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村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村篇

阳山村古建筑群
  阳山村位于桂阳县正和乡境内,距市里30公里,经高等级公路、郴仰公路与万华岩、仰天湖形成旅游金三角。村落因依骑田岭(古称阳山)而得名。这里青山环绕、秀水萦回,颇类《桃花源记》所述之境界。自明初迁始祖而定,子孙繁衍,聚族而居,已逾600余年。村落始建于弘治年间(1497年),成于康乾盛世,而盛于道光年间。占地万余平方,现存古建筑60余栋,五千平方。村落座型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小溪流贯全村,谓之“金带环抱”。房屋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屋檐飞翘、雕梁画栋,在通风、采光、排水、防火处理上独具匠心。壁檐彩绘,木雕石刻,精致素雅,栩栩如生,历数百年沧桑而不毁,实属罕见。村落在布局上讲究“天地人合”结构…[详细]
桃源古村
  桃源村位于开化国家公园的西面,是七彩长虹4A景区的重要核心区块。该自然村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后裔迁居地,村庄自然环境优美,具有独特的山区地貌和民居风情。村内有近千亩龙顶茶园,其中中山堂茶园与日月相伴,和池水为侣,集以天地之灵气,表以山川之仙境,被誉为“江南最美茶园”。据《桃源范氏宗谱》记载,宋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长孙范旭因战乱逃离至此,见此地外圆内方,山青水秀,云雾缭绕,鸟语花香,为风水地,遂安家落户,取名桃源,意为世外桃源。听说,这里有一处江南布达拉宫:在台回山自然村,村庄一层一层从山脚到半山腰分布,房前屋后是梯田,梯田从山脚直伸岭尖,形成布达拉宫式的景观。当漫山的油菜花开时,花在村中,村…[详细]
东屏古村
  东屏村属三门县横渡镇。因村东的东坑山形似帷屏而得名。东屏村位于湫水山腹地,濒临三门湾海口。背靠龙母山,环村皆山。前邻南溪,近接琴江。有控山带海之势,得屏山颍水之胜。沿着岙里溪,经过风月桥,曾经繁华的商业街依然保持原来的面貌。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三门县东屏村年代久远的老房子、老街,向现代的人们,展示富有“中国元素”的乡村实景。东屏村位于浙江东南沿海三门县横渡镇,因村东的东坑山形似帷屏而得名。下辖大岙坑、上角头、水坑三个自然村,共有753户,2416人,为三门县陈姓聚居第一大村。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由东阳人陈拱辰始迁于此。至今,已传至第三十二代。东屏历经明中期倭寇肆扰,清初海禁毁村,…[详细]
柘溪古村
  在江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安福县文物工作者发现了该县现存历史最早的古民居,这幢民居距今已有600余年。该民居现有人居住,保存完好,在民俗学、建筑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古民居坐落在金田乡柘溪古村的中央,位于村内蛇形山足下。房屋坐东朝西,依山势而建。外墙体砌有很多铭文砖,铭记为“柘溪瑜造”。检《柘溪刘氏族谱》,“瑜”即十九世纪刘瑜洁,明洪武年间在世,房屋当始建于斯时。-物工作者细心考察,主墙体没有大的改变,屋内梁架原汁原味,保留着梁架式与穿斗式结合的风貌。明间的木柱与柱础久经沧桑,蚀孔斑斑。木槅扇素面装饰,上部是芦苇杆编织,外粉白灰,有着典型的明代风格。屋面坡度陡峻,仍有宋元遗风。 …[详细]
山下鲍古村
  山下鲍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是一个不起眼的历史古村落,山下鲍原有几户鲍姓居住,故称山下鲍,山下鲍村依金溪两岸狭长的谷地而建,村落依山就势,四周群山环抱,山岭林木葱茏,植被情况良好。虽然名为山下鲍,但奇怪的是这个小村庄里的绝大多数村民不姓鲍而姓涂。村里的老人说,古时候村里确实曾住过鲍姓人家,“山下鲍”的村名也由此而来,但后来涂姓人家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据山下鲍村的《双溪涂氏宗谱》记载,在清朝雍正年间,村里的涂氏祖先涂国文从福建长汀搬过来,并与一位山下鲍村的女子相恋,入赘到山下鲍村。他每天上山开荒,除了种些玉米、番薯供家人食用外,还在山上种植染布用的原料“靛青”,并在村里建起了10口直径为3.5米的…[详细]
茅镬古村
  茅镬(huò)村原来四周茅草丛生,潭水清澈,山上有形似镬盖,由此而得茅镬村村名。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却有着“浙东第一古树村”的美誉。这里生长着90株400年以上的古树,那一片古树的根,拱出地面,盘根错节,似是诉说着历史沧桑,生命变迁。茅镬,一个很生僻的名字,也许好多人还不知道镬字的读音,辞海里对其的解释是我国古代炊具,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而又有一种说法镬是一种古代使用的农具。古村位于宁波市鄞州区章水镇西部的四明山上,与天雷坑村、低坪村相邻,过低坪村就是四明山山心——杖锡了。据《四明严氏宗谱》记载:余家相去十里许,有茅镬严氏者,其先世本姓庄,因避汉明帝讳,改姓…[详细]
观一古村
  观一村就位于樟林古港港湾一隅,是秦牧先生的故乡。这里是海上古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潮汕大多数先贤从这里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外出谋生创业。古港河河水清澈透亮,倒映着朵朵白云,犹如天空之镜,蜿蜒流向深处;两岸疏竹掩映着灰黑色的老屋旧墙,却有一种清幽的意境,让人忍不住顺着边上的石板小路,向深处探幽,不知不觉就走进了观一村的腹地。古港河上的仿真红头船景观成了大家瞩目的焦点。观一村由南盛里和南康里两个自然村组成。“南康里”建有粤东建筑规模最大的“新围天后宫”,“南盛里”为潮汕传统民居建筑格局,是由本村巨贾蓝金生先生独资兴建的。很多建筑都有侨宅特色,如“锡庆堂”,便是集中西合璧之作。一代散文大师——秦牧…[详细]
羊楼洞古镇
  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明嘉靖初,羊楼洞的制茶业已相当发达。村镇随之而兴,极盛时茶庄200余家,人口近4万,有5条主要街道,百余家商旅店铺。“洞茶”远销海外,为“中国大茶市”,誉称“小汉口”。如今的羊楼洞已不见当年的繁华,但那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石板街依然还在,街面全以青石铺设,房舍街店或青砖黑瓦,或木质竹垒。队员们和众游客一同漫步在石板街上,被古色古香的街边店铺、各式各样的纪念品、小玩意所吸引,从各家各户门隙里飘出的袅袅茶气,幽幽地从街的这头萦绕到街的那头,似乎讲述着老街的悠远。赤壁市羊楼洞明清石板街位于湖北省南部与湖南省北部交界的丘陵地带上,三面环山,北面为北山,南面为松峰山,东面为马鞍山,位于…[详细]
大围古村
  灵溪大围村,又名翰享村,位于灵溪河上游,约在清代早期由外省迁徙而来,现村内186户共1000人左右,绝大部分村民属黄姓。据村中族谱记载:因旧时-匪贼横行,村民为能安居乐业,造福子孙,于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5年)11月起环村修建围墙,历时二年多建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围墙大部分用花岗岩石块垒砌,坚固牢实,围墙周长1625米,高7米,厚1米,每隔3米有枪眼和探望口,墙内有人行跑道。大围设有东、南、北四面大门(其中东面二个),均用21块大麻石拱成,形如城门,其中东门口竖有两对栓马石(梅墩石),村内有大小祠堂5间,基本保持清代风格,街道大部分是石板或鹅卵石铺砌。大围村有300多年历史,明清建筑…[详细]
任佳溪村
  任佳溪村地处慈溪市掌起镇东南部辖区,由原上宅、下宅、湖墩三村合并而成,溪以所居大姓任氏得名,村以溪名,因溪水清冽美好,故后又称任佳溪。村南群山起伏,开合处汇成条条小溪。“定海灵绪乡之西曰任溪,以邑大姓任氏得名。其外大海际天,波涛万里,蜃楼蛟室,变化莫测。内则重岩叠嶂,高险深阻,飞瀑如练,下注溪壑,蜿蜒曲折,若锵金奏玉,听之不倦。良田广亩,犬牙交错,五谷之入,穰穰满家,无有饥岁……”明初文学家、史学家郑真用唯美的辞藻,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桃花源般的人居佳境——任佳溪。任氏宗祠《祀产碑》记载,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灵绪湖畔的任氏已传30多世。如此算来,大约在唐代,任氏一族已在此安家落户。然而,…[详细]
界首村
  界首处于松阳和遂昌交界处,依山傍水,风水上佳,村庄偎依在松阴溪北岸,呈现出一条腰带形状。村中保存着一条完整的古驿道,以驿道为主线,两边坐落着驿站、祠堂、学堂、民居、禹王宫、圆拱门、牌坊等明清古建筑群。200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界首村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界首村虽小,却地杰人灵。刘姓是界首大姓,祖上系刘基同支,明初自青田迁徙而来。刘氏家祠建于清初,祠堂牛腿精雕细镂,体现了精湛的雕刻工艺。祠堂正中的天井中建有一座戏亭,飞檐翘瓦,圆弧拱顶,玲珑剔透。环顾祠堂,木梁上遍布红纸印迹,那是旧时科举考试中村里学子高中的大红报喜官帖,如今成了祠堂的骄傲的象征。据村里的老者介绍,祠堂外原有一座精美的戏台,…[详细]
上排门古村落
  上排门古村落上排门古村落(古民居建筑群),明清至中华民国。位于桐城市唐湾镇唐湾村湾前、湾里、湾西、河高村民组,镇区西北,前临桐潜公路,面积20000余平方米。古村落三面环山,依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层构筑,所有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木构架基本形式为穿斗式或抬梁式,檐墙和槛墙均以长35、宽20、厚10厘米的青砖错缝平砌围护承重,建筑内部以编泥墙或板壁相隔,建筑局部点缀雕饰和彩绘,院落以鹅卵石人字形铺墁,门楼地面以方砖斜铺,室内以土夯筑,檐下排水沟渠回环曲折与暗渠相通,檐前弄廊纵横交错,迂回有致,将每个独立建筑相连,体现山区居民聚族而居又独立成户的特点。古村落内建筑除传统民居外,颇具功能特色的还有礼制性建…[详细]
樟树下古建筑群
  樟树下古建筑群地址:梅田镇樟树下村时代:清类型:古建筑级别:省级概况:樟树下古建筑群占地面积3万余㎡,为清至民国初的青砖青瓦椽檩结构建筑。村中巷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人文底蕴深厚。据碑文记载,樟树下古民居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当时规模很小,道光至咸丰年间又有续建,逐渐形成现有规模。民居均为青砖青瓦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门楣、窗格多数雕刻有精美的人物、草虫、花卉图案。巷道相通,宽敞,青石铺地,且修有较为科学的排水系统。墙体相连,布局合理。古时四周圈以丈余高围墙,墙上布满枪眼,以防匪盗侵扰百姓。几条主巷道都装上厚重的栅门,栅门关上,外人则无法进入,村民则可在村内进退自如,安全系数极高。且村…[详细]
璜溪古村落
  璜溪村古村落建筑群呈坐南望北走向,青砖屋居多,有部分为镬耳屋,总体布局方正严谨,密集整齐。众多古筑建于明清、晚清民国时期。村内横街纵巷,四通八达,古屋用材考究,石门框、石窗制作精细,木雕、彩绘、石刻书画、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门楣屋檐多处有雕梁画栋,建筑装饰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充分体现了广府传统的建筑特色,集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于一体。李氏大宗祠:面积619.01平方米。四进(现后楼正拆,剩下三过),屋顶为灰塑博古瓦脊,青砖墙壁,花岗石脚,祠内大厅两个,一为石柱石础,另一厅为坤甸柱石础,全部檀椽均用坤甸木。常安公祠:面积77.07平方米。外观保存较好,门楣处尚保存“竹林七贤”壁画。六世祖…[详细]
石寨古村
  石寨村:又名石城,位于陆丰市大安镇,是“双料”国家级古村落。在中国古村落中享有盛誉,该村始建于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到明未进行大规模建设,据称,石寨村最先定居者系石姓人家,因而名叫石寨,该村原是石、陈、谢三姓聚居地,而今居民均为黄姓,该村历史传统建筑包括石城、和安里、黄忠贞公祠三部分,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石寨重视耕读和“伦理教化”,明清时曾过3进士、7举人,是广东著名的“文墨之乡”。石寨古村落是由石寨、新寨和忠贞祠三部分构成。石寨村是黄姓集居地。座东向西,依山而筑。有着鲜明的古代农业文明和岭南地理文化的特征。从建筑的整体格局,到安全防卫设置,石寨村都堪称一个奇…[详细]
广州龙潭村
  龙潭村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窖镇,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的岭南古水乡,也是一个拥有神秘传说和丰富物产的村落。传说这村子是龙的居所,是龙出没的地方,由此得名龙庭,后才改名为龙潭。龙潭村村里河涌交错,是典型的珠三角水乡,龙潭村的端午风俗已延续了上百年。食“龙舟饭”,是珠三角农民的大聚餐,是传统的社日宴饮的继续,宴会开支的款项来源,主要是村内工厂、店铺、专业户、个体户和普通村民的捐赠,港澳同胞、华侨的赞助,其次是龙船部件的竞投所得。龙潭村的先民们迁自中原,到广东的珠玑巷,再辗转来到了龙潭村。最早到龙潭村的有韩、杨、车、马、黎、罗、李等姓氏,其中杨、车、马三个姓在现在龙潭村的村头附近围垦了一个围,…[详细]
田后蓬村
  田后蓬村座落在浙江浦江县西北部,村子并不大,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行走在村中的小道上,一直在遇见,遇见那些旧。清一色的黄皮房,粉皮都斑驳了,旧得那么诗意,让人觉得仿佛穿越到了民国。这是一个偏僻却神奇的小山村。说它小,是真小。仅38户人家,140人。说它偏,也不为过....由浦江县城往北,经杭坪、虞宅,至大畈乡,再往西入深山,走10余公里,当你绕过一个又一个弯,心里开始打鼓时,它就这样突然出现在你眼前。村周山林密布,山涧清流淙淙,清闲怡人。在当地溪流小姑源的尽头,背后就是当地第一高峰朝天门,也因为路窄,几乎与世隔绝,可以说是迷你版的桃花源。田后蓬的人,敦厚,朴实,热情。这里人人会两种方言,除浦江方…[详细]
孝里镇方峪村
  景区称号:乡村旅游(山东最美乡村)方峪村是明清古村,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从济南到平阴公路至孝里镇东风水渠渡槽处约5公里即到。方峪村依山而建,老屋建筑材料多数是石头。村子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村中的主要建筑为明清时期所建,有近两百座石头房。由于石头很坚固,房子不怕水火,因此容易保存。古槐、老井、青石井台、辘轳,诉说着村中历史的久远。地址: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方峪村营业时间:24小时游览时间:大约4小时价格描述:方峪村不售门票。特色景观:石头房配套服务设施:餐饮、住宿、娱乐自驾车指南:济南市--纬二路--经四路--纬六路--经七路--经十路--朝经十西路/京台高速/G3方向--朝经十西路/二环南路…[详细]
古夏古村
  古夏古村属仁化县扶溪镇管辖,扶溪镇地处粤北仁化县城东北方向,距县城36公里。而古夏村处于扶溪镇东边,距镇一公里之遥。古夏村后有二座蜿蜒盘踞的山峰,人们分别叫这二座山峰为大丛山、小丛山,双峰并肩而立,似双龙并卧。二山的山麓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地理学上的“双龙结穴”之地,古夏村就坐落于这双龙结穴之中。村前大河、小河两条河流,自东向西转北后合流而去,地理学上称之为腰带水,如明清时官服上的腰带。据此,古夏村依山傍水,房屋依徐缓的山麓而筑,大多坐北朝南。古夏李氏始祖李谟(号大用),江苏秣陵人,于南宋宝佑年间中丙辰科进士,与江西文天祥、仁化城口蒙英昴同科,且交谊深厚。时谟公出仕,初任广西南宁知府,后推升广东…[详细]
曹角湾古村落
  曹角湾村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小坑镇上洞村委会。该古村落由邓氏宗祠、上下书房、石围楼和新围楼组成,面积1万平方米,人口约有400人。曹角湾村座落在大山脚较为平整台地,坐北向南,村落建筑布局呈弧形面西南分布,各建筑之间以河卵石铺砌村道、巷道相连、村前为本村耕作水田。据该村《邓氏族谱》记载:“其祖祖居河洛地区,宋代移居江西,元未迁福建汀州府上杭县苏姑乡,明洪武年间由上杭入粤分居南雄、始兴,至明未清初由南雄迁居韶州府河西,再移居曲江大塘苏村、牛角湾、空洞子、曹角湾。历经7世于清康、乾年间在曹角湾开基立业。该古建筑群年代最早的是邓氏宗祠,为乾隆47年(公元1782年);其次是石围楼,嘉庆元年(公元17…[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