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一、二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一、二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 1956年10月18日、第二批 1957年8月30日) 1982年3月25日合并调整为128处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
  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吴平忠侯萧景墓石刻南朝(523年)南京尧化门太平村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东北郊十月乡十月村(原太平村)。  梁吴平忠侯萧景(477—523),字子昭,系梁文帝萧顺之从父弟。天监元年(502)封吴平县侯,十七年(518)以安右将军监扬州,十九年为安西将军、郢州刺史。普通四年(523)卒于任,诏赠侍中、中抚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忠”。  萧景墓南向,墓前现存石辟邪1,石柱1。  石辟邪原有二,西辟邪仅剩残体,原埋塘旁路埂下土中(塘已填为平地),1956年曾掘出,已风化…[详细]
梁鄱阳忠烈王萧恢墓石刻
  鄱阳忠烈王萧恢墓,在南京东北郊甘家巷西,位于萧憺墓东60米。萧恢字弘达,梁文帝萧顺之第九子。天监元年(502),封鄱阳王,普通五年(524),进号骠骑,七年死于荆州任上,时年51岁,赠侍中、司徒,谥曰“忠烈”。萧恢墓前现存石辟邪二,东西相向,相距20米。1955年整修。东辟邪长3.2米,宽1.75米,高2.81米。从头部至尾部裂为二,裂缝O.14米,在整修时用水泥接补破裂处,并加以铁箍保护,于腹下置横档支撑。西辟邪长3.45米,宽1.2米,高2.87米,头部残缺,因长期风化,躯体裂纹斑驳,原来腹以下部分埋土中,修整时已从土中清出。两辟邪无角,双翼,颈粗短,张口垂舌,额须披拂,背及胸均雕有凹沟,…[详细]
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石刻
  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在南京东北郊仙鹤门外张库村。萧宏,字宣达,梁文帝萧顺之第六子。天监元年(502),封临川郡王。普通七年(526)死,时年54岁,谥曰“靖惠”。萧宏墓前现存石辟邪二、石柱二、石碑一、龟趺二。东辟邪原倒埋沟中,底座破缺,臀部残。1956年修复扶正。西辟邪残毁太甚,倒埋土中。修复后的东辟邪长3.2米,前宽1.48米,后宽l.38米,高3.15米(连座)。石辟邪张口垂舌,昂首挺胸,翼刻鳞纹,势欲飞跃,充满活力。在南朝陵墓石兽中,萧宏墓石辟邪造型简炼,别具神姿。西石柱立在田埂间,高4.96米,柱圆3.2米。刻二十八道瓜棱纹,额北向,题“梁故假黄钺侍中大将军扬州牧临川靖惠王之神道”。字…[详细]
梁南康简王萧绩墓石刻
  在被誉为南京的后花园的江苏省句容市,城西北石狮沟村旁的开阔地上,雄踞一对庞大的石兽,人们习惯称它为石狮,不远处有一对石柱,这就是南朝梁代萧绩墓石刻。它是我国现存南朝陵墓石刻中最为宏伟的一处。  萧绩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第四子,天监八年(509年)封为南康郡王,卒于大通元年(527年),年仅27岁,谥号“简”,也称南康简王,按制其墓前设置辟邪。这对辟邪,头上无角,一雌一雄,和帝后陵前头上带角的石天禄、麒麟不同,称作辟邪,特用于王侯墓前,是当时统治者等级差别的一种标志。“辟邪”是辟除邪物的意思,是古代一种尊奉的神兽,置于墓前作为侍卫与仪仗。这类石兽是以狮子为模式雕刻的,不过它与狮子的形象并不完全相同,…[详细]
梁新渝宽侯萧暎墓石刻
  梁新渝宽侯萧暎墓,在南京东北郊甘家巷北董家边,距萧秀墓约1公里。萧暎,字文明,梁武帝萧衍之侄,始兴王萧憺之子。普通二年(521)封广信侯,改封新渝县侯,大同十年(544)冬死于广州刺史任上。谥曰“宽”。萧暎墓前现存石柱一,石柱的部分柱身及柱础埋在土中。地上部分柱身高2.1米,柱围1.82米。柱额南向偏东20度,柱额文字因剥蚀过甚,文字部分可识,为“梁故侍中仁威将军新渝宽侯□□之神道”,柱身刻瓜棱纹二十四道,西侧残缺严重,圆盖及顶上小石兽均无存。从字行的排列来看,此柱当为西柱。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新渝宽侯萧暎墓石刻南朝(544年)南京栖霞山西董家边1988年作…[详细]
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
  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南朝(548年)南京江宁区淳化镇刘家边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江宁县淳化镇刘家边村南。萧正立,萧宏之子,梁武帝萧衍之侄。初封罗平侯,改封建安侯,任丹阳尹,梁天监十年(511)卒于任,谥“敏”。萧正立墓东向偏南,已平,墓前石刻现存2种4件,南北相向。石辟邪2,南雌北雄,相距16米。南辟邪长2.20米,高1.95米,右翼及胸部有裂纹,头后部残。北辟邪长2.15米,高2米,头部剥蚀严重,舌、尾残。二兽造型头小身长,体态丰腴矫骏,翼、脊及前胸均刻有一道凹沟,…[详细]
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
  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南朝(549年)丹阳县荆林刘家庄1988年作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武帝萧衍修陵石刻  萧衍(公元464-549年),父萧顺之,母张尚柔。迫使齐和帝禅位于己,时年39岁,在位48年(公元502-549年)。饿死,葬修陵。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梁武帝修陵,位于江苏省丹阳市荆林乡三城巷,在其父文帝萧顺之建陵之北约100米处。修陵陵冢早已荒平,仅陵前存石麒麟一只,位于神道北侧,身长主1米,高又8米,颈高l.45米,体围2.35米。今存南朝陵墓石…[详细]
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
  梁简文帝萧纲庄陵,位于丹阳市荆林乡三城乡刘家庄附近,其南60米处为梁武帝萧衍修陵。萧纲系粱武帝之子,太清三年(549)五月梁武帝卒,萧纲即位,于大宝二年为侯景所害。次年,元帝萧绎尊为简文帝,庙号太宗,葬于庄陵。陵向东,已平。陵前有萧港,可通陵口镇运河。陵前神道存石兽天禄一,北向,仅存前躯及左前足,身高3.16米,左前足五爪上张,足之下连接石板残部,厚0.26米,有双翼,伸颈昂首,翼膊上方有两片羽翅向前翘起。有别于其他齐粱石兽。口角边有茸毛,垂胸长须及翼部纹饰与齐明帝萧鸾兴安陵前石兽相似,颇富装饰意味。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梁简文帝萧纲庄陵石刻南朝(551年)丹阳…[详细]
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
  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陈武帝陈霸先万安陵石刻南朝(559年)南京江宁区上方镇石马冲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江宁县上坊镇西北石马冲。  陈霸先(503—559),字兴国,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初仕梁,官至交州刺史,后佐王僧辩讨侯景,移镇京口(今镇江),僧辩行废立,霸先杀之,迎梁敬帝萧方智复位,自为相国,封陈王,旋废梁称帝,国号陈。在位3年,永定三年(559)六月崩,八月葬万安陵,谥“武帝”。皇后章氏亦葬此陵。  陵西南向。据《北史?孝行传》载:陈亡后,僧辩子王颁,集父之旧部,夜掘武帝陵…[详细]
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
  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陈文帝陈蒨永宁陵石刻南朝(566年)南京市甘家巷狮子冲1988年作为“南京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东北郊甘家巷东南狮子冲。  陈蒨(522—566),字子华,陈武帝陈霸先之侄,永定三年(559)六月继武帝位,称文帝,在位七年,于天康元年(566)夏四月崩,六月葬此。谥“文皇帝”,庙号“世祖”。  陵南向偏东30,已平。陵前仅存天禄、麒麟各1,东西相对,相距24.45米,距陵200米。  东为天禄,长2.60米、高2.75米,雄兽,双角,颈及腰部断裂。西为麒麟,长3.10米、胸宽1.45米、…[详细]
陵口陵墓石刻
  陵口陵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陵口陵墓石刻南朝丹阳县陵口1988年作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口石刻  丹阳陵口镇东有一对高大的石麒麟,此处就是南朝齐,梁两代陵区的总门户,称为齐梁陵口。陵口现在仅存一对残损的石麒麟,东为双角天禄,西为独角麒麟。两只石兽相距约百米,中间隔着一条小河。陵口石刻为现存体积最大的南朝陵墓石兽,长、高度均达到4米,宽约2米,总重量约为30吨。两座石兽腿部均已残损,现在用石块支撑着。头部也有不同程度残损,天禄的头部曾经用石料补修过。从陵口石刻的雕刻风格来看,与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的风格很象,高大饱满,颈…[详细]
水经村陵墓石刻
  水经村陵墓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水经村陵墓石刻南朝丹阳县埤城水经山村1988年作为“丹阳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丹阳埤城镇水经山村东南数十米处,墓今已平。墓前存2尊石辟邪,南北向对列,南为母兽,北为公兽,均是狮子。造型体长而颈短,作蹀躞状,两兽动势对称,形象健壮饱满,充满活力。南辟邪身长1.85米,高1.45米,颈高0.65米,体围1.62米;北辟邪身长2米,高1.51米,颈高0.73米,体围1.65米。1978年5月提升入座。此陵有齐前废帝林王萧昭业墓之说。…[详细]
焦山摩崖题记及石刻
  焦山摩崖题记及石刻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焦山摩崖题记及石刻六朝至唐宋镇江市焦山1988年,“焦山碑林”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又名宝墨轩,位于镇江焦山定慧寺东,由摩崖石刻与碑林石刻组成。  摩崖石刻环集于焦山西侧峭壁,绵延200余米,气势磅礴,存有六朝以来石刻一百余方,真草篆隶,各具风采。历代书家尊称“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原址,即位于此。摩崖上现存唐刻《金刚经偈句》、宋刻《壮观亭址瘗鹤铭》、《米芾题名题刻》、《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均属上品,弥足珍贵。  碑林陈列始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所建宝墨亭,明代扩建为宝墨轩。镇江市于1991年在此设焦…[详细]
南京明征君碑
  南京明征君碑是南京地区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作为化石标本也是全国罕见。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在栖霞寺山门右侧,此碑建于唐上元三年(676年),为纪念明征君而立。唐朝明增绍曾几次被皇帝征为记室参军、国子博士等,他都“称疾不就”,隐居深山,故称“征君”,又称“隐君”。据说这块碑得以竖立,是明增绍的第五世孙明崇俨在唐高宗面前争取到的。明僧绍,字承烈,山东人。刘宋时历任征直郎、参军、正员外郎等,人皆称其为征君。南齐时隐居,后舍宅为寺,称栖霞寺。碑为唐上元三年(676)所立,全名摄山栖霞寺明征君之碑。文是高宗李治所撰,唐代著名书法家高正臣书,王知敬篆额。碑背面刻有高宗亲笔栖霞2字,笔势雄健,神采奕奕。碑文…[详细]
惠山寺经幢
  惠山寺经幢,在无锡惠山寺古华山门内两侧,南侧为唐陀罗尼经幢,北侧为宋大白伞盖神咒幢,两幢中间相距10米。唐陀罗尼经幢,建于唐乾符三年(876)。高6.26米,底部直径1.48米。由幢基、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幢基为三组八角形束腰式基座,底部为束腰形须弥山;中间一组底座上满刻海水纹,八角形束腰上浮雕狮子四个,姿态各异,上乘覆莲瓣托座;上面一组八角形束腰上面刻壶门式龛八个,内雕佛像,结跏趺坐,其上为仰莲瓣,仰莲之上为八角形座,每面刻栏杆,转角处为莲瓣首望柱。幢身立于栏杆石座之上,作八棱形石柱,遍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系白鹿山人李端符书。幢身上部为八角形宝盖装饰,角隅处均饰狮首,口衔连珠状璎络带。宝盖…[详细]
丹阳唐中和铜钟
  丹阳唐中和铜钟中和铜钟原系丹阳城内南大街普宁寺法物。中和铜钟高2.14米,厚0.11米,口径1.41米。口沿铸以宽廓,唇六曲,钟体黑幼绿,分三段浇铸,痕迹清晰;凸铸旋纹和竖向线条将钟体分成八个部分,腰箍上下各四,内铸矩形和梯形几何纹样,布图简朴大方,钟钮造型为连体双龙,头上长有双角,长舌下垂于钟顶又微微上卷,身披鳞甲,四足撑立,生动逼真。大钟铭文称:“铜钟重五千五百斤,信女王十四娘捐款铸造”。据铭文可知,大钟铸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中和铜钟根据现代技术实称结果为重6025斤,这为研究唐代与现代衡器比率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数据。现存于丹阳人民公园。…[详细]
保圣寺罗汉塑像
  保圣寺罗汉塑像保圣寺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离苏州市以东19公里処的一个有2500年历史的小镇甪直(拼音:Lù Zhí)。保圣寺是建于梁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的千年古刹。极盛在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当时叫《保圣禅院》,有五千间殿堂,一千和尚,和杭州的灵隐寺齐名。保圣寺博物馆藏有国宝——唐代杨惠之手塑的九尊古罗汉像。顾颉刚救了保圣寺罗汉塑像唐杨惠之塑古罗汉像原来有十八尊,但从清乾隆时代(1736年-1795年)到二十世记初都不曾维修过。1918年顾颉刚到甪直镇访友,第一次见到保圣寺罗汉塑像群。保圣寺大殿上一幅对联写道:“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塑源惠子,为江南佛像无双”。…[详细]
第一山题刻
  第一山题刻,盱眙县城第一山公园内因在淮水之南,古称南山。后来北宋书画家米芾从开封南来,舟行千里,一路平原,直至汴河中才隔淮望见南山,于是赋诗:“京路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撞天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题“第一山”三字。之后历代都有文人来游,在“第一山”赋诗抒怀,刻石留记。第一山所属范围内的敬一书院、试院、文庙、瑞岩观、县署等处,原有题刻172块,现尚存139块。按类型分,有摩崖99块,碑刻40块;从朝代看,最早北宋,最迟民国。上述题刻,有朝廷官府要员留记。如南宋吏部尚书余瑞礼、龙图阁学士曾考蕴、开封知府吕嘉间等。有文人学士的手迹。如米芾在第一山秀岩留下题名石刻二块。贺铸题有《上已晚…[详细]
苏州文庙(苏州碑刻博物馆)
  苏州文庙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人民路南隅。苏州文庙是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范仲淹任苏州郡守时创建的,经历代增修扩建,占地极广,屋宇甚众。根据《吴县志》记载,南宋淳祐年间即有屋宇二百十三间,现存建筑除大成殿外,大部分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的。大成殿西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庑殿顶,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宏伟壮观。苏州文庙现辟为碑刻博物馆,内有四大宋代碑刻:地理图碑、天文图碑、帝王绍运图碑和平江图碑,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地理图碑”的大小与天文图碑相近,碑端正中榜题阳刻隶书“地理图”三个字。碑刻绘了中国宋代的地形图,分上图、下文两部分,分别为1.24米和0.49米。上部的地形图,采用了线条和…[详细]
紫金庵罗汉塑像
  紫金庵罗汉塑像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在洞庭东山西卯坞内。始创于唐代,清代重修。主要建筑虽仅为一殿一堂,但它因有南宋民间雕塑名-潮夫妇塑的“精神超忽,呼之欲活”的罗汉像而声名远扬。紫金庵大殿正面巍坐在覆莲座上的是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迦叶和阿难侍立两旁;海岛观音壁立“三世佛”后;而各现妙相的十六罗汉分列于大殿两侧的佛龛内。紫金庵罗汉塑像造型十分准确,形体比例适度,姿态生动,容貌各异。有的在凝想,有的在假寐,有的在讪笑,有的在愁思,各种姿态雕塑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长眉”罗汉慈颜善目,满脸福相;“评酒”罗汉遍尝杜康,一副醉态;“伏虎”罗汉虽老态龙钟,然而却法力无边,只用手向老虎一招,那斑烂猛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