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博兴县旅游

博兴县文物古迹介绍

博兴兴国寺
  兴国寺俗称丈八佛寺,位于博兴县寨郝乡寨高村西北角。始建于天平元年(公元534年),自隋唐至清代,屡屡重修。据考证,唐天宝,金天眷,元贞,明成化,万历,崇祯,清道光菌重修过。丈八佛石造像亦称兴国寺石造像,坐落在博兴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寨郝乡寨高村西北角,因其身高丈八,俗名丈八佛。佛像坐北面南,全高6.75米,底座高1.5米,底面积7.29平方米,为单身立式圆雕青石造像。佛像高肉髻,面方圆,微笑,丰颐大耳,法相庄严,身披“褒衣博带式”通肩袈裟,内着僧支祗,胸前打结,“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莲花座上。佛像雕刻精致,造型生动,人体比例准确,衣纹舒展流畅,堪称艺术珍品。据史料记载:公元534年,这里始建一个寺院,名兴国寺。丈八佛石造像就坐落在寺中正殿内,当初为面涂金粉,身披彩裟。在其左右,还各雕有供养人六,比丘一,中间有一人作双手拱博山炉状。殿内树有五幢石碑,中间最大的一幢上面刻有大小29尊不同形……[详细]
龙华寺遗址
  龙华寺遗址位于山东省博兴县城东北陈户镇南,冯吴、崇德、赵楼三村之间。龙华寺始建于北魏中、晚期。北魏——北齐时期,该寺香火极盛。该寺大致经历了三次大型重修:一是隋朝时期。隋统一全国后,佛教被尊为国教,隋文帝在位期间,曾重修龙华寺,建龙华塔,并设立龙华塔落成碑。二是唐朝时期。隋朝末年王薄起义时期,龙华寺成为民众反对佛教、起义军进攻的重点而遭到劫难。唐朝初年,善男信女再次重修龙华寺,但寺院比原来已逊色不少。三是清朝时期。宋朝时期,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使龙华寺毁于战火。直到清光绪年间,经过重修,龙华寺又重现生机。据说寺院建筑雄伟壮丽、古朴大方,大门朝南,分前后两院,院内建有大正殿、东西厢房和钟鼓楼等。民国年间,寺院的正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48年,龙华寺因连年不断的战争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成为一堆废墟,仅剩遗址至今。寺朝向南,前后两院,内有大正殿、钟鼓楼等。隋代曾重修,此后时废时建,至清末规模已……[详细]
兴国寺遗址
  丈八佛造像位于山东省博兴县湖滨镇丈八佛村北兴国寺遗址上,199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造像雕造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为一青石立式圆雕造像,通高7.1米、像高5.6米。高肉髻、方面、大耳。着褒衣博带式通肩袈裟,内着僧祗支,胸前结带。双手作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覆莲座上。莲座正面中间浮雕力士、博山炉、迦娄罗。正面两侧及左、右刻四组26个供养人。该造像雕造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其下有夯筑的土台,高2.3米,面积不清。北齐天保年间(550?/FONT>559年)有丈八佛大殿,隋、唐、宋皇统及天眷、明成化及万历都重修过。清道光年间寺院布局有正殿(丈八佛殿)、三佛殿、关圣帝君殿,三殿呈扇面形布局。清末寺废,仅存正殿。民国初年殿祀,造像露立于天。文革时,造像头部被拉下,20世纪70年代末村民又将其按上。2001年在国家、省文物部门的引荐帮助下,县文化文物部门接受深圳……[详细]
寨卞遗址
  寨卞遗址面积约3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3米。1983、1987年钻探获得面积约16万平方米商—东周时期的城址遗存。城墙基宽12米,夯窝径6—8厘米,夯层厚8—10厘米。采集的龙山文化陶片多夹砂褐陶、黑陶、红陶,纹饰多弦纹、竹节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鼎、盆、蛋壳陶杯等。另采集有商周时期夹砂红陶、灰陶绳纹鬲口、灰陶簋、泥质灰陶大腹豆、罐残片。战国时期泥质灰陶太阳纹半瓦当残片,汉代灰陶罐口、壶、盆口等。《博兴县志》载:“蒲姑城在县南十里柳桥庄”,《青州府志》云:“蒲姑氏,殷所封也。成王时,四国作乱,成王灭之,以其人于齐。晏婴所谓蒲姑氏因之立也。蒲又作薄,今博兴。”《括地志》载:“薄姑城在青州博昌东北六十里。”当即指此。……[详细]
贤城遗址
  贤城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1.5—2米。1988年探得长宽各1000米的城墙基址。墙基宽约20米夯筑,夯层厚10—12厘米,夯窝径6—8厘米。时代不晚于东周。遗址中部发现隋唐时期寺址。采集遗物有:商周时期夹砂褐陶素面鬲、夹砂红陶绳纹鬲,战国兽纹半瓦当、灰陶豆、灰陶兽足鼎等残片。另有汉代铜俑灯、铜铺首,灰陶壶、罐、盘残片等。《山东通志•古迹四》“奄城,在博兴县东北10里。昔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薄姑,此其故城,今俗称名嫌城。”……[详细]
博兴丈八佛石造像
  丈八佛为一青石圆雕石造像,位于博兴县湖滨镇丈八佛村内。该造像雕造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造像由立佛及底座两部分组成,通高7.1米、像高5.6米。佛像高肉髻,面长圆,着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祇支,胸前结带。双手作施无畏与愿印,赤足立于覆莲座上。莲座上刻力士、博山炉、迦娄罗、供养人等,还刻有文字,惜漫漶不清。附属文物现存石碑三通:“明成化元年重修兴国寺碑”、“明万历十二年重修兴国寺碑”、“清道光六年重修兴国寺碑”。东魏天平元年(534年)时,该处有寺,名曰“兴国寺”。北齐天保年间(550年—559年)建有丈八佛殿,隋、唐、金天眷及皇统、元元贞、明景泰、成化和万历年间都对寺院进行过重修。清道光年间寺内建有正殿、三佛殿、关圣帝君殿,三殿呈扇形布局。清末寺废,仅存正殿。民国初年正殿坍塌,造像露立于天。文革-期间,造像头部被拉下,1979年村民又将头按上。1998—2001年,在国家文物局、山东省……[详细]
陈户纪念烈士亭
  1945年博兴县政府和群众为纪念1942年12月桥董、冯高和1945年陈户的抗日战斗中牺牲的抗日军民而建。纪念塔建于夯土台基上,台呈方形,边长20米,高4米。台周砌有1.5米高的砌墙围护,南辟券门。塔为八边形,五层,攒潦顶。通高15米,底层边长1.65米。南面辟一门,西面嵌王建新撰文、贾怡斋书丹的记述桥董、冯高战斗情况的石碑;东南嵌阎雨革撰文、高云汉书丹的记述陈户战斗情况的石碑;北面嵌有镌刻烈士芳名的石碑。……[详细]
裴袁纪念烈士亭
  1945年博兴县政府和群众为纪念1941年12月30日八路军某部三旅在裴家村和袁家村抗击日伪军而牺牲的20余名指战员而建。亭呈方形,高5米,边长3米。砖木结构,四角攒尖顶。镶嵌石碑,碑高1.53米,宽0.7米。南面碑镌刻“浩气长存”四字;北面碑镌刻王建新撰文、贾怡斋书丹的记述裴袁战斗经过的碑文;西面碑镌刻烈士芳名。东面碑镌刻立亭的年月;亭四周以砖砌花墙围护,墙高1.8米,边长12米。南面辟拱门。……[详细]
董永祠
  董永祠位于博兴县陈户镇董家村东,建于清,现代补修,祠堂坐北朝南,为六架前簷廊建筑,硬山顶。面阔三间,9米,正中开门。进深5米。墙下部砌青砖,上砌土坯,顶覆灰色小瓦。屋顶正脊、垂脊原有龙、凤、人物、花草等装饰,现多已残。祠堂内墙壁、屋架上有彩绘,现多为泥皮覆盖,露出部分颜色鲜艳,有剥落。2007年,县政府拨款对屋顶进行了重修,现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村高遗址
  村高遗址属于龙山、商周至汉代文化,该遗址位于博兴县兴福镇村高村,采集到的器物以夹砂红陶、夹砂黑陶等龙山文化陶片为主,纹饰有弦纹、附加堆纹,可辨器形有罐、鼎等,还有商周时期夹砂红陶绳纹鬲口沿、泥质灰陶簋,汉代泥质灰陶盆口沿、壶口沿、白陶壶口沿等。1992年6月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院庄遗址
  院庄遗址位于博兴县锦秋街道办事处院庄村,属于岳石、商周、汉代文化,。遗址面积25万平方米,东西、南北各500米,文化堆积厚2米。出土器物有夏代泥质灰陶尊形器、夹砂黑陶鼎、半月形双孔石刀等,商周时期夹砂红陶绳纹鬲、夹砂黑陶素面鬲、泥质灰陶三角纹簋、大腹豆,汉代白陶罐、盆、奁、耳杯等残片。上世纪50年代挖预备河时出土商代铜鼎、爵等,现藏邹平县文管所。2006年12月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四周各延伸2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详细]
博兴县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始建于1956年,1980年将原平房纪念塔改建为2层楼层纪念堂。烈士陵园呈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大门位于南侧,北侧为纪念堂,纪念堂东南、西南方向分别建碑亭,亭内分别有碑一座,分别刻“张静源烈士永垂不朽”、“恩德普及”。院内有43座烈士墓。纪念堂一楼门口上方横书“革命烈士纪念堂”,室内正面为2195名烈士英名录,二楼外壁挂“光照千秋”匾,室内陈列王博昌等8名烈士事迹及遗物。1982年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东鲁遗址
  东鲁遗址属于商周、汉、南北朝文化遗存,位于博兴县曹王镇东鲁村,采集遗物有商周时期夹砂黑陶素面鬲口沿、夹砂灰陶绳纹鬲口沿、鬲足、泥质灰陶豆盘、豆把,汉代泥质灰陶罐口沿、奁腹等,遗址曾建有寺庙,已废圮,并曾出土北朝石造像,泥质红陶罐口沿、瓦当残片等。1992年6月被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王文抗战旧址
  王文抗战旧址位于博兴县纯化镇,年代为1940年。2015年6月23日,王文抗战旧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陈户纪念烈士塔
  陈户纪念烈士塔位于博兴县陈户镇,年代为1946年。陈户镇烈士纪念塔是1946年5月,博兴县委、县政府为纪念在1945年5月20日(阴历四月初十),陈户战斗中罹难的烈士们而修建的。陈户烈士纪念塔位于陈户镇陈户村南200米处,西河西村北,坐落在高4米、边长20米见方的土台上面。塔身系青石砖结构,五层八角,攒尖顶式,高15米,边长均4米,正面(即南面)纵排“纪念烈士塔”5个大字。底层建拱形塔门,其余3面各嵌1石碑,分别撰刻战斗经过和烈士的姓名,周围砌砖花墙,高1.5米。2015年6月23日,陈户纪念烈士塔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