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中国文化遗产旅游

中国文化遗产

燃灯佛舍利塔
  在京门通州,在京杭大运河的北端,矗立着一座驰名神州的宝塔,她就是燃灯佛舍利塔。燃灯佛是古今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师,传说他出生时使身边的一切光明如灯,因此称燃灯佛。据说他死后遗体在火化时曾结成珍珠状的物质叫舍利子。燃灯佛舍利塔就是收藏有燃灯佛舍利的塔。此塔在北周末期创建(577--581年),在唐代贞观七年(633)复建,在辽代重熙年间(1032--1054)重建。元代大德七年(1303)、至正七年(1347)、明代成化二十年(1484)、清代康熙九年(1670)都曾进行过维修。康熙十八年(1679)地震被震倒后,只剩塔座,从三十年(1691)起,由僧人照感四处募捐,进行重建,每年建成一层。三十五年…[详细]
千童祠
  千童祠,位于沧州市东南盐山县千童镇,北距盐山县城25公里。千童祠内有东渡堂、泰山堂、友谊堂,记载着秦代方士徐福勇率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成功东渡及对日本列岛的影响。千童镇,在商、周、战国时期称“饶安邑”,意为“其地丰绕,可以安人”。《史记·赵世家》中讲到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赵将庞 攻齐取饶安”即指此地。秦时此地称“千童城”,“始皇遣徐福将童男女千人入海求蓬莱,置此城以居之,故名。”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于此置县称“千童县”。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于此始置沧州州治。千童镇在历史上州治县治长达841年,由于在公元前209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勇率数千童男童女及百工巧匠从这里启航,求…[详细]
龟山电视塔
  提起汉阳龟山,武汉人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龟山,东起长江边,西傍月湖,全长1730米。龟山最古老的名字叫翼际山,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却把它称为大别山。因三国时吴国江夏太守陆奂在此屯兵,并建鲁山城,龟山遂又有一别称鲁山。也有人说因鲁肃在此屯兵,故称鲁山。因它的形状“若巨鳌浮水上”,和长江对岸“缠绕如伏蛇”的蛇山,“雄踞江之东西,势若龟蛇环卫”,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龟蛇锁大江,当地民众自明末以来便逐渐称之为龟山、蛇山,其本名反倒少有人提起了。龟山海拔虽仅有90.02米,但它借助于历代文人墨客的佳作名篇,却早已名扬天下。在龟山之首突入长江部位,称禹功矶,因纪念大禹治水之功而得名。在其上有禹王宫(即禹王…[详细]
南涅水石刻馆
  南涅水石刻馆南涅水石刻馆又称“二郎山石刻馆”,位于沁县城南的二郎山,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59年,在沁县城东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出土各类石刻造像1100余块,据石刻题记,为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10年)至北宋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历代积累的民间石刻艺术作品,比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的年代还要早,为妥善保存这批文物,国家拔专款于1984年开始筹建“南涅水石刻馆”并于198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使这批艺术珍品重放光彩。乞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一座民间石刻艺术专题陈列馆,其数量之多,年代之久,内容之丰富居全国之首。其流派多样,风格不—,多以白砂岩雕凿而成,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堪称艺术瑰宝。来到二郎山下的西湖…[详细]
广州黄大仙祠
  广州黄大仙祠始建于清朝已亥年,即公元1899年,并于1904年得各界热心人士捐款重修。当年这里地虽偏僻,但曾是广州的宗教圣地之一,其香火鼎盛,对广州市区及珠江三角洲一带有极大的影响。该祠虽于1910年遭受破坏,但旧祠所留下来的遗迹,如石刻对联、浮雕石柱、扁额、门饰、石狮等,都饰以精致的雕刻,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祠殿的宏伟规模和精致的建筑艺术。1915年,原黄大仙祠的主持人梁仁庵道长携带黄大仙的画像、灵签和药签等南迁到香港,并于1921年建成-祠。同样地,黄大仙也深受海内外人士的信仰和祀奉。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广大热心人士纷纷要求在原地恢复建造芳村黄大仙祠。后经有关部门批准,由(香港)加拿大置地有限…[详细]
李宗仁屯兵遗址
  李宗仁屯兵遗址翻开民国历史,有一位人物不能不提,他就在慢当时咤风云的新年桂系首领、位居民国代总统的李宗仁。李宗仁与兴业有着不解缘,至今在兴业县城隍镇的鹿峰山上仍在他当年的屯兵遗址,在民间还流传着他“正月初一火烧天棚”和“连升三级”的传奇故事。鹿峰山位于兴业县城隍镇圩镇东约1公里处,由二十几座小匚玲珑的山头组成,这些山头或似庐山歌的雄鸡,或似睡的狗熊,或似端坐的观音,或似-车工的莲花,确是小匚端妙。山虽不高,但因其背连着绵延苍茫的六万大山,面靠人烟稠密的圩镇村落,通州大道从山下横穿而过,进可攻,退可守,所以,上个世纪20年代初,李宗仁就选中此地用一屯兵。我们爬石级、穿竹林、越石门、过小桥,七拐八…[详细]
万安观澜门城墙
  据专家考证,在我省,州府一级的古城墙,保存完好的只有赣州城。而作为县一级的古城墙,能完好地保存千米以上,并且保存两个以上城门的,只有万安县了。始建于宋代的万安古城墙全长1000余米,墙体厚实,城门古朴,濒临赣江,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月6日,记者漫步万安古城墙,感受其千古不变的雄姿,探寻其神秘厚重的历史——从土城墙到砖城墙历时400多年万安县政协副主席、《万安县文史资料》主编、江西省历史学会会员耿艳鹏告诉记者,万安古城墙的历史悠久基于万安县城的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唐保大元年(943),地处赣江中游十八滩头的万安县,因“路当冲要,溯上则喉控交广,顺下则领带江湖,水陆之险阻,漕运之会通”而…[详细]
万安七古塔
  自唐代后,万安县建塔甚多,古塔林立,竞相争辉,至今保存完好的还有10余座,其中著名的七座是唐代棉津舍利塔、宋代桂江飞来塔、元代宝山文风塔、明代潞田小姐塔、明代高陂观音塔、明代百嘉崇文塔、清代县城文明塔。这些古塔风格各异,造型优美,为当地的古建筑增添了璀璨的一笔,围绕着古塔的种种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更为这些古塔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唐代:棉津舍利塔万安县棉津乡与遂川县碧洲乡山山相连,其中一山名天龙山。天龙山谷深山高,林木葱茏,溪瀑纵横,风光秀丽,自古就为佛教圣地。唐代时期,山中建天龙寺,在江南颇有名气,后在明清战乱中渐衰。两座舍利塔就坐落在天龙山旧寺庙的遗址上。宋代:桂江飞来塔飞来塔坐落在桂江乡…[详细]
南朝古墓群
  南朝古墓群融安县地处桂中北部,面积2.905平方公里,人口32万人,地属山区。全县大部分地区为山坡土岭。融安县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代为融州。秦未汉初、三国时代为潭中县地。唐、宋、元、明时期为融州。南北朝以前中原文化己传入县境,随着外地人的不断迁入和各民族人民的相互交融,县境一直成为人民繁衍生息的乐土。融安县发现及发掘的古墓葬中都是以南朝古墓为主。于1979年至1997年间配合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区博物馆、地市文博部门先后在融安县大巷乡的安宁村、木樟村;大乐乡的红卫村、东圩村;浮石镇的泉头村等地发掘了十座南朝古墓。有土坑墓、砖室墓。结构有:短甬道的单室券顶墓;由前室、中室及后室组成的长方形砖室墓;…[详细]
北武当庙(寿佛寺)
  北武当庙(寿佛寺)是一座儒、释、道三教合一,名扬宁蒙周边的古寺。史上就有“西夏名兰、山林古刹”的美誉。始建于盛唐时期,距今有900多年的历史。自康熙四十年(1701年)正式在此建庙。清慈禧太后曾钦赐“护国寿佛禅寺”。北武当庙(寿佛寺)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古刹依山而建,将山的气势揽入寺中。庙宇格局与群山险峰相得益彰,彼此互为点缀、互为风景。整座庙宇自北朝南,四进院落布局严谨、庄重秀美。中轴建筑山门楼、配殿相互对称,和谐自然。晨钟暮鼓,北武当庙寺庙音乐悠扬如诉。远远望去,巨大的“佛”字和群山仿佛遮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清风拂过,回归自然,小觅一下清净怡然的心情,让人不觉顿…[详细]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风光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Email:bytravel666*163.com(*改为@)
  晋ICP备20230160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