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旅游

忻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定襄洪福寺
  洪福寺,在定襄县城东北23公里。洪福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斗拱柱头用单抄双下昂。补间用45°斜拱,构造坚实而美观。正殿门上正中悬“毗卢真境”匾额,系清道光九年(1829)本村李航之书。殿内主塑有9尊佛像,零星塑像及悬塑甚多。正中大佛为“释迦牟尼”佛,置有火焰背光。两旁分别为弟子迦叶和阿难立像。再两旁为文殊和普贤及两尊胁侍菩萨像。外侧则为0金刚两尊。东配殿中,主塑地藏王菩萨,两旁为4尊龙王,又两旁为十殿阎王,还有判官功曹等。寺院内有金代天会十年(1132)经幢1通,历代补修碑6通。……[详细]
繁峙三圣寺
  三圣寺三圣寺(第六批国保)时代:金至清地址:繁峙县东35公里西沿口村始建年代无考,可考之建年为元代,明清两代屡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地势较高,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有影壁、前院山门、钟鼓楼、东西配殿和地藏殿及后院东西配殿、大雄宝殿与禅堂。西侧为清建五谷神庙和奶奶庙。大雄宝殿(即三圣殿)为寺内主体建筑,位于后院。殿身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殿顶举折平缓,翼角起翘圆和。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重栱计心造,补间出45度斜栱及斜昂,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六椽栿通达前后檐外。殿内有塑像14尊,其中6尊为元代所塑,8尊为明代所塑。殿内四壁满绘壁画,为明清作品。寺内还保存元代石狮和唐代石雕小狮子各1只。三圣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砂河镇西沿口村北。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金代建筑。清同治十年迁建现址。寺院坐北向南,一进二院,寺共有殿堂禅房30余间。前院有南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详细]
123、公主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主寺
  公主寺,位于繁峙县城东南15公里的杏园乡公主村。据《清凉山志》记载,公主寺属五台山北台外寺庙。北魏诚信公主曾在此出家,故名。后毁于兵火。唐代有一尼姑来到此地,在遗址地下掘得尺璧,献给武则天,武则天敕令于此处重建公主寺。今公主寺旁边还有一座小寺叫附马庙,民间传说是诚信公主的丈夫出家修行处。公主寺现存建筑物均属明代遗物,寺庙坐北朝南,一进三院,共有各种建筑物33间。走入山门,正面是过殿,左右各修一个小院。每个小院里坐南朝北各建有一座戏台。东院戏台对面为三间小殿,称奶奶庙。过殿三间,称毗卢殿,里面塑毗卢佛及十八罗汉。公主寺第二进院里,正殿三间为大雄宝殿,内塑华严三圣,东西壁上有明代壁画,线条流畅,着色庄重,艺术精湛,价值较高。过殿也为明代建筑,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五架椽屋,殿内除保存有200余平方米的明代壁画之外,还保存著十八罗汉等30余尊彩塑。其它20余间建筑,如东西厢房、禅房等均为清代建筑……[详细]
定襄关王庙
  定襄关王庙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城北关。早年为寿圣寺西配殿。原正殿唐祀定襄王李大恩,宋宣和祀灵显王李靖,东配殿供玉皇大帝,西配殿供关王。后寺废,现仅存西配殿。殿内现存元至正碑一通,金泰和八年碣一块。金泰和八年所立石碣《新创关王庙记》载:“将,以义为主,勇武辅之,然后可以不比于物议。求之三国之际,得蜀将关侯其人也。按本传,公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是时威震华夏,战功尤多,其事业著见,进封昭烈武安王。至于民间,往往神事之。”据此,定襄县于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塑关王像,实为中国现存已知较早的关王庙之一。关王庙坐西向东,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花琉璃脊兽,绿琉璃瓦剪边,琉璃瓦当,三角形滴水。屋脊使用彩色琉璃脊,鸥吻尾飞动向内,原为绿色琉璃,现因釉面剥蚀,内里红陶暴露在外,别具古朴风采,当为明代琉璃。前檐明间平柱向两次间迁移183厘米,明间特别大,次间为明间面阔的1/3,中安板门,……[详细]
繁峙正觉寺大雄宝殿
  正觉寺,位于繁峙县繁城镇东城街村二道街35号。始建年代不详。北宋初称天王院,宜和年间朝廷赐名“正觉禅院”。元朝坚州副元帅王兆重修。寺址原在滹沱河南岸杏园村北,明万历年间随县城迁建于今县城中央。寺院与鼓楼在一条中轴线上,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2667平方米。天王殿于1982年拆毁,改建现代二层楼1座。现存建筑有正殿、东西配殿、过殿,均被粮食局占用。正殿面阔5间,进深3间,歇山顶,通板瓦布顶,斗拱和殿内梁以上,粮食局用泥封抹,结构不详。暴露部分有:用粗大的内额横跨3间,5间大殿仅用金柱两根,金柱之上用斗拱托巨大雀替,内额之端用丁袱与山面斗拱相连,四椽袱交札于内额之背;后转角处用垂连柱,用材砍削规整,为金代遗物。其余房屋均为清代建筑。现存石狮子2座,绘水陆图功德碑半方。2013年5月,繁峙正觉寺大雄宝殿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代县边靖楼
  边靖楼又称鼓楼、谯楼,位于代县上馆镇西北街村东南。创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清康熙、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历朝皆有修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402平方米。由砖砌城台、木构楼阁和登台步道三部分组成。通高40米,城台基宽49.9米、深40米、高13.3米,中设南北向券洞,洞高约9米。楼身面宽七间,进深五间,三层四檐歇山顶。四周围廊,二层设有勾栏,三层于勾栏下设平座,各层檐下均设斗拱,二层柱头科五踩双翘,三层、四层斗拱均五踩双昂。一层前后檐置板门,二、三层前后檐辟门,四周六抹格扇窗。檐下悬“声闻四达”和“威镇三关”巨匾2方。廊下存明碑2通,清维修碑3通。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元好问墓
  元好问墓位于城南10里的韩岩村北,建于元代,因葬时墓前筑土5方,每方高5丈,张幕画花为记,故又名五花坟。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忻州)人。生于金章宗期元年(1190年)、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九月初四日卒于获虎(在今河北省)窝舍,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府区韩岩村)。元好问进士出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左司都事员外郊。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破负重望。他的著作有《中州集》十卷、《唐诗鼓吹》十卷、《诗文自警》十卷、《续夷坚志》四卷、《新乐府》四卷。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表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元遗……[详细]
五台山三塔寺
  五台山三塔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新坊村西沟自然村西南约100米。坐西朝东,东西长56.37米,南北宽60.98米,占地面积为3437.44平方米。 据碑载,建于明万历初年。现存建筑除大雄宝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近年来在寺北又建一偏院,为金刚殿及僧舍。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天王殿、四圣殿、金刚座、三塔和大雄宝殿,两侧为配殿、客堂及僧舍。大雄宝殿石砌台基,宽12.8米,深11.7米,高0.76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顶设方格平棊,殿内佛台所供佛像均为新塑。大雄宝殿前立覆钵喇嘛塔3座,形制基本相同,均为石筑。寺内存明碑3通,清残碑1通。1988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东段景遗址
  东段景遗址东段景遗址(第二批省保)时代:新石器至战国地址:代县聂营镇东段景村东南100米处遗址位于滹沱河南岸,大丘陵地上,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未调查发掘。据遗址断层观察,第一层为耕土层,厚二十厘米,第二层灰黄土层,是文化层,厚一米以上。部分地段文化层距地表0.7厘米,文化层厚度达2.5米。在遗址中部发现有墓葬,陪葬器物有陶罐、陶壶、陶鬲、陶豆、陶碗。陶器的陶质有夹沙灰陶、泥质灰陶、红陶。遗址中的遗迹有灰坑、陶窑。遗址东段发现四处灰坑,宽两米,深一米五。遗址中的遗物有大量的陶片、石器。石器多为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铲、石刀。还有少量动物骨骸、牙齿等,纹饰多为粗、细绳纹、蓝纹、附加堆纹、三角棱纹等。……[详细]
五台山梵仙山灵应寺
  五台山梵仙山灵应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新坊村南约400米。坐西朝东,东西长40.2米,南北宽24.95米,占地面积为1003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 据碑载,明弘治六年(1493)重修。现存建筑除僧舍外,余皆为清代遗构。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影壁、山门和大仙殿,两侧为配殿和僧舍。大仙殿建于3孔石券窑洞上,台基宽11.6米,深7.6米,高0.4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卷棚顶。五檩前廊式构架,明、次间均设四扇六抹斜方隔扇门。殿内佛台上一字排列狐大仙等风俗神像14尊。二楼有清代壁画23.88平方米。寺内存明重修碑2通,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铁钟1口。1988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
  五台山南台顶普济寺,位于五台县台怀镇宽滩寺村北约2200米。坐北向南,东西长68.43米,南北宽67.78米,占地面积4638平方米,据明《清凉山志》记载,建于隋开皇元年(581)。 明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1573-1620)、清康熙四年(1665)均有修葺。现存建筑除大雄宝殿、文殊殿、客堂和僧舍外,余皆为清代遗构。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古佛殿),西侧建有地藏殿、观音殿、古文殊洞、普贤舍利塔等,东侧建有僧舍、客堂,近年来东侧又新建一偏院,为五观堂、僧舍等。寺内保存有明代佛像4尊,明清重修碑3通。1988年7月,五台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
  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永和堡等三十九堡军事防御遗迹(第四批省保)时代:汉、隋、唐、宋、明地址:代县沟注山雁门关下历史上重要军事设施之一,为边塞第二道防线。始建于汉,宋明兴盛,元清衰落。东西绵延约40公里,与雁门关长城几乎平行相向,各堡大部分设置在滹沱河北岸人口稠密的村庄。三十九堡中较大的十二堡(俗称十二连城)为:阳明堡、马站、七里铺、东关、西关、北关、平城、十里铺、二十里铺、磨坊堡、段村堡、永和堡。堡墙根据村庄大小,人口多少,规模不一,有的东西长300米至400米,南北宽100米至120米;有的东西长500米至600米,南北宽100米至200米。永和堡、清泰堡、清淳堡、清平堡、清宁堡保存较好。……[详细]
静居寺石窟
  静居寺,位于静乐县城南12公里处的丰润镇丰润村南500米处,地处静娄公路之东侧。静居寺座东向西,始建于唐代。原寺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烧毁,现仅存石窟8个,依山势凿刻功德碑两通。窟内东、南、北三排各有石雕佛像5尊。第1、3、5、6窟门雕火焰券面装饰。石窟平面布局均为方形。规模较小,大部分宽2.5米、深2.5米,高1.87米。四壁均直立,平顶。除第四窟为晚唐时期建造外,其余均为唐代仪凤二年(677)雕造。石窟洞口均为正方形状,门楣上有石刻莲花浮雕,门两侧有垂花雕。3号庙门蹲两个小憎。2号窟壁上有毛笔题字。6号窟门北侧刻有“南天救苦观音菩萨”字样。所立碑文字较模糊,风化比较严重。2019年10月7日,静居寺石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忻州寿圣寺
  寿圣寺,位于忻府区豆罗镇白石村内。坐北向南,东西32米,南北85米,面积2720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明、清重建加修。二进院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戏台、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为耳殿和配殿。大雄宝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后廊式构架,斗栱五踩双昂,明间平身科出45度斜昂,后檐斗栱三踩单翘,原装修形制不存。戏台为二层楼阁式悬山顶。天王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龙王殿、关帝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东西配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寺内除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外,余皆为清代建筑。另关帝殿内壁画50平方米,表述关羽生平。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县级市)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内容摘自(《忻州文物荟萃》)……[详细]
五台延庆寺
  延庆寺延庆寺(第六批国保)时代:金至清地址:五台县阳白乡善文村始建年代不详,占地1040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两进院落,院内中轴线上现存二门、大佛殿、东西配殿。大佛殿为金代遗构,余为后人在原址上改建。大佛殿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平面略呈方形,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殿之梁架结构简洁奇巧,柱头斗栱后尾出三跳华栱,上承六椽栿,栿作月梁造,下平槫缝下置方木承坐斗素枋及上平槫,巧妙地节省下一条四椽栿。大殿在建筑形制、结构与制作手法上具有典型的金代风格。寺前经幢一座,高7米,四层,造型别致,结构紧密,上刻“尊胜陀罗尼经”,经末刊有“景祐二年岁次乙亥拾月辛亥朔拾五日口口口口时建”字样。延庆寺坐落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西北部阳白乡善文村。寺史无文献可考,原有规模不详。寺建于金代,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碑记,宋景佑二年(1035年)重修,后各代均有修缮。寺坐北向南,一进两院,占地一千多平方米。现存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