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镇江市 > 丹徒区旅游

丹徒区文物古迹介绍

1、冷遹旧居 A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冷遹旧居
  冷遹旧居位于我区辛丰镇黄墟老街,建于民国六年(1917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主楼一幢和厢房四间,砖木结构,为中西合璧风格的花园式建筑。1989年被丹徒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镇江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镇江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冷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民主爱国人士,1882年6月生于丹徒黄墟镇。1906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2年,孙中山授其“中将军”和“文虎勋章”;1920年与黄炎培合作从事教育、蚕桑、农基事业;1945年7月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亲切接见;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水利部部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详细]
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
  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原址为宝堰镇“怡和酒行”,占地面积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68平方米。该建筑建于1921年,1982年3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建筑具有典型的中西结合的建筑特色,设计科学,构思精巧,工艺考究,属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令人稀奇的是,宅院设有更楼,哨楼,空中通道,地下暗道,它分布合理,防卫能力异常坚固。1995年9月,纪念馆建成并对外开放。馆名由原国防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张爱萍将军亲笔题写。1938年6月15日,陈毅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到达宝堰,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诸机关于宝堰镇前隍村。陈毅等领导同志则居住办公在宝堰镇怡和酒行大院内。1938年7月7日,为纪念抗战爆发一周年,陈毅在宝堰镇怡和酒行大院召开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四县各界人士代表大会,筹备成立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简称四县抗敌总会),同时,颁布了新四军东进以后的第一张布告《号召抗日人民粉碎自……[详细]
赵伯先故居
  赵伯先故居,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大港镇,系清代晚期建筑。故居现有平瓦房三进。目前镇江市政府已经对故居修缮一新。前有大门楼,内有明间过道、天井,前进两边为厢房。中进为面阔三大间的敞厅,后进原有楼阁三间,现已改为平房,天井内植黄杨树。第三进为住房,中为堂屋,赵伯先将军青少年时代居住于东屋。最后有厨房,系五架梁三间。故居房屋基本结构完整,待整修。赵声(1881-1911),字伯先,号百先,同盟会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同盟会内部总长兼广州起义总指挥。1911年,南方各省同盟会会员汇集广州,发动辛亥广州起义,赵为起义军总指挥,准备发动十路进攻,并亲率苏皖党人百人,进攻清军广州水师提督署。后因其为广州城内官吏所熟识,不便先入城。27日,副总指挥黄兴率先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而告失败。他于28日晨赶至广州已无法参战,被迫撤退。由于广州两次起义均遭失败,他忧愤成疾,于1911年5月18日……[详细]
绍隆寺
  绍隆寺  绍隆寺位于圌山北面,始建于宋绍兴(1131—1162)年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重新修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玄烨首次南巡,驻跸镇江金山,赐绍隆寺为金山寺下院,后又赐为安葬祖师塔院。历史上绍隆寺也曾叫做莲觉寺、灵觉寺。  绍隆寺在“文革”前有灵塔近300座。清代金山寺十四位高僧均安息此处。如《中国佛教史》中提及的铁舟海大师、观心大师等高僧。铁舟海大师系康熙母亲的师傅。 “铁舟海和尚塔铭”的篆额出自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之手。安葬僧人的灵塔有普同塔和单塔之分。普同塔,顾名思义就是不担任职务的普通和尚圆寂火化后的骨灰合葬处。单塔则是有功德的高僧世寿尽后的灵寝。原先那近三百座灵塔下绝大多数是一般佛门子弟的遗骨。  绍隆寺存有几件稀世珍宝。如,明代弘治年间的一口铜钟,从五台山移到金山寺后却撞不响,置诸绍隆寺其声则浑厚悠远绕梁不绝。还有,寺内供有一尊呈倚坐姿势的观音像,上身半裸,肌肤……[详细]
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旧址
  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旧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新四军四县联合抗日会议旧址系乡绅张家的“怡和酒行”楼房及宅院,占地约6亩,是座当地著名的民宅建筑。抗战初期,陈毅司令员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14日,一支队驻宝埝前隍村,陈毅与王必成等住“怡和酒行”楼房及宅院。当时,陈毅住西楼二楼西厢房,王必成住东厢房,其他领导住二楼正房。楼下两侧为警卫人员宿舍,楼下三间为会议室。前隍村是财贸银行、医务室、-修理所、无线电通讯机关等。在此居住先后两个月,至同年8月中旬日寇进攻时撤走.陈毅在此期间积极开展统战工作,成功地争取了以茅麓公司老板纪振纲为首的一批当地上层人物,筹建联合抗日总会。1938年7月7日,陈毅和樊玉琳作为发起人,邀请镇江,丹阳,句容,金坛四县各界人士千余人在“怡和酒行”大院召开成立镇,丹,句,金四县抗敌自卫委员会(简称四县联合会)大会。陈毅在会上就四县总会的……[详细]
儒里朱氏宗祠
  朱氏宗祠位于姚桥镇儒里老街北街上。朱氏宗祠的类别是古建筑的坛庙祠堂,年代是明朝,使用单位是朱氏宗祠修缮委员会。原有门厅,中厅,后厅,为南宋理学家朱熹嫡裔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祠堂坐东朝西。2007年修缮前仍存三进17间,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第一进门厅面阔五间,对面为大照壁,中间形成广场。第二进中厅五间,原曾悬挂康熙御赐匾及功名匾8方,第三进后厅五间。2009年,当地政府拨款、民间集资,历时三年修缮了古祠。现在已正式对外开放参观。修缮后的古祠,再现了粉墙黛瓦、飞檐翘角、三雕精湛的徽派特色。中厅(祭堂)塑起了根据朱熹自画像雕琢的汉白玉立像(高2.9米、重3.2吨),复制了康熙御书的“学达性天”匾,朱熹遗墨楹联抱柱和朱伯庐手迹《治家格言》木雕大屏风。为“旌表前贤,激励后生”,仿照旧式给几位朱氏族人重上了“专家”、“博士”功名匾。后厅(享堂)又恢复了木制祖宗灵龛,精工雕镂吊格花窗、灵……[详细]
冷御秋故居
  冷御秋故居位于丹徒黄墟镇。建于20世纪20年代初。是一处独院住宅,主楼为一幢坐北朝南中西合璧式的两层楼。冷御秋,丹徒黄墟镇人,曾与赵声等共同从事反清革命活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他作为广西民军帮统出师北伐援鄂。1912年元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授予他中将军衔和文虎勋章,委任他为中华民国陆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后又参加孙中山先生的0运动。护国运动失败后,他回到丹徒从事实业,创办了永安蚕种场。1945年7月1日,与黄炎培等一行6名民主人士赴延安,在机场受到毛泽东、-、-等0领导人的热情迎接,与0领导人共商大事。解放战争期间,他利用省临时参议长的身份,营救地下党和新四军及革命群众,获救者近百人。建国后,他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历任华东军政委员兼华东水利部部长、江苏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为了纪念他的生平事迹,2002年将故居改建……[详细]
镇江香山寺
  属于宁镇山脉的香山,位于高资境内,山麓有一座始建于唐朝的寺庙,这座寺庙虽没有灵谷寺等寺庙的名气大,却很不一般,它的存在证明了高资在唐朝时的繁盛。它就是香山寺。历史由来唐朝时期,高资因良好的港口位置而成为江淮要冲,“舟车之轻从,邮置之经绎,漕运之转输,军期之传送,未有不由此途者。”有两位唐朝名人在高资留下了足迹,一位是大将尉迟敬德,他出资修建了东方桥;一位是唐朝的贤臣魏徵,他在玄武门事变后来到高资的山林中隐居,唐太宗李世民亲赴高资请魏徵到朝廷担任要职,魏徵折服于李世民招贤的诚意,特在高资的一处地方修建了接驾亭,此处因此被命名为唐驾庄。唐朝时信佛之人众多,在人来人往的高资港附近建造一座寺庙是众望所归。一天,下了船的过客们突然发现青翠的香山山麓增加了一座黄墙碧瓦的寺庙,信佛之人兴奋地走向这座古香山寺,拜佛祈福求好运。……[详细]
魏家墩土墩墓
  魏家墩土墩墓取名于它所在的村名,位于镇江市丹徒区魏家墩,属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土墩墓,是镇江沿江地区仅存的未发掘土墩墓。现为省级文保单位。魏家墩土墩墓直径有60米,高约6米,孤立在一片待开发的杂草丛生的空地上,为传说中的吴国王侯墓地。在魏家墩土墩墓的南面仔细观察,发现土墩墓的底盘应该远比现在看到的要大,南面被削成小小的剖面,纵向生长着大树密密长长的根须,雨水在泥土上冲刷形成的一道道水沟。从它的形制上看,应该是个规格很高的墓葬。文物部门曾经在镇江的大港沿江一带进行过土墩墓的调查和考古发掘,通过发掘已经基本认为这一区域是吴国王陵区。魏家墩土墩墓作为这一区域土墩遗存,具有吴国王侯陵墓的可能性。2011年12月19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烟墩山墓地
  烟墩山土墩墓,是解放后在江苏省镇江市发掘的重要古代墓葬。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大港镇东烟墩山南麓斜坡上60米方圆内。1954年考古发掘出土青铜器12件,随葬物主要是青铜礼器,有鼎、簋、鬲、盂、觥等,其中其中有一件“宜侯夨簋”,内有铭文126字,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据著名学者郭沫若、唐兰考证,“宜侯夨簋”,主要记载了武王、成王伐商、赏赐之事,又是西周初年井田制与奴隶制的重要佐证。铭文中提到封给“宜侯”土地、人民和青铜器。“宜侯”即吴侯,其地在今镇江丹徒区。从而证实了史书中关于周人封吴的史实。2006年6月5日,烟墩山墓地被公布为第六批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11、报恩塔
报恩塔
  报恩塔位于圌山之巅楞俨寺侧,砖石结构,高七层,明崇祯年间秦观阳所建。陈观阳,镇江丹徒人,自幼家境贫寒,经悬梁苦读,终于考中进士,官至明代吏部尚书。为报答家乡父老养育之恩,鼓励后辈认真读书,倾其历年积蓄建成此塔,命名“报恩塔”。后来,此塔竟成长江航道上的标志。溯江而上,这是航行者见到的第一座塔,故又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塔”。地址:镇江市南岸的涂山之麓类型:古塔……[详细]
12、圌山塔
圌山塔
  圌山塔原名报恩塔,因位于丹徒县圌山上,故名。建成于明崇份元年(1628年)。平面八角形,7层,每层有砖叠砌的腰檐,塔端耸立着葫芦铜页。附近群众有“清明”登圌山游览的习惯。传说建塔时因山高路远,建筑材料运输困难,乃命登山者每人携带塔砖上山,因而又有‘万人塔”之称。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国侵略军窜犯镇江时,当地人民曾利用此塔监视英国兵船的动向。 ……[详细]
圌山炮台遗址
  圌山炮台遗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大港东十七里五峰山下的二矶头。圌山炮台依山面江,地势险要。该炮台建于1840年,炮台阵地分两处,一处在山脚下,凸出江面,暗堡式,弧长约20米,呈扇形,四口;另一处中部斜坡下靠江处,现存母堡三口,暗堡式,进深12米多,子堡七口,全长约60米。另外在“山谷”里有弹药库一座,长方形。均为黄砂石灰质地。圌山关炮台遗址在圌山北麓的五峰山,与对岸的顺江洲(现高桥镇),构成一公里的隘口,这就是圌山关。圌山关炮台由圌山炮台、顺江洲的大沙炮台和江都的三江营炮台组成。圌山炮台设在五峰山下突出江面的大矶头、二矶头上。炮台共有三处,眼前这一处保存比较完整。它雄峙在二矶头上,暗堡式的结构,全长30余米,跑口对着江面。分三个炮室,内呈腰鼓型。炮室中部最大宽度6米,脊顶高3.6米,进深8米,炮台口宽2.5米,门宽5米。门侧附小弹药库4个。堡壁厚3-5米。从塌落的顶部看,炮台系用黄泥、……[详细]
断山墩遗址
  断山墩遗址位于丹徒县丁岗镇东南,太平河北岸,西距镇江市区16公里。1957年发现,1981年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合作进行发掘。遗址为长条形土墩,高出四周农田7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2.5~4.5米,多层次叠压,建筑基址有长方形烧土面及柱洞,其旁有9座墓葬,除2座成人残墓外,都是儿童墓葬。这是一处经历时间长、拥有一定人口和聚落的遗址。遗物多具有通常所称“湖熟文化上层”遗物的特征;石制工具以石锛、石刀、石镰为主,还有石斧、石钺、石矛、石镞和石凿;小件铜器数量较多,并有铸造铜器的陶范、石范和工具铜锥凿,陶器红陶比例较大,还有灰陶、硬陶和原始青瓷,主要器形有夹砂红陶素面鬲、甗、鼎,泥质灰陶盆、豆、钵、盘、罐,泥质红陶罐、盆、钵,硬陶有罐、坛、瓿,原始青瓷豆、碗。硬陶多拍印纹样,主要有方格纹、雷纹、梯格纹、回纹、折线纹及组合印纹。遗址时代相当于中原西周前期到战国中期。属研……[详细]
四脚墩土墩墓群
  四脚墩土墩墓群位于丹徒镇西南部高低起伏的丘陵岗地上,六座土墩墓,呈半弧形分布在隆起的高岗上。在土墩墓群的东部30多米处有一保存完好的台型遗址,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十分丰富,是一处湖熟文化遗址,遗址和土墩墓隔着开阔的洼地遥相呼应。四脚墩土墩墓群原有6个土墩墓构成,大型的高约6米,直径约50米左右;中型的高约5米,直径30米左右。1986年和1991年经历了两次发掘,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先后发掘了其中5个,目前还有1个,位于四脚墩遗址西约200米,西距张许通往丹徒镇的水泥路约50米。目前留存的土墩墓平面呈圆形,馒头状,底径约28米,高4米。四脚墩土墩墓群是西周时代吴国文化葬制的典型墓葬。两次发掘,发现的随葬品有原始青瓷碗,夹砂陶鬲,泥质红陶盆,泥质灰陶豆,几何印纹硬陶罐,青铜矛,剑,戈等,墓葬0-现的“二次封土现象”以及构筑“石椁”对研究西周到春秋时期当地墓葬演变和丧葬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