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旅游

湖南省文物古迹介绍

谭嗣同祠
  谭嗣同祠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为二栋一亭的旧式祠宇建筑。占地面积535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封火墙,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中轴线上依次为前门(牌楼式)、庭院、前厅、过亭、后厅等建筑。前门墙面凸出四砖柱。明间设券门,两扇大门拼钉几何图案竹片,上部女儿墙由两端向中收缩成三角形西式状,下部现左右镶嵌祁阳石标志、说明牌两块,祠门额上嵌“谭烈士专祠”汉白玉石碑,阴刻楷书金饰。经庭院拾三级台阶进入中厅,前檐饰卷棚,几何图案挂落与格门,厅内立花岗石方柱6根,上部抬梁式构架,前部饰卷棚设月梁,满置楼栿楼板,正上方悬挂梁启超先生题写的“民国先觉”牌匾,匾下原(1983年)挂谭嗣同油画遗像,1998年,置放谭嗣同铜质头像一尊。前厅与过亭由16页格扇间断,过亭由四根花岗石方柱支撑整个建筑,左右各设天井,亭顶正中设六边形藻井,下饰卷棚,上置梁枋一根,书“谭遗远堂自建,民国二年秋月”建祠题记。……[详细]
402、六房院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房院
  “六房院”位于冷水江市三尖镇新屋村,2011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六房院是我市一处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晚清典型的乡村庭院,其主体建筑及整体结构基本完整。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筑风格在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石件雕刻非常精美,檐下壁画至今鲜艳夺目,栩栩如生。这是一处很值得保护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村居院落。对研究我市晚清时期的风土人情和民间建筑特色都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六房院”距今大概已有160多年。宅子的主人姓邹,之所以叫“六房院”,是因为他们家有八兄弟,旧时,兄弟娶了媳妇后,按排行,依次叫大房、二房、三房……。这宅子的主人,排行第六,所以叫六房院。新屋村村民临江而居,交通十分便利,尤其是古时候,还是资江沿岸唯一的陆路通道,像上游宝庆、广西资源等地架毛板船的船民,货、船在下游益阳、武汉等地出手后,步行回家,新屋村沿线就是必经之路。许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一带经济十……[详细]
芷江文庙
  芷江文庙时代为清。位于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城关和怎。文庙建筑颇具特色,尤以重檐间内外如意斗拱为省内所罕见。芷江文庙始建于明代中叶,清咸丰九年(1859)迁建于城北秀水书院附近。现在的文庙于清同治二年(1863)建成。民国及新中国建立后,曾由一些机关学校占用,当地政府于1998年收回交县文管所管理。文庙坐北朝南,现存建筑三进,占地1870平方米。第一进,中为通道,有东西两侧室,全封闭,硬山顶,盖小青瓦,原为官员、儒生休息议事之所。一进与正殿之间为青石坪,宽15.4米,长17.5米,春秋大祭为儒生列队拜祭。大殿前为八佾舞台,台前有二龙戏珠丹墀,宽1.67米,高1.2米,雕工精细,台前左右侧有青狮蹲踞。青石坪有东西庑,祭祀历代名儒,北端有钟、鼓室。第二进为正殿,面阔5间,宽18.6米,进深11米,通高12.04米。重檐歇山顶,盖黄琉璃瓦,飞檐翘角,彩绘压脊,红、蓝、酱、绿、黄五色层叠葫芦镇脊,翘……[详细]
林源寨门
  林源寨门位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铺口乡林源村境内。寨门由上寨门、中寨门、下寨门构成,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林源团寨巷道纵横,分五纵二横排列,族人分上寨双鼓门、中寨桂花门、下寨狮子门三门族居。团寨中现存水塘、水井、石板路、土地庙、清代窨子屋、乾隆五年修路碑以及一些残存的团寨古围墙等遗迹。寨门是村民的公共文化广场,也是村民议款、议事、开会、休闲、乘凉的地方。村民十分爱护村寨,历史上三个寨门连着围墙,将团寨围在其中,既安全又集中,显示出团结、端庄、古朴的气息。林源寨门历经四百多年历史和多次维修,其建筑形态和建筑工艺基本保持原状,主体构架和建筑特征及反映出的工艺技法均保持明代建筑的特点。一是石质材料运用于台明、石阶、门枋及围砌石墙,在我国苗侗地区实属罕见。二是保留下的寨门木楼重檐壮观,梁柱高大粗犷,抬梁与穿斗式梁架结体,梁枋雕卷草花样,瓜柱均饰菊花、向日葵等图案托垫,以及大形平盘斗、角背、象鼻形榫卯等构……[详细]
五马坊牧师楼
  五马坊牧师楼位于益阳市资阳区沿江东路南门口社区城内办事处。东经112°20’80.4″,北纬28°35’41.1″;海拔46M。其南临资江,紧靠益阳故城南城墙,与信义大学教舍建筑群隔江相望,北距五一东路仅20米,东西原为老城区民房,现已拆除。牧师楼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挪威牧师原明道和益阳教徒刘复生修建。该楼坐南朝北,平面呈T形,东西长18.7米,南北宽14.3米,通高14.3米,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单檐悬山顶,砖木抬梁结构,屋顶上盖绿釉琉璃筒瓦。整栋楼面阔六间,分东西两半,三层,北向门厅两边各有独立木楼梯至楼顶,每层独成单位套间;一、二层均设有前后凉台,凉台宽阔设木制护栏,廊柱采用青砖砌成,花岗岩条石屋基。历史沿革1904年,由挪威牧师原道明与益阳教徒刘复生修建。在牧师楼的东西分别还建有教堂与女子圣经学院。1958年,教会停止所有活动,境外教牧人员相续回国,牧师楼另做……[详细]
罗子国城遗址
  罗子国城遗址是湖南省人民政府1956年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汨罗市城关镇西北的罗城,现属岳阳市屈原管理区河市镇古罗城村一组。为汨罗江下游南岸自翁家港至马头槽之间一块广阔的土洲。汨罗江干流在罗城北自东南向西北流过,在罗城以南有其支流李家河,绕城址南面自东向西流过,在城址西南角向南经刘墩墈进桃木港在河夹塘诸如汨罗江另一支流河市河。罗城北与罗山(又名汨罗山、徽山、烈女岭)隔江相望,西邻鸡公滩东周遗址,南与刘墩墈隔李家河相眺,西北毗邻河夹塘。1957年,湖南省文管会对罗城进行了小规模调查与试掘,1985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岳阳市文物普查办对罗城再次进行了全面调查,1992年底至1993年元月,岳阳市文物工作队对罗城进行了第三次考古调研和全面试测,并进行了小型试掘,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进行了复查。罗子国城址整体略呈长方形,南面略向内凹。城址东南长约590米,西北宽400米,总面积约23……[详细]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党校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党校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塔卧镇原涂家大屋。旧址为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540平方米,正屋坐东朝西。教室和宿舍设在西厢房,东厢房放置一些通讯器材,又称无线电分台。旧址系任弼时、王恩茂等同志办公地点和住处,也是根据地区、乡政权里的青年男女干部、学员学习的场所。1934年12月,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培养党的地方工作干部,湘鄂川黔省委在塔卧丁家院子建立了一所党校,省委委员张子意兼任校长,王恩茂任教务处处长。教员有唐天哲、唐康林、戚德元等。学员是军政干部和苏区县、区、乡青年干部,先后有数百名干部参加学习。学校根据“新区党组织应保存着秘密状态”的指示精神,没有对外公开。教室无桌椅,听课带一条小凳,一块木板垫在膝上作笔记。学习内容有:省委《关于创造湘鄂川黔边苏区任务的决议》、《新党员训练大纲》、《优待红军及其家属的条例》以及劳动法、怎样划分阶级等。教学多采用提出问……[详细]
谭嗣同故居(谭嗣同纪念馆)
  谭嗣同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北正南路,始建于明朝末年,原为周姓祠宇,主体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后由谭嗣同的祖父谭学琴(曾任浏阳县吏)买下,作为私第。清咸丰九年(1859年),谭嗣同父亲谭继洵考取进士,官至湖北巡抚,因其地位显赫,奉旨命名其宅为“大夫第官邸”,故谭嗣同故居又称“大夫第”。故居坐西南朝东北,砖木结构,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通高8米,三栋二院一亭,硬山顶,设封火墙,盖小青瓦,共有大小房舍24间,保存基本完整,系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民宅建筑,布局严谨、富丽堂皇、雕梁画栋、工艺精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我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改革家潭嗣同曾在故居内生活多年,练文、习武、结交维新志士、寻求救国真理、从事变法活动。故居现存潭嗣同的书斋、卧室及他父亲谭继洵、夫人李闰的起居室等,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故居于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修复并对外开放。谭嗣同……[详细]
辰州教案发生地
  辰州教案发生地位于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沅陵镇荷花池居委会,分布在沅陵县城马路巷街区,为中西结合的近现代建筑。总占地面积776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81平方米,由永生堂、为善最乐楼、海牧师楼、韦小姐楼、希来德牧师楼、天主堂、宝翰臣牧师楼、傅华梅牧师楼等8栋近现代欧式建筑组成,砖木结构,建筑体量较大。其中永生堂、天主堂坐西朝东,其他均建筑坐北朝南,欧式建筑特色明显。2011年,该建筑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1902年8月15日),在沅陵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辰州教案”(沅陵县旧称“辰州”),2名英国传教士被激起民愤的本地居民殴毙,教堂被捣毁。在西方列强的强迫下,腐败无能的清王朝查办地方官员,抓捕300多人,极刑处死6名民众,赔款8万两白银。而后西方列强利用赔款于1904年至1937年期间陆续修建了永生堂、天主教堂和诸多牧师楼,在建筑内开展传教等文化入侵活动。1938年……[详细]
罗哲烈士墓
  罗哲烈士墓位于株洲市天元区马家河镇高塘社区。墓冢朝西偏南,三沙土筑成,底径2.3米,堆高0.5米,墓围上方竖汉白玉石碑3块,边框与碑顶饰花岗岩,总高2米。正中墓碑阴刻毛泽东主席手书“罗哲烈士之墓”,两旁为墓志,记载烈士生平事迹。罗哲,字以恒,马家河打板塘人,早期中共党员。1902年9月16日出生在一户普通农家。16岁时考取长沙高等工业学校。在此期间,他成长为-中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力量,并由此和毛泽东相交。1922年,罗哲考入北京俄文法政学校。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了“五卅”运动、“三一八”运动,在“三一八”惨案中,罗哲为掩护同伴身负重伤。之后,他得知毛泽东在广州举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于1926年离开学校来到农运讲习所任教员,并在毛泽东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任全国农民协会筹委会秘书,协助毛泽东筹备全国农民协会工作。1928年7月25日,罗哲因叛徒出卖被捕。10月底,被反动……[详细]
岳北农工会旧址(捷三公祠)
  捷三公祠——衡山岳北农工会旧址位于衡阳市衡山县白果镇白果村大屋组。1923年4月,中共湘区委员会为贯彻党中央关于开展农民运动的号召,充分利用湖南军阀赵恒惕与谭延闿之间的矛盾,特派遣刘东轩回岳北开展农民运动。刘东轩回到岳北后,秘密进行串联发动,很快发展了彭桂峰、杨仕润、李甘林等一批积极分子。不久,中共湘区委员会又派遣谢怀德回岳北,进一步加强岳北地区农运工作的领导力量。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白果地区的农运工作不断取得进展。刘东轩、谢怀德等马上将秘密的岳北农民俱乐部,公开地从祥吉兴饭店点搬到堰脑头刘捷三公祠,正式更名为湖南衡山岳北农工会。在农会中加上“工”字,表示与水口山工人相联合,也表示工农握手革命的意思。经过一翻精心准备,岳北农工会于1923年9月16日在刘捷三公祠正式召开成立大会。大会选举刘东轩、谢怀德、彭桂峰、李渭潢、杨仕润、李甘林、旷仁七等7人为执行委员,刘东轩任主任,谢怀德任副主任……[详细]
东安头翰林祠
  东安头翰林祠位于湖南宁远县湾井镇东安头村,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为纪念为纪念村人、明景泰三年(1452)进士李敷而建。是九嶷山的一大景区。东安头翰林祠是一处集崇祀先祖、纪念名人和公益活动于一身的民居建筑,全盛时期,门匾、堂匾、楹联遍布祠内外。它们与祠前的月台、池塘、文塔形成一个蔚为壮观的人文建筑景观,是江南地方民居的一大特色。东安头翰林祠占地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782.2平方米。起源与历程在久安背村读书人李世南荣登翰林之后四百多年,明景泰三年(1452),同属湾井李氏家族的东安头村读书人李敷也进士及第,荣登翰林。这是家族的荣耀,当然东安头村也要建座翰林祠纪念一下。清乾隆元年(1736),村里为纪念本村出来的进士李敷,建了这座具有湘南地方特色的公益性建筑。清嘉庆十六年(1811)增建木牌坊,道光七年(1827)移牌坊于祠门外,光绪五年(1879)重建牌楼。民国九年(1920),当……[详细]
长沙桐溪寺
  桐溪寺,古称兴国寺,位于长沙市望城区坪塘乡桐溪村境内的伏龙山下,为唐代振朗禅师创建。进门后,拾级而上,有大雄宝殿等殿堂,寺宇布局与一般禅宗寺院相同,仅两进,客堂设在西边厢房之中,方丈室在寺后东边角落。庭院中有数百年的罗汉松、白果树备两株,枝繁叶茂,挺拔隽秀,为寺院增色添辉。1944年,著名诗僧万休圆寂于此。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该寺住持祗修和尚开期传戒,前来求戒者近200人,千年古寺名声大著。据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与桐溪寺邻近的谭家冲,建有护国塔院,“寺田三百六十亩,田山塘坝无间”。民国期间,桐溪专属“长沙八大丛林”之一,山门上 书“兴国寺”三字,其门联云:兴国家风古;伏龙祖道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寺院经济不存,僧徒星散,寺宇逐渐废而不存,今仅留下两株罗汉松和两株白树。惠能传青原行思,思传石头希迁,迁传兴国振朗。《五灯会元》有传,惠能属禅宗南宗青原系下二世,……[详细]
谭嗣同墓
  谭嗣同墓位于浏阳河中游南区的牛石乡(现为浏阳市荷花办事处)翟水村(现改名谭嗣同村)石山下,海拔300米。墓地距浏阳市区8公里,南距云桥约1.5公里,距荷花办事处3.6公里,西300米有浏醴铁路。地处翟水之阴,从公路南折入有简易路直抵墓山下,墓地四面开阔,农田小溪纵横交错,翟水河由东向西缓缓从墓山下流过,左右群山环抱,若众星之拱北斗,松柏苍翠。谭嗣同墓地处浏阳中部山地丘陵地区,前有翟水河自东向西缓缓从墓山下流过,前与野猫峡、七鸦尖等山峰对峙,群山环抱,松柏苍翠。流水潺潺,显得端庄肃穆。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热量充足,降水充沛,光照较多,山地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6.7°Ç~17.6°Ç,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1800毫米,为全省多雨中心之一。墓地周围植被属油茶林、松杉林为主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针叶林,植被覆盖茂密,覆盖率在90%以上。土壤的成土母质主要……[详细]
夏思痛墓
  夏思痛墓年代:民国地址:桃江县武潭镇新铺子村龙家湾组。辛亥革命人物夏思痛墓,位于桃江县武潭镇东流村龙家湾,距武潭镇2公里。于1924年从汉口将墓移至桃江武潭,并与其侄儿同葬,系尸骨墓,高台突起,条石垒砌冢座,冢座高1.5米,前竖青石墓碑一块。碑高1.68米,宽0.73米,厚0.12米,直铸“夏思痛老人之墓”,旁镌“二十四年一月于佑任题”字迹硕大,楷书阳刻,字旁饰龙凤绕柱纹,周边饰卷草花纹,刻工精致,线条流畅。1984年,桃江县人民政府颁文将夏思痛墓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〇〇四年十一月益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沿革1.夏思痛墓于1924年从汉口移至桃江武潭,并与其侄儿同葬。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1984年,桃江县人民政府颁文将夏思痛墓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04年11月益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价值评定夏思痛,晚清秀才。早年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