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绵阳市旅游

绵阳市文物古迹介绍

三台尊胜寺
  尊胜寺座落在涪江东岸三台县争胜乡争胜坝。争胜坝交通发达,经绵(阳)三(台)公路可北上绵阳,南下三台。绵(阳)遂(宁)高速公路由坝上通过,将为尊胜寺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前所未有的机遇。尊胜寺相传由佛教禅宗仰山派传人始建于南宋。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重建大雄殿。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临济派传人住持僧瑞岩增修藏经楼。清朝乾隆五年(1740),重建伽蓝殿。民国十八年(1929),军阀田颂尧为建修“潼保马路”筹措工程款项,强征尊胜寺“庙业”良田“六十余亩”,仅“环庙七八亩脊土留作庙有”,尊胜寺从此一蹶不振。《民国三台县志》称,尊胜寺僧瑞岩为清初三台佛教界“以继往开来为己任”的杰出高僧,据此可知尊胜寺在当时的重要地位和影响。1999年10月,绵阳人民政府公布尊胜寺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关圣殿滴水外17米,西至藏经阁滴水到水沟6米,南至大雄定殿滴水外10米,北至大雄宝殿滴水外……[详细]
西平古镇
  一、基本情况2010年1月19日,由四川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建设厅等联合主办,省名城古镇文化旅游发展促进会等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四川名城古镇文化旅游节”上,西平古镇被评为“四川最美古镇”,排名全省第二。西平镇位于三台县、中江县两地交汇处,幅员面积77.31平方公里,辖7个党总支,36个村,6个居委会,3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178人。二、交通情况过去就水陆交通便利,历来是商贸云集之地,也是军事要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更是四通八达。120公里的水泥路直通省会城市成都,距三台33公里,距新修的塘巴高速公路三台古井口子10公里。三、历史沿革及变迁西平镇古名观音场,清康熙元年(1662年)建盘龙庙,以寺中观音得名。康熙十年(1672年)兴场,为星日乡驻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第四区。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仍为区所驻地。1956年改名西平区。1992年撤区并乡至今。场镇上有85%以上人……[详细]
潼川古城墙
  走进三台潼川镇下南街,一路上都是老式的民居,各色古旧门店尽显古朴之风。老远,潼川古城墙南门城楼就进入视线。作为三台县文化遗产(文物)灾后重建项目,经过灾后重建维修的三台古城墙和南门城楼恢复了本来面目。早在2007年7月,本报记者曾随绵阳市文物局工作人员到这里采访,当时城墙和城楼周边到处都是电杆、线缆,城墙部分地段上修建了民房,还有成排的排污洞。现在,这些已经不见了踪影。灰色砂岩条石筑砌的城墙与墙头上成排的箭垛,显露出了曾经久远的历史与沧桑。谯楼飞檐挑角,红屋青瓦,红木立柱,雕花门窗,重现昔日的雄伟气势。在潼川镇东街尽头的东城门,曾经侵占城墙的民居、临时建筑没有了,城门边上狭窄的街道也宽阔了许多,城门两侧建起了小广场,并栽植了景观树,成为休闲场所。城楼之下,城墙之下,是历史与现实的穿越。经城墙内侧一个台阶登上城楼,眺望城外,一股历史与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四川惟一的明清石头城三台潼川古城墙距今……[详细]
24、李业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业阙
  县城南郊2公里之李业阙,为墓阙。清咸丰《重修梓潼县志》载:“汉议郎李巨游(李业字巨游)墓,旧传在石马坝”。《后汉书·独行传》及《华阳国志·梓潼士女》记载,李业字巨游,梓潼人,少有志操,随博士许晃习鲁诗,西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经太守举荐,任官为“郎”。孺子刘婴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夺皇位,李业恨之,即托病去官,回归故里闭门不出。广汉郡(郡治梓潼)太守刘咸,幕李业名,强召之,业乃带病前往,被举为“方正”。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公孙述据蜀,建“大成国”。闻李业贤名,征业为博士。业托疾不从。大成国龙兴七年(公元31年),公孙述恼恨李业不听召唤,即派遣大鸿胪尹融持毒酒到梓潼,并对尹融说:“若起,则受公侯之位。不起,赐之以药”尹融持毒酒到达梓潼后,对李业说:“方今天下分崩,敦知是非,而以区区之身,试于不则之渊乎!朝廷贪慕名德,旷官缺位于今七年,四时珍御不以忘君。宜上奉知己,下为子孙……[详细]
25、嫘祖陵
嫘祖陵
  嫘祖陵(墓)位于盐亭县的金鸡镇的青龙山,远在秦汉以前就已建成,是人们思古怀亲追忆祭祀嫘祖的地方。恢复重建的嫘祖陵为八卦形,以山为陵,外露三方,内藏五方。陵墓边长为24.95m,意为二十四节、九五至尊,陵直径60m,高190m,属中华女祖第一陵。1993年,四川省老领导、学者杨超为原墓题写的“嫘祖墓”碑,包含在陵墓正中。陵前碑亭,宽14m,高9m,采用八卦中的坤卦形结构。陵碑高2.8m,宽1.2m,厚0.3m,“嫘祖陵”三个古篆体大字是由新加坡著名华人书法家丘程光先生到盐亭书写的。碑亭前的香炉也是目前全国别具特色的石制龙凤浮雕香炉,长7m,宽1.5m,高2.5m。陵(墓)区墓台为半圆形,左右两边各设圆形化钱炉一个,正中为排楼。排楼前面是直通嫘祖湖起点平台的神道。神道全长400m,宽20m。设下平台、中平台和上平台。平台与平台之间分12组阶梯相通,象征每年12个月。各组阶梯依据农历每月天数设计……[详细]
26、琴泉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琴泉寺
  琴泉寺位于三台县潼川镇北泉路左侧的长平山腰。始建于北周(公无557—581年),初名安昌寺,经隋,于唐初更名慧义寺,南宋易名护圣寺,因寺后山泉滴声似琴,明朝万历时已称琴泉寺。从唐初起琴泉寺就按星象落座建殿修阁,其布局严谨,宏伟精致,庄重典雅。现存建筑为清代和民国所建,主体建筑由座西北朝东南的并排双四合院相连而成,布局特别,处于历代山寺的主要位置。左四合院有前殿、正殿和左右偏殿,右四合院有偏殿和厢房。整个建筑面积1602平方米,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正殿,又名观音殿。面阔三间14米,进深六间12.1米,建筑面积168.4平方米;前殿,带山门,重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面阔五间18.9米,进深三间5.8米,建筑面积109.62平方米;正殿后是甘露洞,洞内便是“琴泉”山泉池。泉水终年不断,主泉夏季如注甘凉,冬季涓涓温甜,经省检验为优质矿泉。寺下山崖多摩崖造像,现存已知的有10龛700……[详细]
涂氏牌坊
  涂氏牌坊(又名玉龙花牌坊,玉龙节孝牌坊)位于盐亭县玉龙镇新家沟村,距县城东21公里、距玉龙镇1000米,矗立于梓江东岸,山青水绿,气候宜人,位置尤佳。涂氏牌坊建于清咸丰五年(公元1856年),它是邑候陈绍惠禀呈朝廷以旌表节妇赵涂氏而建,由赵涂氏次子(太学)赵金成承建。涂氏牌坊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22.64平方米,仿木砖石结构,重檐歇山式顶,四柱三开间,通高8.8米,宽12.8米,厚0.62米,四根砖柱的前后均置有高大的红砂岩抱鼓石,共8个,高2.44米,厚0.36米,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牌坊周身用数百块陶雕、砖雕件贴面或镶嵌于一体,每个抱鼓石顶部用陶雕下山狮,与四根方形柱连接。三道门为拱形顶,每根横梁都全镶雕有如意花草,24孝等戏剧浮雕,两耳各有10场陶制浮雕。牌坊主楼南北两面正中两面阴刻“圣旨旌表”砖雕竖匾,周围是“五龙捧圣”的陶雕和四个文臣护卫,威武壮观。……[详细]
盐亭县嫘祖故里
  嫘(音雷)祖,轩辕黄帝之元妃,中国上古养蚕治丝的伟大发明家,5000多年前诞生于四川省盐亭县金鸡镇嫘祖村。嫘祖原名王凤。她自幼聪颖,采果奉亲,发现天虫吐丝结茧,细心观察蚕的生长规律,呕心沥血,首创野蚕家养。又治丝兴衣,使西陵氏人穿绸着帛,而被举为西陵部落酋长。嫘祖以丝帛为贽进献轩辕,轩辕慕名前来访问,实现了嫘轩联姻,中原与西蜀的联盟,从而建立起了大统一、大团结、大民族、大文化的东方大国。嫘祖一生辅弼黄帝,选贤用能,协和百族。她未尝宁居,随黄帝巡视全国,教民育蚕,历尽千辛万苦,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病逝于南巡道上,遵嘱归葬于金鸡镇青龙山之首,祖墓犹存。由于嫘祖开辟丝绸文明,功高日月,自周代起就被天子庶民尊奉为“先蚕”,民间尊称为“蚕神”,又被尊为“行神”,爱称为“嫘姑”、“丝姑”、“蚕姑娘”,历来受到各族人民的无限崇拜。嫘祖“养天虫以吐经纶,始衣裳而福万民”,开启了享誉中外的丝绸之路,泽被天下……[详细]
汉平阳府君阙
  出绵阳北门,沿川陕路步行4公里,芙蓉溪畔的仙人桥旁有一对古老建筑,突兀屹立,玲珑多彩,端庄壮丽,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平阳府君阙。平阳府君阙,简称汉阙,属墓阙,即建筑在达官贵人墓前起“标表宫门”作用的一种特殊的界牌。是目前全国保存下来的23个汉阙中较为完整的一个,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建筑。汉阙严整坚固,别具风格,阙为双阙,亦称“子母阙”,即有母阙和子阙,两阙坐落一南一北,相距26.2米。北阙为子阙,亦称副阙,通高5.29米;南阙为母阙,亦称正阙,通高5.45米。两阙均分为阙、阙身、阙盖、阙檐、介石、阙顶六个部分,全由条石和板石堆砌而成,其间无任何粘结物,严整坚固,整齐美观,别具风格。《四川通志》载:阙题“汉平阳府君叔神道”八字。今仅存“汉平”二字。阙为东汉初平、兴平年间建造。上部浮雕人物、车马、狩猎等图案,下部四角刻力士像,姿态雄伟。阙盖四角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平阳府君阙,构……[详细]
30、马鞍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鞍寺
  马鞍寺绵阳市游仙区刘家镇5里有一马鞍山。山麓有一山名曰“金凤山”,马鞍寺就坐落在“金凤”头上。寺庙因山得名。马鞍寺建于宋元,毁于明末。现有四重殿宇,重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殿及厢房重建于清道光、同治时。坐东北向西南。正面市乐楼(戏台),广场(戏场坝)后依秩是天王殿、大雄殿、观音殿、玉皇殿,除玉皇殿3间外,均系长5间22米,宽3间12米的悬山顶抬梁式建筑。两端是长达13间的厢房,组成闭合式建筑群,总长115米,总宽55.2米,占地面积6348平方米。建筑用材粗大,造型朴实,门窗雕刻素雅。大雄殿、观音殿的檐柱上均有装饰性斗拱,别致精巧,有鲜明的地方特。大雄殿有200多年前额精美壁画。马鞍寺系绵阳市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组古建筑群。马鞍寺壁画数量众多,在全川少见。寺内只要能作画的地方――建筑的挑、枋、壁间都绘有壁画。壁画的内容广泛,涉及当时的现实生活、神话故事、宗教题材、戏剧历史。如钟馗降魔、刘海戏……[详细]
31、蓝池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蓝池庙
  蓝池庙,又名兰池庙、南池庙,座落在三台县塔山镇南池村玉池湾。距绵盐公路8公里,距塔山镇10公里,距三台县城30公里。盛唐伟大诗人杜甫曾到其游历,并留下《题玄武禅师屋壁》等诗作。现存拜殿、岱岳殿和东西上下两厢等古建筑群,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8991.85平方米。塔山镇蓝池庙于1993年,被三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1999年10月,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蓝池庙布局较为完整,功能分区比较明确,屋面脊饰保留川西北民间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梁架、斗拱,保存了明清早期的木构架,建筑梁架上保存有清代题记。为研究绵阳乃至四川的清代寺庙提供了实证材料,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蓝池庙所存汉砖、唐碑、宋代“神仙洞”摩崖题刻和清朝乾隆时潼川知府柴鹤山等官员书赠的匾额及奈何桥与望乡台,包括以“石林”为代表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详细]
贞孝节烈总坊
  贞孝节烈总坊(梓潼县)贞孝节烈总坊,即贞节牌坊,位于长卿镇南桥村。清光绪二十八年建造,牌坊坐北向南,为一正楼二边楼、飞檐翼角四柱落脚的石刻,青白砂石垒砌而成。通高9.6米,阔8.1米。坊用4根立柱,9条整石横梁,近百块华板,数十块檐石穿逗、镶嵌而成。其前后、左右均与中心线对称。正门高5.6米,侧门柱高4米,柱底边长0.6米。正楼由侧门柱和横梁承托,边楼由正门柱和大横梁承托。坊为庑殿顶,东脊已残损。正楼华板之上南北两面正中镶嵌“皇恩旌表”坚匾,其下刻“贞孝节烈总坊”横匾。匾下华板镌刻143位贞孝节烈女士姓名。正门高3.6米,宽3.5米。侧门高2.5米,宽1.5米。正门柱刻楹联:“九曲水七曲山贤媛笃生正气足争流峙;金管书银管禄史臣汇载清芬常播简编”。两侧门额上各嵌一方形匾额。南面两边分别刻“竹节”和“松筠”二字,北面两边分别刻“潜德”和“幽光”二字。皆为阴刻正楷,为梓潼知县桂梁材撰并书。飞檐翼……[详细]
萧杨氏节孝坊
  萧杨氏节孝坊,一般称为肖杨氏节孝坊,位于绵阳市涪城区塘汛镇下场口,绵三路边,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坊主萧杨氏,绵南杨有祯之女,生于乾隆四十五年,年十七岁嫁于本里业儒萧作维字正礼为妻,成为萧行芳孙妇,国学萧永福公长媳。十九岁时,夫亡故,无子,矢志守节。嘉庆十年,抚嫡堂兄千总萧作贵次子廪生家学(家政)为子承祧。杨氏孝养翁姑,持家教子,为一方节孝典范。嘉庆十五年,翁故,孝事病母,后母逝,独自抚养弱弟幼子。道光十年,五十一岁,守节三十二年,亲族、乡里公举,报请旌表,拟建坊,杨氏止。咸丰四年,七十五岁,寿进古稀,精神犹健,子、孙、曾孙振振一堂,建“萧杨氏节孝坊”。萧杨氏节孝坊,青砂岩石质,东西向,是四柱三门三层屋宇式牌楼,高10.2米,宽7.05米,由坊顶、坊身、坊柱、坊基构成。坊顶山形,坊身三层,由下而上逐层内收,每层均有坊脊、鸱吻、吊柱和镂空窗棂。融圆雕、镂空雕、浮雕、线刻等为一坊,在脊……[详细]
盐亭张氏民居
  张氏民居位于盐亭县巨龙镇五和村2社,距巨龙镇1公里。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坐东向西。左靠青龙嘴,右接白虎嘴,北与张花山相望,东与圆宝山相邻,形成了古建筑与山水的和谐统一。建筑面积3038.8平方米,划定保护面积9482.8平方米。张氏宅原名桅杆湾府宅,又名张勉行府宅,为六道正门径直贯通三层天井坝的多重四合院布局。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由甬壁、石桅杆、头朝门、第一天井坝前院、二朝门、第二天井坝、前厅、后堂、左右厢房、配房与廊庑构成,全长85.6米,宽35.5米。前厅为穿斗抬梁混合式梁架,后堂为穿斗式梁架,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前厅面阔20米,进深10米,通高9.9米。后堂面阔23米,进深10米,通高10.3米。保存了清代木结构建筑原貌。张氏居有确切的纪年,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清代四川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建筑布局非常清晰明了,既以中轴为对称,层层递进,又灵活多变,空……[详细]
阴平遗址
  阴平遗址位于小溪坝镇。为南宋遗址,分布面积10000平方米。1999年修建绵广高速公路时被发现,2001年1月—4月省由考古研究所进行抢救性发掘。阴平遗址文化层厚度均在2米左右,个别地方达到3米。现场发现了瓦片、红烧土、石构件等大量的建筑堆积物;出土了珍贵文物百余件,有陶碗、碟、盏、杯、罐、缸及宋代景德镇窑的影青瓷、浙江龙泉的豆青瓷、陕西铜川耀州窑的瓷器、四川广元窑的黑釉瓷器,并有少量的铜器、残缺的铁器及动物骨片。阴平古城可以追溯到三国邓艾伐蜀时期。当时,阴平古道山峦叠嶂,沟谷纵横,交通宿营极为不便。发源于江油市藏王寨和马角坝密林深处的潼江在阴平坝形成一个大拐湾,因流水作用,形成了一块面积达50万平方米以上的山间平坝,为军队宿营扎寨、补充给养提供了便利。《梓潼县志》、《江油县志》记载:“西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312年),为安置因战乱-入蜀的阴平县(今甘肃文县)民众,于小溪坝阴平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