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北省 > 襄阳市旅游

襄阳市文物古迹介绍

21、徐庶庙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庶庙
  又称单公词、徐公祠。在南漳县城北郊单家庄。庙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坐北朝南,前后两院,皆具古雅风貌。后毁废,现存3间正殿和左右两庑。殿内有徐庶塑像。1981年,按嘉庆十七年(1812年)所竖“汉徐庶故里”碑予以复制。徐庶庙位于襄樊市50公里的谷成县茨河镇五朵山之阴。是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鄂西北比较有名的佛教寺院。这里峰峦环拱,聚气藏风,水源通贯,森林茂盛且无污染,是当今不可多得的名胜之地。该庙始建于隋,初名宝岩禅寺,元末毁于火,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重修,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处鼎盛时期,清代多次维修。现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等殿宇75间。寺中有神奇的泉水、珍贵的文物、独特的风光,周围有“狮峰烟云”、“龙池丹桂”、“牛池夜月”、“玉带神像”、“钟楼万铜”、“襄王玉碣”、“长桥锁风”、“金山鹤舞”8大景点,无不令人惊叹。寺旁有一个水池,名叫卧牛池。相传与……[详细]
南漳山寨群
  南漳山寨群以卧牛山寨、春秋寨、樊家寨、青龙寨、尖峰岭寨和张家寨这6处山寨为典型代表,它们依山就势,规模宏大,建筑独特,分别建于不同时代,但各具特色。卧牛山寨,位于东巩镇桂竹园村一组(原团山寺村)。寨墙依山就势,成南北走向,跨越三个山头,周长4181米,寨墙修筑有马道和步行通道、碉堡、寨门、垛口、炮台、瞭望台、掩体等防御工事,寨内有不同时代建造的石房、庙宇375间。城内修筑有演兵场、跑马场、校场、点将台等军事设施,还有明、清时期的碑刻,石雕等文物。春秋寨,位于东巩镇陆坪村三组。依山势而建,自南向北呈条形布局。寨墙周长1150米,南北长490米,东西宽30~50米,面积2.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00平方米,石筑房屋153间。其东、西、北三面由茅坪河环绕,临河部位石壁陡峭,形成了一道奇险的防御屏障。青龙寨,始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青龙寨和与之相邻的黄家寨、剪子寨、五峰寨共同构成了东南……[详细]
23、绿影壁 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绿影壁
  绿影壁在襄阳市襄阳城东南隅。因全用青绿色石料刻砌而成,故名。明正统元年(1436年)襄王朱瞻墡,自长沙徙封是邑,营造宫室,此壁就是当年王府门前的照壁。崇祯十四年(1641年)王府全部被毁,唯照壁保存至今。高7.6米,宽26.2米,厚1.6米,系仿木结构,面阔3间,均以汉白玉镶边。中间刻有“二龙戏珠”,左右各刻巨龙飞舞于“海水流云”之间。四周边框精雕小龙64条,姿态各异。影壁造型庄重,雕刻华美,风格豪放,生动雄伟,是石刻中珍贵的艺术品之一。壁用绿色砂岩块浮雕云龙海水,然后拼砌而成。合壁雄伟壮观,壁的主画面,以及壁座、壁顶、壁脊雕龙百条,大的5米有余,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雕龙生动自然,使人有脱壁而出之感。中堵的主画面雕巨龙两条凌空腾飞,争戏一颗直径达33厘米的玉珠,左、右两堵各雕一蛟龙飞向中堵,大有夺珠之势,整座壁面雾海茫茫,群龙争跃。绿影壁是中国现存四大影壁之一,属中国第二大影壁。也是独具特……[详细]
襄樊码头遗址
  襄樊码头位于襄樊市襄城、樊城汉水两岸。襄樊地处南北要冲,交通便利,有“南船北马”之誉。随着水运交通的发展,在汉江沿岸先后建0头30余座。现存完好的码头12座,均建于清代。包括火星观码头、大码头、龙口码头、中州码头、公馆门码头、邵家巷码头、晏公庙码头、汉阳书院码头、基峨巷码头、林家巷码头、大北门码头、小北门码头。其中公馆门码头是现存最大的一座码头。建于道光八年(1845),占地面积220平方米,上有梯形礓踏十八级,下为曲尺形平台,台东西各两组礓踏,至台下面形成一等腰梯形驳岸。襄樊码头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襄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七省通衢”历史地位的重要见证。(第五批)襄樊码头是万里茶道重要的文物资源,位于襄阳市襄城区、樊城区汉江两岸,北岸樊城有17处,南岸襄城有9处,绵延6公里,占地面积约16269平方米。始建于春秋时的楚北津和东津,明清续修,现存的26处码头均建于清。建国后,码头水运功能减弱,……[详细]
隆中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晋朝,位于襄阳市隆中风景区内。明初,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对隆中武侯祠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观察史蒋兴芑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即三顾堂的东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中武侯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祠堂正前方的台阶下有一块空地,两旁各有一尊石狮。西侧竖着一块碑,刻着历史学家谭其骧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论断:“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郡邓县之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北周省邓县,此后隆中遂属襄阳”。空地正中有一香炉,供游人拜祭之用。祠堂的墙体由青砖所筑,由于风雨的侵蚀,已露出斑驳之象,却更显古朴庄严。屋顶上飞檐翘角,显得气势非凡。“承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工部的这首诗,给成都武侯祠免费做了一千多年的“广告”。事实上,除了锦官城有祀奉诸葛亮的祠宇,隆中武侯祠同样历史悠久、雄伟壮观。据专家介绍,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晋朝。明初,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对……[详细]
襄阳山陕会馆
  由--商人共同兴建的山陕会馆所在地,现正位于襄阳二中校园内。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因为会馆声势日渐衰败,这里就被有效利用起来,创办了"樊城第一中心国民小学",也开启了山陕会馆的另一重历史使命。从此,这会馆便一直与学堂和师生结下了跨越世纪的缘分。解放初,这里被改为"襄樊第一小学",继而创办"襄樊市中学",是襄阳市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公办普通中学"联中二部",五十年代改为"襄樊市二中"。校园内的山陕会馆正好见证了襄阳二中近百年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或许正是因为在历史长河里,山陕会馆一直被教书育人的校园生活所包围,较之城里其他会馆更为有幸地逃过了各种劫难,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保护。追溯过往,这座始建于康熙39年的襄阳山陕会馆浸润着岁月风霜,承载着丰富的人文气息与史料研究价值,在1983年被襄阳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湖比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在襄阳众多会……[详细]
诸葛亮故居(诸葛茅庐)
  诸葛亮故居位于襄城区隆中山。为三国时期我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代躬耕居住地。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重修。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约2平方公里。自前往后有“古隆中”牌坊、抱膝亭、武侯祠、三顾堂、草庐亭、“卧龙深处”等建筑。存石牌坊四十八通。相传诸葛亮曾与其叔父诸葛玄在此居住过。现存有武侯祠、梁父岩、三顾堂等遗迹。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本人在上奏后主刘禅的《出师表》中提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裴松之注《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西二十里,号曰隆中。”《三国志》还记载:“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由此可知这里诸葛亮本人提到其故居南阳为南阳郡邓县隆中,即今天的襄阳隆中。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和其叔父长期隐居于此,在此地诸葛亮饱览诗书、抱膝高吟、躬耕襄阳隆中陇亩长达10……[详细]
28、鹿门寺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鹿门寺
  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襄州城南约15公里处东津镇鹿门山。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是汉唐以来的佛教胜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建武年间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因神道口刻有二石鹿,俗称鹿门庙。西晋改名为万寿禅寺,唐复名鹿门寺。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皆栖隐于此。明景泰年间(1450~1456),在此建“三高祠”,并供其像,以示纪念。明末毁于火,清初以来,屡有修废。现保存有石鹿、龙头喷泉、瀑雨池、天井、大殿等古建筑和碑刻。鹿门寺原名苏岭祠,据县志记载:汉建武中,帝(刘秀)与习郁梦见山神,命郁立祠于山,刻二石鹿夹道门口,在姓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境内曾有汉名士庞德公、唐代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等三高隐居。鹿门山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当年躬耕于隆中的诸葛亮曾拜庞德公为师,每次来求教,都跪拜在庞公榻前,其虚心为学之状,令后人敬仰。庞公还常邀其侄儿“凤雏”先生庞统、“卧龙”先生诸葛亮、水镜先生司马……[详细]
白竹园寺
  白竹园寺位于白竹园寺国家森林公园的东部,是枣阳、唐河、桐柏区域内最大的佛教圣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竹园寺始建于元至正元年,距今已674年。历代多有修葺,到清朝有前殿、观音殿、伽蓝殿、偏房过道、僧斋寮室等房屋二百余间,僧众一百余人。由于历代兵燹战乱,庙宇屡建屡毁,只留存前殿及部分斋房,保留的前殿建筑高大,殿高4.5米,宽12米,木雕精湛,装饰精美,展示了鼎盛时期竹园禅寺的辉煌。目前,正在重修庙宇,保护维修前殿,重建中殿和后殿。石塔为和尚圆寂后归葬之所。白竹园寺东竹林深处,散布着十数座石塔,有六角形、八角形,单檐式、多檐式,高的达5米,低的有2米,高低错落,风格各异。石塔有的制作简单,用砾石凿就;有的雕刻精巧,纹饰浮雕颇见功力;有的还有碑刻文字,记载着主人的生平历史,林林总总,蔚为大观。经查阅,石塔原有88座,高低错落,风格各异,从元代的朴实、明代的工巧、清朝的奢华,直至近代的简略,……[详细]
雕龙碑遗址
  雕龙碑风景区位于枣阳城东北25公里处。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河流、山林和平原为古人类从事渔猎、稼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五、六千年前古人类就在这里定居下来,过着原始民族公社的群居生活,创造了极可贵的文化。自1990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对此进行了五次发掘,使埋藏于地下数千年的遗迹和遗物一层层、一件件重现光彩,出土了大量的斧、锛、凿、铲、耠、犁、镰和镢等石质劳动工具的同时出土了一批很有研究和观赏价值的碗、钵、盘、壶、瓶、缸、罐、瓮和鼎等几十种黑、红、灰三种颜色的陶器及装饰品;特别令人惊叹的是我们祖先居住的建筑,已经使用了石灰、类似水泥的建筑材料,将房屋建成单元式结构,并使用推拉式结构的房屋门。这是史前考古学中未曾有过的重大发现。早在五、六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已经发明并在居住中普遍使用,而我们今天部分地区依然沿用着。雕龙碑遗址,是一处典型的、保存完整的原始氏族聚落遗址。它地处古代南北文化接……[详细]
广德寺多宝佛塔
  明代。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区隆中山东北广德寺北端。是我国仅存的少数几座金刚宝座式塔之一。广德寺,始建年代不详,唐代名云居寺。后毁。明景泰年间重建。原位于隆中山,成化年间迁现址,改名广德寺。明末遭兵燹,仅存多宝佛塔。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各代均有重修。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中轴对称布局,现存山门、藏经阁、方丈室、东西客堂及多宝佛塔等。多宝佛塔位于佛寺后,建于弘治七年(1494)至九年(1496)。通高16.8米。分塔座与塔身两部分,塔座八角形,直体,边长5.32米,高7.26米,设角柱,叠涩檐,四面施石券门,正门上有壁龛座佛一尊,上额石刻“多宝佛塔”四字,塔心设八角形单层仿木结构砖塔,檐下施斗拱,四壁设龛,龛内浮雕座佛。塔内设石阶,盘旋可达塔座上方。塔座上方立有五座塔,四隅各立有一座高6.65米的六角攒尖顶楼阁式小塔,正中立高9.54米-塔,八角须弥座,覆钵式塔身,……[详细]
32、水星台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星台
  水星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襄阳市樊城区定中门西约50米处樊城城基上。因于城基上筑台建庙以祀水星而得名.相传为晋代喜占卜之术、擅游仙诗的文学家郭璞始建。历代曾多次维修。台高8米,残长约30米,宽22.4米。台基南面有蹬台石阶。台上现存建筑坐北朝南,为清代建筑风格。前殿前檐仿木结构的牌楼门额上竖匾书“水星台”3个大字。前、后殿均为三开间单层硬山顶式建筑,东西两侧各接一套民居式小四合院。水星台始建于东晋,明嘉靖十九年(1540)重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题匾“水星台”,乾隆四年(1739)至光绪十年(1884)曾5次扩建整修,光绪二十七年为最后一次整修。建筑坐北朝南,筑于砖石围砌的梯形夯土台基之上,整个建筑占地约750平方米,台基高8米,底长30米,宽约23.5米,台顶长28米,宽22米,正面中部设踏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左右对称布置。中轴线上建有前、后殿,形制基本相同,均面阔三间……[详细]
罗国城遗址
  罗国城遗址位于南漳县武安镇洪山寺村二组(罗家营),为新石器时代、东周至汉代遗址,东为蛮河支流柳河,北为柳河西源黑河,南与五龙观相望,西部有一条深约1米、宽1.7米的土水沟,为护城河。遗址三面临水,平面呈葫芦形,高出河面4—5米,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600米。在遗址东约100米处,原有一座古城址,二十世纪60年代城门、墙基尚存,后逐年被夷为平地。1989年文物普查,以及2006年12月14-17日,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重点研究项目“楚国都城与疆域演变研究”课题,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徐少华教授带领博士研究生尹宏斌、郑威,对襄樊市境内襄宜平原范围内的宜城、南漳、襄阳进行实地调查时,在罗国城遗址的地表和临河断面崩塌地的一段厚约1.5米的文化层中,发现一些新石器和东周两个时期的遗物。新石器遗物主要为石铲、刮削器和夹砂红陶钵、罐、鼎之类,东周遗物全系陶片,以泥质灰……[详细]
34、夫人城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夫人城
  夫人城位于巍峨雄壮的襄阳城西北角,是与襄阳城紧紧相联的一座城外城。城墙高6米有余,周长约100米。城墙朝北的一方正中嵌有大型石匾,“夫人城”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城墙下边有一碑刻。这城墙上的匾和下边的碑刻,系清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襄阳人为缅怀东晋襄阳守将朱序之母韩夫人所筑。当年襄阳激战,守将朱序的母亲见儿子忙于全面防务,便亲自登城巡视,察看地形。她看出城西北角地势险要,必先受敌,便带领家婢和城中妇女,夜以继日筑起一座新城。西北角果然最先被敌军攻破,守城将士移驻新城继续战斗,保住了襄阳城。后为纪念韩夫人筑城有功,就把此段城墙称为“夫人城”。如今夫人作为襄阳城的子城,供人观赏。地址:襄阳市襄城区内环路襄阳城西北角类型:古迹古镇古村游玩时间:建议1小时开放时间:8:00-17:15……[详细]
35、玉印岩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印岩
  玉印岩地方不大,但是名气很大。从南漳县城去巡检,乘坐大巴75公里,约100分钟车程,玉印岩崖头群山环抱,高百仞,峭壁如屏,人们称它“抱璞岩”。相传春秋时楚人卞和在此得一璞玉,献予楚王,未被接纳,反诬玉为石,处以刖刑。卞和在此抱璞而泣,后感动楚王,使人剖璞得玉,琢制成壁,名“和氏壁”。岩即由此得名。玉印岩高达数丈,洞空面积约100平米,存有多尊石刻,其中一版竟是荆门古代诗人王守所作:“二刖(yùe)足堪怜,十城价生色。玉石终有分,当时人不识。”短短二十个字把和氏璧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里面的碑刻很不错!岩头上凿“玉印岩”三字,字径3尺,笔力苍劲。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阔5丈,深4丈。内原供卞和像(现头部已损毁),石像前竖石碑十数座,其中最早的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所刻。室右壁有方形石穴,传系卞和取玉旧迹。由此岩再上百余步,有一石洞,可容200余人,洞顶上有池,周40余步,池旁有卞……[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