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秦淮区旅游

秦淮区文物古迹介绍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位于南京城南,指的是以夫子庙建筑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东起东水关淮青桥秦淮水亭,越过文德桥,直到中华门城堡延伸至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地带,包括秦淮河两岸的街巷、民居、附近的古迹和风景点,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南京在历史上曾经十一次定都,六朝时代,夫子庙地区已相当繁华,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处,都是当时高门大族所居。在明代,夫子庙作为国子监科举考场,考生云集,因此这里集中了许多服务行业,有酒楼、茶馆、小吃,青楼0院也应运而生,内秦淮河上“浆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画船萧鼓,昼夜不绝”,描写的就是当时秦淮河上的畸形繁华景象。由于历史的变迁,十里秦淮昔日繁荣景象早已不复存在。1984年以来国家旅游局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对重点开发秦淮风光带进行了复建和整修,恢复了明末清初江南街市商肆风貌,秦淮河又再度成为我国著名的游览胜地。经过修复的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包括瞻园、夫子庙……[详细]
2、朝天宫 A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朝天宫
  在江苏南京市水西门内。相传该处原为吴王夫差所筑之冶城,晋建冶城寺,唐改太清宫,五代吴王杨溥于其地建紫极宫。宋大中祥符(1008~1016)间,改名祥符宫,续改天庆观,元朝元贞(1295~1296)年间,改额玄妙观,寻升大元兴永寿宫。南京朝天宫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位于南京市中心的西南面。古代称治山,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冶铁铸剑,后历代帝王多在此建寺庙宫殿。明洪武年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赐名为“朝天宫”,取“朝拜上天”,“朝见天子”之意。清末,朝天宫改为江宁府学和文庙,朝天宫现为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朝天宫景区(含江宁府学和冶山)行政位置:南京市白下区朝天宫6号地理位置:东经118°46′′11北纬32°o02′′09历史文化沿革: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在此建冶城寺,元兴三年(404)桓玄废寺为别苑。刘宋时改为总明观,作为全国最高科学研究机构。唐更名为太……[详细]
大报恩寺遗址公园
  大报恩寺碑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大报恩寺碑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南京中华门外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位于南京中华门外,北邻外秦淮河,南接雨花台,东至1865园区,西至雨花路,整个园区占地面积约200亩。大报恩寺遗址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誉为“规格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寺庙遗址”,今天来到园区可探寻600年前的香水河、香水河桥、永乐碑、宣德碑、御道、明代水工设施、三大殿遗址、画廊遗址、油库遗址、义井以及烧制琉璃构件的官窑等,当年大报恩寺的“宫阙规制”一目了然。地址:南京市秦淮区雨花路1号类型:古迹寺庙等级:AAAA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电话:025-52009999官方网站:http://www.besdchina.com/开放时间:周一-周日9:00-17:30(取票时间10:00-16:15)门票信息:凭学生证可享受半价。……[详细]
4、瞻园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瞻园
  瞻园位于南京市瞻园路208号,又称大明王府和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瞻园始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瞻园原系明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府邸之西圃,经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缮与扩建,至万历年间已初具规模。清顺治二年(1645)该园成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乾隆帝巡视江南,曾驻跸此园,并御题“瞻园”匾额。太平天国时,瞻园先后为东王杨秀清府、夏官副丞相赖汉英衙署和幼西王萧有和府。清同治三年(1864),清军夺取天京,该园毁于兵燹。同治四年(1865)、光绪二十九年(1903),瞻园两度重修,但已非原园景况。民国时,江苏省长公署等政府机关曾设园内。瞻园历经侵削,范围日狭,花木凋零,峰石徙散,虽曾几度修葺,均不能制其圮落。1958年,南京市委书记-指示重修瞻园。同年修缮工作开始,一期工程为修建瞻园西部。历时6年,用太湖石1800吨,使瞻园面貌一新。1985年二期工程上马,1987年竣工。共增园林……[详细]
南京中华门
  南京中华门古称聚宝门,是南京城墙13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是我国古代城垣建设的瑰宝。中华门建筑形体像瓮,是专门为抵御敌军攻城而设计的。瓮城工程雄伟,结构复杂,城分两层,门有四重,建有27个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它是我国最大的瓮城,现设有瓮城历史陈列室。南京古城墙规模之大堪称世界第一,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杰作。中华门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年间,传说在修建时遇到“海眼”,随建随塌,后来“借”来江南首富沈万三的聚宝盒埋了下去才大功告成,故又名聚宝门。中华门整个建筑全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等混合物作黏合剂、垒砌巨砖而成极为坚固。它的南面有雨花台作为天然屏障,门前后有两支秦淮河水横贯东西,前临长千桥,后倚镇淮桥,地势险要,为城南交通咽喉所在。中华门构造精巧,共有三道瓮城,四道券门,二十七个藏兵洞,两条登城和……[详细]
南京夫子庙
  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也是中国四大文庙,为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现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重要组成部分。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为孔庙,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范蠡、周瑜、王导、谢安、李白、杜牧、吴敬梓等数百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有……[详细]
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
  南京太平天国壁画南京太平天国壁画位于汉中门附近堂子街88号一座古宅,太平天国时壁画比较盛行,每攻下一城一县,都在墙、门、梁、枋上作画。这座建筑第三进的墙壁与屏风门和第五进的木板壁与门楣上,保留下来18幅墨迹清晰、色彩艳丽的壁画,经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鉴定,确认为太平天国时期的艺术作品。太平天国壁画存于绩溪县旺川村曹氏支祠(九思堂)共七幅。内容为攻城、进军、神怪故事、俚歌、题字等。其中一幅主画称《攻城胜利图》,长2米、宽1.5米。据考证,是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二月二十日太平军首次攻克旌德县城的-。壁画如实地再现旌德县城特点。壁画之内容:城西北两面负山,北门外有七级浮屠。城内有孔庙、文昌阁、城隍庙。东门有屋挂着清军团练局的招牌。攻城军旅,自左向右挺进,以旌旗为先导,旗上边有“太平天国”、“粤东同义”、“护天义”等字。以两云梯攻城,城头两军厮杀,城下飞旗传令。太平军足着草鞋,威武神勇。北……[详细]
白鹭洲鹫峰寺
  鹫峰寺坐落于南京白鹭洲公园东北角,建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为纪念唐朝名僧鹫峰而得名,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鹫峰寺所在的白鹭洲有着悠远的历史,东晋时为东府城所在地,南朝梁、陈时为大臣、诗人江总的住所。唐朝开元(713~741年)年间,刺史颜真卿在附近置放生池,宋淳熙(1174~1189年)时待制史正志将放生池移到这里,并在上面建起楼阁。  明朝天顺年间,鹫峰寺就建在放生池的旁边,属中刹,下领迥光寺、千佛庵、大中正觉庵等。当时,有礼部尚书邹干撰写的《鹫峰寺碑记略》、葛寅亮写刻的《复修颜鲁公放生池碑》等著名碑刻,后均不存。明代原有的建筑布局,从《金陵梵刹志》所载明礼部尚书邹干《鹫峰寺碑记略》可见大概:“佛殿三间,翼然严正,檐牙栋宇,远近相望。殿之前四天王殿,殿之后有毗卢阁。左庑之半建观音殿,簇以画廊二十余间。右庑之半建藏经殿,亦簇以画廊二十余间,俱彩绘其壁。东廊之前为钟楼,西廊之前为鼓楼……[详细]
秦大士故居
  秦大士故居   秦大士(1715——1777年)字鲁一,涧泉,是乾隆十七年南京两名状元中的一个(另一位黄思永)秦涧泉自幼聪明,10岁时即能写出八股文,少年时书学欧阳询、柳公权,即小有名气。  他一向淡泊名利,致力于学,官至侍读学士,景山官学总裁,书称其“名儒硕德,望重一时”,乾隆二十八年,秦涧泉退休在家,于长乐路故居的后花园种植柏、梓、桐、椐四木,取意“百子同居”,世代书香相承。  秦大士故居先是宰相何如宠的府邸,后是状元府,成为南京明清两代府第建筑的代表,世为罕见。原有九进外带书楼,楼字高挑开间阔大,南京长乐路59号的厅堂是南京现存最大的古民居厅堂,仅木柱直径就达40厘米,极为宏伟。因世事更替,现故居南京长乐路59号只剩下两进,南京长乐路61号还有备道。在故居的东屋还保存着秦状元用正、草、隶、篆四体书写的诗词,秦以“诗、字、画”三绝闻名,在《艺舟双楫》中被列入能品。   秦大士故居位于今……[详细]
南京愚园(胡家花园)
  “胡家花园”本名愚园,位于南京城西南隅胡家花园2号,前临鸣羊街,后倚花露岗,南北长约240米,东西宽约100米,由宅院和园林两部分组成。整个花园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水石取胜,是晚清金陵名园之一,号称“金陵狮子林”。其造型甚至可以与号称“金陵第一园”的瞻园相提并论,它的建筑价值也绝不逊色于“九十九间半”的甘熙故居。胡家花园最早为明中山王徐达后裔徐傅的别业。后该园易主徽州商贾汪氏,再易主为吴用光。乾隆以后,该园逐渐败落。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代名人胡恩燮辞官归里,购下西园故址,光绪初年构筑愚园,建有清远堂、春晖堂、水石居、无隐精舍、分荫轩、松颜馆、青山伴读之楼、觅句廊、依琴拜石之斋、镜里芙蓉、寄安、城市山林、集韵轩、延青阁、容安小舍、秋水蒹葭馆、栖云阁、春睡轩、柳岸波光、课耕草堂、啸台、养俟山庄、在水一方、漱玉、小沧浪、竹坞、小山佳处、岸窝、憩亭、牧亭、西圃、梅崦、愚湖、鹿坪、界花桥、渡鹤桥……[详细]
甘熙宅第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俗称“九十九间半”,与明孝陵、明城墙并称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观,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在南京地区规模较大的多进穿堂式民居,都俗称为“九十九间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过九到十就到了头,而到头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中国最大的宫廷建筑是故宫,号称“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最大的官府建筑为孔府,号称“九百九十九间半”,而民居则最多不过“九十九间半”了,这半间既表示没达百间的谦虚,又有仅半步就到目标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实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行政位置:南京市白下区南捕厅15、17、19号和大板巷42号地理位置:东经118°46′41″北纬32°01′42″历史文化沿革:甘熙故居由三组五进穿堂式古建筑组成,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该建筑个性明显。位于南捕厅的宅第坐南朝北,位于大板巷的宅第坐东……[详细]
金陵刻经处
  基本类型:FIB(作坊)行政位置:南京市白下区淮海路35号地理位置:东经118°47′08″北纬32°02′20″历史文化沿革:金陵刻经处是清同治五年(1866)由杨仁山居士创办。现刻经处是中国佛教协会领导下的佛教文化机构,是全国佛教学研究的图书资料中心和出版中心。杨仁山(1837—1911),名文会,安徽石棣(今石台县)人。27岁时(1864)得《大乘起信论》而属意佛学,遂同王梅叔等人创办金陵刻经处。曾通过日本学者南条文雄从日本寻得中国已佚之隋唐佛教著述,刻印流通。光绪三十三年(1907)于刻经处设佛学堂—祗洹精舍。宣统二年(1910)同人创立佛学研究会,推杨仁山为会长,成为中国佛学院的先河。与杨仁山交游者有谭嗣同、章太炎等。谭嗣同之《仁学》一书就是光绪二十二(1896)在刻经处完成的。杨仁山经过四五十年的辛苦经营,刻印木版经籍211种,1155卷,计木版4万7千余片,并刻印佛像18种。……[详细]
古瓦官寺
  古瓦官寺位于南京中华门内西南隅的花露岗。寺始建于东晋兴宁二年(364),原为官府管理陶业之处,寺因而得名。开山为慧力法师。《梁高僧传》载:“释慧力,未知何许人。晋永和中,来游京师,常乞蔬食,苦行头陀修福。至晋兴宁中,启乞陶处为瓦官寺。”南朝梁代,就寺兴建瓦官阁,高二百四十尺(约合60米。《景定建康志》曰三百四十尺。),高耸入云,大江环前,“平旦影落江水,暮则返照入郭”,是当时建康登高远眺的绝好去处。有诗云:“云散便凝千里望,日斜常占半城阴”。可以想见当时形势。六朝时期,瓦官寺几经扩建,已成为规模宏大的江南名刹。东晋末年,瓦官寺已拥有上千僧众。杨吴筑金陵城,瓦官寺匡入城内,更名为“吴兴寺”。南唐又改名为“升元寺”和“升元阁”。宋开宝八年(公元976年),宋朝南下军队破城,升元阁被焚毁。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复建寺院,命名“崇胜戒坛院”,同时筑“卢舍那佛阁”,高六七丈,里人仍呼其为升元……[详细]
南京明故宫遗址
  南京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全国统一王朝的皇宫,在今中山东路南北两侧。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后,改集庆为应天府。朱元璋为做皇帝,最终选定这块“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相传朱元璋征用军民工匠20万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公元1366年,历时一年建成,壮丽巍峨,盛极一时。这座朱元璋的宫殿,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皇城在外,围护着宫城。“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站在明故宫遗址上举目四望,周遭一片旷野,远处青山含黛。遥想明朝开国时的宏伟宫殿,惟有这八个字,才能说出此处苍凉的意境。有人说,南京明故宫遗址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它的神秘。现在没有人见过当年这一雄伟的建筑,史学界甚至连一张明故宫的详细图纸都没有,只能大概推测出其分布的状况。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庆(南京)后,“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最终选定这块“钟阜龙蟠”、“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相传朱元璋……[详细]
15、光宅寺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宅寺
  光宅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老虎头44号,是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七年(508年),原为梁武帝萧衍的故宅。萧衍当皇帝后,舍为寺庙,当时庙宇宏伟。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一游方和尚在废墟掘得一尊石观音像,以石观音寺为名重建。现存正殿一座,后堂一座。萧衍当了皇帝以后,即将同夏里三桥篱门侧之故里舍为寺庙,取名光宅寺。当时庙宇宏伟,梁武帝曾将僧祜所造高达一丈八尺的无量寿佛佛像供奉于此。且诏镌金像花跌,命周兴嗣、陆倭等著名文人各制寺碑。光宅寺内有井,又称“郗氏窟”。相传梁武帝皇后郗氏生性妒忌,残害后宫,后因亵渎圣僧宝志大师,遭到梁武帝的当众训斥,羞愤难忍而投井自尽,化为蟒蛇,托梦给武帝。梁武帝为郗氏之死十分追悔悼念,寝食不安,遂册封鄱氏为龙天女。光宅寺之所在地,至今民间仍呼为“蟒蛇仓”或”回龙里”。隋唐以后,寺庙日渐荒废。南唐保大年间仅存地数亩,更名法光寺。北宋时寺僧募资重修,正殿依岩……[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