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祠篇

常氏宗祠
  祠堂,又称家庙,是中国传统敬祖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早在西周时期,朝庭制定礼乐,一些豪门贵族开始修筑家祠,之后两千多年此风延绵兴盛。常氏以儒传家,更加注重对祖先的膜拜。祠堂除了用于祭祀祖宗或先贤外,还是处理家族事务的重要场所。其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尊崇先人、提倡孝道为第一人品的思想,维护和发展宗族统治。常氏宗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无从考证,但到了清末光绪年间,常氏后裔中的一支常万玘(后称南常)和另一支常万达(后称北常)则分别建立起自己这一支系的祠堂,村人称之为“南祠堂”和“北祠堂”。由于历史原因,包括南祠堂在内的常家庄园南常部份已毁损殆尽、无法恢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就只是常家的北祠堂了。现存的北祠…[详细]
解家祠堂
  解家祠堂位于兴化市区东城外大街市场巷内,明代建筑,砖木结构。由东楼、西楼、中楼(正厅)、厢房、大门、二门、后门(阙门)等构成。现存东西3幢两层楼房和西厢房,共有房屋18间,其东端设有2间两层楼梯屋,建筑面积368.11平方米。解家祠堂是解氏家族明初迁居兴化时的最早聚居处。据《鹤立堂解氏宗谱》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解氏始祖解七二携家从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在今“解家祠堂”一带建屋定居。不久,解七二将原住宅改建为“松鹤道院”(又名来鹤院),又在东南隅建成一座坐西朝东三进殿宇式的“晏公庙”(又名老祖庙)。明永乐(1403-1424)年间,解氏于“松鹤道院”东北角建成大门朝东,占地约3000平方米…[详细]
乐山宋氏祠堂
  乐山市宋氏祠堂位于乐山市中区罗汉镇龙窝村6组,占地面积约贰拾亩,貌对峨眉仙山,背靠乐山大佛,位于乐山至沙湾之间、距乐(山)沙(湾)快速通道1.5公里,屹立于大渡河江畔,属罗汉镇辖区,山环水绕,风景雅秀,是个名胜之地。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历经四百多年风雨,是全省保存较完整的民间宗祠。宋氏祠堂是明末清初之际的建筑,木质结构,四周砖墙,古典式建修,占地面积约20亩,貌对峨眉仙山,背靠乐山大佛,山环水绕,风景雅秀。祠宇修造考究,布局典雅,祠前左右两面大门,门前刻有人物故事,雕刻精湛,栩栩如生。两门前中央之上,书有“宋氏宗祠”四个大字,触目动人,气势轩昂。进门即是两边厢楼厢房,沿厢房往前至宗堂,左右均有…[详细]
董子祠
  董子祠位于扬州明清古城北柳巷小学内,是扬州人为纪念汉代大儒董仲舒而建的祠堂。董子祠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间,清光绪七年重修。现存大殿是我市为数不多的明代建筑,为典型明代风格,进深九檩,前有卷棚,楠木柁梁,体量宏大,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董子祠现为市级文保单位。因年久失修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董子祠严重损害。为保护这一珍贵文博资源,修缮董子祠被列为文博城建设项目,市区两级政府组织领导专家反复论证修缮方案,最终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持建筑原有形制、特征和风貌,揭顶不落架,修旧如旧”的主体方案,于2008年10月10日按时、保质、安全无事故地完成了大殿主体的修缮工作。董子祠修缮工程得到了市、区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详细]
桥头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在鄱阳县谢家滩镇鸡峰桥头村,保存完好,据载是被司马迁誉为“世家第一”的吴太伯后人所建。鸡峰吴氏宗祠建于明成化年间。鸡峰桥头村,距鄱阳县城70多公里。桥头村吴氏宗祠,不仅是鄱阳吴氏族人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鄱阳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鸡峰桥头村离县城70多公里,离安徽省东至县和九江市都昌县相隔不远。这是一个典型的鄱北山村,四周森林茂密,黄土丘陵起伏,田野阡陌纵横,满目一片青绿。吴氏宗祠坐南朝北,四周高墙,是一座典型的、封闭式的、江南风格的砖木结构建筑。大门上“松树园鸡峰”、“吴氏宗祠”、“礼门”、“义路”等石刻,字体雄浑厚实,字迹完整醒目。在“中国湖城”鄱阳,吴姓是个大姓,也是个古老的姓。大多…[详细]
广裕祠
  广裕祠拥有七处历史文字的印记,这就是它的最珍贵之处。广裕祠是广东第一次发现有确切建筑年代的古建筑,被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称为“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古迹里都是惟一的。古祠有6次最明确的维修记录刻在脊檩下或者墙体的碑文上。2003年12月1日经修复的广东省广州从化市太平镇钱岗村广裕祠,获得了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第一名“杰出项目奖”。这是中国首次获得该奖项的头名。广裕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钱岗村为南宋宰相陆秀夫后裔所建,位于村中的广裕祠则始建年代不详,一说是明永乐四年十一月始建(即公元1406年),另有一种说法是建于明朝宣德年间(1426-1435)…[详细]
凤林祠坐
  凤林祠坐落在古田县杉洋镇西南凤林山麓下,枕西北面东南,为宫殿式建筑,三进,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三向围以风火墙,前为檐牙风雨墙。祠埕立有32副旗杆碣及七根石柱,为历代科试登第碑刻者所献。祠正门两侧石鼓一对,大门上有匾额“李氏宗祠”。祠门为木结构,歇山顶。祠面檐牙风雨墙,皆为泥塑花鸟草木装饰。内侧悬“尚书事”金字直匾。祠门内为走廊和天井,走廊横槛雕梁画栋,两侧油柱漆户;天井中有百年丹桂等;正厅前台阶有功名石,左右两侧分别是宋元两代古碑石两块,左是宋绍定四年(西元1231年)立的“李氏祠堂记”碑刻,右为元代至治元年(西元1321年)立的“李氏重建祠堂记”碑刻。梁间悬有各种功名牌匾。正中墙前是…[详细]
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遗址
  陈氏宗祠(南祠堂)——东莞新四区联乡办事处成立遗址位于南城街道袁屋边社区阜东路旁,GPS坐标:北纬22°59′35.3″,东经113°42′49.4″,海拔高程28米。袁屋边陈氏宗祠(南祠堂)始建于明弘治年间,重建于清光绪年间,2004年重修。三间三进合院式布局,面宽15.3米,进深35.5米。砖木结构,抬梁与穿斗式混合木作梁架。硬山顶,辘筒灰瓦屋面,灰塑龙舟脊。头门置塾台。陈氏宗祠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袁屋边乡位于莞(城)太(平)公路篁村路段的丘陵地区。1942年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第三大队为了巩固和扩展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派出-队到袁屋边活动,发动和组织群众成…[详细]
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
  荔山村黄氏宗祠建筑群(含黄氏大宗祠、月轩黄公祠、黄氏名贤祠)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荔山村,坐北向南三祠并列,由东至西依次为:月轩黄公祠、黄氏大宗祠、黄氏名贤祠,均属清代大式建筑,总面积1667平方米,分别由该村黄氏族裔、同治进士黄槐森及其兄德森倡议,于同治至光绪丙子年间(约于1862-1876)陆续建成。建筑格局均为三进连庑廊夹天井布局,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石础青砖墙,硬山式顶,抬梁木架构;绿釉瓦当滴水。建筑群气势雄壮,祠内外保存有石刻、木刻、砖雕、灰雕等多种饰物,其中以放置祠前的6只神态各异的石雕狮子最为精美。黄氏大宗祠基本保存原来的建筑格局,具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同时又是带有浓烈的地方…[详细]
孙家境孙氏祠堂
  孙家境祠堂位于慈溪市横河镇孙家境村。民谚“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形象地道出了在孙家境显现的地域文化奇迹。据说昔日横河孙氏高官府第比比皆是,于是皇帝颁旨赐孙家一个“境”字,规定官员凡踏入孙家村境内,都必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因此横河孙家境的“境”字成了一项殊荣。历代以来,孙氏家族成员居官显赫,政绩卓著。南宋淳熙进士、烛湖先生孙应时,弟子史弥远任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别人争相附势,他却超然自避,高风亮节令后世敬仰。明江西巡抚、忠烈公孙燧,矢志维护朝纲,被宁王朱宸濠所害,赠礼部尚书,谥忠烈,并赐祠南昌。忠烈公季子孙陞,嘉靖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品德高尚,赠太子少保,谥文恪。文渊阁大学士孙如游,辅光宗…[详细]
螺江陈氏宗祠
  螺江陈氏宗祠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为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出资倡建。该祠坐北朝南,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璧、牌楼、天井、大殿、花园及大戏台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两侧有厢房。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1992年11月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螺江陈氏最早是陈广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从新宁(今长乐玉溪)迁来,“吾螺之分支于陈店而上溯玉溪”(陈宝深语)。至于其远祖世系,则无从稽考,便独树一帜,取居住地名而称“螺江陈氏”。以陈广为开基祖。广号巨源,明赠征仕郎。传孙五人:曙、暄、映、晔、暎,是为恭、从、明、聪、睿五房之祖。再传而长房又衍为三派,合之为七房。后代…[详细]
桂阳欧阳氏宗祠
  欧阳氏宗祠时间为清代。位于湖南省桂阳县泗洲乡下阳村,宗祠的建筑及石、木雕刻具有很高文化艺术价值。清顺治十年(1653)兴建,于康熙五年(1676)竣工。之后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曾多次维修。宗祠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建筑,长方形,面阔14.8米,总进深32.7米,建筑面积483.96平方米。地面铺设长形条石。一进为围以砖墙的庭院,南北有条石砌筑的拱门。庭院正面三道大门,中门为坐狮柱础,门首原有“进士”等匾额。二进为戏楼,面阔3间,进深2间。台座四面为六层条石叠砌,高2.1米,台上铺木板。台座两角竖石龙,形状各异。台前基石中雕二狮争绣球,右为大象,左有麒麟。台两侧围石上刻有花卉虫鸟。台上4柱,前两…[详细]
光明陈氏宗祠
  陈氏宗祠位于翁源县周陂镇光明村雁鹰石,系明朝抗倭名将陈璘将军的故乡——周陂龙田城陈姓人氏为彰显其功绩和爵位而建造。此祠始建于明朝中晚期,后因年久失修于清代年间倒塌。民国21年(1932),本县县长陈定策和接任民选县长兼县联团团总陈步谦等人,为光宗耀祖,发动毗邻七县宗亲捐集资金,重建了这座面积约2000平方米,结构为三进五开间的中西合璧式宗祠。1938年10月,翁源县立中学从三华搬迁至此,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员受中共广东地下党组织派遣到此以教书作掩护,秘密领导当地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组建了中共翁源县第一个党支部。1939年,中共翁源县委又在此成立。陈氏宗祠乃翁源县委旧址和当地抗日游击战争的总部,先…[详细]
湘店刘家祠
  刘光第(1859─1898),四川省富顺县(今属自贡市)赵化镇人,祖籍来自福建武平,五世祖刘用琳于清初由武平迁四川富顺县,号裴村。家贫,少年丧父。聪敏好学,19岁应童子试,获全县第一名,21岁中秀才,23岁四川乡试中举,24岁(1883年)登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任京官期间,虽生活清贫,但廉洁自律,一尘不染。敬业勤慎,政绩甚佳。公余闭门读书,不事权贵。尽管自己官声颇好,升迁无碍,但见国难当头,常自忧虑,以致缺眠少食。思救国救民之策,非改革弊政,兴新学、行新政不可。甲午年,冒革职查办风险,-请太后勿干政,皇上下诏罪己。1898年,康有为开保国会,光第“翩然来为会员”。与同乡京官倡设蜀学会,讲求时…[详细]
南京李鸿章祠堂
  南京李鸿章祠堂 李鸿章(1823-1901),清道光进士。咸丰三年(1853)组织团练,扼杀太平天国革命。同治四年(1865)署两江总督,同治九年又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外交、军事、经济大权,开始办近代军事工业,建立北洋海军。他一贯主张妥协投降,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被任命为全权大臣,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李鸿章祠堂建于清代,俗称李公祠。位于南京四条巷,1901年建,耗资8000两白银。祠堂长144米、宽58米,占地面积812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分东西两路。东路为祠堂,前后五进,两侧有厢房;西路为住宅以及花…[详细]
南湖赵氏宗祠
  南湖赵氏宗祠位于平阳县南湖乡龙湖砍头村凤凰山麓,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据赵氏宗祠卷一载:“于嘉庆十一即公元1806,建宗祠于四十五都南湖鱼池,坐丙向壬”。建筑坐南朝北,由前厅、正厅、东西厢廊、门台、旗杆石组成。南湖赵氏宗祠正厅面阔七开间,进深六柱十一檩,明间梁架抬梁式,其余间梁架穿斗抬梁混合式。带有前廊,廊柱及明间前、后金柱采用圆柱,下带鼓形柱础;其余柱均为方柱,下带礩形础。前檐柱向外出一踩,为莲花状垂柱,设飞椽。明次间施藻井,其做法各有不同,形态各异,做工精致。地面分为高低二层,为三合土地面,前檐三合土地面线划为方形斜镘状,局部加刻圆形图案。阶沿铺压条石,外设月台。后…[详细]
上罗邓氏祠堂
  “上罗邓氏祠”位于万崇镇上罗村小学旁。为上罗邓氏后裔纪念其开基始祖邓君民而建。上罗村邓氏原本姓李,属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元宗李璟(916-961年8月12日)的后裔。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征伐杨州,赐封李璟第八子李从镒(yi)为邓王,镇守宣杨。978年,南唐后主李煜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李氏官员受到通辑诛杀,李从镒遂携家提眷,操舟夜发宛陵(安徽),隐居洪州、宜黄、乐安等地。宋微宗崇宁二年(1103),其孙邓君民从济口桥头(乐安招携)肇居上罗,为躲避朝庭追杀,上罗村李氏更姓为邓,延续至今。祠堂始建于明朝宣德戊申年(1428),为使邓氏后裔缅怀先祖丰功业绩,抒发故国之思,--之痛,激励后代发奋图强,正…[详细]
嘉禾欧氏宗祠
  嘉禾县欧氏宗祠位于嘉禾县莲荷乡平世村。乾隆三十五年(1770),欧氏后裔将宗义、以瑞、以将、以玄祠堂移建于现在位置,更名为“青龙祠”,即欧氏宗祠。并先后在嘉庆十年(1806)、民国三年(1914)、民国三十年(1941)和公元2003年进行过维修。欧氏宗祠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为砖石木结构,前后二进,由戏台、露天坪、两侧厢房和神堂组成。欧氏宗祠门屋为五开间,设一中门和两条侧门,青瓦硬山顶,两边是耳房。中门上方悬挂一牌匾,上 书“欧氏宗祠”四个鎏金大字。两根柱子,几道横梁,马头式封火墙,简洁朴实,没有过多修饰。进入正门,即为戏台,穿斗式木梁架结构,四方形藻井,歇山式顶,顶中饰宝葫…[详细]
韶山毛氏宗祠
  介绍毛氏宗祠是韶山毛氏家族的总祠堂,始建于1758年,1763年建成。建筑系砖木结构,青砖青瓦,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宗祠大门天头有毛氏宗祠四字。大门外两边各立一石鼓。祠堂房屋分为三进。第一进为戏楼。楼阁中部为戏台,可容纳数十人登台演庆。楼两侧为化妆室。楼下中部为一小厅。两侧各一厢房,左为庖厨地,右为酒饭舍。第二进为中厅。右廊悬钟,左廊悬鼓。是全族办公、讲约、祭祀和摆酒设宴的地方。第三进是敦本堂,堂中安放历代0神主牌位。堂左为住宿处,堂右为钱谷、祭器等物的收藏处。1921年秋,韶山冲进步知识分子毛麓钟、毛简臣曾在此创建毛氏族校,1925年初春至仲秋,毛泽东偕夫人杨开慧回韶山开展农-动时,曾利…[详细]
微子启祠
  微子祠位于河南省商丘古城西南十二公里的青岗寺村。宋氏祠祀源出于商殷王朝的大庙。周建宋国后,其祠庙在都城之外的皇林中,以沿袭商殷祭祀的各项制度。唐代文人贾至,来到宋州居官,在他的《微子庙碑颂》中写道:“皇帝(唐玄宗)二十有一载,予作吏于宋,思其先圣遗事,求于故老与人,则得君庙存焉。盛衰纷纶,年纪超忽,乔木老矣,灵异俨然……”明代倪岳《重修微子庙碑》云:“旧归德儒学东偏,故有祠一所,自宋、元以来,祀殷上公微子,岁久祠坏,祀亦废缺。盖自赵宋,以王业所基建诸墓侧,后徙城内西南隅。国朝景泰间,知州席贵移植学东,后圯于水。天顺间知州蒋魁重建于学内之东偏,即今祠所在……”据族谱记载:微子墓周有古柏四株,墓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