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旅游

赣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东山正觉寺
  赣州东山正觉寺位于县城外东山山谷,距323国道约300米,距牡丹亭公园约100余米。东山山川形胜,山上树木葱茏,环境幽静,登山远眺,双城对拱,宛如合璧,桥锁两岸,有如垂虹,被誉为“东山耸翠”,乃南安十景之一,,悠扬的晨钟暮鼓,飘逸章扛两岸,回响两城上空。进寺祈拜,既可抚慰心灵,又可鸟瞰古城美景,是县城的最佳观景点。真觉寺曾名正觉寺,始建于宋,元泰定年间(1324一1328年)重修,明永乐初期(1403—1405年)扩建,明清时香火旺盛。民国初期寺中仅存大雄宝殿、观音堂和佛塔,正觉寺更名仙翁庵,改为尼姑庵。寺中保存有明代石刻、金刚菩萨和清碑刻。1988年后有佛教信士自发在原山谷寺址上建简易殿堂,供僧徒信民礼佛法事用,香火渐兴。1993年由僧人振证、继忠募捐集资修复殿堂,共兴佛教事务。1994年底圆通宝殿建成,并修僧舍四间,1996年3月建大雄宝殿,并向善男信女开放。后续建天;王殿、祖师殿、六……[详细]
朗际牌坊
  肖田乡朗际村中·清代·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建。四柱三间石坊,面阔5.7米,通高7.7米,占地4.56平方米。有“旌表儒童肖行三之妻黄氏坊”铭。梁坊柱问榫卯连接。底设石门槛。坊顶有脊,龙首吻饰,中央饰怪面兽,两端有悬鱼,坊浮雕花卉。……[详细]
黄泥坳窑址
  黄泥坳窑址年代为唐至宋,位于全南县陂头镇黄塘村杨溪村小组。2018年12月4日,黄泥坳窑址被公布全南县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四面各向外延伸5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四面各向外延伸5米,建设控制高度8米。……[详细]
304、储君庙
储君庙
  储君庙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储潭乡储潭圩储君街83号,距县城西北18公里,坐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五开间三进四厅,面阔25.8米,进深40.72米,面积1050.57米,马头墙,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大理石铺地。大门重檐、带门廊,中柱在维修后加包青石镂雕蟠龙纹柱,月梁彩绘,平面回字型内廊结构,有序殿、储君宝殿、种德堂、功德堂、关公殿、三清殿、雷神殿等殿宇组成。始建于东晋?咸和二年(327),唐名广济庙,南宋?绍兴年间朝庭赐予广济庙匾额,清代两名并用,民国后皆名储君庙。北宋?熙宁三年(1070),观察使徐亿令州守周廷俊修葺,是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维修。元?至元三十一年、至顺二年,明?洪武十五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嘉庆二十二年、道光二十六年,1993、2007年分别九次局部或整体维修。现保存清、民国时期石碑6品。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一定的保护和研究价值。2003年12月31日,重新公布为……[详细]
粤赣军区旧址
  粤赣军区旧址,1933年2、3月间,-粤军乘主力红军北上粉碎-第四次“围剿”之机,不断进犯中央苏区,严重威胁中央苏区南部安全。4月,中革军委决定在筠门岭建立粤赣军区,统一南方战线的军事指挥,粉碎-粤军的进攻。8月,粤赣省设立后,军区司令部从筠门岭芙蓉寨迁至文武坝,军区下辖三个作战分区和一个基干兵团—红22师,司令员先后由杨岳彬、毕士悌、张云逸、左权、龚楚、何长工担任,政委先后由刘晓、何长工兼任。粤赣军区建立后,遵照中革军委的指示,指挥红军和地方武装积极开展南方战线的胜利进攻,扫清了数十个靖卫团土围子,击溃了向苏区进攻的-粤军,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屯驻闽粤赣边界的-粤军,巩固和发展了苏维埃南部区域。 为了解决红军和地方武装弹药奇缺和医治伤病员问题,粤赣军区还组建了兵工厂和医院。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踏上了长征路,军区干部和红22师编入红九军团担任左翼后卫,而地方武装留守中央苏区,参加了……[详细]
瑞金红军烈士纪念塔
  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高13米,炮弹形的塔身布满一粒粒小石块,象征着无数革命烈士凝结而成。塔座为五角形体,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博古、项英、洛甫、王稼祥、凯丰、邓发等领导人的题词和建塔标志共十块碑刻。塔的正前方地面上用煤渣铺写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苍劲大字,与烈士塔形成一幅完整的构图,表达了苏区人民对先烈的无比崇敬和怀念。红军烈士纪念塔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为了褒扬先烈,永远纪念历年来在革命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红军指战员,根据中央人民委员会1933年7月11日第45次会议决定兴建的。由钱壮飞设计,梁柏台任工程指导。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烈士纪念塔被敌人拆毁,当地群众在沉痛和愤怒之中,冒着生命危险,把红军烈士纪念塔拆除下来仅有完整的“烈”字抬回家里隐藏起来,一直珍藏到全国解放。为重现历史风貌,1955年在遗址上按原貌修复了烈士塔,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会昌邓小平故居
  1932年5月,邓小平调任会昌县委书记。6、7月间,受党的重托,在筠门岭坝笃下和芙蓉寨,先后组建了会寻安中心县委和江西军区第三分区,并任中心县委书记、三分区政委。从此,邓小平坐镇中央苏区南大门,领导南线军民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之中,在筠门岭工作、生活了10个月。-到南线任职后,根据闽粤赣边区实际,坚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王明“左”倾错误。一是加强了各县党政建设,发展党员3000多人,建立健全了县区乡各级党政组织;二是根据南线军事斗争需要,发展壮大赤卫军、游击队等13528人,采用灵活机动的“十六”字诀,粉碎-“围剿”;三是深入土地革命,贯彻执行正确的土地分配政策,重视经济文化建设;四是积极扩红支前,拥军优属,密切联系群众,关心民众疾苦,极大地激发了南线军民的革命热情。-在会寻安卓有成效的工作,却受到王明“左”倾错误执行者的无情打击,被错误的打成“江西罗明路线”的主要代表,1……[详细]
翠微峰摩崖石刻
  翠微峰摩崖石刻(含金精福地、平寇颂、金精胜概、游金精)。金精福地”石刻,题于北宋皇佑年间。《平寇颂》,记载的是元军镇压蔡五九起义军的历史。“金精胜概”,明朝万历年间赣州府同知南宁何天德所书。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玛瑙坝农民协会旧址
  玛瑙坝农民协会旧址位于赣州市全南县龙下乡龙下村玛瑙坝下围兰氏宗祠。1928年3月下旬,信丰农民暴-动-队郭一清、黄达等人来到龙下玛瑙坝。同年信丰农协会执行委员谢为都来到龙下开展运动,不久成立了玛瑙坝农民协会。……[详细]
大余水口塔
  水口塔位于赤石乡巷口村的赤石山上,面临章江,距江约500米。始建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为七层六边形楼阁式青砖结构,高24米,塔基有四层用红色砂岩石条铺砌,偏东南有用红砂岩石砌成的拱门,门上有门额,塔中空,底壁厚1.53米,内径2.4米。塔内每层顶部有3根叠木,六面皆有三层砖砌齿纹及壁门—个,塔顶有五层齿纹,成圆锥形状。据传,明末清初日才,有水妖经常在赤石章江水面兴风作浪,掀起江水冲毁农房,淹没农田,害得两岸人民居无所,颗粒无收,后请一高明法师将水妖锁住,群众捐献钱粮建造此塔将水妖镇在塔底,永世不能再兴水患危害人民。此塔的建造作为保护一方平安的象征,被当地群众视为风水塔。现塔形基本保存完好,但年久失修,塔身表面石灰层大部脱落,门额文字也无法辨认,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红军检阅台
  红军检阅台,初建于1931年11月,是为准备召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检阅红军而建造的,当时是用竹木搭成的简易便台。1931年11月7日早上,全苏大会开幕前,在这里举行阅兵仪式,毛泽东、-等领导人登台检阅了红军。19日,大会又在这里嘉奖了在历次战斗中功绩卓著的红军部队和指挥员,授予红一、二、三、四、六、七、十、十二、十六军和红三军团红旗各一面、并授予毛泽东、-、彭德怀等八位指挥员奖章各一枚。现在挂在台上的历史照片,真实的记录了当年检阅红军的情景。1933年,临时中央政府决定重修检阅台,由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负责,钱壮飞设计,梁柏台任工程指导,并于8月1日开始动工兴建,1934年1月31日竣工,将原来的竹木结构改为砖木结构。该台成为-、演讲和文艺演出的场所。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红军检阅台遭-反动派拆毁,仅存遗迹。1955年国家按原貌修复了此台。1961年3……[详细]
嘉佑寺塔
  大余嘉佑寺塔位于县城东狮岭山麓的南安板鸭旁,因塔属原嘉祜寺院内建筑,故名。嘉祜寺塔高19米,边长2.1米,五层方面,下阔上尖青砖仿木构筑,为楼阁式塔。塔基平面为六角形,五级,每级各面设有券门、柱、枋子、斗拱,每层下部六面的券门式佛龛均为直立拱顶,塔檐有挑,塔身中空,沿塔壁龛可登至顶层。二至五层每层之间均有突出的砖砌双层花檐,上层为倒钟形覆瓦坡顶,高1.5米,整座塔身结构精巧,稳重端庄。嘉祜寺建于隋开皇五年(585年),唐景云年间(710年)重修,名“大云寺”,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名“清泉寺”,宋嘉祜元年(1056年)重修后更名嘉祜寺。寺早巳塌毁无存,惟剩此塔。据专家考证,此塔有唐代风格,是不成熟的宋塔,其梁枋斗拱,与天籁阁所藏王勃《滕王阁对客挥毫图》中所描绘的古建筑风格极为相似,是全省乃至江南唐宋塔中的精品。1957年被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县内历史最久的一座古塔。……[详细]
南安古城墙
  大余自西汉武帝时就有城池,称庾将军城,乃庾胜将军屯兵戍守庾岭的军营,夯土城墙,旧址在今县城西南,已废。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分虔州置南安军后,始筑南安城,“初制卑薄”,历经增筑才成雏形,设东南西北四门,章江水绕城而流。元延祜三年(1316年),上游河水暴涨,大水自西门入东门出,将城破分为二。元至正年间,南安路同知薛理修复冲毁城池,历时三年竣工,南临章江,西部稍高,形状长而微锐,似鱼,故名鱼城(即现老城),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800米,面积80万平方米,城墙周长3500米,设东、南、西、北四门,墙高一丈三尺,宽一丈,连五尺女墙,最高的达二丈。水城因北面临江而得名,由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府吴炳庶、知县文体义侣建。东西长约4000米,南北宽约1100米,面积95万平方米,城墙高一丈五尺,宽七尺,周长4020余米,设东山门、泰山门、梅山门、金鳌门四门,临河另设文昌门、文德门等七门……[详细]
少共粤赣省委旧址
  少共粤赣省委旧址,1933年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决定在会昌设立粤赣省,同时建立了少共粤赣省委,内设组织部、宣传部、白区工作部等工作部门,下辖会昌、于都、兴龙等十个少共县委,机关驻会昌文武坝。9月,少共粤赣省委作出关于《拥护全苏大会的决定》,就全省青少年积极参军参战和投身苏维埃建设等工作作出六项决定。1934年1月,在会昌林岗坝陈屋祠堂召开了少共粤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少共中央局宣传部长刘英、粤赣省委书记刘晓等省领导参加了会议。大会选举李鹤鸣、阙廷竣、詹其林、刘新潮(刘建华)等为少共粤赣省委委员,李鹤鸣为书记。 在少共粤赣省委的领导下,各级少共组织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了各项活动。粤赣省青少年大力加强“赤色-”,积极投身土地革命斗争,踊跃参军参战,为保卫苏维埃红色政权和支援红军长征发挥了重要作用。……[详细]
中共粤赣省委旧址
  0粤赣省委旧址,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苏维埃区域不断扩大。为了行政指挥的便利和发展南方战线的革命战争,同时开发钨矿发展赤白区间的贸易。1933年8月16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决定在会昌设立粤赣省。辖于都、会昌、西江、寻乌、安远、信康等七县和兴龙县委、武西工作委员会、信康赣县委,远殖游击区包括闽粤赣边区各县的广大区域。8月下旬至9月初,先后建立临时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11月4日,在林岗坝陈屋祠堂召开了粤赣省第一次-表大会,选举罗迈、刘晓等37人为省执行委员,刘晓为书记。省委机关驻文武坝邹屋,不定期出版省委机关报《前线》和《省委通讯》。粤赣省建立后,55万南线军民在0粤赣省委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发展南线革命战争,进行苏维埃经济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之中,为粉碎-的第五次“围剿”和支援中央红军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旧址为清末邹氏祠堂,一进上下厅,面阔五间29.5米,进深28.5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