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遗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遗址篇

范公堤遗址
  江苏风景名胜著名文化古迹,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范仲淹监西溪(今属东台)盐仓时,为阻挡海潮,发运通、泰、楚、海4万多民工兴修海堤,并于天圣六年(1028)筑成。堤长181里,脚宽3丈,面阔1丈,高1丈5尺。南宋时,筑通、泰、楚三州捍卫堰;元代续筑,起自通州吕四港,迄于庙湾场,长700余里,阜宁境内近40里。后人因感激范仲淹,称其为“范公堤”。遗址处现存有纪念范仲淹的寺庙和石像等,是江苏著名文化古迹。海安、如东、东台、大丰一带,东濒黄海。自成陆地后,海岸逐渐东移,庶民为图生计,纷纷开发农灶,而每当海潮漫涨之时,沿海一带庐舍漂没,田灶毁坏,家破人亡,惨不忍睹。唐代大历元年(…[详细]
雅克萨古城堡遗址
  古城岛位于漠河县兴安镇北4千米的黑龙江中,为黑龙江第二大岛,距中国岸50米,距俄国岸350米。岛屿对岸为雅克萨城,今为俄国阿尔巴金诺。在雅克萨之战间,清军在岛上筑土城、建营盘,设置指挥部,成为清军收复雅克萨的桥头堡,因筑土城而得现名。1650年9月,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尼布楚和雅克萨。居住在雅克萨城寨的达斡尔人宁死不屈,用-、梭标抗击敌人的-。沙俄军队血洗城寨,达斡尔人有661人被杀,360人被俘虏,幸免于难者只有15人。沙俄盘踞在雅克萨修筑城堡,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黑龙江流域的中国人称沙俄侵略军为“罗刹”,意思是“妖魔”。清朝政府一再要求沙俄侵略者撤出中国,沙俄政…[详细]
琼梯木驿站、烽燧遗址
  琼梯木驿站、烽燧遗址琼梯木驿站、烽燧遗址位于图木舒克市51团拜什阿恰尔村东北约18公里。时代:唐宋时期。1999年7月29日公布,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名“琼梯木”是维吾尔语,意为“大烽火台”,此为唐代郁头州的“谒者馆”。原为唐朝丝绸之路北道上接待国际使者、军人、-、僧侣的巨大招待所或者驿站,故名“谒者馆”,唐朝宰相贾躭在他的《道里记》中有准确的里程记载。此遗址面积很大,其东有烧陶场遗址,东南有炼铜场遗址,北面曾经有过一座小佛寺,大烽火台旁是一座小型不规则的城堡,20世纪80年代尚存在木结构的一些建筑物,现在已经被盗掘一空。城堡内外唐代遗物十分丰富,出土过大量陶器、铜镞、开元和乾元通宝、龟兹…[详细]
武功山祭祀遗址
  武功山祭祀遗址,位于安福县钱山乡、泰山乡境内,处在东经114°10’,北纬27°27’,以主峰金顶葛仙坛、冲应坛、汪仙坛、求嗣坛、白鹤峰寺为主,范围衍及观音岩、三天门、九龙山、集云庵、箕峰、行台、南坪、文家一带,面积3000公顷,散落在60平方公里范围之内。金顶海拔1918.3米,被誉为:“乾坤之胜境,神仙之福地”。这里地处吴楚交汇之要冲,自古以来,即为湘赣两省先民朝天祈福的圣地,吴风楚韵演绎、发展和丰富了武功山祭祀文化。祭天祈福之风历代不衰。直到明代,地方官吏率吏民上山祭祀的活动,仍不绝于史书。自三国吴赤乌年间,葛玄入山--,首开武功山道教之风,后世道徒来山修真者甚众。葛仙翁也成为武功山历代…[详细]
老爷山革命战斗遗址
  老爷山革命战斗遗址老爷山革命战斗遗址(第一批省保)时代:1945年地点:屯留县上莲乡老爷山1945年,闻名中外的“上党战役”主战场就发生在这里。共歼俘敌援部队2.2万余人。为上党战役的最后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从而揭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山上原有唐代至清代的寺庙8处,137间,尽毁于战争中,现除部分基础遗存外,(断垣残壁改作它用),仅剩一座莲花舍利塔,满身弹痕累累,是“上党战役”的一个重要标志。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老爷山因是上党战役的主要战场而享誉中外,三嵕山乃以羿射九日的神话传说及历代寺庙道观之佳而闻名古今。老爷山,原名三嵕山。在屯留县城西北25千米处,为上莲乡属地。跨于北纬36.27度,东…[详细]
曲城故城遗址
  当地群众按自然地形将城址分为东南城、南城和西南城。城址内地表、断崖上陶片很多,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从断崖上发现文化层厚约3米,分为四层:第一层为耕土层,厚约0.4米;第二层为近代扰乱层,黄褐色土,内含少量的汉代陶片及近代瓷片。厚约1.1至1.2米;第三层为汉代文化层,黑褐色土,内含较多的筒瓦、板瓦和陶片等遗物,厚约1.05至1.1米;第四层土质较紧,黑褐土比三层稍黑,厚约0.8米,内含陶片较少,形制与三层相同。多年来,平整土地和烧窑取土,故城址遭到严重破坏。1973年春,东南城整地取土发现夯土城墙一段,高约1.2米,宽约4米,南北长度不清。夯层分为八层,每层约为0.12至0.17米不等,夯窝直径…[详细]
红山长城采石场遗址
  在长城重峪口关南九公里处的红山北坡上,有采石场遗址一处;经现场考古调查分析,及与普查长城的资料对比,断定为明代修建长城时所开设的采石场。该遗址被卢龙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卢龙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市政府批准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定名为“卢龙红山长城采石场遗址”。由于该遗址是我省罕见的长城采石场,遗址中的各种遗存反映了我地区当时采石操作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艺方法,是研究古代生产力状况、探查当时专业科技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对明长城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故于1993年7月15日,被河北省政府批准公布为河北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龙红山长城采石场遗址,位于燕河营镇城柏庄村西的红…[详细]
蒋国故城
  蒋国故城,源于淮滨县期思镇,是以国为氏的。蒋姓的起源十分单一和纯正,俗称“天下无二蒋”。蒋姓人的血统,可以一直追溯到华夏人文始祖黄帝。周灭商后,不久,武王病死,子成王诵继位。成王年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在周初实行的周朝贵族大分封中,属于周公诸子的有6国,其中周公姬旦的第三子伯龄-于蒋,建立蒋国,成为蒋姓的得姓始祖。今天绝大多数蒋姓人都是伯龄的后裔。周王朝统治者分封姬姓蒋国于淮水上游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东夷各部族的控制,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蒋国并没有发展起来,反而被强大的楚国所灭。传说在伯龄于蒋地建立蒋国时,曾有鹤发长者入曰:“侯可为国不可为蒋也。”问:“何故?”对曰:“蒋为茅地,楚为行林,可…[详细]
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千人坑遗址)
  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位于浙江省富阳县长新乡宋殿村,它们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侵略浙江,最终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见证。侵浙日军投降仪式旧址占地4.3亩,建筑面积总计440多平方米,1995年经修复作为浙江人民抗战纪念馆,旧址坐北朝南,泥石木结构,重檐亭式房屋,1995年9月正式对外公展。在200多平方米展厅内,分“侵华暴行,铁证如山”、“抗日烽火,烧遍全国”、“换庆胜利,严惩战犯”三个部分,陈列展出了近200幅历史照片、图片和当年受降仪式现场的部分实物,用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和取得的伟大胜利。同时在宋殿村南当年日军残杀我国同胞的…[详细]
鬼崽岭遗址
  在湘南道县西南30余公里的祥霖铺镇田广洞村境内,有一座神秘之山———鬼崽岭。岭势巍峨,古木蔽日。山下泉涌,如珍珠串串;对着泉水高呼,呼声高水也喷得高,呼到激越处,泉中气泡沸腾而升。这里满山都是石刻人像。像态或立或蹲,或坐或仰;像高的有几尺,矮的只有寸把;有的像悬在树上,有的藏于树蔸,有的埋在地下,有的躺在水中。据不完全统计,岭中的石像在万尊以上。石像中,有的是手持朝笏神色庄严的文官,有的是跃马仗剑威风凛凛的武官;有的是强壮雄健的男性,有的是大腹便便的孕妇……除了裸露在地表的近千件石像外,更多的石像深埋地下,有的深度在2米以上。其堆积特点极其明显,按时代先后依次堆积,顺序清晰明朗,越往地下年代越…[详细]
东海神庙遗址
  东海神庙遗址位于莱州市永安街道海庙姜家村西。东海神庙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据《掖县志》载:“临朐城,城北二十五里,汉县,属东莱郡。颜师古云,齐郡已有临朐,而东莱又有此城,盖各以所近为名也。汉志注云,临朐有海水祠,即今之海庙。”“国之大事为祀与戎”。岳、镇、海、渎为最主要的祭祀内容。东海居四海之首,故东海祭祀居于祭海之首。根据明代任万里的《海庙祀典考》(见附录),从唐代开始,历代均于莱州的东海神庙对东海进行祭祀。唐代之前的祭祀东海的仪式,并不在莱州,而是在会稽。《隋书》卷七载:“开皇十四年闰十月,诏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无闾山、冀州镇霍山,并就山立祠。东海于会稽县界,南海于南海镇南,…[详细]
长城烽燧遗址
  长城烽燧遗址烽燧也叫烟墩或烽火台,是古代军事观察、通讯的前沿哨所,大部分建在高山顶或川地转折处。古代凡边陲、要隘、道路等处,均设置烽燧,屯兵戍守,传递军情,形成独立而又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如有敌情,夜间放火曰烽,白天掺加狼粪煨烟曰燧(俗称狼烟),故曰烽燧。燃烟举火和放炮的数目,根据来敌的多少而定,使千里防线数小时便知敌情消息。皋兰县地处黄河北岸,历史上为金城外围屏障,县境内烽燧遗址较多,且纵横交错,大同小异,目前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为明代。皋兰烽燧大多建在高山地带,黄土夯筑,呈覆钵形,周围并挖有防御性壕沟。烽燧附近往往有戍卒、守望者遗弃的碗、砂锅等生活用具的残片。皋兰县烽燧大体分为以下几路。北路…[详细]
红山遗址群
  红山遗址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城东北3公里红山北麓。为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存,距今约五千年。“红山文化”由此得名。包括聚落古遗址和古墓葬等。出土新石器和青铜器时代陶器、石器、骨器。以细泥彩陶和石耜最重要,在北方农业发展史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一工作队与红山区文化局、区文物管理所联合对红山史前遗址群进行考古调查,除实地考察了日本人1935年发掘的红山后第一、二地点的保存现状后,新发现了红山文化中期聚落遗址、夏家店下层文化祭祀遗址、小型城址、夏家店上层文化墓地各一处,为全面认识红山史前遗址群的重要学术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新发现的红山文化聚落遗址位于英金…[详细]
徐福东渡遗址
  2000多年前,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有一次,秦始皇望着滔滔的海面,心潮澎湃,想到统一大业来得不易,不知将来会有什么变化,就萌发了寻求仙药的念头,以求长生不老,倒是由此引出了徐福东渡的故事。徐福,又名徐市,是个有名望的方士(古代自称懂得求仙方术的人),懂得不少科技知识,又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徐福受旨率领数千童男童女和各类工匠,带着五谷种子,渡海替秦始皇去寻求仙药。自然,仙药无从求得,徐福也一去不再回来。不过,徐福如何东渡,驶向何方,这成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谜。徐福到了哪里?史学家认为:当年徐福的船队一直向东驶去,最后到达了日本,在那里定居下来,建立了新的家园。他…[详细]
台西遗址
  台西遗址位于河北省蒿城市岗上镇台西村东北。遗址以3个高大的“台疙瘩”(南台、西台、北台)为中心。“南台”在台西村东约200米处,现已铲平无存。“西台”和“北台”现存文化层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北台”在“南台”北边约400米处,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约60米,高6~7米。两端高,中间低,呈马鞍形。从“北台”北侧断崖上看,上层(除去顶层)属战国至汉代文化层,下层至底部全为商代文化遗存。“西台”在台西村东北约260米处,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80米,高6米。周围商代文化层分布亦相当广泛,向南延伸到台西村东北路边,向西达故城道旁,长约130米。据当地群众反映,茨城解放前在西“台疙瘩”,曾挖出…[详细]
黄桑营遗址
  明代嘉请二十一年(1542)设江口堡(黄桑坪原名江口),筑城六十丈,高一丈五尺,厚一丈。进入清代后,为了解决众多部队的给养,全县改行军屯制度,屯田2839亩。顺治十八年(1661),为进一步适应军情需要,军屯改民屯,使驻军更加军事化。雍正六年(1728)废堡升营,设游击、守备各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和外委把总各四员、巴战守兵542名,营辖全县八个哨堡,设东南西北四条烽火台线路加强军事联络,并在营房对河增设校场一处。康熙三十六年(1697),屯田增至18297亩。乾隆五年(1740),朝迁组织两粤、湖广、云南、贵州五省官兵15000人残酷镇压了以绥宁苗民粟贤宇(黄桑坪界溪地龙家溪人)为首的绥宁、城…[详细]
后契勒陶力盖遗址
  1970年,在乌拉特中旗杭盖戈壁苏木西南4公里处的后契勒陶力盖(汉语意为火石梁),发现石器时代的石器打制场,发掘出石核、刮削器和人工打制的石片等文物。达日盖遗址位于乌拉特后旗达日盖山口,总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遗址不远处有排列有序的石棺墓群。此为新石器时代狩猎民族的遗址和墓群。呼鲁斯太遗址位于乌拉特中旗呼鲁斯太苏木,属青铜器时代遗址。在这里发现典型的连珠状匈奴牌饰。旁有春秋时代的匈奴墓群。鸡鹿塞遗址位于瞪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乌拉嘎查以北哈日格乃山口西的台地上。此城全用片麻岩牙和卵石砌成,筑于距沟底高约19米的山坡平台上。城呈正方形,边长约68.5米。墙上端残存厚度约3.7米,下端厚约5.3-…[详细]
东江纵队领导机关(龙见田)遗址
  东江纵队领导机关(龙见田)遗址位于东莞市黄江镇南部的龙见田村。1944年4月间,东江纵队为提高部队的军政素质,决定利用战斗间隙,集中第三大队、第五大队和东莞大队在东莞梅塘地区进行集训。由王作尧、杨康华和梁鸿钧等组成临时指挥部,领导和组织实施对部队的整训,临时指挥部设在马山脚下的龙见田村祠堂。当时的祠堂是由青砖建成,面积大约1300平方米,1991年龙见田村因扩建学校将其拆除。第三大队由大队长邬强率领驻龙见田村,分别住在达成公祠(青砖建成,面积78平方米)、敏斋公祠(青砖建成,面积95平方米)、花厅(青砖建成,面积150平方米)三处地方,现这三处地方保存完好。集训部队、民工队(宣传队)早上到村里…[详细]
新桥反击战遗址
  新桥反击战遗址位于泰宁县新桥乡新桥村北瑶际蓬。1933年10月,国民党军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12月15日夜,国民党军攻占泰宁与黎川交界的德胜关后,中革军委不得不下令红军主力撤回泰宁,开始转入防御阶段。1934年3月22日,红5军团第13师抵达新桥之后,立即抢筑工事并派红38团1营赶到泰宁与黎川交界的巫寮、盐隘两个山口,扼制自黎川德胜关南下的国民党北路军第3纵队,以打破国民党东、北两路军会师新桥的计划。3月23日起,国民党军以五、六倍优于红军的兵力,发起猛攻,经几次拉锯战后,突破我防线,于3月25日拂晓,国民党东路军第10纵队4师10旅一部及24团开进新桥,开始向红1军团第1师1团…[详细]
谷水王湾遗址
  王湾遗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西约3公里处郊区谷水镇王湾村涧河东南岸第一台地上。遗址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发现该遗址,1959年秋、1960年春,曾两次进行发掘,共揭露面积3350平方米。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房基9座,灰坑、窑穴179个,陶窑1座,墓葬119座。王湾遗址最重要的发现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厚达3米左右,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王湾一期文化、王湾二期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经研究认为,王湾一期文化属仰韶文化,王湾三期文化属河南龙山文化,而王湾二期文化介于两者之间,具有中间过渡性质和特征。王湾一期文化发现居住房基7座,可分大、中、小三种,全为地上建筑,且均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