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洛阳市旅游

洛阳市文物古迹介绍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位于偃师县寇店乡石窟村南沙河东岸万安山的断壁上,坐东朝西,依山面水。窟深6.5米,宽4.8米,高12米。窟内后壁正中,雕主佛两尊,现仅存北侧一佛,高约3米。 水泉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大门——大谷关口以东断崖之上、今偃师市寇店乡水泉村。石窟坐东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宽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龛400余个。开凿年代从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窟内正中刻主佛两尊,左佛通高5米,右佛残高3米,两佛并列。 南壁上部有一大龛,高1.42米,宽0.95米,内刻1佛2菩萨。主佛结跏趺坐高台上,两菩萨侍立左右,两侧刻护法雄狮1对。其左有1小龛,刻1佛2菩萨,佛座两侧有狮2尊。佛座正中有1力士手托薰炉,左右为供养人。此龛之上有5个小龛,龛内各有佛1尊;龛门两侧各刻2个小龛,上小龛为2尊小坐佛,下小龛为2尊小立佛。 南壁二层中间,有1佛龛高1.94米,宽1.6米。内刻主佛,高1.……[详细]
龙门石窟宾阳洞
  宾阳洞在西山石窟内,共有三个,分为宾阳南洞、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所营造的洞窟之一。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开工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建成。后因政变和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由于北魏时期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主佛释迦牟尼面颊清瘦,脖颈细长,体态修长。 洞中前壁南北两侧,自上而下有四层精美的浮雕。第一层是以《维摩诘经》故事为题材的浮雕,叫做“维摩变”。第二层是两则佛本生故事。第三层为著名的帝后礼佛图。第四层为“十神王”浮雕像。宾阳南洞中几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为阿弥……[详细]
邙山陵墓群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在孟津的北邙山上,历朝历代的墓穴比比皆是,聚集了全国最大的皇家陵园和古墓葬群,是世界上陵墓最多、历史最悠久、跨度时间最长、文物价值最大的陵墓区。邙山上下古冢累累,蔚为壮观,聚集了不同时代不计其数的陵墓,成为世界上最为密集的古墓葬群。如今北邙山上仅皇陵就分为东周、东汉、北魏和后唐四大皇陵区,王公大臣、名人雅士的墓冢更是枚不胜举。据不完全统计,在孟津邙山上的古墓冢有9000多座,墓志数量超过6000方,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可谓地上万墓奇观、地下万宝荟萃,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博物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邙山古墓群面积庞大,涵盖孟津、偃师等20多个乡镇。西至孟津县常袋乡酒流凹村——洛阳市郊红山乡杨冢村一线,东至偃师山化乡南游殿村——山化乡忠义村一线,大致呈东西向长条形分布。邙山陵墓群是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有“东方金字塔”……[详细]
新庄烧窑遗址
  新庄烧窑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新庄村东北部,东距238省道约1公里。2012年下半年,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新庄村北进行考古调查和钻探时发现,钻探面积9.83万平方米,发现烧窑127座。遗址周围被断崖破坏殆尽,仅在西南部与村庄相连,相对保存完好。依据钻探结果显示,烧窑分布区域略呈方形,除遗址东南角分布了排列较为整齐的三排烧窑外,遗址其它部位的烧窑并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该烧窑遗址的考古发掘申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7月开始在烧窑遗址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600平方米。经考古发掘的每座烧窑,其结构基本相同,大小略有差别,均为独立窑口,由通道、操作坑、窑室组成。以Y4为例,窑室平面呈圆形,直径2.7米,为砖券窑室,拱顶。窑室西部为操作间,略呈方形,长1.6、宽0.8米。操作间西部为通道,斜坡式,近方形,长6.1、宽0.9-1.6米。目前,烧窑遗迹尚未发……[详细]
龙泉洞遗址
  龙泉洞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城关镇兴华路北庙坡南鹿坡坡下,现龙泉山公园西大门西北约50米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3°47′24.0″东经:111°36′28.0″高程750米。 该洞穴口呈椭圆形,南北宽3米,底至顶高2米,口檐已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取石者炸塌,洞口及洞内发现有大量的动物骨骼化石,也已被人当恐龙骨骼挖掘哄抢遭到破坏,1978年被栾川县市政所定该洞为恐龙遗址,现暴露的洞深2米,洞向西侧山坡内延伸,洞内仍被淤土和泥石流囤积,土色黄褐,土质松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栾川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重新对此洞穴进行了调查,发现仍有动物骨骼化石存在,并在土层内采集到疑似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石片、石硝等脉石英石制品。2011年2-4月份,由北京师范大学、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现更名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栾川县文物管理所三家共同对此洞穴进行了发掘。出土石制品512件,其中包括石核96核、石……[详细]
宜阳韩都故城
  韩都宜阳故城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早期都城,位于今宜阳县城西25公里的韩城镇东侧,是当时韩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该遗址规模巨大,布局完整,结构严谨,保存完好,出土文物丰富,是东周时期韩国历史沿革的客观见证,对于研究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水平、建筑艺术、丧葬习俗、社会风俗以及古代都城发展史都具有重要价值。宜阳韩城,有一座战国都城遗址沿着宜阳县韩城镇城角村村道向东走,可以看见一条南北走向、3米多高的城垣遗迹。据宜阳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这一段城墙便是韩都宜阳故城的东城墙北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对韩都宜阳故城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勘探和试掘。结果显示,韩都宜阳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510米至2150米,东西宽1630米至1843米,分宫城和郭城两部分,总面积310万平方米。其中宫城位于故城的西北角,北部向外突出,坐落在山坡上,南部与郭城相连;考古人员……[详细]
偃师九龙庙
  九龙庙位于县城东山化乡石家庄村南约500米处,创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老百姓为纪念治水能手黄守材而修建的。九龙庙坐北向南,占地3400平方米。现保存下来的建筑,从南而北有钟鼓楼、偏殿、正殿、后殿和耳房。据当地群众回忆,原九龙庙还有山门和戏楼,庙内正殿前有旗杆高耸,殿内有斋堂、客堂和寝堂等杂务房,惜均不存。钟楼、鼓楼分别矗立于庙宇的东南角和西南角,呈四角形、双层,砖木结构,歇山飞檐,青瓦覆盖,六脊六吻兽,内部四梁三檩。钟楼下层门楣题有“钟楼洪声”四字,鼓楼有额题“鼓楼夜鸣”四字。钟楼创修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五月。过了钟鼓楼,便是东西对称的偏殿,硬山叠涩,五脊六吻兽,青瓦覆盖。殿前部均为4根方形石柱,石柱上皆镌对联。偏殿内部各有木柱4根,大梁、二梁、小横梁各4根,檩条24根。梁檩均有彩绘。东偏殿为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创建;西偏殿为同治十二年三月创建。正殿创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详细]
班沟遗址
  班沟遗址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小浪底镇班沟村东南,该遗址是伊洛地区邙山丘陵地带少有的一处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延续到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早在新石器时代前期,孟津黄河流域邙山丘陵地带就有裴李岗文化分布,至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图河、瀍河、金水河等支流处古文化遗址分布众多。在班沟遗址西北约1.5公里和2公里处瀍河沿岸台地上有相留遗址和上村遗址分布,在班沟遗址东南约2公里处,有李窑遗址分布,这里瀍河两岸台地,古文化遗址呈带状分布,是早期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之一。 班沟遗址西面临沟,北邻瀍河,东西长188米,南北宽159米,总面积约23941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在该遗址的地表和断崖上采集到较丰富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遗物。其中采集到裴李岗文化的褐色砂岩石磨盘1件,形体厚重,有长久使用痕迹;仰韶文化的遗物有石斧、红陶钵、夹砂罐等;龙山文化的遗物有石斧、方格纹大口折沿罐、篮纹深腹罐、舌……[详细]
小潘沟遗址
  小潘沟遗址位于孟津县会盟镇小潘沟自然村西南,黄河南岸丘陵台地上。遗址南面临沟,北临黄河故道,西部紧邻济洛高速公路,土质疏松,土色褐黄。1983年10月16日,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小潘沟遗址南北宽270米,东西长200米,面积42307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在遗址的地表和断崖上可采集到丰富的龙山文化遗物。遗址内发现的遗迹主要是龙山晚期房基、灰坑和墓葬以及不少半地穴式建筑遗存。房基有长方形和圆形两种,均为半地穴式建筑;灰坑有不规则形和袋形两种;墓葬都有不规则墓坑,但无随葬品。遗址内发现的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骨器以及少量的玉器、蚌器和卜骨。陶器以轮制为主,主要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并有少量的磨光灰陶和黑陶,纹饰除素面外,多为篮纹、斜方格纹,另有弦纹、绳纹、附加堆纹等;陶器火候较高,制作精美,全为小平底和多带柄器物。器形主要有鼎,鬲、罐、杯、盘、澄滤器、纺轮等。石器主要……[详细]
负图寺大殿
  负图寺大殿始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书序》中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治,由是文籍生焉。”伏羲氏依据龙马负出的河图,画成了先天八卦。“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孔颖达《十三经注疏》)。相传“河图”由30个黑圆圈和25个白圆圈共55个圆圈组成。其中黑者为阴,白者为阳。奇数为天数,偶数为地数,“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河图”中的这些数字来源,学者认为是先民在摸索四时流转规律并制定初步历法过程中产生的。孟津负图寺中古代碑碣“伏羲圣像”下镌刻有龙马负图象,旁有署名孔安国的题记《龙马记》,其末句为:“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孟河系自孟津县朝阳乡卦沟村东北,经送庄负图村,白鹤乡上河图、下河图村,至老城乡雷河汇入黄河的一条古河流,名“图河故道”。东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西域来的传教士浮图澄,在相传为伏羲时龙马负图之处建……[详细]
虎头寺石窟
  位于宜阳县城东12.5公里苗村南虎头山脚下,因山崖形状似虎头而得名,寺也随山名而称虎头寺,石窟因寺而得名虎头寺石窟。石窟内有近千尊佛像,故又名千佛寺。这一石窟造像的最早开凿年代是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建都洛阳后,大兴佛教,当时人们就在这里因势就形,开凿石窟,建造佛像。石窟由东北而西南,山崖环拱,呈一弧形,面积300多平方米。石窟北面有一石壁,上面有镌刻的碑碣两方,高2.1米,宽1米。可惜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字迹已模糊得无法辨认。在碑碣的西南,面向西北开凿石窟一穴,深6.2米,高2.7米,宽2.25米。石窟内刻造佛像7尊,正中供奉为释迦牟尼佛,高1.8米,肩宽70厘米,石座宽1.2米,两侧分别竖立着阿难和迦叶两尊佛像,各高1.3米,肩宽35厘米。右侧石壁上立着菩萨7尊,高1.23米,肩宽29厘米。武士左侧又刻造小菩萨2尊,仅高35厘……[详细]
洛阳周公庙
  洛阳周公庙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工区定鼎南路东侧,初建于隋末,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周公而建的,明、清、民国初均曾重修。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他辅佐武王灭殷商,建立周朝,东征平定“三监”和商纣王之子武庚的联合叛乱,营建洛邑,制订礼乐,他的思想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基石。周公庙今存的建筑有南北中轴线上的元圣殿遗址、定鼎堂、礼乐堂、后殿及东西两庑、东西厢房等。元圣殿基址位于定鼎堂前,据史料记载,其为重檐三开间建筑,殿内供奉“元圣”周公像。定鼎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额题“定鼎堂”三字,取周公定鼎洛邑之意。九脊歇山顶,上覆琉璃瓦,保存明代建筑风格。殿内供奉有周公及其弟召公、毕公,其子伯禽、君陈像,定鼎堂匾为-元老、-院长戴传贤所题。1991年,在修整定鼎堂时,于东墙壁龛内发现周公长子、第一代鲁国国君伯禽的彩塑立像,这是迄今河南发现的最大的明代彩塑像。礼乐堂,……[详细]
寨湾遗址
  寨湾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大口乡曹寨村寨湾村(自然村),分布于该村东北和东南两片,总面积约12.8万平方米。 遗址北段东临沙沟河(现为沙沟),南临铁村农田,西临村级公路,遗址内基本为农田,地势平缓,遗址平面略呈长条型,东北西南长约500米,总面积约5.3万平方米,地面散落大量的陶片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夹砂褐陶,纹饰有绳纹、蓝纹、方格纹、线纹,器形有罐、盆、鬲等。 遗址南段西侧为一泄洪沟,总面积约7.5万平方米,地势较为平缓。在断崖上发现有多出灰坑,形状不一,有袋状、长方形等。灰坑内包含物丰富,有陶片和少量的烧土颗粒。在地表散落大量陶片,有泥质红陶、泥质灰陶、泥质黑陶及夹砂灰陶等,纹饰多样,有粗、细绳纹、蓝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线纹等。可辨的器形有刻槽盆、罐、豆等,另采集有残石镰一件。 从采集的陶片可以看出,该遗址保存完整,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涵盖了仰韶、龙山、二里头……[详细]
龙门石窟莲花洞
  莲花洞位于龙门石窟景区内的西山石窟,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莲花洞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作为佛教象征的名物,虽在石窟窟顶装饰中用得较多,但是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莲花,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率二弟子游说讲经之像,大弟子迦叶手握锡杖,身着厚重宽大的袈裟,似经过艰辛岁月的长途跋涉。可惜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左右菩萨头戴莲花宝冠,姿态优美。南壁上方有高仅2厘米的小千佛,刻工精细,造型生动。下层第二龛内有两幅精美的佛传故事,上有飞天起舞。窟外门楣处刻有火焰纹,中刻一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巡按河南等处监察御史-题“伊厥”二字。地址:洛阳市洛龙区龙门石窟景区西山石窟内类型:古迹游玩时间: 建议20-30分钟开放时间:2月1日-3月31……[详细]
洛阳金元故城遗址
  洛阳金元故城遗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区,金以洛阳为中京,在隋唐洛阳城东城的遗址上另筑了一座新城。这座新城历经金、元、明、清四代。金洛阳城为中京,是金正大初年在北宋初王曾判任河南知府时所筑的城基上重建的。《元河南志》载:“金初仍宋制,正大初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为金昌府。筑城,东据瀍水,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城)一里。”洛阳城均宋土城,规模约为城的二十分之一。而元代洛阳为河南府,其地位不如金代的中京。明清两代仍继续沿用金元洛阳城。明洪武六年,明威将军陆龄督众将其筑成砖墙,并开挖城壕。城墙高4丈,壕深5丈。城墙上开有4门:东为建春门,西为丽京门,南为长夏门,北为安喜门。城门上建重楼,外筑月城。环城设敌台39处。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12月开始在老城区东南隅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发掘区内清理出金元明清洛阳城的东城墙与南城墙,并基本上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