约100米,高约20米,平地突起,形势高峻。其顶建子产祠,可蹑百级而上。因祠建于拔地而起的高……[详细]
灵井“许昌人”遗址
  灵井“许昌人”遗址位于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县灵井镇灵南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3°41′,北纬34°04′,海拔高度117米。遗址发现于1965年,2005年进行首次发掘,之后进行数度发掘。文化层深7.2—5.6米不等,分上、下文化层。共出土动物化石和石器3万余件。化石种类有中国硕鬣狗、古菱齿象、披毛犀、河套大角鹿、马鹿、原始牛、灵井轴鹿新种、许昌三叉角鹿新属、新种等18种。石器类型有细石器、石锤、石砧、石片、断块和工具等,原料主要为脉石英和燧石。此外还发现数百件人工制作的骨器。灵井“许昌人”遗址发现的材料是旧石器与古人类方面的重要发现,遗址具有很大的研究潜力,其中2007年12月在T9深4.99米处(距基点)发现的人类头盖骨化石,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的重大发现。2008年在上文化层出土细石器、牙制工具和制作细石器的牙器等,对于研究东北亚细石器的传播与发展、细石器的制作技术等,是非……[详细]
柏山文峰塔
  柏山文峰塔,当地俗称白沙塔;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南郊柏山峰顶,禹平公路东侧,南距郑尧高速禹州南出口3公里,北距禹州市政府6公里,东距郑尧高速禹州东出口7公里,西距南水北调中线干渠4公里,东北距郑州新郑机场58公里,西北距嵩山少林寺风景区66公里。出禹州市向南5公里,到箕阿新村沿着禹平公路继续向南2公里(由箕阿老村向南1公里)处,有一向东公路直抵柏山东峰文峰塔脚下。柏山属秦岭东部山地系统之一箕山山脉的最东端,海拔仅99米;尽管禹州市境内山峰林立,但只有柏山上建有宝塔一座----柏塔。据说,禹州柏山文峰塔与许昌文峰塔不仅外形相似,结构相近,而且渊源相同,故被人们称为姊妹塔。“文峰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魁星点斗、振兴文运的象征意义。禹州柏山文峰塔始建年代不详,但它的建造当然也不外乎其意。文运兴盛,则是一个地方文明的标志。自中国有史以来,禹州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不仅留下……[详细]
乾明寺塔
  乾明寺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城西北隅,始建于隋仁寿四年(604年),宋代重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修塔刹。现存十三层楼阁式砖塔为宋中晚期建筑,高38米,平面呈六角形,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设有拱券门、叠涩门,雕有直棂、方棂盲窗,佛龛,镶嵌有雕砖佛像等。檐部均饰雕砖斗拱,下置砖雕普枋和阑额。瓦檐挑角,每角有青石套兽上悬风铎。一层南有塔心室,北有拱形洞门,内设台阶,可旋登至八层。塔的第二层雕有直棂假窗3个,第三层嵌有砖雕佛像8尊。塔身各层有佛室1个,佛龛14个,拱形洞门10个,巧妙结合,错落有致。塔内有台阶可供攀登,塔顶为铜质塔刹。塔前有明隆庆元年(1567年)碑刻1通。1996年维修该塔时,在塔刹内发现明代镀金铜站佛及纸本《大方广佛华严经》等文物32件。塔下原有寺院一座。史书上说:“鄢陵古邑,跨岗为城,西北隅据岗为寺,地当乾位,寺因此为名”。“乾”代表方位,“明”代表……[详细]
许昌玉皇阁
  玉皇阁位于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校园内,玉皇阁为天爷庙建筑之一,系道教庙宇,以祭祀玉皇大帝而得名。天爷庙现仅存玉皇阁一座大殿。天爷庙始建于北宋,玉皇阁为天爷庙建筑之一。天爷庙历经元、明、清,形成前、中、后三进院落,左、中、右并列三进院落的格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中阁、后阁和玉皇阁,两厢有钟楼、鼓楼、东西厢房和配殿等,现仅存玉皇阁大殿,其他在民国年间“蒋冯大战”的战火及“0”十年浩劫中被毁。玉皇阁建于高2.5米,宽21.6米的台上,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砖木结构,重檐歇山式,阁高15米,灰色筒瓦盖顶,飞檐翘角,六兽十七脊,红墙赤柱接地,青石柱础外用青砖砌成花栏墙一周,门前有8米宽20层台阶踏脚。阁下有青石方形石柱26根,圆形滚龙石柱一对,28根木柱前后内外林立。阁分两层,上下均带回廊,由阁内扶梯可上楼观景。前排石柱有隶书对联:“道极贵,德极尊,巍巍万天圣主。教至广,法之大,荡荡诸佛神思。”2006……[详细]
许昌三绝碑
  介绍:三绝碑即《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处的繁城镇汉献帝庙内。《受禅表》碑,高3.22米,宽1.02米,厚0.28米,圭形,上有碑穿额题篆书阳文“受禅表”三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字1寸2分,隶书阴镌,内容首先阐明禅让乃自古之美德,接着颂扬曹丕“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将军固请下,他“回师千虑,至于再,至于三”才在繁阳(今繁城镇)筑灵坛举行受禅大典。《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高3.22米,宽1.02米,厚0.32米,圭形,上有碑穿,碑额篆书阴刻“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八字。碑文隶书阴镌,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字大1寸2分,内容为魏文武大臣奏请曹丕代汉称帝事。奏章称道“汉帝奉天命以固禅,群臣敬天命以固请”。汉献帝让位曹丕代汉乃天命所归。奏章前后均列公侯臣等46人职名。两碑均系王朗文、梁鹄……[详细]
长葛故城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战国时期,位于长葛市官亭乡大孟村西。该城原城墙东西长500米,南北宽约400米,面积20万平方米。东、南、北三面全部毁于“农业学大寨”时期,现唯有西城墙尚存一段,不足100米。现存最高处高3.8米,最低处高1.5米,底宽18米。1972年,村民孟西海曾在城西北角起土时,挖出铜铍一把,无卫,无柄,长23.5厘米,宽3.5厘米,厚0.7厘米,横断面呈六边形,脊扁平,无格,茎残断,表面有黑色保护层,刃部仍极锋利,器身有铭文22字。为战国时期韩桓惠王三十年(公元前243年)的兵器。据1930年《长葛县志》载:“颍川长社县(老长葛县城,今长葛市老城镇)北十二里有长葛故城,长葛城为春秋郑伯所建”。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都充分证明长葛故城就是战国时期的长葛城,这为进一步研究长葛城的历史与变迁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保护范围:自现存西城墙墙基中心向东延伸至500米处,向南延伸至370米处,……[详细]
岳氏忠孝祠
  岳氏忠孝祠:位于长社路街道办事处杨中社区,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而修建的祠堂。据载,岳飞的八世孙在岳家庄(今杨中、东岳庄)一带落户,繁衍生息,延展至今西岳庄、杨寨、岳楼、大路张、坡岳、牛庄、槐树陈、岳刘庄等村。为了纪念岳飞先祖,岳氏后人捐资于明末清初修建了岳氏忠孝祠,灰瓦三间,坐北朝南。祠堂内设有供奉飞祖的牌位,两边的楹联为:“欲直里黄龙府恢复二君、征战到朱仙镇留芳百代”,横批为“精忠报国”。祠堂内保存有两通石碑,一通为岳氏受姓图,记载了岳氏的来历,时间不详;一通为岳氏族谱碑,记载了岳飞的生平事迹及该族后人迁徙至此繁衍生息事宜,镌刻于清同治七年;院内有一通石碑为长葛县祖籍碑,镌刻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十月初一。2010年6月,岳氏忠孝祠被长葛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长葛市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年久失修,自然损坏严重,2012年,当地岳氏后人捐资在原址上按原样重建。祠堂正中央塑有岳飞画像,两边楹联为:……[详细]
全国档案馆址
  全国档案馆址位于东风湖南岸,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国三十四年(1945),襄城县日伪维持会会长张寿臣建,始称大佛殿,后因在此宣扬礼教,改称礼教会馆。该建筑为二层双檐回廊式建筑,面阔五间宽24米、进深6米、高12米。九脊八坡歇山式,四角微挑,小灰瓦覆盖屋顶,正脊为雕花灰筒瓦,中间置宝瓶。室内为木质结构,二梁起架。回廊檐柱24根,墙体内柱16根。楼内设木质楼梯,二楼前、左、右为外走廊。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到来,档案利用越来越迫切,1958年5月成立襄城县档案馆,馆址设在礼教会馆。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新建第一个县档案馆,已载入《中国档案事业史》一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此馆列入文献资料。2005年6月20日国家档案局局长毛福民题写“全国第一个县档案馆”匾额。档案馆精巧玲珑,古朴典雅,建造手法别出一格,是周边县市不多见的建筑。1960年档案馆搬迁,以后作为县剧团的排练场所,因此被人……[详细]
许州府衙
  许州府衙位于许昌市区衙前街,许州府衙位于原州城中轴线北端,为清直隶州州署,即汉、唐以来旧基,坐北朝南,长80丈,宽22丈,自南往北,其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古颍川郡坊、大门、仪门、大堂、中和堂(二堂)、梅花堂(三堂)、喜雨台(后庭)等,现仅存三堂和后庭两座建筑。三堂在中和堂后,为郡治之退补堂,是知州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务及起居的地方,面阔5间,进深3间,整体给人以高敞轩昂、宏丽精致之感。后庭是知州起居及家人的居住场所,面阔5间,进深2间。据清乾隆《许州志》记载,自唐代开始,许州的名称即相对稳定,明为许州,清为许州府,后又称直隶州。民国年间,许州府衙为许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县府官衙。新中国成立后,许昌专署、许昌县人民政府等皆在此,署衙曾辖4县、9县、11县。2005年,许昌市政府在许州府衙遗址开发建设魏武帝广场和曹丞相府,根据省文物专家对许州府衙保护方案的论证意见,对现存两座单体建筑(三堂、后……[详细]
怀帮会馆
  怀帮会馆位于禹州城区西北隅山西会馆东侧,坐北向南,占地1公顷(15亩)。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三月,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六月落成。馆址南北长120米,东西宽78米,馆区面积9360平方米。在会馆围墙以内,由影壁、山门、戏楼、钟楼、鼓楼、东西配房、拜殿及拜台构成一处布局规整、巍峨壮观的古建筑群。影壁以各型青砖砌成,横长18米,顶部为仿木结构的九脊八坡屋顶,横列于会馆前方。影壁后方10米处是山门兼作戏楼两用的建筑物,底部为南向、面阔五间、明柱重檐的会馆山门,上部是北向、面阔三间的戏楼,戏楼顶部是九脊八坡歇山顶、绿黄琉璃瓦覆盖的单檐建筑。从戏楼中线向北20米,东西两侧各有面阔五间的双层楼房。沿中轴线后行,拾阶而上,越过拜台进入拜殿和大殿。拜台前,一对乳白色的石狮分立两侧。拜殿面阔五间,单檐,檐下镶嵌透花人物及鸟兽图案,有“商旅入城”、“商士贤隐”等故事,雕刻玲珑别致,是一组古代雕刻……[详细]
龙池花牌坊
  龙池花牌坊坐落于禹州市西9公里的火龙镇龙池村,清乾隆甲戌年(1754)为表彰儒士周国才妻李氏节孝而建。高10米,宽7米,用青、红巨石雕刻而成,跨街耸立。龙池是洛阳、登封通往禹州的古官道,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牌坊为三门式,用四块青石方柱,顶起红石大梁、二梁,下加红石小梁,上架房式顶盖,中嵌饰件字匾,成为三大层次。自下而上为:浮雕故事长图案,贞节坊字匾,透雕长图案,浮雕故事长卷,透雕故事画,旌表字匾,分段浮雕故事,最上层为六个斗拱,托着房式顶棚,房脊为叠瓦式透雕,两头龙仔螭(chi)吻,昂首外望,脊正中上压狮子驮宝,扬头厥尾。贞节坊字匾上刻 ”旌表儒士周国才妻李氏贞节坊‘’十三个大字。旌表字匾为:”钦旌贞节‘’四个大字。浮雕透雕故事大型者有八仙过海、八仙庆寿、花卉连图、十八罗汉、云影花卉,小型者有文王访贤、带子上朝、喜鹊登枝、鹌鹑刁谷等。两侧偏门上除雕刻故事、斗拱托房外,还加了个透雕石窗层次。……[详细]
襄城古城墙
  襄城古城墙是襄城县古城游览区的重要人文景观,最早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魏、晋、唐、宋年间,屡加修建;明清历经修葺,最后形成计垛口1944个,长5公里,高7米,宽5米,宏伟壮观的城墙。现存古城墙全长2297米,高6.5米,宽5米。是河南省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00多年前,襄城县为郑国封地,名氾。东周的第六位天子周襄王,在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因避其弟叔带之难出走,来到郑国,居于氾。各国诸侯得知后,都前来朝拜,因此,氾就慢慢繁华起来。春秋时期,襄城是楚国的边疆。楚国在周襄王避难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城,襄王曾在此避难,故名其城为“襄城”。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襄城古城成为周长六里八十九步、高两丈的四方城,后又扩建为朝靴样。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以石和砖甃筑县城南、西、北三面城墙,以防北汝河水患,城外挖有壕沟,与……[详细]
紫云书院
  襄城县有座紫云山,山中隐着明成化帝下诏赐名的紫云书院。明代时紫云书院著称中州,名响全国,成为继宋四大书院之后又一知名大书院;如今,立于山中院内,四周风景如画,访者平静如水,500年的浸润如诗如画。明成化四年(1468年),时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的襄城县籍人李敏,因母亲故去,回乡守孝三年,在此期间,他经常漫步紫云山,见山色秀丽幽静,就建了三间书屋,读书讲学。成化十八年皇帝下诏赐名紫云书院,就扩建殿宇堂斋,成为为当时中原四大书院之一。现存门楼、大成殿、东西配殿、左右厢房等,均为硬山式青砖红石结构。占地704平方米。书院现占地6825平方米,呈长方形,三进庭院,南北长105米,东西宽65米,墙高3米。自南向北存有二柏(百)三石(十)一孔桥、正门遗迹、钟鼓二楼遗迹、文昌阁遗址。保存较为完好的有棂星门、大成殿,左侧的宣圣堂、崇德殿,右侧的诸贤堂、广业殿以及青石碑刻7通、青石篇额4块。二梁起架,明柱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