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昆明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昆明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月6日,为进一步加强昆明市的文物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省对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文物保护工作的要求,经过各县(市)区申报、市级文物部门初审、专家评审和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审议的程序,最终由昆明市人民政府核准公布了昆明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84项。
福春恒商号旧址
  福春恒商号旧址位于正义路小银柜巷,建于1924年。该建筑坐北朝南,由东西两个部分组成。东面为两院,由一个“三坊一照壁”和一个四合院纵向串连组成“六和同春”式民居。西面南为门厅,北为库房。“六和同春”部分皆为两层走马转角楼房,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举架高大,装饰精致,尤以隔扇门木雕工艺最为细腻精美。库房为大空间单层建筑,单檐硬山顶,卷山。该建筑总大门和内院两座大门以及外立面门窗石材装饰,具有鲜明的西式风格。福春恒商号组建于光绪二年(1876),总号设下关,分号设昆明、保山、腾冲、成都、汉口、香港及缅甸曼德勒、仰光等地。主营丝绸、珠宝玉石、名贵药材、地方土特产品等,兼营钱庄、汇兑及鸦片税捐业务;还…[详细]
王九龄旧居
  翠湖北路3号王九龄旧居建盖于1925年。从前的门牌是翠湖东路25号。那时,王九龄刚从教育总长任上辞职归来。他买下了翠湖北岸上的一片沼泽地,填平后建盖了这幢住宅。王九龄旧居是一土木结构的传统四合五天井式宅院,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2平方米。座北向南。坡面青瓦悬山顶。为了借南面翠湖之景,便于观赏,南面仅建了平房,其他三面均为二层楼房。北面正房稍高,明三暗五(间),两侧耳房皆为三间。与众不同的是,三面楼房一、二楼间,建有回廊,而且两侧耳房二楼的回廊延至南面。站在二楼外走廊上,翠湖美景,尽收眼底。房屋虽然宽大,但木构件装饰则简朴大方。南面围墙转角为石嵌,大门两侧有边长1米许的外方内圆石砌作为装…[详细]
翠湖南路65号宅院
  翠湖南路65号宅院建于1940年,为时任云南省财政厅厅长陆崇仁私宅。由陆根营造厂施工建造。宅院由一幢西式二层楼房建筑和一排平房组成,庭院宽阔。楼房坐北向南,占地面积745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主体建筑占地577.6平方米,砖木结构,平瓦坡顶,平面布局为不规则长方形,四面围合,中设天井。南部西侧凸出半圆形客厅,上为露台。楼内布局大气而不失精巧,房间众多,开窗宽大,功能完善,装修考究。宅院西侧即为翠湖,环境优美。该建筑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外观吸取了类似“欧陆风格”的一些元素处理手法,但加以简化或局部适用,配以大面积墙及玻璃或简单线脚构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积线色为主,装饰味相对简化,追求一种…[详细]
圆通山石牌坊
  圆通山石牌坊包含三座石坊,建于1934年至1937年之间,分别立于圆通山制高点大方亭东南西三面。三座石牌建制相同,均为青石质地,四柱三门,平顶,方柱,长方形额枋,须弥座夹杆石。通高6.5米,宽约9米,中间间距2.47米,边间间距1.68米,中间两柱须弥座上为圆雕狮象,边柱则有抱鼓石。整座建筑造型简洁,雕饰圆润精细。石牌坊分别旌表云南近代有“忠”、“义”、“节”操守的三位人物:一位是昭通人龙志桢、一位是弥勒人王炽、另一位是大姚人李玉堂。牌坊由其亲属出资建构,现枋柱有错乱现象,原因待考。圆通山石牌坊作为近现代典型风格建筑,2002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国人民解放军莅昆纪念门
  中国人民解放军莅昆纪念门位于昆明市盘龙区拓东路。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云南绥靖公署主任卢汉将军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顺应历史潮流,在昆明率部起义,实现昆明和平解放。1950年1月1日,云南临时军政委员会和昆明市人民团体联合会(简称“人联”)组成“云南各界欢迎人民解放军莅昆大会筹备处”,统一领导迎军工作。9日,“人联”发出迎军号召,要求各机关、团体、各行各业要协助人民解放军做好接管的准备工作,保管好文件、档案、财产,并迅速搜集整理有关接管的资料,肃清暗藏匪特,恢复生产秩序,积极恢复发展生产和交通运输;团结各阶层人民,广泛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动员群众踊跃捐献各种慰问…[详细]
金马寺
  金马寺是昆明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早在东汉,金马山上就有最早的建筑——金马神祠。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蒙舍威成王加封金马山神为“金马名山至德景帝”并命寺额“灵应寺”,这是金马寺最早的文献记载。之后金马寺虽然兴废更替,但是香火终究绵延不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腊月二十三日于明军攻克昆明,金马寺毁于战火;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已毁五十七年的金马寺在黔国公沐晟,征南将军、都督沐昂的支持下,住持法坚与乡贤何仲渊,阮振主持修复了金马山灵应寺。据文史记载,修复后的灵应寺建筑雄伟、金碧辉煌;金马山上依次建有:三门殿、两庑厢房、中殿、大雄宝殿、祖堂、斋堂、禅堂、方丈室、僧寮、三贤祠、占地面积…[详细]
海口川字闸
  川字闸原名屡丰间,,又名白鹤梁。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是一座以闸为主桥闸结合的多孔石拱桥。闸分为三,分跨于被大小中滩分隔形成的海口河三股河道之上,故通称川字闸。海口河是滇池唯一出水河道,有滇池袁钥之称。为了排水通畅,自元代平章政事赡思丁,赛典未委派巡行劝农使张立道负责疏浚海口河开始,每隔数十年,官府就要征调劳力,大规模疏浚海口河。川字闸(屡丰闸)建成以前,每当大规模疏浚,人们均先筑坝断流,待施工完毕后再挖坝泄水。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疏浚海口河后,河床降低,河中的两个石滩露出水面,将河水一分为三,形成川字型河道。川字闸(屡丰闸)原闸全长109米,共21孔。桥面宽3米,两旁…[详细]
倪蜕墓
  倪蜕墓位于昆明市西山区马街道办事处马街中村宝珠山麓,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后墙脚下,座西朝东,墓为圆形,下部由青砖砌圆,上部封土。前立墓碑一块,楷书“倪蜕翁先生墓堂”。倪蜕,原名羽,字振九,浙江松江人,晚年名蜕,自号蜕翁,其居官清廉,为清初云南著名文人,著有《滇小记》、《云南事略》、《蜕翁文集》等作品。墓穴多次被盗,损坏严重,2005年三月由区文物管理所对墓进行了维修。1986年11月,被西山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大古城魁阁
  大古城魁阁(云南大学社会系研究室旧址)魁阁位于大古城(旧称伽宗城)中部,坐北朝南,为三重檐四角攒尖土木结构琉璃瓦屋面建筑,高13.4米,屋顶造型独特,线条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头盔,整体造型在云南极为罕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古建艺术价值。魁阁图样由邑人赵凤兆赴任陕西褒城县知事时提供,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呈贡县赵怀锷主持倡建,民国十一年(1922年)重修。大古城地杰人灵,明末清初曾出了一位名满江南、著有《南来堂诗集》的高僧读彻(赵苍雪,墓葬今江苏中锋寺)。抗战时期,1938年到1946年,魁阁曾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主持云南大学社会系研究室工作的地方,他与陶云逵、张之毅等一批…[详细]
富民文庙
  富民文庙,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迁建于现址,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坐西向东,占地3245平方米,现仅存大成门、先师殿及两厢房、月台、崇圣祠、两庑,共5栋21间。大成门、先师殿、崇圣祠均为单檐歇山顶,左右厢房为硬山顶,梁架为穿斗式。富民文庙是研究本地儒学传播及建筑的实物资料,庙内五通碑记为研究文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提供了依据。1985年立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经多次维修,保存较好。…[详细]
宜良文庙
  宜良文庙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四年后(1513)迁建于城内守御所之右。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县李淳以“历来建树取向阳,学宫面北笑宜良”为由,迁建于县城西北角,是为现宜良文庙。宜良文庙座北朝南,沿南北中轴线建有大同门、状元桥、泮池、文明坊、棂星门、大成门、月台、大成殿、崇圣祠、尊经阁。文庙占地26000余平方米,东西对称,布局严谨,形成了三路四进的建筑格局。集殿、阁、堂、祠、照壁、石牌坊、小桥流水、石雕、木雕为一体,把儒家思想与建筑形式相融合,体现了儒家“天下大同”和“集大成于一体”的思想理念。宜良文庙是中国传统文庙建筑的优秀代表之一,是云南省规模第二大文庙,也是昆明市保护最好、规模…[详细]
土官村戏台碑
  土官村戏台碑位于宜良县汤池镇土官村。为昆明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昆明基督教青年会旧址
  昆明基督教年会始建于1931年9月15日,于1933年10月完工,原址在万钟街,1935年迁到鼎新街4号院。有房屋3栋,中间有塔楼,两边有“U”字形的建筑。其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中国式的门窗上面有欧洲风格的石头窗套和门套,整个屋顶用瓦盖成,房间有的是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板壁分隔,有的是采用欧式沙泥包木条的分隔。昆明基督教青年会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该会的补习学校著称,该补习学校的校长是昆明人叶崇基,教师多从昆明各大、中学聘请,教学质量高、收费合理、食宿方便,对贫困者进行救助或减免,求学者都慕名而来。学生来源于失学、失业青年、在校学生和在职人员。是上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昆明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详细]
袁嘉谷旧居
  袁嘉谷旧居位于翠湖北路51号,建于1920年。建筑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510平方米,建筑面积756平方米。北面正房五间,明间和次间为三层,单檐歇山顶。梢间和其他三面皆为两层,硬山顶。各层朝天井方向均设走廊,一二层构成回廊。东侧厢房下部明间为门厅,二楼外侧有走廊。除东厢房下层明间外,各楼层明间设隔扇门6道,两侧均为木槛窗槛墙,传统中式做法,仅有外墙二楼对外开窗为半圆拱顶,有西式韵味。袁嘉谷(1872~1937),字树圃、树五、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16岁成为秀才。22岁中举。31岁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后,授职翰…[详细]
昆明胡志明旧居
  胡志明旧居在华山南路南廊中段,现在的门牌是华山南路91、92号。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76平方米。砖木结构三层楼房,两面坡中式屋顶,面阔三间,临街外立面为西式做法,楼上每间均开条形窗,上层窗台底线连贯微凸,装饰简朴。下层为店铺,楼下设书店。二楼东面二间即为胡志明在昆明期间的居所之一。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来昆明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每次到时,少则二三个月,多则半年。由于当年政治风云莫测,斗争环境复杂,根据实际斗争的需要,在昆工作时住地有好几处,常住于金碧路香油巷、崇善街、三节桥村(今新桥村)、太和街咖啡馆等处,华山南路是他常住的地方之一。那时,他公开的身份是昆明金碧路南来盛餐厅的面…[详细]
石屏会馆
  石屏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至今两百多年历史。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由当时石屏在昆明的行商者和学生倡议,石屏在昆同乡会发动社会各界人士集谷捐资,由云南状元袁嘉谷先生和知名人士张芷江先生直接组织重建,主要目的是照顾石屏在昆明读书的无住房学生和旅游、行商之人住宿及商贸--。石屏现代很多有影响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会馆内住过,并留下了珍贵的墨迹,如袁嘉谷先生亲笔手书题写的“石屏会馆”四个石刻大字,原清代道光年间云南总督林则徐题写的“三岛淳风”匾。石屏会馆整体建筑以传统民居建构为主,局部融入了西式建筑元素,是目前昆明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会馆建筑。作为近现代典型风格建筑,石屏会馆于2003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详细]
周钟岳旧居
  周钟岳旧居位于翠湖北路,为民国时期中西合壁风格的民居建筑,砖木结构瓦屋顶硬山建筑,共三层,高约12米。平面布局呈“凹”字形。中间三间带两柱外走廊,两侧突出部分正面为三面体,使得坡面悬山屋顶两侧前部形成半圆攒尖顶,美观而简洁。此房周钟岳购自张家,抗日战争以前,周钟岳一家已经在此居住多年。抗日战争期间,周到重庆任职,1939年底,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吴大猷和数学系教授程毓淮两家曾借住于一楼五间,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一楼便成为部分西南联大教授聚会的场所。1940年10月13日,周公馆便被日机-击中,抗战胜利后才重新作了较大的维修。周钟岳(1876~1955)字生甫,号惺庵,云南剑川人,白族。早年赴日留学…[详细]
云南省博物馆大楼
  位于五一路118号,是一座仿苏式建筑。1958年始建,于1962年6月完工,建筑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立面总体为“凸”字形,下部大厅舒展,呈弧形,前廊设12根圆形石柱。中部凸起二台方形塔楼,上立俄罗斯式尖塔,顶部置红星,通高达65米,整座建筑气势雄伟,造型别致。云南省博物馆大楼是上世纪50年代末修建的重要公共建筑,是云南省为国庆10周年献礼的10大建筑之一,也是昆明市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2011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商埠界址碑
  商埠界址碑位于五华区金牛街盘龙江畔,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青石质地,通高约0.78米,宽0.26米。碑文4行,32字,阴刻,楷书。碑文标明:商埠界址,南北界自溥润桥起至双龙桥止,计长陆佰二十仗,约三里许。”,当时昆明商埠有四至界石,此碑当为北界石碑。商埠即对外通商口岸。政府在商埠设置税务机关征收关税。云南开辟商埠,始于清光绪年间。那时候的商埠有两种,一种是帝国主义强迫清朝政府开放的商埠叫做“约开商埠”,如云南的蒙自、思茅、河口、腾越等;另一种是清朝政府自主开辟的商埠,即“自辟商埠”。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光绪皇帝根据云贵总督丁振铎的奏折,批准将昆明作为自辟商埠开放。昆明自开商埠…[详细]
妙高寺继喜亭记碑
  妙高寺继喜亭记碑位于黑林铺三华山妙高寺龙王庙旁,立于明天顺四年(1460),坐西朝东,沙石质地。碑体高1.6米、宽0.76米、厚0.19米,拱券碑头高0.55米、宽0.93米,共刻523个字。记载了天顺元年至天顺三年间(1457~1459),滇中干旱,云南官吏多次到妙高寺拜神求雨,终获降雨之事。久旱逢甘霖,人称“喜雨”。人们在欢庆之时,捐资建了继喜亭,并立碑为记。《继喜亭记碑》由当时承先布政使司右布政使严贞撰文,中宪大夫提刑案察使副使杜明书丹,奉政大夫提刑案察使司佥事铜梁曹辅篆额。书刻俱佳,保存完好。近代科学普及,如今人们不再“拜神求雨”,但该碑记载了一段历史,其书法和镌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