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遗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遗址篇

水洞沟文化遗址
  水洞沟遗址是三万年前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具有“世界性”、“唯一性”、“教育性”。水洞沟遗址记录了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历史见证,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前资料。它向人们展示了距今三万年前古人类的生存画卷,是迄今为止我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80多年来,经过六次考古发掘,在水洞沟出土了三万多件石器和67件古动…[详细]
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
  在陕西省延安市。1937~1947年中国0中央委员会所在地,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革命旧址在陕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0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延安革命旧址包括凤凰山中央中央旧址,杨家岭0中央旧址,枣园0中央-旧址,王家坪0中央军事委员会、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是著名的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以丰富的资料、图片、实物、遗址发挥着其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央-旧址——枣园占地面积80亩,1953…[详细]
大明宫旅游景区
  大明宫遗址,在今火车站北1公里多的龙首原上。大明宫是唐京城长安“三大内”中规模较大的一座,位于当时长安城北的禁苑中。坐北朝南,居高临下,气势宏伟。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名“永安宫”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他父亲李渊修建的夏宫。工程未完,李渊便死,遂于贞观九年正月改名“大明宫”。高宗龙塑二年(公元662年),敛收雍、通、歧等十五州的民钱,减百官一个月的薪俸,重建大明宫。第二年迁大明宫听政,改名为“蓬莱宫”,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又改名为“大明宫”,从此大明宫的名称才固定下来。大明宫的范围很大,实测宫城西墙2256米,东墙2641米,略呈楔型,其有十一门。大明宫正门名丹凤门,正殿为…[详细]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
  李渡烧酒作坊位于江西省南昌进贤县。该作坊从元代一直持续到近现代。遗址考古勘探面积1600平方米,2002年考古发掘面积300平方米。揭露的文化堆积主要为元、明、清遗迹与遗物。其文化堆积的11个层面分为南宋、元、明、清、近代、现代6个时期,未见南宋遗迹,其余5个时期的酿酒遗迹有水井、炉灶、晾堂、酒窖、蒸馏设施、墙基、水沟、路面、灰坑、砖柱等。水井位于李渡烧酒作坊遗址。遗迹中心部位,始建于元代,后经增高,深4.25米,六边形红麻石井圈,口径0.66-0.72米,井台三合土筑。炉灶始建于明代,红石与青砖砌,长径2.80米,短径1.42米,残高1.98米,烟道位于头端两侧;灶前操作坑呈“凹”字形,长2…[详细]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县罗江公社河姆渡村。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是河姆渡村的农民在村东北修建排涝站时偶然发现的。闻名世界的河姆渡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堆积厚度约4米左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其中第四层的时代,经过对地层0土的遗物的碳-14测定,确定其年代为距今约六七千年。遗址中有一排排的木柱和板桩,很有规律的沿着小山坡呈扇形分布,这是一种干栏式的建筑,其中大的长23米多,深约7米,前廊深1.3米。许多木构件上还有榫头和卯口,说明采用了榫卯结点的技术,这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保存较好,经过鉴定属于栽培稻的籼稻和粳稻…[详细]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约50千米,处于山区和平原接壤部位。东南面是华北大平原,西北面是山地。周口店附近山地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天然洞定,成为埋藏“龙骨”的仓库,该山故名龙骨山。山上有一个东西长约140米,南北宽2.5~42米不等的天然洞穴,是50万年以前北京猿人栖息的地方,他们先后在洞穴里群居了40多万年,遗留下他们吃剩的残余食物和用过的器具,还有他们的遗骸。后来,这个洞被塌方的泥沙和崩落的石块所埋。早在1918年发现第一地点后,经1921年、1923年的两次发掘,发现了不少哺乳动物化石,特别重要的是在这些化石中有两颗人的牙齿,它是北京猿人遗骨的最初发现。自192…[详细]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遗址位于河北省清苑县,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示范基地,1997年6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景区。主要景点有: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等。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建于1959年,当时隶属于冉庄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际任务的需要,纪念馆几度变更,2004年3月成立清苑县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暨清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为县委直属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纪念馆由聂荣臻元帅题写馆名。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于1991年建成,1997年重新布展,杨成武将军…[详细]
田王寨景区
  田王寨遗址位于随县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内,元、清代遗址。原名安和寨。寨墙均为石块垒砌而成,有内外两重。外层寨墙仅存西南部,长约1000米,高约4米,厚约1米;内层寨墙长约5000余米,高约5.5米,厚约1.4米,下部有不规则的瞭望孔及射孔。寨内有多处石铺房基,一般三间一组,通面阔10米,进深4~5米。据史载,元朝末年,桐柏山田姓农民聚众起义,自称田王,立寨固城山,养兵聚将,训练兵勇,寨名“安和”;清咸丰四年(1854),该寨增扩加固,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寨内设有瓮城,峰火台,集市等。该遗址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田王寨位于桐柏山固城山上,海拔1018米,古寨雄踞于绵亘百里的桐柏山诸峰之上…[详细]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渤海是中国唐代在东北地区以靺鞨族的粟末部为主体建立的地方政权,前后设有“五京”,上京龙泉府为其首府。古城四面环山,三面濒临牡丹江。唐玄宗天宝末年,文王大钦茂自旧国迁都到此,但贞元初又迁往东京龙原府。贞元十年(794年),成王大华玙迁还上京,此后一直作为首都,直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显元年(926年)灭渤海。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属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63~1964年对此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探和发掘,进一步探明了都城的形制和布局。上京城的建制和规模完全是仿唐都长安城而兴筑的,分内城、外城和宫城三个部分,全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外城周长17.5公里,城墙…[详细]
垓下遗址
  垓下之战遗址位于北纬33°21′,东经117°38′处,在今灵壁县城东南,韦集镇单圩老庄胡村附近。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决战于此,刘邦大败项羽,迫使项羽演出“霸王别姬”和自刎乌江的历史悲剧。如今,这片土地已经很难找到当年战争的痕迹,不过依然留下了许多传说和纪念建筑。座落在今灵璧县城东15华里,宿(县)泗(县)公路南侧。虞姬为项羽的宠妾,当年楚汉相争,项羽四面楚歌时,虞姬自刎而葬于此。公元前202年楚汉决战垓下(今灵璧城南沱河北岸城后大队),项羽兵少粮尽,四面楚歌,陷入重围,遂夜饮帐中,面对宠妾虞姬、骏马乌骓,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歌…[详细]
北庭故城遗址
  北庭故城遗址位于新疆自治区吉木萨尔县以北约12公里的护堡子。故城遗址在当地俗称“破城子”,它是在唐代庭州城的基础上建立的,九世纪以后属于西州回鹘。十三世纪初隶属蒙古,宪宗时曾在此设置行尚书省。元在此设“别失八里元帅府”,当时仍是北疆的重镇。故城到了明代初年的时候才荒废不用。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中国的学者徐松首先来此进行调查,发现了唐金满县残碑等珍贵的文物。1908年和1914年日本人大谷光瑞率领的考察队和英国人斯坦因分别来此非法调查和挖掘。1928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也曾对遗址进行过发掘,并由中国学者袁复礼负责测图。1979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又重新进行过两次调查和测…[详细]
文昌故里旅游景区
  越西县文昌故里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中所镇,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景区主要旅游资源种类较为齐全,景区资源实体组合良好,疏密度优良,层次丰富,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相得益彰,山水风光秀丽,山青、潭碧、河清、田美、土碉楼;人文历史厚重,古道悠悠显沧桑,文昌帝君铸辉煌;庙宇之神圣,山水之灵秀,田园之秀美,民居之古朴,相互映衬,更凸显出景区独具特色的魅力,可谓文昌文化旅游圣地和国内一流的文化观光及休闲度假的绝佳旅游目的地。2016年11月28日,经四川旅游标准评定委员会2016年第9次会议审议,凉山州越西县文昌故里景区成功入选国家AAAA级景区。文昌故里旅游景区,地处南丝重镇中…[详细]
阖闾城遗址博物馆
  阖闾都城遗址博物馆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马山镇刘闾路2号,2014年对外开放,该馆建筑造型舒缓流畅,恍若破壳而出的凤凰,寓意着“凤凰涅槃”,象征着阖闾都城在2500年后获得重生,再现辉煌,是一个集文物展示、考古研究、科普教育及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博物馆。阖闾都城遗址是无锡市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春秋五霸之一吴国的都城。该城始建于阖闾元年(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1956年被江苏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8年召开的全国专家论证会上,该遗址认定为吴王阖闾都城,被评为“2008年中国考古10大发现”之一。博物馆分两大区:主楼展览区,通过叙述阖闾城遗址的考古过程…[详细]
敦煌阳关旅游景区
  阳关,位于敦煌城西南70公里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从此,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路的必经关隘,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边塞诗人岑参曾写下“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的诗句。宋以后,来自白龙堆的流沙狼吞虎咽,逼着人们东撤,阳关被无情的沙漠掩埋了。而今,昔日的阳关城堞早已荡然无存,仅有的耳目-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仍傲然屹立着。交通敦煌…[详细]
元中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元中都遗址元位于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与当时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东)齐名。它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元中都由内、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组成,即外城、皇城、宫城。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360米。中城套在内城之外,面积约80万平方米。元中都的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以一号基址为中心的主体宫殿群位于内城的中北部。作为正殿的一号宫殿基址居于内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地表有琉璃瓦当、滴水和花砖等建筑构件。这里出土的汉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称元代石刻中的精品。元中都遗址的挖掘工作为研究中国元代都城形制,提供了新的实例,对…[详细]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于1957年与2006年依次被列为北京市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进行整体改造后共分为九大景区。元城新象、大都鼎盛、龙泽鱼跃为三个一级景区,双都巡幸、四海宾朋、海棠花溪、安定生辉、水街华灯、角楼古韵等为六个二级景区,成为京城中一座“以人为本、以绿为体、以水为线、以史为魂、平灾结合”的现代城市遗址公园。介绍大都城于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正月正式破土,到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基本完工,历时九年。大都城占地60里,有城门11座,全城土筑。大都的东、西墙所在位置即现在二环路内侧,北城是现在的德外、安外土城公园一线,南线在今长安街略南。自学院路向东至西坝河,已修建成…[详细]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位于正蓝旗上都镇东北约20公里处的金莲川草原上,因地处滦河北岸又有滦阳、滦京之称。元上都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夏都,是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于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在中国北方草原上建立的都城,与元大都(今北京市)共同构成元朝两大首都,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中心,被称为“世界的心脏”、“世界的中心”,是一座国际性大都会,曾与巴黎、罗马等大都市闻名于世。元王朝在1256年至1358年统治的百年间成为横跨欧亚的强大帝国,征服了四十国,拥有三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在人类历史上产生的影响是空前的。在其作为都城的时期,中国四大发明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元代创制的火铳(…[详细]
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1953年春发现,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持续4年时间的发掘,从中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半坡博物馆现陈列展览面积约4500平方米,分为出土文物陈列、遗址大厅和辅助陈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陈列主要展…[详细]
郑国渠
  郑国渠首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泾阳县,郑国渠是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46年的秦代。郑国渠全长300余华里,灌溉面积达280万亩,至今已延续使用了2000余年。郑国渠首遗址内现已发现有3个南北排列的暗洞,即郑国渠的引泾进水口。每个暗洞宽3米,深2米,南面洞口外还有白灰砌石的痕迹。此外,遗址内还发现有各种渠口、渠道、拦河坝等遗迹以及大量反映古代水利的历代碑刻。其中的郑国渠夯筑拦河大坝,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坝之一。郑国渠遗址历来享有中国水利史“天然博物馆”的盛誉。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水利方面的成就,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详细]
潼关古城
  潼关,从始建至唐代,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设施不一。东汉初期,废弃位于河南灵宝县的函谷关,汉献帝先后迁关于河南新安及弘农衡山岭,又于建安年间,迁关于潼关上南门外,即今港口镇杨家庄、城北村一带。潼关之名,始自于此。其建筑情况志书缺少记载。从其遗迹看,东起原望沟西沿,向西穿城北村至禁沟东岸。东西两面临沟,地势平坦而广阔。南北朝时,北周闵帝宇文觉在此打败东魏大将窦泰后,改潼关为“潼谷关”。隋大业七年(611),将潼关迁于南北连城关间的坑兽槛谷(今港口镇禁沟口附近)。隋亡后,唐朝仍在此设防约八十年。唐天授二年(691),再资助迁关,移近黄河(即今港口镇的旧城址),建有关楼,城外开挖堑沟。宋、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