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省 > 韶关市旅游

韶关市文物古迹介绍

回龙寺塔
  回龙寺塔位于韶关市南雄市湖口镇罗田村委会下罗田村。回龙寺塔,有称上罗田塔宋塔,位于韶关市南雄市湖口镇新湖村罗田。现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宋代判(一说建于明代,当为误判)。塔北面原有回龙寺一座,早毁。塔六角七层,现仅剩四层,残高十一点八米,一说残高十六米。回龙寺塔,坐落在湖口镇下罗田村回龙寺旁(寺早毁)。塔建于宋代。塔为平面六角形,仿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原七层,1958年被毁上部三层,现仅存四层。塔残高16米。回龙寺塔位于珠玑镇上罗田村,建于宋代。塔北面原有回龙寺一座,早毁。塔向南,平面六角形,仿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原7层,第五、六、七层已毁,现仅存四层,残高11.8米。塔基围19.5米,直径5.64米。塔身均置砖砌斗拱、柱、阑额和普柏枋。底层与第四层南北面开真门,其余均为假门,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各层用菱角砖和拔檐砖相互叠涩出檐,并筑假平座。原塔内设置木梯可登临〔木梯已毁〕。1997年列为南……[详细]
大鉴禅寺
  大鉴寺位于韶关市风度北路兴隆街的大鉴寺,它的前身是大梵寺。大梵寺始建于南北朝,至今近1500年历史,原址在西河今光孝路一带。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禅宗六祖卓锡曹溪宝林道场(即南华寺),常被韶州韦剌史请至大梵寺讲经说法。六祖圆寂后,唐宪宗谥为大鉴禅师。后人为了纪念六祖遂将大梵寺改名为大鉴寺。宋绍定年间(约1228年),大鉴寺由西河搬至今兴隆街(原名兴贤坊)。随着六祖在佛教地位的提高,韶州大鉴寺也名负天下。一千多年来,大鉴寺一直是韶州接待天下众僧朝拜六祖真身时投宿的中心场所,故历来香火鼎盛,被视为佛教圣地。1940年,101岁高龄的虚云和尚在重修了南华寺及云门寺之后又来韶州重修大鉴寺。新中国成立后,大鉴寺地产多被某些单位和住户侵占,僧人也被遣散。开放改革后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恢复,大鉴寺又交回佛教界管理,并逐步收回部分遗产。近年来,大鉴寺基本上已恢复原貌,并建造一座集招待、藏经、僧舍等多用……[详细]
镇溪祠古戏台
  镇溪祠古戏台位于侯公渡镇宋田新屋东侧约300米处的镇溪祠内,建于明代,曾经过明清至民国时期多次修缮。目前祠内保存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石香炉一个,清代碑刻6块。镇溪祠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夯土与青砖筑墙,悬山式顶,穿斗式梁架,悬空式木结构戏台;面宽8.4、深6.5米。用木板相隔成屏风式前后台,中间有一小门出入,戏台两侧以及回廊有栏杆。戏台顶上绘云龙图。戏台与庙堂相对而立,中间有一块空坪,地面铺设鹅卵石。戏台与庙堂两侧的厢房设有一道半园砖劵门和圆光劵窗相对应。以厢廊连接相通,使整座建筑联成一个四合院式的整体。该戏台是我县境内目前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戏台。其建筑结构具有典型的江浙地区建筑风格,是研究古代北方庙会南移以及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佐证和实物资料,极具历史、艺术研究价值。2003年5月20日,乳源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详细]
44、双峰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峰寨
  双峰寨,又名石塘寨,坐落在仁化县城西19公里的石塘镇,始建清光绪乙亥年(1899年),竣工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李自胜筹金三万,前后历时12年建成,双峰寨成长方形,石灰及青砖砌成,南北长73米,东西宽70米,有一个主楼和四个炮楼,其间有围墙相连,围墙高9米,厚1.3米,四个炮楼均为四层,高13米,主楼五层,高15.3米,围墙四面均建有瓦面盖顶的廊,宽1.2米,下层称为半层,宽3.15米,走廊及五个炮楼共有炮眼55个,寨堡另设一正门,门楣上方书“双峰保障”四字,原为吊桥进入寨内,寨外四周均设护城濠,濠宽13.7米,水深约2米,寨建筑面积4664平方米,占地面积9486.6平方米(包括护城河)。双峰寨(石塘寨)是大革命时期石塘乡农会的办公地点,又是农-动的红色战斗堡垒。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反动派对0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使农-动一度受挫。1927年冬,-、陈毅率“……[详细]
庾将军祠
  庾将军祠在憩云亭与梅关关口中间,相距古驿道西侧数十米的一个较开阔的山坡上。庾将军祠是纪念汉时俾将庾胜戍守梅岭有功而建造的祀祠。庾将军姓庾,名胜。汉元鼎五年(前112年)他随楼船将军杨朴在乎抚南越后,为巩固南疆,他和兄弟两人,统兵驻岭北,筑城大余,戍兵梅岭,因他排行老大,所以称大庾。他死后,这里的人民为纪念他的功德,筑祠祭祀。大余县原名大庾,梅岭称庾岭都是为了纪念庾胜将军。据传,祠址是原来汉朝屯兵扎营的地方,1991年大余县人民政府选择此地建将军祠和朝汉台。祠为仿古庙式砖木结构,三开间,90平方米,正厅塑有庾将军像,祠前廊柱楹联题: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姓氏;从此可通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祠前数步建有水泥平台一座,四厨有石栏杆相围,名朝汉台,传说是汉时驻兵的升旗处。古时升旗与今差不多,升军旗标志着此是戍守的军营地,也是反映士卒忠于朝廷、国家的一种形式。……[详细]
梅岭南粤雄关与古道
  梅岭的得名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得来的。在战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堪,大批越人迁往岭南,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翻山越岭来到大庚岭上,被眼前的岭南风光所吸引,决定在梅岭一带安营扎寨,他们发扬了越人勇敢顽强、刻苦坚韧的民族传统,艰苦创业,使这带迅速兴盛起来。因为梅绢是首率队的拓荒者,后来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项王封为十万户侯,因此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之为梅岭。梅岭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梅岭得名的另一说法是梅树多梅树,故称梅岭。梅岭的梅花树遍布岭南岭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庚岭寒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详细]
丹霞山摩崖石刻
  丹霞山摩崖石刻丹霞山位于韶关市区东北约45公里处,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古越先民在这里生活,留下了鲶鱼转文化遗址。丹霞山的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人文景观丰富,现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4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丹霞山摩崖石刻群,包括通天峡摩崖石刻群、别传寺摩崖石刻群、梦觉关摩崖石刻、锦石岩摩崖石刻群;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主要是一批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及岩画。通天峡摩崖石刻群,位于丹霞山主景区长老峰上层。主要分布在丹梯铁锁、御风亭、海螺峰、龙王岩四处。共有15处石刻,其中有丹霞山景区内最大的摩崖石刻“别有天”摩崖石刻。“别有天”是康熙甲子年(康熙二十三年即1684年)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总长10.9米,高3.6米,最大的字宽2.84米,书法精妙,气魄雄伟,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书法研究价值。2013年5月,丹霞山摩崖石刻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张九龄及其家族墓地
  唐韶关张九龄及其家族墓地位于韶关市武江区墩子头村翠珠岭。为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迁葬墓。墓面为半圆土堆构筑,是座砖室墓,平面“古”字形,通长8米,分墓道、耳室和棺室,墓道和耳室皆为券顶,墓道长3.18米、宽1.09米、高1.70米,两个耳室分别长0.80米、宽0.52~0.54米、高0.33米;棺室为锥形尖顶,长4.82米、宽4.80米、高5.35米,有残存人物壁画。墓曾多次被盗,残存随葬品有陶罐、滑石器具、“张拯”陶砚和一方墓志铭(见第五章第二节墓志)。墓侧有神道碑1通。墓前现存石羊三只,二进深院落张文献公祠一座,硬山顶,面积约200平方米。张九龄官至尚书右丞相,卒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享年六十三岁。墓前下方有其妻卢氏墓,两侧有其父张宏愈、弟张九皋、张九章墓。皆为半圆形堆砖室墓。张九皋卒于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墓0土一批滑石佩饰和两件玉器,较为珍贵。1962年7月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详细]
抗日战争第七战区指挥部旧址
  抗日战争第七战区第二次设立于抗日战争末期1944年左右设立,第七战区所辖范围为广东省,并在1945年9月13日订定的受降计划中,划分为广东地区(包含香港)接受日军缴械的作战区之一。第七战区刚成立时,广东省最高长官余汉谋接管粤北,并指挥了两次粤北会战痛击侵华日军,当年的第七战区司令部就位于今天十里亭油泵油咀厂的后山上,分别由指挥部、别墅、兵营房和礼堂组成。作战指挥部位于油泵油咀厂的托儿所旁边,遗址现在还在。但半山腰的兵营和礼堂,由于60年代修建厂区宿舍时被推平,目前已不存在。别墅位于后山上油泵厂宿舍后,是两栋坐南朝北的砖瓦建筑。别墅带西式风格的回廊,里面设有3间房,每间房之间有过廊间隔。别墅旁边为还有6间排屋,为警卫的值班营房。据了解,这里是余汉谋休息的别墅,以及临时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所。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50、小竹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竹塔
  小竹腰塔,称小竹塔,位于韶关市南雄市江头镇小竹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建于宋代,为六角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刹已毁,残高十八米,一说残高九点一米。原塔内设置有木梯,今毁。塔向东,塔平面六角形,为五层楼阁式砖塔。塔损坏较严重,现仅存三层,残高约9米。塔用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4厘米的青砖筑成。塔基围10.8米,直径3.2米。塔第一层开一真门,其余各面开一圭形假门。二、三层每面均开一圭形假门。塔心室置藻井。塔身用青砖砌阑额、普柏枋、依角柱、斗拱,各层用菱角砖和拨檐砖叠涩出檐。小竹塔建在山坑水溪的一侧坡地上,距塔数十米有一座单拱古石桥,古道经石桥内通深山村寨,外通江头镇。这里竹林、古树、古塔、小溪、古桥、田野、村落相衬,风景秀丽。小竹塔于1997年列为南雄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列入第八批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五汪谭氏宗祠
  谭氏宗祠位于广东韶关乐昌长来镇五汪村,是为纪念紫金光禄大夫谭必而建造。谭氏宗词为长方形院落,祠内建筑面积177平方米。分门楼、前厅、殿堂三部分,门楼为庑殿顶牌坊式建筑形制,面阔3间11.4米,进深3间14米,始建年代失考,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年间重修。砖木结构,青砖砌二面坡硬山顶,覆黛瓦,博风板精美明净,阔3间2进,11.4米,进深21.5米,面积199平方米建筑。前半部分正面开三门,全木构牌坊式中门,四只精雕花草图案门簪,侧门均二枚雕花门簪。进深2.5米,二侧由三根石灰岩础木柱呈三角形撑架起“冖”形门面,卷草吻。三根平行龙头横梁向二侧伸出的横梁曾精雕翔龙舞凤图案(皆在“文革”时铲净,铲者灭顶)。穹形飘棚,雕花檐梁,雕蛇形图案脊檩;两侧月梁中央雕双凤护仙花图案,两端龙头;瓜柱两侧垫板雕卷草纹,顶部垫板雕横卧麒麟;筑高出檐约2米的庑殿顶,中央设外方内圆,二根竹节形棍逞对角线相交,交点雕一只展翅蝙……[详细]
南雄钟鼓岩摩崖石刻
  南雄钟鼓岩摩崖石刻  唐—宋 南雄 钟鼓岩摩崖石刻 位于南雄市梅岭镇翠屏山中。钟鼓岩因有钟岩与鼓岩悬石,敲之有钟鼓声而得名。这里因有梅关相伴,历代名人游士甚多、留下许多清词丽句。现有唐至民国石刻20多题。最早的石刻是大唐吕岩(即吕洞宾)书镌的“万福洞”和“上清景”题字。“诸仙岩”三个大字署名“东坡书”,每字高0.50米、宽0.10米。东坡被谪二度梅关到此游览,曾赋诗多首留念。石刻中以清代石刻为多,作者有官吏、学者、道士。字体有楷书、隶书、行书、篆书等。  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在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的压力下,-江西省大余县县长彭育英派代表鲁炯雯与赣粤边游击队代表陈毅等人曾在此岩举行会谈,共商国共合作抗日事宜。  1989年6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53、沈所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所塔
  沈所塔位于始兴县城西五公里塔岗岭。岭呈乳状,高百米,塔筑其顶。塔高三十米,六角九层叠檐砖塔。该塔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塔身有“道光十六年重修”字样铭文砖。除第五,第九层外,每层有三门,隔面设门,层与层间门错开以求牢固。正面向东,直视县城。正门眉横匾第三层楷书:“回文澜”,第五层书:“五星奎”。清凉山塔位于始兴县城南镇周田村,建于明万历年间,七层六角,穿壁绕平座楼阁式砖塔。底部台基已被淤泥湮没,残高二十七米。基层塔身边长三米,壁厚一点六米。塔身自下而上递减。每层以砖叠出双檐,每层均有砖砌角柱、斗栱、阑额、拱门、腰檐及平座。六面设门或假门,以糯米浆,石灰,沙浆粘合料砌成,坚固异常。塔刹与第七层及楼板栏杆均毁。一九九零年始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2月10日,沈所塔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乳源观澜书院
  观澜书院位于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新书房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占地约1500平方米(一说1000平方米)。四进四合院布局,青砖木结构。一进拱秀门(门楼筑成风火墙式,门上方用砖砌成菱形和方形墙棂,镌“拱秀门”3字,拱秀门后面是“紫微门”)二进观澜门,三进明德堂,四进资深堂;有三个院墀,其中之一为芸香院。因当年书院坐落在大桥河畔,正门前方一览滔滔奔流、波澜起伏的大桥河水,故取名“观澜”。大桥村先后建成“石溪”、“步蟾”、“观澜”三间书院,每间书院约有三十名学生同时就读。观澜书院是其中面积最大,也是至今仍保留完好者。观澜书院于2005年8月公布为乳源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55、上朔塔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朔塔
  上朔塔位于南雄市油山镇上朔村五指山上,建于清代。平面六角形,为楼阁式七层空心塔。高19.9米,基围15.96米,直径5米。塔用长31厘米,宽16厘米,厚6厘米的青砖砌成,砖缝错开,缝以石灰浆粘合。塔各层用菱角砖和拔檐砖叠涩出檐。第一层开一门,高2?4米,宽0.6米;第二层南北面开明窗,其余开暗窗;第三层东西面开明窗,南北面开暗窗。以上各层明、暗窗类似相互隔开。塔内设置木阶梯,已毁,塔刹为葫芦形。该塔相传为镇妖压邪而建。建于山岭上,方圆十几里均能看到。该塔造型规整,塔身从下往上尺寸逐渐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使外观显得稳重、美观。塔至今保存较好,1982年被公布为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19日,上朔塔被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