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七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七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办公旧址
  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办公楼,位于郑州市纬二路10号西南角,于1959年开建,1961年落成,为当时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办公楼。1979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后,该楼1980年至1994年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楼,由省政府办公厅负责管理。52号办公楼,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为苏式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屋顶为斜坡状,红瓦铺顶,木质房架,红砖外墙,泥巴玉米秆内墙,木质扶手楼梯,灰色水磨石地板。这种苏式办公楼在河南省已非常罕见,是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唯一保留下来的建筑,是省政府成立后最早的办公楼,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纪念意义。第七批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共河南省委第二招待所西服务楼(含锅炉房)
  省委二所西楼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金水路105院内,始建1956年,层高两层,建筑面积3500m2,属砖木结构建筑。现有客房35间,餐厅2个,会议室2个,接待室2个。在近60年的使用中,二所西楼先后接待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陈云、-、胡锦涛、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尤其是毛泽东同志在此主持召开了著名的两次“郑州会议”。1958年11月2日至10日,毛主席在省委二所西楼主持召开了由部分中央领导人和大区负责人以及9个省、市委书记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即第一次郑州会议),着手解决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开始对“左”倾错误进行纠正。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杨尚昆…[详细]
胡公祠(含彭公祠)
  胡公祠位于郑州市铭功路北段人民公园内,落成于1925年10月10日,是冯玉祥、张群、张继、高桂滋、刘峙、于佑仁等民国要人,为纪念胡景翼将军在河南及郑州的战斗业绩,而修建的一座气势宏伟的建筑群。胡公祠,由大门、大殿组成。大门单檐歇山,黄琉璃瓦,面阔三间,10米,进深5米,高6米。大门两侧有八字墙,进门有90米长甬道。大殿建在二层高台上,台高1.75米,面阔5间15米,进深3间5米,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檐下施三昂十一踩斗拱。前面各间均装隔扇门,高7米。甬道中有古槐一株,两侧为银杏树。胡景翼(1982-1925),字笠僧,陕西富平人。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8年任陕西靖国军右翼总司令,1922…[详细]
河南省实验中学老教学楼
  河南省实验中学老教学楼,位于郑州市文化路60号河南省实验中学校园内南部,建于1953 年,总高约13 米,面积2672.63平方米。该楼为歇山式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天然地基,老灰砖、白灰砂浆砌体,全木、双层加隔音木质楼板,钢拉杆、豪式屋架、木基层、满铺屋面板,红瓦屋顶。该楼为留苏学者设计,高大宽敞,秉持了苏联专家和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用民族的形式来反映社会主义的内容”的设计理念,即具备近现代功能(使尽可能多的人员接受培养)的仿中国传统形式的仿古建筑(具有泄雨、保暖等实用功能)。该楼的特点是,建筑带有曲线和较大出檐的大屋顶,立面用中国传统红柱子竖向分割,屋檐下有梁枋、彩画和斗拱造型,基础有块石台基…[详细]
黄河第一铁路桥旧址
  黄河第一铁路桥,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黄河桥村黄河游览区内,由比利时人设计、承建,管理权属郑州铁路局。该桥兴建于1903年9月(清光绪二十九年),于1906年4月建成通车,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南北的钢体结构铁路大桥,桥长3015米,横跨黄河两岸,102孔(98孔上承衍梁,3孔上承钢板梁),原设计载重为E—35级。1926、1927、1938、1944年,该桥多次遭军阀毁坏。1948年郑州解放后对桥加固,更换为苏式梁。1949年12月至1952年7月,又先后五次加固桥梁,运输能力比1948年提高36倍。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大桥。1958年7月,洪水冲断大桥,后新建京广铁路黄河大…[详细]
郑州第二砂轮厂旧址
  郑州第二砂轮厂旧址,位于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78号。1953年第二砂轮厂筹备处在武汉成立,同年9月迁至郑州,1964建成投入生产。据《二砂厂志》记载,二砂厂房、生产工艺、产品质量都是按照东德标准进行的。建设期间,东德专家曾提出书面建议2978条,要求十分严格。建成后的二砂厂区,东西1356米,南北734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共完成基建投资1.49亿元,生产区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住宅7.4万平方米。工厂由6个生产车间、2个辅助车间和2个动力车间组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各栋厂房内外经过精心设计,之间有架空廊道相联,使整个厂区形成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其中,陶瓷砂轮制造车间建筑面积7…[详细]
柏石崖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后方医院旧址
  柏石崖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后方医院旧址,位于郑州市登封市徐庄镇南部柏石崖村。柏石崖村是革命老区,是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核心腹地之一,是八路军后方医院所在地。1944年9月,受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派,皮定均司令员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来到登封,在马峪川(今徐庄镇)一带建立了箕山豫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初,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攻打大冶时,为解决战斗中伤病员的救治问题,在此地建立了抗日后方医院。当地群众积极支持抗战,主动腾出院落、房屋、窑洞为伤员、医院工作人员和警卫战士使用。医院有轻伤员区和重伤员区(小河以东的房屋和石窑洞为重伤员和护士住所,以西的房舍为轻伤员和干部住所)。目前,该遗址保存完好。柏树崖豫西…[详细]
董天知故居
  董天知故居,位于郑州市荥阳市索河街道城关行政村南街自然村,坐东向西,初建于明清,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原有建筑分为前后2个院落,共有房屋7所(均为硬山式),曾经年久失修,房屋破损严重。2005年7月,荥阳市人民政府拨巨款,对故居进行复建,初步恢复了故居的原有面貌。复建后的故居,布设了董天知事迹展览,共有3个展室。2009年6月,被郑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郑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董天知(1911-1940),原名大文、旭生,河南荥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参加革命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被捕入“北平军人反省分院” (即草岚子监狱)。1936年8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同…[详细]
韩凤楼故居
  韩凤楼故居,位于郑州市荥阳市索河街道办事处城关行政村南关自然村(东临村中大街),建于1918年。该院坐西向东,所存房屋中,后院正楼最有特点,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正面屋檐下装饰木雕花卉图案,二层屋门外铺设木板走廊和安装木护栏,两墙角嵌雕刻精美的砖雕墀头,整体风格具有民国时期的荥阳地方建筑特征。韩凤楼(1885—1956),字五峰,荥阳老城南关人,清监生,曾留日学习军事5年。回国后,参加云南反清起义,历任贵州、云南、四川讲武堂堂长及靖国军左翼总司令等职务。在云南讲武堂任职时,朱德、叶剑英曾在该堂学习。卸职返乡后创办学校,介绍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并拒任伪职,成为开明士绅。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初期…[详细]
新密禹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新密禹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郑州市新郑市具茨山(风后岭)主峰东崖下驼窑史家村史江水的老宅院内,建于1945年。旧址坐北向南,位居附近住宅的最高处,现存建筑均为石券窑洞,平面呈曲尺形。北崖下券三间石洞,最东部为厨房兼炊事员住宅;中间窑洞为一区区长吴建三和区干队队长马明辰住室;西端窑洞为县长宋登贤、政委王实虚住室。西崖下券两间石洞,北部窑洞为区干队战士住宅,南部窑洞为警卫员及秘书吴海彦住室。旧址东部崖下现存有一眼水井,当地百姓称为“八路井”。沈旬之同志领导的八路军独立团,在旧址东南一公里处的土门沟南四条土洞驻扎。1944年7月,我军著名将领皮定钧司令员、徐子荣政委率领的“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从…[详细]
河南邮务管理局旧址
  河南邮务管理局旧址(南关邮政大楼)时代:1921年地址:开封市禹王台区中山路南段…[详细]
柯莱恩住宅楼
  柯莱恩住宅楼时代:1920年地址:开封市禹王台区五福路开封市肿瘤医院院内,有一座典型的英式建筑,人称柯家楼。如果不是有人引领,很难找到这座人文建筑。这座西洋风格的楼房被现代建筑所包围,格外显眼。虽然历经岁月风霜,依然屹立在那里。柯家楼坐西向东,为西式三层砖木结构楼房,有地下室和大小房间30余间,分住室、客厅等,设施齐备,设计合理,布局严谨,建筑面积357.02平方米。柯莱恩宅至今保存完好,为第五批开封市文物保护单位。柯家楼最初的主人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柯家楼作为开封近代历史遗址,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并未磨灭,当人们路过那里时,往往会说这里曾经住过柯莱恩,曾是一个盛开鲜花的私人宅院,还会谈及曾经…[详细]
开封伞塔
  最早的跳伞塔,20世纪60年代部队兴建,位于开封市南郊乡干河沿村南的开封市跳伞塔,于1965年6月17日落成开始使用。该塔系圆柱型钢筋混凝土结构,高达85米,是国内建筑最早、最高的跳伞塔。该塔上部设有3座悬臂跳台,是国内著名的国防体育运动设施。建成之后,曾有数万人在此接受跳伞训练。这里还多次承办全国伞塔跳伞重大比赛。1959年1月8日,中国运动员崔秀英、耿桂芳和郝建华,在这里以距靶心平均2.69米的成绩,打破了1957年苏联运动员创造的7.07米的1500米日间集体联合定点着陆跳伞的世界纪录,并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64年在这里举办的河南、广东、湖北三省伞塔跳伞邀请赛中。以开封市运…[详细]
河南省立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河南女子师范学堂旧址位于开封市鼓楼区中山路北段64号(今河南大学中山路校区),其前身为中州女学堂。1907年4月,河南学务公所议长李时灿及员绅郑思贺、张嘉谋、阎永仁、李鸿筹等集议,筹办女子学堂,呈准立案,定名为“公立中州女学”,经费由官绅乐助。1908年初,租旗纛街民房为校舍,3月招生,4月开学,李鸿筹为该校经理,后改称堂长。这是河南省女子教育的正式开端。该旧址现存建筑一座,坐西朝东,呈U字形建筑布局,占地面积618平方米,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建筑风格古朴典雅,砖混结构,墙体以青砖垒砌,屋顶覆机制红瓦,建筑有前廊和柱子,门为拱券门,山墙为风火山墙,具有显著的开封地区建筑特色。鸦片战争后,中…[详细]
国民党第九十军抗战旧址
  国民党第九十军抗战旧址时代:1938年地址:开封市祥符区罗王乡罗王村…[详细]
林森桥旧址
  林森桥旧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区新生村洛河滩。由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修建,1936年2月15日开始动工,1937年8月建成。该桥南北走向,桥长380米,桥面宽近7米,是洛阳至韶关、界首、至嵩县的公路通过洛河的重要桥梁。1940年洛河涨水,将桥北段冲毁100多米,同年10月修复,1941年完成通车。1944年5月日军进犯洛阳,国民党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所属工兵13团团长方松龄为了阻止日军前进,于5月7日现场监督将林森桥炸毁。现存明代残石拱券一孔,四角翘起的小亭一座。林森桥作为洛阳桥梁史上的一座重要桥梁,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传承我国优秀历史文化,古代桥梁的设计、构筑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2007年…[详细]
潭头河南大学旧址
  潭头河南大学旧址,位于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潭头村、党村、张村、古城村、大王庙村一带。受战事影响,1937年-1939年,河南大学曾先后随迁豫西南镇平和鸡公山及豫西伏牛山区潭头镇。潭头人民积极支持河大发展,纷纷把自家住房让出,作为河大师生的教室和宿舍,并捐送桌椅凳、生产工具等物资和粮油、肉、蛋等生活用品。县立高小腾房50余间,做为文、理、农学院的公共教室和图书馆,关帝庙20多间房改为校本部办公用房。文学院设在古城村、石门村,占有8个院落,资料室另设于上神庙;理学院设在党村,使用了6个院落;理化实验室、仪器室,生物标本室、电厂共占民房40多间;农学院设在大王庙村,占有8处院落,设有种子库和仪器室。当…[详细]
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
  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虎头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舞钢市尹集镇政府南、平(顶山)驻(马店)公路西侧的九头崖风景区,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陵园由凭吊先烈和游览观光两大功能组成,管护完好。1944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河南战役,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中共中央制定了“绾毂中原”的战略决策,派新四军五师十三旅主力进驻舞阳、遂平、泌阳交界处,开辟舞(阳)泌(阳)方(城)叶(县)边区抗日根据地,先后在舞钢市境内的母猪峡、尹集、大韩庄、鹁鸽楼、虎头山等地进行数次战斗,歼敌3000余人。1945年2月9日,为转移母猪峡战斗中俘获的600多人及武器、弹药、粮食、布匹等,黄霖兵--一个营兵力驻守舞阳至遂平的交通要塞,被前来…[详细]
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宝丰旧址群
  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宝丰旧址群位于平顶山市宝丰县商酒务镇、赵庄镇、肖旗乡、城关镇、杨庄镇、石桥镇、前营乡、周庄镇、张八桥镇、大营镇等。2016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谢(富治)兵团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大军越过陇海路进军豫皖苏,三路大军布成“品”字形阵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吸引、并歼灭大量国民党军队,迅速解放中原大部分地区。1948年2月,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在淮北休整。同年4月中旬,挺进豫西,与陈谢兵团和华野陈(士榘)唐(…[详细]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村旧居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知青村旧居位于郏县广阔天地乡吴堂村、邱庄村、杨庄村。年代为1968—1982年。1955年,郏县大李庄乡农业合作化规划试点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许昌地委的高度重视。8月中旬,在郏县县委指示下,组织起草了《郏县大李庄乡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刊登在许昌地委农村工作部主办的《互助合作》第15期上。1955年下半年,毛泽东主持编撰《怎么办农业合作社》一书时,对郏县大李庄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并写下了按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2月,主席批示连同《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被编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从主席…[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