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樊城城墙遗址
  樊城城墙遗址位于襄樊市樊城老街区,明、清时期。现存定中门、屏襄门、柜子城。定中门是樊城的北城门之一,位于人民路西侧,砖拱发券洞门;屏襄门俗称鹿角门,位于东风路西侧,也是樊城的北城门之一,为石拱城门洞;柜子城为樊城西面的一座子城,现仅存夯土所筑的城墙,残高5米、宽20米、长40米。(第四批)…[详细]
卧牛山寨(团山寺)
  卧牛山寨(团山寺)位于南漳县东巩镇东南14公里处,是湖北省荆山生态旅游区主景区之一。依山而建的古城墙全长7.5公里,全部由块石垒砌而成,设有东、南、西、北四个重要关口,城墙高5米,宽3米,烽火台、炮台、防御工事掩体、点将台、骑兵阅马场(5000平方米)、步兵操练场(4400平方米)、小校场(1000平方米)等保存完好,共有石屋300余间,属典型的三国古战场遗迹,山寨中古石刻碑文上“关圣人收周仓处”字迹清晰可见。团山寺寺庙在明清时期,香火极为旺盛。相邻的如珠寺曾吸引了日本法师在此-。(待开发景点)…[详细]
鸡鸣城遗址
  鸡鸣城遗址位于公安县狮子口镇龙船嘴村和王家厂村交界处。该遗址为一新石器时代城址,平面略呈圆角梯形,南北长约480米,东西宽330-430米,面积约18万平方米,距今5000多年。城垣外有城壕。城内高地沈家大山一带有厚达2米以上的文化层。城东南100米外也发现一处小型遗址,文化层厚1米以上。城址范围内采集有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文化遗物。鸡鸣城遗址对研究江汉地区远古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聚落形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聂家河古兵塞遗址
  聂家河古兵塞遗址位于宜昌市夷陵区聂家河村一、二组羊岭头,明、清时期。兵塞建于孤峰岩石上,范围25公里,依地势布局,均为石块垒砌,石墙厚12-1.5米,护城墙内壁修有50厘米宽的哨巡走道,石墙每间隔3米设有了望口。塞内砌有兵室、战壕、箭垛、烽火台等军事设施。(第四批)…[详细]
南襄城遗址
  南襄城遗址位于远安县洋坪镇南襄城村四组百担丘大片农田中,时代为战国至汉代,城址为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900米、东西宽300米、面积27万平方米。城址现残存北城墙和东城墙,长213米,墙宽21米,高1.9米,为夯筑而成,城内有大量的战国至汉代的瓦块及陶片,陶质以泥质灰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器形有鬲、豆、盂、罐、纺轮等,出土有青铜剑40余把,最长的一把达62厘米。在残城墙东南500米处发现一口深10米的古陶井,城北有金坝岭东周古墓群,城南有墓岭岗东汉古墓群。南襄城遗址所在位置是楚人活动的中心区域,城址内遗存丰富,对于研究楚国历史文化具有较重要价值。…[详细]
香炉石遗址
  香炉石遗址位于长阳县渔峡口镇,夏、商、周时期遗址。面积700平方米,历年发掘共获得石器、陶器和铜器等文物近万件,并发现一批早商时期的巴人墓葬。(第四批)…[详细]
青龙泉遗址
  青龙泉遗址位于郧县杨溪镇财神庙村,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4.5万平方米,经过多次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出版发掘报告《青龙泉与大寺》。(第四批)…[详细]
陶家湖城址
  陶家湖城址位于应城市汤池镇方集村,新石器时代城址。面积67万平方米,1998年曾在此采集大量陶片,器型可辨鼎、豆、圈足盘等。(第四批)…[详细]
马家垸遗址
  马家垸城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五里铺镇显灵村古河道的东岸,1989年10月发现,为新石器时期古城遗址,距今4500年左右。是我国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较完整的古城遗址之一。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600—700米,东西宽300—400米,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城垣为土筑,夯层清楚。城垣内筑护坡,一般宽5米,城垣外坡陡直。城垣外有护城河,东、南、西、北各辟一城门,其中西城垣及东城垣还设有水门。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城址上采集了大量的陶器、石锛、古斧、鼎、碗、豆、高领罐、盆、瓮、管形器、钵、缸等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马家垸城址的发现,引起国内外考古界专家学者极大兴趣,日本、美国和中国社科院…[详细]
荆家城遗址
  荆家城遗址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毛李镇付黄村,为新石器时期遗址,距今 6000— 6500年。遗址西倚一座自然土岗,东、南、北三方均为平坦的稻田,遗址处在高出三面稻田 8米左右的平岗上,极像一座平地拔起的城池,因此,当地群众一直沿袭称之为“荆家城”。城址四方各有一门道,分别为东城坡、南城坡、西城坡和北城坡,其中东、南、北三面早期为低洼地带,似为周河(护城河),在西南部曾筑墩设桥,供人通行。在遗址的地表上采集到磨制的石斧、锛、凿和陶罐、碗、豆、钵等石质生产工具和陶质生活用具。 …[详细]
禹王城城址
  位于黄州区禹王街道办事处禹王城,面积约翰1.5平方公里。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280~1420米,东西宽610~740米。城垣宽8~15米,残高5~8米,夯层厚0.1~0.25米,城垣四角外有面积约150~250平方米、残高5~8米的夯筑贺形台基。城内出土东周遗物有铜剑、戈、锛及蚁鼻钱,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纹饰有绳纹、弦纹,器形有鬲、豆、罐、钵等;汉代遗物有泥质灰陶和瑳砂灰陶绳子纹筒瓦、板瓦残片等。据《黄州县志》载,该城为楚宣王灭邾,迁邾到此所筑,曰邾城。1981年曾发现铜蚁鼻钱、圜钱、箭镞窑藏。…[详细]
塞墩遗址
  位于黄梅县王埠乡湖口闸村东500米,新石器时代,省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7—1米。1983、1986年共发掘700平方米,其中包括同期墓葬36座。出土石器有锛、凿、刀、铲、钺、镞;玉器有璜、玦、笄;陶器以夹砂红褐为主,泥质黑陶次之,有少量彩陶,纹饰有弦纹、刻划纹、附加堆纹、篮纹及缕孔,器形有鼎、鬶、豆、罐、壶、杯、盆等。…[详细]
尧家林遗址
  尧家林遗址位于通城县麦市镇陈塅村,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1982年试掘出土石器、陶器等300余件。(第四批)…[详细]
新店土城遗址
  新店土城遗址位于赤壁市新店镇土城村,南临潘河,东、西、北三面为小丘陵。1999年~200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7次调查、钻探和发掘。遗址由大小土城及城址北部的王家岭、花园岭、祝家岭三处墓地构成。发掘共揭露面积4153平方米。大城为战国时期,小城为西汉时期。城墙均为黏土夯筑,城墙周围有护城壕,现存大城与小城重叠西南角和西垣南段大部分。土城城外分布有王家岭、花园岭、祝家岭三个墓地,整体保存较好,墓葬埋葬集中、分布规律,是城内居民死后的公共墓地。新店土城遗址中的城址是我目前发现的一座保存较为完好的楚国城邑,对于研究楚国对江南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详细]
施州城墙遗址
  施州城墙遗址位于恩施市六角亭老城区,明、清时期。系施州府建筑的城墙,现存西门、南门两个城门和数段城垣。西城门门洞、南城门门洞保存较好;城墙系土筑,始建于宋代,明、清重修。(第四批)…[详细]
安居城址
  安居城址位于随州市安居镇王楼村,东周至汉代城址。城南北长约190米,东西宽约170米,东、北、西三面城垣保存较好,均高出地面近1米,城东南角发现一处夯土台基。…[详细]
陈献甲明墓
  陈献甲墓,又名献甲花坟,位于浮屠镇西南5公里的献甲村。墓地为蛇形山丘,花坟座落在“蛇”嘴,乡人称之为风水宝地,名曰“王侯(蛇)吐信”。该墓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建筑面积200㎡,由牌坊、前室、祭坛、墓室、墓碑、护栏等部分组成。均以青石为材料,雕有“双凤朝阳”、“犀牛望月”、“鹿鹤同春”、“鱼跃龙门”等等鸟兽虫鱼。工艺精湛,形象逼真,堪称艺术珍品。石碑坊高7米,三门,宽约15米,宏伟壮观。墓主陈献甲,为当时富甲一方这商人,急公好义,乐善好施,享誉鄂东南。其祖陈任远于明朝正德年间输谷2万余担赈灾,受到明武宗正德皇帝嘉奖,赐金匾一块,“旌表义民陈任远之一门”。此匾尚存。该墓以其历史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详细]
罗家岗墓群
  罗家岗墓群位于宜城市郑集镇护洲村,东周时代墓群。西北距楚皇城城址约6.5公里。已探明墓葬16座,1989年在此发掘墓葬和车马坑各1座。(第四批)…[详细]
安乐堰墓群
  安乐堰墓群位于南漳县武安镇安乐堰村,距县城28千米。北与南漳县九集镇温家畈村接壤,向南2.5千米处是蛮河。墓群于20世纪50年代发现,自90年代发现后经多次调查。墓群分布在两座相距1.5千米的土岗上,共发现墓葬200余座。墓葬封土一般高20米左右,其中封土堆底径达百米的有十余座。分布面积约5平方千米。l957年,重修“白起渠”时,在一座墓葬0土了“蔡候朱之缶”青铜缶。安乐堰墓群墓葬数量多,等级高,保存状况良好。由于该地是可能是楚国早期都城丹阳所在,所以该墓群对研究楚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详细]
天星观墓群
  天星观墓群位于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垱镇东北天星观村。墓群沿长湖南岸分布,东西长约4.7千米,南北宽约3.5千米。其保护范围内有天星观墓地、黄家湾东汉墓地、杨家台墓地、渔家湾墓地、二龙岗墓地、张湾墓地、陈家咀西周遗址、亨堂坟东周遗址共6处墓地和2处遗址。1978、2000年对天星观一、二号墓进行了发掘,资料非常丰富。天星观是一处楚国封君番氏家族墓地,对于研究楚国封君制度和葬俗等问题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天星观墓地周围的5处墓地,墓主为战国中期的下大夫,随葬品反映的文化特征与天星观一、二号墓有一定联系。这些墓地与天星观墓地共同构成了天星观古墓群的文化内涵,为全面了解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