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韶关市旅游

韶关市文物古迹介绍

罗围城堡遗址
  罗围城堡遗址位于始兴县太平镇罗围村犁头嘴浈江与墨江交汇处。年代为汉代。1984年发现。城址依山傍水,平面近三角形,面积8000多平方米。城墙用河卵石砌筑基,其上用土夯筑而成。周长420米,底宽4米,上宽2米,墙高3米~4米。城内南高北低,南面有一平台,长60多米,宽约12米,高约2.5米。北面有一个宽约6米豁口,可能是城门通道。出土遗物有板瓦、筒瓦,饰绳纹或抹光绳纹,也有的素面,绳纹瓦内壁为麻点,其它内壁为布纹。陶器有瓮、罐类,部分饰方格纹,少量有方形或圆形的戳印纹,也有划弦纹。这处城址未见于史料,但军事作用显而易见。据遗物分析,使用年代跨越西汉到东汉。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62、望梅阁
望梅阁
  望梅阁始建于宋,原称望梅亭。后亭圯。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重建,更名望梅阁。今亭于1990年重建。位于梅关北部山坡,距驿道25米处,倚石壁而建。分二层,高6米,底层2.5米,为开放型廊柱式结构,上层西半段为东西向长廊,长约7米,宽4米,两边有栏杆,水泥长凳可供游人息坐,两根红色立柱上撰有对联:“红白花开两样雪,往来人占半边山。”入阁正门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书写的“望梅阁”题匾。东半段为双重檐正方亭,边长4.7米,亭柱联云:珠帘幕卷西山雨,阁道回看梅岭花。在0上,人居高临下眺望,大余县城一带可尽收眼底。玉带似的章水自西向东,穿城而下。街上鳞次栉比的幢幢新楼,蜿蜒曲折的公路和一片片的农田,五里山一带的红土山岗,西华山选冶厂旁的人造沙漠,或像金字塔,或像人面狮身,矗立于丘陵山坡上,这些都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更有趣的则是俯瞰山下漫山遍野的梅林和两旁山上的青松翠竹,使人不禁想起了那《岁寒三……[详细]
万古观光围楼
  始兴"万古观光"围楼位于始兴县城东南8千米顿岗镇七北村斗塘斗二组西南隅,林氏后人建于民国十年(1921年)。地处浈江-墨江盆地东北隅,罗坝河北畔,林氏宗祠西南面,县城-都亨公路东侧。伫立于野色葱笼的田中央。坐东北向西南。长方形,4层,高12米,面阔18.4米,进深16.6米,占地面积305.44平方米。如缺顶庑殿式,围成“回”形,上凹弧形檐,出脊短促。卵石砌墙至顶,磨洗光艳,墙厚1米。青砖砌角、叠涩致密齿纹重檐。巨大花岗岩条石砌外拱内方门,楣镶花岗岩条石“万古观光”匾。红砂岩砌方形、竖一字形和十字形窗。内青砖铺天井,中央红砂岩甃0.4米高沿井。青砖砌拱门,木栏围井,回形走廊,有木梯可登。整体基本完好,弃空。……[详细]
石峡遗址
  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西南2.5公里,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内包含4个不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堆积,第一层是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第二层是距今5000—4000年被命名为“石峡文化”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层;第三层是距今3800—3100年的早期青铜文化层;第四层是时代与中原地区西周晚期到春秋时期相当的晚期青铜文化层。遗址发现柱洞、灰坑、陶窑等遗存,清理墓葬136座。石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广东考古工作的重大突破,它填补了秦汉以前古文化的空白,为探讨与邻近省区及东南沿海地区同时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考古学和历史学都有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景点位置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25公里……[详细]
东湖坪古建筑群
  东湖坪村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始兴县太平镇东湖坪村,国道323线侧旁经过。东湖坪民居建筑属于清代,整座民居建筑座北向南,占地面积9.1万平方米。东湖坪民居建筑由栋十八厅、曾氏宗祠、上窑背围楼、银库和民居房屋组成。古村落厅堂上的窗花、斗拱、格扇等主要部位都刻上精美图案,里面不同质地的灰塑、木雕、石刻等工艺品巧妙地镶嵌在房屋的各个不同部位上,村庄以大厅(祖堂)为中心,四平八稳地向左右两边伸延,栋与栋相连有序、紧紧相依,檐街宽阔毕直。每套房为二厅六房组合(厅居其中,分前、后厅、房居厅的两侧,各有二、三间。每间厅的天檐下均有灰塑。它对研究清代民间建筑艺术、客家民风格俗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2015年12月10日,东湖坪古建筑群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66、许村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许村塔
  许村塔,年代宋,位于韶关市南雄市黄坑镇许村村。许村塔建于北宋绍圣六年(1099)。为楼阁式五层青砖结构,平面六角形,塔刹已毁,残高二十一米,塔身二、三、四、五层东北面倒塌三分之一。塔基围二十一点六米,直径六点三五米。塔用长三十二厘米,宽十六厘米,厚六厘米和四厘米的青砖筑成。砖缝为不定位错开,用黄泥浆粘合,各层均有砖砌仿木结构的阑额、普柏枋、依角柱和斗拱,斗拱上以菱角砖和拨檐砖叠涩出檐。第二至第五层各开一真门,其余各面均开假门。1973年,在塔身砖缝内发现北宋景德元宝一枚,证明此塔建于北宋年间。2006年春对该塔进行维修。塔于1982年于5月列为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水口镇红军标语、漫画
  水口镇红军标语、漫画 (一) 保存在南雄水口镇弱过陈屋村院墙上。石灰白字,全长13米,字方大80×90厘米,离地高2米。写于1932年夏“水口战役”期间。 内容是: 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红军□□□ (二) 保存在钟屋村院墙上。全长18米,石灰白字,字方大70×90厘米,离地高2米。标语中的“粤”字已脱灰,但印迹仍很清楚,署名中最后一字看不清楚,写于1932年“水口战役”期间。 内容是: 粤军弟兄是农工出身不要替军阀来打自家的工农红军 红军I45(甲□) 1982年南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珠玑石塔
  元南雄珠玑石塔位于南雄市珠玑镇珠玑古巷,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为八角七级实心幢式石塔。全塔用17块红砂岩石雕刻成形后垒叠而成,高3.36米。基座为八角形,置于一古井之上,第一层为莲花座,座上的八角柱体有四大天王像浮雕和刻有“南雄路同知孙朝列重立,元至正庚寅孟冬”等字;第二层至第四层均为莲花座,八角柱体遍刻浮雕佛像;第五层为莲花座,鼓形身刻人头像和莲花图;第六层为覆莲座,八角柱体刻佛像;第七层为莲花座鼓形身。塔刹为葫芦形。该塔是广东为数不多的有绝对年号可考石塔之一,1984年加建塔亭。1979年12月广东省革命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老虎头山遗址
  老虎头山遗址位于乐昌市城区西北2公里处。考古年代属青铜时代。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内涵可分两期。第一期文化有陶器釜、鼎、罐、豆、纺轮等,陶器纹饰有绳纹、曲折纹、漩涡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石器有镢、锛、凿、铲、镞、戈、砺石等。文化特征与石峡遗址第三期文化基本相同。属青铜时代早期,即夏商时期。第二期文化陶器有瓮、罐、器座等,纹饰有编织纹、夔纹、云雷纹、乳钉纹、篦点纹、锥刺纹等。石器有斧、三棱镞、砺石、铸铜石范等,其中有铃范和钩范。文化特征与石峡遗址第四期文化相近,大体相当于西周春秋时期。1987年乐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梅花诗碑林
  梅花诗碑林陈毅《梅岭三章》诗碑梅岭以梅著称于世。因而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以梅为对象在梅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形成了大余独有的梅文化。梅岭诗碑林就是从中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百首梅花诗作,并且特邀了当代名家沈鹏、陆石、黄绮等人重新书写,请名家镌刻于碑,立于梅岭的东坡和古驿道两侧,供游人欣赏。从而使梅岭景区更富有高雅的文化意趣。游人到此不仅可赏到大自然赋予的美丽景观,同时也能享受到文化的熏陶。梅岭诗碑林是近年增添的梅岭风景线,它与陈毅《梅岭三章》诗碑及陈毅隐蔽处,串连在一条新的水泥石蹬道上,上下穿插于梅林深处,供游人欣赏和感怀。……[详细]
拱桥岭遗址
  拱桥岭遗址位于韶关市曲江区樟市镇樟市村委拱桥岭村北面的山丘。年代为商周。1982年发现。遗址面积4000平方米。经试掘,文化内涵分两期。第一期文化发现有柱洞、灰坑遗迹。陶器多为泥质陶,可辨器类有尊、罐、鼎等,纹饰有重圈纹、云雷纹、曲折纹、方格纹、长方格纹、编织纹等。石器有梯形锛、镞以及一些经打击的石块。属商时期。第二期文化陶器烧造火候很高,器类主要是瓮、罐,纹饰有夔纹、云雷纹、曲折纹、方格凸点纹、篦点纹等。属西周至春秋时期。1984年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沈所镇红围
  沈所镇红围位于沈所镇沈北村。整座围用红褐色沙灰及河石砌到顶,外墙呈赤红色,故称“红围”。该围坐西北向东南,面阔27.05米,进深36.08米,五层高约15米。围楼瓦面已毁,只剩下四周残墙,竖一字形窗,内大外小。围墙牢固结实,底层外墙厚1米。门楣“奠安”,清道光年建。1940年春夏至1941年春,原广东省委机关曾在此办公,指挥全省人民的抗日斗争。1945年2月被侵入始兴县的日军焚毁,红围省委旧址是我省目前发现尚存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省委旧址,是党领导广东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意义重大。2009年增补为第六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始兴学宫
  始兴学宫 位于始兴县城东始兴中学校园内。据民国15年(1926年)《始兴县志》记载:学宫,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后数易其址。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改建。学宫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东西总面阔39米,南北总进深94米,面积3666平方米。除大成殿基本保持原貌外,其余建筑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大成殿建在高0.8米的台基上,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梁架结构。面阔五间20.19米,进深三间,18.88米,面积394.97平方米。雕梁画栋,富丽堂皇。1990年始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鲶鱼转遗址
  鲶鱼转遗址位于曲江县周田镇西南面一处山岗的顶部与南坡,东临浈江。年代为夏商时期。遗址面积约两万平方米。1959年发现,1960年发掘90多平方米。发现有居址遗迹、木骨泥墙残块。出土陶器有罐、圜底釜、豆、圈足盘、器座、纺轮等。纹饰有绳纹、篮纹、曲折纹、方格纹、漩涡纹等。石器有斧、有段锛、梯形锛、凿、戈、矛、镞、环、砺石等,有一些是半成品,说明这里也是制作石器的场所。遗物特征表明与石峡遗址第三期文化基本相同,属同一个考古学文化。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南雄府城正南门
  宋—清南雄南雄府城正南门位于南雄市雄州镇中山街。城墙始建于宋皇祐四年(1052年),经历代重修,在麻石砌基上有规格不一的青砖砌墙。城楼通高14.5米、进深17.35米,南面宽18.7米、北面宽20.2米,西侧置1米宽石质阶梯,可登临。城门高3.9米、宽4米,外两侧置碉楼,各宽4米、通高9.5米。平面为“凹”字形。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在城门上建南薰楼阁,重檐布瓦悬山顶,楼面宽五间17.85米、进深17.15米,南北面置廊。穿斗式梁架。1982年南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