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郑州市 > 登封市旅游

登封市文物古迹介绍

石淙河摩崖题记
  石淙河摩崖题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东南约16公里的大冶镇西刘碑村西的石淙河畔,题记摩刻于武周久视元年(700年),三月十九日刻。高3.7米,宽3.7米,楷书,繁体字,字径四厘米,分三层刻制,39行,行42字,为河南省最大的摩崖碑刻,分为《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和《秋日宴石淙序》两部分。石淙河发源于登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嵩山玉女台下的平洛涧,所以上游称为“平洛溪水”,溪水东流至市境唐庄、卢店等区域称为勺河,河水流经大冶区域的西刘碑村折向西流,此河段称为石淙河。摩崖题记位于风光秀丽、巨石林立近千米长的河段内,此河段的两岸为高约二百余米的丘陵,在两丘陵的涧谷中,土尽石出,群里成林,面积约有四万平方米。摩崖题记位于大石淙(平乐涧)的崖壁上,这里山水相映,景色秀丽,是夏日避暑的好地方。被誉为“水营山阵”、“天中胜景”、“小桂林”。石淙涧(平乐涧)的两岸巨石中间有一个形如车箱的大水潭,名叫“车箱潭”,水色黑绿……[详细]
杨林冶铁遗址
  杨林冶铁遗址位于登封市徐庄镇杨林村至孙桥村一带马峪河北岸的台地上,该遗址中心位于孙桥三组村民宅院的东部和北部,东西长约3000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约三十万平方米,区域内散布着大量的当时冶铁遗留下来的铁渣、碳渣,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李楼村西约500米处的一块台地上的地堰上,发现了一个灰坑,坑深约3米,宽约2米,坑内有灰土、铁渣,当时溶铁水用的筒壁上有当时铁水结成的板块遗存。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遗址内发现了当时炼铁的炉壁残块,炉壁用黄土夯制而成,夯窝直径约5厘米,深约2.5厘米,据当地群众反应,传说当地古时为制作犁铧的地方,犁铧畅销百里以外。整个遗址有的露出地表,有的距地表约二米,文化层厚度约1—3米不等,近几年来当地群众在此遗址上挖出了大量的铁渣、碳渣及红烧土和炉壁,由此可知,当时的冶铁规模相当宏大。另外,这里盛产煤炭,根据发现的铁渣、碳渣看,当时冶铁已经用上了煤炭。此遗址……[详细]
黄城故城
  黄城故城位于登封市君召乡黄城村,北有马鞍山,南临陈窑水库,东有王家沟,西有陈沟河,三面环水,易守难攻。黄城故城大体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600米,东西宽约220多米,面积约15万平方米。四周城墙不少尚残存地面之上。北城墙保存最好,墙基宽10余米,高约10米。东墙残高4米,底宽约6米。西墙基宽6至7米,高约5至10米。南墙高5米许。北墙东段有一宽约7米缺口,似为城门。南墙东段有一城门,门宽8米,两侧墙宽13米。城墙为夯筑,夯层厚6至9厘米,夯窝呈尖底和圜底状,直径3至4厘米。据《杂道书》和《洛史》等史籍载:“尧聘许由坛禅于黄城。黄城,许由隐此。”许由,相传上古阳城槐里人士(今登封告成镇南箕山),曾隐居箕山,也曾隐居黄城。此属龙山文化早期之事,当时已可能有城。现考古调查的黄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又进行补修,在北墙内侧发现有修补的夯土城墙,夯层厚18至20厘米,且土质较杂,质地灰白并有红黄粘……[详细]
二仙洞石刻
  二仙洞位于登封市区北嵩山太室山三皇口东400米处,坐北面南,三面悬崖峭壁,开凿时代当在明代之前。该处两洞为天然形成,东洞为二仙洞,洞内现存佛像五尊,其中西一尊为明代雕刻,洞东西宽4.8米,高3.8米。西洞为附属洞,宽9.8米,深4米余。二仙洞俗称“嵩阳洞”,确凿创建年代无可考。洞东西宽4.8米,南北深4.8米,内高3.8米,外高2.2米。紧靠洞后壁处有一石台上奉五尊佛像,东为文殊,中间为观音,西为普贤,两边各站立一名童子。西一尊有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明代雕石象基座,象座高28厘米,宽20厘米,长54厘米,形态似卧象,面目雕刻栩栩如生,嘴间雕象牙3厘米,清晰可见,石像为灰青石质地,石象右侧腰间从右至左刻有“巩县提东一里西左村施主男善人费其禄室人曹氏造男费大池佛一尊石匠张名”,共35字,楷书,字径为2×2厘米,上部石佛高70厘米,宽33厘米,其它四尊为泥塑。两洞前分别有90年代垒筑石门及面阔……[详细]
登封老君洞
  老君洞位于登封市区北五公里太室山南麓半腰间,背依太室山中峰。老君洞洞高两米,深4米,宽3米,为唐代初年隐逸居士潘师正所开凿,洞形像鸡卵,亦称“鸡卵洞”,因内奉老君像,后称老君洞。唐代以来,在老君洞周围陆续增修了一所道院,分东、西两院,房舍100多间。两院东西长188米,南北宽64 米,面积约为12032平方米。东院为主体院落,从大门至后殿共三进院落。主体建筑为无极老君殿、无极老母殿等。无极老君殿座落在东院的最后,清代末年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大式硬山出前檐黄琉璃瓦覆顶。殿内施有两根合抱的对称盘龙木柱。无极老母殿东侧顺山房为千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硬山出前檐灰筒瓦覆顶,棂门槛窗,前檐柱亦为方形石柱。老君洞现存的清至民国碑碣20余品,内容多为重修、布施、记事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民间群众信奉道教发展的脉络。院内外还有清以前古树名木20余株。老君洞利用山势,建筑密集相连,布局……[详细]
登封崇福宫
  崇福宫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市区北部,嵩山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距市中心2公里。初名万岁观,创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宋代改名崇福宫,面积现存约5000多平方米,保存古建筑30多间,古树名木50余株,历代碑石10余品。为河南省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建筑,唐高宗时在万岁观内建太乙祠,因祈雨有验,改万岁观为太乙观。五代间废毁。宋真宗时(公元998-1022年)把观提升为宫,更名曰崇福宫,对宫院大加整修,并由宫廷管理,到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宫内建筑达一千余间。是北宋皇室夏季避暑的离宫。比较重要的碑刻有《寇谦之传》碑,《元圣旨碑》等。还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北宋的泛觞亭、流杯渠遗址等。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主管崇福宫的官员名儒先后有:范仲淹、韩维、司马光、程颢、程颐等百余名人。元朝建立后,崇福宫演化为纯正的道教场所,建有七真堂等,成为全真教道……[详细]
登封龙潭寺
  龙潭寺位于登封市龙潭寺村,现存主要建筑清代中佛殿,进深三间,单檐硬山式建筑。整个大殿东西长13米,南北深12.97米,面积为165.61平方米,平面布局呈方形。内柱配置采用减柱造,殿外前檐下施单昂三彩斗拱;原安装的格扇门窗已更换,仅有痕迹,前檐柱础为束腰覆莲、鼓形柱础,石雕图案细腻精致。殿顶前后坡为黄色琉璃瓦,正脊两面砖雕大朵牡丹和游龙等图案,二端置大吻,造型优美别致,突出了清代的建筑特点和精雕细作的艺术风格。龙潭寺内现存碑刻三块,其中位于大殿前檐东西两侧各一,重修《龙潭寺中佛殿及水陆六祖圣母山门碑记》清乾隆四十八年十月,内容刻施主姓名,为捐献银钱的记载。西一碑碑首题目楷书,字径长2.5厘米,时任方丈实云立石碑。两碑边沿四周均雕有精细的各种几何及花草图案,另外殿内一通石碑名称为《中佛殿山门、方丈祖堂、客堂碑记》清同治三年十月十五日刻,时任方丈悟乐同众僧立石。碑文内容简述龙潭寺地理位置及重修……[详细]
登封许由墓
  许由墓(含庙、石寨),位于登封市东南20公里的东华镇刘庄村,墓、寨位于箕山上,庙位于箕山下,均为山坡及台地。墓冢朝向西北,位于寨北,墓冢呈圆形,直径约19米,周长约60米,墓冢高约6米,冢前有石砌供案,冢下有1.70—2.50米高的山石砌墙。寨分大寨和小寨,山石垒砌而成,小寨北部环绕墓冢。寨门位于南寨墙的西段,寨门为拱券状,平面为凸字形。许由庙位于箕山下西南侧,槐里村南部,庙坐北朝南,创建于何时无考,现存正殿一座,东西厢房各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登封知县邢州傅梅刻立的“箕山”碑一品,清代刺柏一株。许由乃上古贤士,尧帝曾想让位于他,他坚辞不授,后来尧帝让他做九州长,他便隐居嵩山箕山一代,死后葬于箕山上,被尧帝封为箕山公神,并建祠庙供祀。许由辞官让贤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墓、寨及庙作为纪念许由的载体,为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许氏文化提供了场所及实物资料,也是是联系海内外许氏宗亲很……[详细]
宋家沟口遗址
  宋家沟口遗址位于登封市中岳办事处、寺里河与奈河交汇处北岸的台地上,遗址中间略高,南部稍低,上世纪五十年代文物调查时发现。遗址东西宽250米,南北长30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从遗址内新店通往华楼的田间生产路两侧地堰上可明显看出文化层和灰坑的堆积,文化层厚约1—2.5米,内涵较为丰富。在路东耕地的地表内,捡到有少量陶片,遗址西部被新店至华楼公路挖去部分外,其他部分保存较好。整个遗址均为耕地。从采集到的遗物标本来看,陶器有:陶鼎、陶鬲、陶甑、陶钵、陶罐、澄滤器、黑陶杯、陶瓮、泥质红陶鼎、板瓦(内有方格纹)等;陶质均为泥质红陶和泥质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磨光黑陶;纹饰有篮纹、方格纹、细绳纹、弦纹等;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凿等。宋家沟口遗址根据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判断,它是一处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内涵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至战国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该遗址东距同类型的华楼遗址、纸坊遗址较……[详细]
登封永泰寺
  永泰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西北约11公里处的太室山西麓,坐东朝西,面对少林寺,背依气势巍巍的望都峰(因站立峰顶可眺望九朝古都洛阳而得名),北临秀丽多姿的子晋峰(因周灵王太子晋在此居住修道而取名),南有知崖万壑的少室山和碧波荡漾的少林水库。这里群山环绕,峰峦叠翠,林木葱郁,溪水萦回,宝塔点缀,景色清幽。寺前的登偃旅游公路南行1公里与207国道相连,交通方便。永泰寺是佛教禅宗传入中原后营建的第一座女僧寺院,还是我国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佛寺。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泰寺始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代易名永泰寺,金代更名永禅寺,元朝以后又复名永泰寺,变称永泰禅寺。也有人称永泰寺为永泰庵或永泰院的。那么,永泰寺名是怎么演变得来的呢?寺与庵与院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宣武帝元属的女儿永泰公主在中岳嵩山“出欲入道为尼”。其史孝明帝元诩便在子晋峰下的明练塔旁敕建一座尼寺,……[详细]
刘碑寺造像碑
  刘碑寺造像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20公里刘碑村,北齐天保八年(557年)豫州剌史刘碑等人刻立。后人因碑兴建佛寺,因名“刘碑寺”,又为保护此碑建碑楼,俗称“碑楼寺”。《金石萃编》云:“碑楼寺在县东四十里石淙东源上,内有豫州刘剌史碑,北齐天保八年丁丑立。刻划佛像,文列上方,字殊鄙劣。剌史名碑,无佛处镌诸人姓名,俱刘氏名。文纪刘碑为首造碑文缘起也,村落沿其名曰刘碑”。原建碑楼和寺院早已损坏,面貌全非,寺内建筑多系清末重修。民国年间,寺院保存尚为完整,寺院面积1千多平方米,前有山门,左为客堂、关帝庙,右为客堂、六祖殿,后面正中为佛祖殿,左为火神庙,右为老君殿,建筑皆为三间。从建筑布局看,除佛祖殿、六祖殿为佛教建筑外,其它关帝庙、火神殿、老君殿全日道教庙房,不难看出,这里在清末民初时已成为佛道杂居,寺、庙合一的场所。造像碑就立于佛祖殿内,碑由石灰岩雕造,通高398厘米,是河南现存造像碑中体量最高大……[详细]
登封大法王寺
  法王寺位于登封市区北五公里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北依嵩岭,含抱如椅。俯瞰二熊诸山,排列如拱,山峰罗列,溪水潺流,苍松翠柏,景色秀丽。寺东有峡,形若丰园形大门,位嵩山顶端为“嵩门”,是登封八大景之一。明朝洪武年间,上党郑大原游览中岳,观罢此景,曾挥笔赞曰:嵩门胜迹冠中州,幸此登临值中秋。皓魄初悬苍谷口,清光满射碧山头。祗园暂息尘劳梦,民社宁忘国计忧。徒倚欲归情不厌,松涛钟韵两悠悠。古人诗颂法王寺为“嵩山第一胜地”,至为确切。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三国位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更名护国寺。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291年)在护国寺左建法华寺,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建舍利塔,更名舍利寺。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更名功德寺。玄宗开元时(公元714——779年)更名御容寺,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7—779年)复命法王寺。到宋代仁宗时(公元1023—1063年)赐名“东……[详细]
南洼遗址
  时代:夏商至唐宋南洼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南约40公里的嵩山南麓,是夏商至唐宋时期的古遗址,是一处以二里头文化为主,兼有殷墟、东周等时期的文化遗存2004~2006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先后五次对其发掘,出土了较为丰富的文化遗物。南洼遗址南临郑洛公路,向北约1千米即为君召乡政府所在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该遗址北依少室山,南望伏牛山余脉,东部为一道南北向丘陵,向西地势开阔,有水自东北向西南穿过,后西折汇入伊河支流白降河。遗址地势较为平坦,中部稍高,地表现为农田。该遗址东南与仰韶时期的后孟村遗址相接,向西南5千多米为仰韶时期的颍阳遗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洼村民为修建水库及建房取土,将遗址中部破坏部分,其余保存较好。从取土形成的断面上,可以清楚地发现较为丰富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灰坑、墓葬和文化层堆积。2004年3月至6月,郑州大学考古系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勘……[详细]
登封玄都观
  玄都观位于登封市颍阳镇安寨村东路北台地上,玄都观又名颍阳观,是嵩山著名的道观之一,始建年代不详。据观内碑文记载,北宋得到皇室的重视,金代名道邱处机曾在此做法传道,名声大振,清雍正七年对观内的玉皇殿进行重修。玄都观现存完整的院落一座,保存有清代建筑玉皇殿一座,东西顺山房各一座,宋至清代石刻六品。大殿玉皇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架椽,硬山灰筒瓦盖顶,出前檐。檐下置四根木柱,两山墙各置有砖雕须弥座式墀头,明间置木板门,梢间置方格窗,殿内地面用条砖平铺,殿前有月台。东、西顺山房:均面阔一间,进深一间。硬山小板瓦顶,前置小板门。玄都观内现存玉皇殿为清雍正年间重修,该殿系采用地方建筑手法,它对研究嵩山地区清代民居的建筑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研究我国道教起源及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玄都观内保存的宋至清代碑刻,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同时对研究嵩山文化、道教文化、唐代诗人刘禹锡、宋代诗人欧阳修、金代道教全……[详细]
法王寺塔
  法王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5公里嵩山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的山坡台地上,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71年),后历代均有修建。现建筑多为清代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顺山房、厢房等。塔呈方形,底层面宽约7米,高35米余,空心,全塔用灰砖黄泥垒砌而成。塔为密檐式,第一层塔身砌成平直壁面,比例特高,以上密檐15层,总高40米余。第一层正面有圆券门可通入塔心,以上各层四面各开一小圆券。法王寺塔的轮廓线中部微微鼓出,上下收小,上部收小更多,整体呈梭形,檐端连成极柔和的弧线,为现存密檐方塔中的上品,体现了唐代艺术家高度的审美能力。塔檐以砖叠涩层层挑出,挑檐之外轮廓又层层收分,至上部几层急杀向内,最上以短短的塔刹封顶。法王寺塔群共有唐代砖塔四座及元“月庵海公圆静之塔”、清“弥壑澧公和尚之塔”。登封法王寺是中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是唐代甚至中国最优美的古塔。2001年6月,法王寺塔作为唐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