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篇

南丰祠
  原名曾公祠,在大明湖东北岸,北临汇波楼,为纪念北宋文学家曾巩而建。曾巩(1019至1083),字子固,北宋嘉?年间进士,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官至中书舍人。熙宁五年至六年(1072至1073年)任齐州知州。在职期间,倡修水利,剪除豪强,深得民心。能诗善文,为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续元丰类稿》、《隆平集》等著作。该祠始建年代无考,清道光九年(1829年)历城知县汤世培重建,仅有大厅三间。解放初期,与西侧供奉水神晏戌子的晏公庙(庙毁仅剩台基,称晏公台)、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山东巡抚张公(曜)祠划归一体,改称南丰祠。今祠为清静幽雅的古典式庭园,总占地面积2535平方米…[详细]
温坊汤氏宗祠、祖厝(红一方面军第1师无线电台驻地旧址)
  温坊汤氏宗祠、祖厝年代:清座落地点:将乐县南口乡温坊村简介:北宋宣和元年(1119)始建,现存建筑保留清后期风格。前有空坪,单进合院式,由门楼、门厅、正堂组成,占地面积270.64平方米。门楼牌坊式,四柱三间三楼,歇山顶,檐下饰如意斗拱。祖厝自清康熙末年建成后,从未大修。坐东南朝西北,为前后二堂加左右各一直护厝格局,占地面积992.18平方米;正堂的柱、檩、枋等处均有彩绘,保留有红军标语多处。1931年至1934年间,红1师和红军东方军所属部队曾三次进驻温坊村。红军在村里召开群众大会,宣传革命思想,教唱《红军歌》,并将闻讯而逃的汤邦荣(曾任民国邵武、顺昌县长,将乐县议长)、汤永年(曾任清流、沙…[详细]
陈平祠
  陈平祠地理位置 陈平祠位于原阳县城东北九公里的阳阿乡阳阿村。 陈平简介 陈平是我国西汉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为辅佐汉高祖刘邦建立和巩固西汉王朝树下了不朽的功勋,被历代封为“忠臣”而加以宣扬和传颂。 人物生平 陈平,字孺子,河南阳武户牖乡(即今阳阿乡阳阿村)人,陈平祠堂至今还完整的保留着。据历史资料记载:陈平祠建于汉武帝三年,明洪武二十三年重修。清乾隆二十二年又做了补修。现存有大殿三间,卷棚三间,还有明天顺年间的“汉曲逆候陈公故里”碑,明嘉靖二十六年的“陈丞祖雪诬辩”等六通碑刻。其中“陈丞相雪诬辩”之碑的大量材料,证明了历史上所谓陈平“居家时常盗其嫂”的传说是以讹传讹,并纠正了某…[详细]
罗泉钟氏宗祠
  资中县罗泉镇下河村有一座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造的“钟氏宗祠”。钟氏宗祠四周环境优美,其建筑形制严格遵循中国传统“枕山、环水、面屏”的选址理念,坐西向东,由门厅、正厅、戏台、左右厢房围合而成四合院布局,占地1543.75平方米,建筑面积870平方米。至今还完整保存有精美的飞檐、脊饰、石刻、木雕等构件,祠堂的风火墙至今清风犹存。走进这座精美的祠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韵盎然的山门。山门是牌坊式门罩建筑,4柱3开间,门宽5.7米,高10.2米,上 书-“钟氏宗祠”、下书“俊绣船山”;门枋左边书“宝德”、右边书“锡福”,实为钟氏宗祠最具特色的代表建筑。进山门为戏台,木结构,歇山式屋顶,抬梁式…[详细]
寸氏宗祠
  •是汉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腾冲寸氏宗族的象征。景点介绍寸氏宗祠又称寸家祠堂,位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古镇,仳邻大石巷脚总大门东侧,占地2222平方米,坐南向北,依山面坝,逐级而起,错落有序,宇辉宏。以建祠最早,大门最“洋”、标杆最“牛”,月台最阔、匾联丰富而称雄和顺。寸氏宗祠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是腾冲寸氏宗族的象征,也是和顺八大宗祠历史最久远的一家,也是和顺八大宗祠中修建最早的一家。寸氏宗祠大门显得与众不同,别家宗祠大门均为传统的飞檐斗拱、瓦木结构,唯独寸氏宗祠大门从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是标新立异,典型的南亚风格,洋气十足。形成了中外合璧的经典之作。岁…[详细]
镜波黄公祠
  镜波黄公祠又名五世同堂。位于松洲街槎龙村仁德里路。是磋龙村人黄镜波生前所建的私伙生祠。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2005年3月由槎龙经济发展总公司出资100多万元人民币重修。坐西朝东。由牌坊、庭院、家祠等三部分组成.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门口牌坊面阔5.56米,高7.5米,是用花岗岩石砌筑的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方身石柱,半圆拱门,拱门下立两根欧式柱,正面坊额阴刻“五世同堂”,其下面明间拱顶,刻“留镜波影”,两次间石额刻“兰桂”、“腾芳”。背面明间坊额阴刻“德冶乡闾”,两次间石额刻“入孝”、“出弟”。整座牌坊的装饰图案,具有中西建筑风格。牌坊以内为小庭院,阔约2…[详细]
武训墓及祠堂
  武训祠位于冠县柳林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武训墓及祠堂是清代平民教育家武训的墓葬及祠堂。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武训病殁于临清御史巷义学内,遵从他的遗嘱安葬于他所创办的第一处义学“崇贤义塾”东侧,光绪二十九年(1903)堂邑、临清、馆陶三县乡绅在武训墓前为其修建祠堂,武训墓及祠堂的围墙周长890.12米,整体座北朝南呈中轴线排列,依次为大门、碑廊、雕像、祠堂、墓。碑廊的东西两侧有武训魂亭和高歌台等。武训墓及祠堂整体呈长方形,四周青砖围墙,墙外武河环绕,成为一独立大院。武训墓高2米,周长10米,墓前有徐运北先生所题“武训先生之墓”碑。武训祠堂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何思源主持重建如现…[详细]
水潭吴氏大宗祠
  吴氏大宗坐落于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水潭村,占地1200平方米,祠左有占地约360平方米之长房小宗祠,祠右有占地约400平方米之道南公祠。吴氏大宗祠距今300多年历史,由于旧祠湫隘,公元1754年(乾隆甲戌年)改建,公元1883年(光绪癸未年)大修。吴氏大宗祠对青峰,门环绿水,四进布局,砖木抬梁结构,画栋雕梁,红墙彩脊,青砖白瓦。由纵轴线上排列的四大殿和三天井组成主体,穿插厢房廊庑,规模宏大,厅堂轩昂,殿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山墙脊黑底漆五色纹路,颇具清雅淡泊之气。整座建筑的门、窗、屏、墙、脊均配以精美的木雕、灰塑、陶塑和壁画,凡梁枋、斗拱、脊吻、驼峰、雀替等处均巧琢雕饰,有千姿百态、色彩斑斓的各式…[详细]
施甸蒋氏祠堂
  蒋氏祠堂“耶律庭前千株树,阿莽蒋氏一堂春。”这是木瓜榔村的蒋氏武略祠大门所见的两幅楹联,楹联暗示出“耶律”、“阿”、“莽”、“蒋”四姓氏之间存在的关联。蒋氏祠堂年久失修,看上去已经破败,门口的这两幅楹联因地震损坏有一半几乎不能辩识;祠堂正中挂着“武略祠”的匾额,匾额的左上写着“契丹建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之后裔太阿苏鲁任元末万户大明洪武17年任石甸长官司首任长官后封为承直郎武略将军”。由此可见,这个蒋氏祠堂是为纪念先祖阿苏鲁而立,并向外人昭示自己契丹后裔的身份,但“阿”姓又如何演变为“蒋”姓的呢?在施甸有“汉家蒋”、“阿莽蒋”两个蒋氏,其中“阿莽蒋”自称为契丹的后裔。记者在施甸见到了对自己姓氏史颇有…[详细]
闸北钱氏宗祠
  钱氏祠堂走进闸北公园,顺着林间小道,过一座小石桥,古朴的钱氏宗祠便在眼前了。砖木结构,黛色屋檐,白色粉墙,镂空窗户,青砖门楼上“钱氏宗祠”四个石刻大字,引人注目,尤其上下左右四幅砖雕栩栩如生,据专家介绍,砖雕始于汉代,明清时期最为兴盛,该砖雕是用凿子和刨子为工具,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运用平雕、浮雕、镂雕和透空雕等艺术手法精制而成,所塑历史人物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和花卉图案形象逼真。钱氏祠堂门楼的砖雕是民国初期长三角地区比较流行的江南传统风格。当时,上海地区像这样的砖雕并不少见,但可惜大部分都在“文革”期间遭损坏。宗祠正厅上方悬挂着一块匾额,写有“春晖堂”字样。(在修饰前匾额是挂在大门上面的)穿过…[详细]
周西成祠
  周西成祠周西成祠既是纪念性建筑物,又是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具有历史和艺术两方面的文物价值。在贵州近现代史上,周西成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毛光翔为其撰写的墓志铭称,“主黔政后,深慨黔地多山,交通梗阻,民智不进,乃鸠集劳工,大兴路政。三年以来,筑汽车路三千余里,数千年蚕丛鸟道顿化康衢,轮轨往来山国大道。又敷设城乡电话于各县,创建无线电台,与国内外通声息。交通事业进步至速,东西南北之人逮临斯土者,罔不惊叹其建设精神之伟大。至如创办大学以惠±林,闳建兵、币、白药三厂以足军实,开办电汽局及煤油厂以便民用,其善政不可殚述。”受到历史的局限,周西成也干过一些坏事,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短短三年间办了那么多实事,则…[详细]
丰城雷氏宗祠
  蕉坑乡曲源村的“雷氏宗祠”便“隐居”于此,完好地保存280余年之久。宗祠为坊祠相连结构,面阔13.8米,进深32.8米,占地面积约453平方米,采用砖、石、木结构建成,略偏西南方向。前坊为砖石结构,八字门楼,三檐,高约8米,顶部为雕花彩绘砖瓦斗拱,楼式防雨顶。坊正中上部刻“恩荣”二字,中横刻“物华天宝”四字,下横刻“双龙世家”四字牌额。坊门两侧为弧形八字门墙。坊背门上墙面绘水墨魁星点斗画,高约1米,现仍依稀可辨。坊与祠之间庭院两旁各对称置两抱鼓石及两旗杆石,祠门上 书-“雷氏宗祠”四个大字,四周为砖石围墙。祠内为二进一天井,中厅柱为砖砌,梁为抬梁式,两侧为穿斗式。祠内厅墙两侧有斗书“忠孝廉节”…[详细]
漳州林氏宗祠
  漳州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位于福建省漳州芗城区振成巷内。林氏宗祠,又称比干庙,是漳州七县林姓氏族合建的林氏宗祖,供奉林氏始祖比干,乃漳邑林氏祭祖之所,漳州林氏还以此年作接待本宗族赴考往来生员用。宗祠前后进已废,现存中进四方正殿,面积430平方米,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红色筒瓦,下檐不围合,并留有回廊的痕迹,可见原规模甚大。宗祠确切建筑年代已无考,经专家据主殿实物与结构分析、鉴定,始建于宋代,因清末曾修葺,故亦带有清式建筑的痕迹。漳州比干庙不仅长期供奉比干,还做为林氏族人赴考往来生员的接待处。文革前比干庙内仍高挂多块明清状元、探花的牌匾,林震、林钎、林士章均高挂其上。正殿两边…[详细]
杨家土司祠堂
  天全县老场乡有一四合院名为杨家祠堂,历经100余年风霜,经历了繁华、衰落与寂寥。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历芦山地震后,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当地文化部门结合杨家祠堂的历史底蕴,将祠堂打造成了省级示范乡镇综合文化站。天全县老场乡群山环绕的平坝内,河水静静在场镇边流淌,老场乡的老街上传来琅琅读书声。循着读书声,走进河岸边,穿过一片竹林,跨过一座小桥,从一条窄长的老街前行,在老场乡中心小学旁边,就是杨家祠堂。木柱石雕:古建的精美工艺崭新的大门,高大的院墙,在学校外格外显眼。推开木门,眼前是一个石板院坝,屋檐下的牌匾上写着“杨氏宗祠”四个大字。继续往前走,走过一段走廊,推开一道两扇门,一个四合院展现在眼前…[详细]
贺秘监祠
  贺秘监祠位于宁波海曙区柳汀街98号,为纪念唐代诗人贺知章而建,1981年12月被公布为海曙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四年(1865)修复。宋绍兴十四年(1144),郡守莫将在贺读书故地辟“逸老堂”以祀知章和李白。以后屡经兴废、更添,至元至正十九年(1359)始作祠专祀之。明洪武间(1368-1398)迁祠于今地。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永兴县(肃山)人,唐证圣元年(695)举进士,以后累官至正授书监等职,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因病辞官还乡。贺知章既工文辞,也擅草隶,性旷夷,善谈说。平时嗜酒,与杜甫、李白等结为好友,至晚年尤加纵诞,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详细]
钱家祠堂
  在海盐沈荡镇中钱村,有一处浙北地区保存较好的祠堂之一——钱家祠堂,是钱镠二十五世孙钱陈群所建。钱氏宗祠又名永思堂,俗称“钱家祠堂”,为沈荡钱氏家族祠堂。钱氏宗祠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解放后作为粮库,而保存至今。2002年,被县政府授予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0月对其进行恢复性维修。前厅“钱氏宗祠沙盘”为“钱氏宗祠”等比缩小版模型,其根据原祠堂的功能进行布置,主要描绘的就是祭祖的热闹场景。前厅为“行牌厅”,东西两边设有木架,木架上插着肃静,回避,官级品位硬牌。目前该厅围绕钱氏先祖的功勋及钱氏精神内涵进行布置。花厅花厅于每年两次祭祖时,用作摆酒、吃饭、休息的地方而且也…[详细]
隆中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晋朝,位于襄阳市隆中风景区内。明初,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对隆中武侯祠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观察史蒋兴芑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即三顾堂的东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中武侯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台阶下有一块空地,两旁各有一尊石狮。西侧竖着一块碑,刻着历史学家谭其骧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空地正中有一香炉,供游人拜祭之用。祠堂的墙体由青砖所筑,由于风雨的侵蚀,已露出斑驳之象,却更显古朴庄严。屋顶上飞檐翘角,显得气势非凡。“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详细]
新密郑氏祠堂
  郑氏祠堂位于新密市岳村镇岳村老街,坐北朝南,始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后多次重修,占地4900平方米。有门楼、前院、后院、东西厢房、大殿、中庭、戏楼组成,保存较为完整。郑氏祠堂历史悠久,保存完整,规模较大,对研究清代建筑以及郑氏家族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叶店叶氏宗祠
  叶店叶氏宗祠位于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年代为清。整座建筑格局保存较完整,规模宏敞,雕刻题材丰富,体现了婺派精美的技艺,具有一定的历史、文物和艺术价值。叶氏宗祠采用磨砖八字大门,两侧置青石,左右设立抱鼓石,气派雄伟。整个建筑用材粗大,两侧都有砖雕、磨砖门墙,工艺精湛,极富地方特色。此刻,宗祠大门和左侧的小门都紧闭着,右边的小门静静地敞开。据悉,祠堂每天早上6点开门,下午4点锁门,现在主要作为叶店村文化礼堂和白龙桥镇老年活动中心。据《叶氏宗谱》记载,叶氏宗祠又名尊亲堂、石林公祠,始建于明神宗丁酉年(1597年),成于神宗丁己年(1617年)。祠堂中堂顶高五丈余,气宇轩昂,成为当时金华西乡的一座名祠…[详细]
土木显忠祠
  显忠祠遗址位于河北省怀来县土木镇土木村内。土木村西距县城10公里,东与卧牛山旅游点毗邻,北靠燕山余脉,南傍官厅湖畔,京张公路沿村北而过,京包铁路从村南贯行,山秀水美,交通便利。村中的显忠祠遗址闻名中外,是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为祭祀正统14年(1449年)农历八月十四“土木之变”中为国殉难的数百名朝廷重臣和五十万大军英魂而修建的。当时,祠内建有大殿五间,抱厦三间,石碑一块(记有死难重臣名单),竖有66块为国捐躯的重臣神位,祭祀殉难诸臣、抚恤、赠溢、荫于安慰英魂,流芳百世。明宪宗即位(1464年),宪宗皇帝降旨命怀来守备重修显忠祠。祠成之日,宪宗亲自撰写碑文,提写祠扁,又立碑一块。随着历史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