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瓶寺”位于内江边,距“南寺”约200米,创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是为接待循“金川古道”——自金川向东南经瓦寺土司领地,越鹞子山,经水磨、老人村、漩口、麻溪,过二王庙前安澜索桥,再循“灌松茶马古道”进灌县西门而来的回族商旅而建造的。
据罗树凡先生总纂的《灌县志》(1991年版)记载:“宝瓶巷清真寺(也称懋功寺或宝瓶寺),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为懋功(小金)籍教徒所建。该寺连同西北马坊,共房屋两院……”
据考,同治初年(1862),懋功发生-,部分回族同胞迁徙到灌县居住。宣统三年(1911),在四川发生了“保路运动”。在灌县漩口袍哥舵把子姚宝珊的斡旋下,小金回族同胞跟随姚宝珊下成都,积极参加了“保路运动”。四川大汉军政府成立,参与“保路运动”的小金回族同胞回到老家,却受到忠于清政府的当地藏、汉封建势力的破孩。由于势单力薄,便纷纷携家外出,其中部分因已有亲朋好友定居灌县,于是前往投靠,从此定居那里。民国十四年(1925),移居灌县的小金回族同胞购地于南桥上首集资创建“宝瓶寺”。
我们现在见到的“宝瓶寺”是灾后重建的。由大门、左右厢房、门楼、大殿等建筑组成。主体建筑均有柱廊,外墙具有中亚风格,中西合璧,造型奇特,海内罕见,目前是都江堰最漂亮的民国风格建筑之一。有五道匾额:西面为“清真古寺”;北面是“慿(凭)依玉垒”;东面为原二十八军副军长马毓智的题字“宝瓶清真寺”;南面题字“派衍铜城”。从南面大门进去,该寺正门上还有一道题为“唯一是尊”的匾额。虽然,“宝瓶清真寺”已经易主,但仍雄峙在内江边,成为西街和宝瓶巷的重要景观,引来游人观赏。由于其建筑特色浓郁,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2013年已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以现围墙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西北马房东墙,南至内江北岸,西至西墙外20米,北至宣威门城墙北面。
延伸阅读: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
濞嗐垼绻嬮崥鍕秴缂冩垵寮哥粔顖涚€崣鍌欑瑢閿涘苯鍙¢崥灞藉灡瀵ょ儤鍨滄禒顒傜法婵傜晫娈戠€硅泛娲妴鍌氼洤閺嬫粍鍋嶉張澶夌矙缂佸秴顔嶆稊锟狀棑閸忓娈戦弬鍥х摟閵嗕礁娴橀悧鍥风礉濞嗐垼绻嬫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婵″倸褰傞悳鐗堟杺濞岀粯鈧佲偓浣风皑鐎圭偞鈧佲偓浣瑰Η閺堫垱鈧冩▕闁挎瑥鎷伴悧鍫熸綀閺傚綊娼伴惃鍕6妫版ê寮锋稉宥堝娣団剝浼呴敍宀冾嚞閸欏﹥妞傛稉搴㈠灉娴狀剝浠堢化锟�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Email閿涙瓬ytravel666*163.com閿涳拷*閺€閫涜礋@閿涳拷 閵嗏偓閵嗏偓閺呭┉CP婢讹拷2023016012閸欙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