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郑州市旅游

郑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登封崇福宫
  崇福宫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市区北部,嵩山太室山南麓万岁峰下,距市中心2公里。初名万岁观,创建于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宋代改名崇福宫,面积现存约5000多平方米,保存古建筑30多间,古树名木50余株,历代碑石10余品。为河南省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建筑,唐高宗时在万岁观内建太乙祠,因祈雨有验,改万岁观为太乙观。五代间废毁。宋真宗时(公元998-1022年)把观提升为宫,更名曰崇福宫,对宫院大加整修,并由宫廷管理,到仁宗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宫内建筑达一千余间。是北宋皇室夏季避暑的离宫。比较重要的碑刻有《寇谦之传》碑,《元圣旨碑》等。还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北宋的泛觞亭、流杯渠遗址等。司马光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主管崇福宫的官员名儒先后有:范仲淹、韩维、司马光、程颢、程颐等百余名人。元朝建立后,崇福宫演化为纯正的道教场所,建有七真堂等,成为全真教道……[详细]
黄河第一铁路桥旧址
  黄河第一铁路桥,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黄河桥村黄河游览区内,由比利时人设计、承建,管理权属郑州铁路局。该桥兴建于1903年9月(清光绪二十九年),于1906年4月建成通车,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南北的钢体结构铁路大桥,桥长3015米,横跨黄河两岸,102孔(98孔上承衍梁,3孔上承钢板梁),原设计载重为E—35级。1926、1927、1938、1944年,该桥多次遭军阀毁坏。1948年郑州解放后对桥加固,更换为苏式梁。1949年12月至1952年7月,又先后五次加固桥梁,运输能力比1948年提高36倍。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大桥。1958年7月,洪水冲断大桥,后新建京广铁路黄河大桥,此桥备用。1987年7月,为防止老桥阻水,以利防洪,拆除老桥上部钢梁,保存南端5孔160米,立碑纪念,作参观用,目前保存良好。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是中国较早的黄河铁路桥,从建成通车到作为历史文物共……[详细]
登封许由墓
  许由墓(含庙、石寨),位于登封市东南20公里的东华镇刘庄村,墓、寨位于箕山上,庙位于箕山下,均为山坡及台地。墓冢朝向西北,位于寨北,墓冢呈圆形,直径约19米,周长约60米,墓冢高约6米,冢前有石砌供案,冢下有1.70—2.50米高的山石砌墙。寨分大寨和小寨,山石垒砌而成,小寨北部环绕墓冢。寨门位于南寨墙的西段,寨门为拱券状,平面为凸字形。许由庙位于箕山下西南侧,槐里村南部,庙坐北朝南,创建于何时无考,现存正殿一座,东西厢房各一座,明代万历年间登封知县邢州傅梅刻立的“箕山”碑一品,清代刺柏一株。许由乃上古贤士,尧帝曾想让位于他,他坚辞不授,后来尧帝让他做九州长,他便隐居嵩山箕山一代,死后葬于箕山上,被尧帝封为箕山公神,并建祠庙供祀。许由辞官让贤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表,墓、寨及庙作为纪念许由的载体,为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及许氏文化提供了场所及实物资料,也是是联系海内外许氏宗亲很……[详细]
登封龙潭寺
  龙潭寺位于登封市龙潭寺村,现存主要建筑清代中佛殿,进深三间,单檐硬山式建筑。整个大殿东西长13米,南北深12.97米,面积为165.61平方米,平面布局呈方形。内柱配置采用减柱造,殿外前檐下施单昂三彩斗拱;原安装的格扇门窗已更换,仅有痕迹,前檐柱础为束腰覆莲、鼓形柱础,石雕图案细腻精致。殿顶前后坡为黄色琉璃瓦,正脊两面砖雕大朵牡丹和游龙等图案,二端置大吻,造型优美别致,突出了清代的建筑特点和精雕细作的艺术风格。龙潭寺内现存碑刻三块,其中位于大殿前檐东西两侧各一,重修《龙潭寺中佛殿及水陆六祖圣母山门碑记》清乾隆四十八年十月,内容刻施主姓名,为捐献银钱的记载。西一碑碑首题目楷书,字径长2.5厘米,时任方丈实云立石碑。两碑边沿四周均雕有精细的各种几何及花草图案,另外殿内一通石碑名称为《中佛殿山门、方丈祖堂、客堂碑记》清同治三年十月十五日刻,时任方丈悟乐同众僧立石。碑文内容简述龙潭寺地理位置及重修……[详细]
宋家沟口遗址
  宋家沟口遗址位于登封市中岳办事处、寺里河与奈河交汇处北岸的台地上,遗址中间略高,南部稍低,上世纪五十年代文物调查时发现。遗址东西宽250米,南北长30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从遗址内新店通往华楼的田间生产路两侧地堰上可明显看出文化层和灰坑的堆积,文化层厚约1—2.5米,内涵较为丰富。在路东耕地的地表内,捡到有少量陶片,遗址西部被新店至华楼公路挖去部分外,其他部分保存较好。整个遗址均为耕地。从采集到的遗物标本来看,陶器有:陶鼎、陶鬲、陶甑、陶钵、陶罐、澄滤器、黑陶杯、陶瓮、泥质红陶鼎、板瓦(内有方格纹)等;陶质均为泥质红陶和泥质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磨光黑陶;纹饰有篮纹、方格纹、细绳纹、弦纹等;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凿等。宋家沟口遗址根据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判断,它是一处面积较大、文化层堆积较厚、内涵较为丰富的仰韶文化晚期,龙山文化至战国时期的古文化遗址。该遗址东距同类型的华楼遗址、纸坊遗址较……[详细]
韩凤楼故居
  韩凤楼故居,位于郑州市荥阳市索河街道办事处城关行政村南关自然村(东临村中大街),建于1918年。该院坐西向东,所存房屋中,后院正楼最有特点,为砖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正面屋檐下装饰木雕花卉图案,二层屋门外铺设木板走廊和安装木护栏,两墙角嵌雕刻精美的砖雕墀头,整体风格具有民国时期的荥阳地方建筑特征。韩凤楼(1885—1956),字五峰,荥阳老城南关人,清监生,曾留日学习军事5年。回国后,参加云南反清起义,历任贵州、云南、四川讲武堂堂长及靖国军左翼总司令等职务。在云南讲武堂任职时,朱德、叶剑英曾在该堂学习。卸职返乡后创办学校,介绍进步青年奔赴延安,并拒任伪职,成为开明士绅。在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民国初期的历史上,韩凤楼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传奇色彩。韩氏宅院,可以说是荥阳老城众多古民居的优秀代表,不但建筑精美,研究民国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且为了解韩凤楼的……[详细]
洪沟遗址
  “洪沟遗址”位于黄河和洛河相交汇的内夹角地带,深埋于高约六七十米的更新世黄土中。东距古洛汭七八公里。 这个旧石器人类遗址的发现,在当时引起的轰动是不言而喻的。河南省文物局邀请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先后到发掘工地考察、指导,并召开专家现场会,对部分石器 进行了仔细鉴定,也对部分动物化石进行了甄别与分类。后经北京大学、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核工业部等科研部门以“釉系法”测定,洪沟旧石器遗址为距今11-13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遗址。 洪沟遗址尽管还不能全方位反映十数万年前河洛人生活的状况,却为考古研究者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此时的河洛人栖居的状况是什么样的?是群居在山洞里,还是栖居在大树上?或是已经能在黄土崖挖洞穴? 洪沟旧石器遗址是直立人过渡到智人阶段中早期的文化遗存。当时的人不但懂得使用木器、打制石器和骨器等,更重要的是能共同协作、共同生活,还能使用火或保存火,能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在河洛地区创造新……[详细]
登封永泰寺
  永泰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西北约11公里处的太室山西麓,坐东朝西,面对少林寺,背依气势巍巍的望都峰(因站立峰顶可眺望九朝古都洛阳而得名),北临秀丽多姿的子晋峰(因周灵王太子晋在此居住修道而取名),南有知崖万壑的少室山和碧波荡漾的少林水库。这里群山环绕,峰峦叠翠,林木葱郁,溪水萦回,宝塔点缀,景色清幽。寺前的登偃旅游公路南行1公里与207国道相连,交通方便。永泰寺是佛教禅宗传入中原后营建的第一座女僧寺院,还是我国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佛寺。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泰寺始建于北魏,原名明练寺,唐代易名永泰寺,金代更名永禅寺,元朝以后又复名永泰寺,变称永泰禅寺。也有人称永泰寺为永泰庵或永泰院的。那么,永泰寺名是怎么演变得来的呢?寺与庵与院的区别又是什么呢?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宣武帝元属的女儿永泰公主在中岳嵩山“出欲入道为尼”。其史孝明帝元诩便在子晋峰下的明练塔旁敕建一座尼寺,……[详细]
商城遗址
  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市区内。面积25平方公里,1950年秋发现。它是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前期城市遗址,目前仍存在着一座周长为7公里的商代城墙。商城近似长方形,北城墙长约1692米,西墙长约1700米,南墙和东墙长度均为1870米,周长近7公里。城墙底宽20米左右,顶宽5米多,其高度复原后约10米。以全部的城墙长、宽、高计算,郑州商城约用夯土量为87万立方米,夯前挖土量约174万立方米。郑州商城内中部偏东和东北部一带,约占郑州商城1/6左右的范围内,遗存有各类高低不平的夯土台基,台基排列不甚规整,但靠近东北隅的较密,而西南部则较为稀疏,其中东北隅就先后发现了20多处商代夯土建筑基址,大的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小的仅100多平方米。有的夯土基面上还保存着柱子洞、柱基槽和石柱础,表明这里是商代的宫殿区。中部偏南处,发现一处商代夯土建筑基址,应是奴隶主居住的地方。在城区内还发现一些形制较小的房基建……[详细]
刘碑寺造像碑
  刘碑寺造像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20公里刘碑村,北齐天保八年(557年)豫州剌史刘碑等人刻立。后人因碑兴建佛寺,因名“刘碑寺”,又为保护此碑建碑楼,俗称“碑楼寺”。《金石萃编》云:“碑楼寺在县东四十里石淙东源上,内有豫州刘剌史碑,北齐天保八年丁丑立。刻划佛像,文列上方,字殊鄙劣。剌史名碑,无佛处镌诸人姓名,俱刘氏名。文纪刘碑为首造碑文缘起也,村落沿其名曰刘碑”。原建碑楼和寺院早已损坏,面貌全非,寺内建筑多系清末重修。民国年间,寺院保存尚为完整,寺院面积1千多平方米,前有山门,左为客堂、关帝庙,右为客堂、六祖殿,后面正中为佛祖殿,左为火神庙,右为老君殿,建筑皆为三间。从建筑布局看,除佛祖殿、六祖殿为佛教建筑外,其它关帝庙、火神殿、老君殿全日道教庙房,不难看出,这里在清末民初时已成为佛道杂居,寺、庙合一的场所。造像碑就立于佛祖殿内,碑由石灰岩雕造,通高398厘米,是河南现存造像碑中体量最高大……[详细]
登封大法王寺
  法王寺位于登封市区北五公里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北依嵩岭,含抱如椅。俯瞰二熊诸山,排列如拱,山峰罗列,溪水潺流,苍松翠柏,景色秀丽。寺东有峡,形若丰园形大门,位嵩山顶端为“嵩门”,是登封八大景之一。明朝洪武年间,上党郑大原游览中岳,观罢此景,曾挥笔赞曰:嵩门胜迹冠中州,幸此登临值中秋。皓魄初悬苍谷口,清光满射碧山头。祗园暂息尘劳梦,民社宁忘国计忧。徒倚欲归情不厌,松涛钟韵两悠悠。古人诗颂法王寺为“嵩山第一胜地”,至为确切。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三国位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更名护国寺。晋惠帝永康元年(公元291年)在护国寺左建法华寺,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建舍利塔,更名舍利寺。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更名功德寺。玄宗开元时(公元714——779年)更名御容寺,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7—779年)复命法王寺。到宋代仁宗时(公元1023—1063年)赐名“东……[详细]
超化寺塔
  超化寺塔位于超化村塔坡。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为超化寺中寺舍利塔,方形十三级楼阁式砖塔,高30余米。“文革”中被拆毁,现仅存塔基。超化寺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年),共分上、中、下三寺。上寺在超化二层寨,中寺位于超化塔坡,下寺位于超化街北,以下寺最大。其中下寺,又名“金钟寺”,现有房屋14所。超化寺在武则天和唐中宗时,南到三门沟,北到石羊岗,周围达10余公里。僧侣在2000人以上。历代不少名人履履相接,题咏甚多。超化寺塔塔基南北长7米,东西宽7.1米。壁厚2.1米。砖长40厘米、宽17厘米,质地坚硬细腻,经千余年风雨侵蚀仍坚实完好。1969年11月被拆除。该塔拆除时,塔基出土文物甚多,有汉白玉舍利函1个,内装舍利盒2个(1银1瓷),盖上有铭文纪年,现存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齐武平二年(571年)造像碑头、唐碑各1通,北朝至唐代石刻残佛百余尊,后唐碑失踪,大批残佛原地窖藏保护,齐碑与部分……[详细]
老奶奶庙遗址
  老奶奶庙遗址,位于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代家门村西北约300米,坐落在贾鲁河上游九娘庙河东岸二级阶地之上。因遗址西北角有一座老奶奶庙,故名。遗址南北长200余米,东西宽60余米,面积1.2万平方米。2011、2012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现有数以万计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制品与动物骨骼及其残片等,还有30多处用火遗迹,以及由上述遗存构成的古人类居住活动面。结合该流域发现的众多同时期遗址相比较,该遗址应为一处当时人类活动的中心营地。加速器碳14的年代测定数据均为距今45000年前后。老奶奶庙遗址正处于现代人类及其行为出现与发展的关键时段。在老奶奶庙遗址新发现的数量众多的文化遗物,尤其是以灰烬堆积为中心的活动面遗迹的发现,则填补了过去中原地区以及东亚大陆这一阶段旧石器文化发现的空白,为认识中国境内及东亚地区现代人类及其文化起源与发展等一系列重要史前……[详细]
花地嘴遗址
  我国夏代早期聚落遗址——花地嘴遗址坐落在巩义市站街镇北瑶湾村水峪沟。遗址位于较为平坦的台地上,其东有老犍脊,南有猴山等嵩山余脉,西面紧临东泗河与伊洛河交汇外,北边断崖下为水峪沟自然村。花地嘴遗址最早是在1984年发现的,当时它不叫花地嘴遗址,因它所处位置的土地归水沟村民所有,所以定名为“水沟遗址”。现《中国文物地图集》上仍登记为“水沟遗址”。1984年开展全国文物普查,文物保管所组织业务人员到实地调查,在北部断崖和西部台地上均发现有泥质灰陶陶片、灰坑等文化遗存。由于在此东边还发现有泥质红陶陶片,所以,按其性质,将其界定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由于当地村民都把这块地叫花地嘴。为了更确切的表示遗址位置,1992年以后,就把原来的“水沟遗址”更名为“花地嘴遗址”。文化性质的界定也由原来的仰韶、龙山文化改为新砦期遗存。2004年6—8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对该遗址进行……[详细]
南洼遗址
  时代:夏商至唐宋南洼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南约40公里的嵩山南麓,是夏商至唐宋时期的古遗址,是一处以二里头文化为主,兼有殷墟、东周等时期的文化遗存2004~2006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先后五次对其发掘,出土了较为丰富的文化遗物。南洼遗址南临郑洛公路,向北约1千米即为君召乡政府所在地,面积约30万平方米。该遗址北依少室山,南望伏牛山余脉,东部为一道南北向丘陵,向西地势开阔,有水自东北向西南穿过,后西折汇入伊河支流白降河。遗址地势较为平坦,中部稍高,地表现为农田。该遗址东南与仰韶时期的后孟村遗址相接,向西南5千多米为仰韶时期的颍阳遗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洼村民为修建水库及建房取土,将遗址中部破坏部分,其余保存较好。从取土形成的断面上,可以清楚地发现较为丰富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灰坑、墓葬和文化层堆积。2004年3月至6月,郑州大学考古系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