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五华区旅游

五华区文物古迹介绍

云南陆军讲武堂
  云南陆军讲武堂位于昆明市翠湖西承华圃,创办于1909年。直到今天遗址尚存,并且于1988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今还存在着一幢米黄色砖木结构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由东、西、南、北四座楼房组成,各楼对称衔接,并设有通廊,楼端各设拱券门一道。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主楼西南尚存有大课堂(礼堂)和兵器库一幢。南楼中部设阅操楼,高约15米,宽13米。楼前即当年宽大的操场,不亚于两个足球场面积,不过今天已为云南省科技馆等高大的建筑所替代。然而,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长120米、宽10米的四座走马转角楼的楼房,不仅平添几分古色古香,也显现了讲武堂当年的雄宏气魄。云南陆军讲武堂,原系清王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对付民族民主革命而设立的一所军事学校,既轮训在职军官,也招收一部分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毕业后任中下级军官。由于该校教职员多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很多人在日本学习时就是……[详细]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
  西南联合大学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而成的。三校一开始是迁至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并于1937年11月17日开始上课。这个日子后来被定为联大校庆。随着日寇的进逼,长沙危急,三校又迁往云南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老城北门街。旧址内有闻一多篆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冯友兰撰碑文,详载日本帝国主义自清光绪年甲午(1894年)以来,特别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大举入侵,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迫于形势南迁至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理、工、文、法、商、师范等学院。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4日学校回迁。在校园东北角矗立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此碑立于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撤消,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北返前夕的1946年5月4日,纪念碑由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先生撰文,中文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罗庸书丹,因而……[详细]
西南联大纪念碑
  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一二·一”四烈士墓西侧,有冯友兰撰文、闻一多篆额、罗庸书丹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座呈圆拱形,高约5米,宽约2.7米,中嵌石碑。碑文约1000余字,记述了联大创办的始末及其特点,是联大在昆明的重要遗迹。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奉命迁于湖南,合组为长沙临时大学。以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主持校务。于当年11月1日上课。继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汉震动,1938年1月20日,临大正式宣布迁云南。数百名师生徒步3000余里,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设理工学院于昆明,设文法学院于蒙自,改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于5月4日上课。同年冬,增设师范学院。一学期后,文法学院亦回昆明。直到1946年“五四”,联大结束,三校分别迁回平津,历时整整8年。组成联大的三校,虽有各自独特……[详细]
昆明圆通寺
  圆通寺位于昆明市区内的圆通街,与昆明动物园毗连,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从唐时南昭国在此建“补陀罗寺”算起,已由1200多年的建寺历史。同时,它也是现在昆明市内最大的寺院,在中国西南地区和东南亚一带都享有盛名。云南省和昆明市的佛教协会都设在这里。圆通寺以造园手法建寺,青山、碧水、彩鱼、白桥、红亭、朱殿、彩廊交相辉映,景色如画,是全国重点佛教寺庙之一。寺宇坐北朝南,富丽堂皇,整个寺院以圆通宝殿为中心,前有一池,两侧设抄手回廊绕池接通对厅,形成水榭式神殿和池塘院落的独特风格。殿内供奉有清光绪年间精塑三世佛坐像,大殿正中两根高达10余米的立柱上,各塑有一条彩龙,四壁还塑有五百罗汉像,均堪称中国佛寺中的上乘之作。大观楼长联的作者孙髯翁,晚年曾在此地德咒蛟台算悬挂为生。圆通寺有高大壮观的圆通胜景坊、圆通宝殿、八角亭,有我国内地目前独一无二的一座上座部佛教佛殿——铜佛殿。殿内泰王国佛教界赠送的铜制……[详细]
昆明筇竹寺
  筇竹寺位于玉案山,是一座始建于大理国时期历史久远的佛教寺院,因有“筇竹传奇,犀牛表异”的神话传说故名。元初高僧雄辩法师在此讲经,开昆明地区汉传大乘佛教讲宗传播先河。元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为保护寺院财产颁敕圣旨,筇竹寺声誉渐高。寺院坐西朝东,沿中轴线主体建筑四进三院,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依山布局。山门为两面坡悬山顶,面阔三间11.5米,进深二间7.2米,内塑密执金刚两尊。山门左前方有钟楼一座,占地22平方米。进入山门为矩形小院,有相传植于元代的孔雀杉二株,其围需三人合抱。天王殿亦两坡悬山顶,面阔三间19.2米,进深三间12米,内塑四天王及弥勒佛。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为“回”字形天井,占地约1200平方米,两厢为客堂及香烛小卖部。东面,即天王殿,背部为罗汉堂,靠北的三间称“梵音阁”,有罗汉216尊;靠南的三间称“天台来阁”,亦有罗汉216尊。右厢房内有一神龛,单独供奉一尊祖师,……[详细]
惠家大院门楼
  惠家大院即龙院村龙普路133号,该院房屋始建年代不详。抗日战争开始后,曾担任过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员、《义声报》总、云南官印局局长的惠我春移居到龙院村,购下了这座宅院和一片土地,因此称为惠家大院。惠家大院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其中西部有两个院落,是原主人惠我春一家的居所,东部是一个大院,建有两座二层楼房和几间平房,是长工居住和堆放粮食农具的地方,大院西南端为进出大院的门楼。1939年秋天,敌机对昆明的空袭越来越频繁,由于清华大学在大普吉建有科研基地,许多教授便在普吉一带租房居住。自1940年秋天开始,先后居住于惠家大院的有西南联合大学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吴有训,物理系教授赵忠尧、赵九章,清华大学无线电学研究所所长任之恭,研究员范绪筠,叶楷,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研究员余瑞璜,算学系主任杨武之,教授赵访熊、姜立夫,外文系教授吴达元、杨业治以及之前就在此居住过的中文系教授朱自清等一……[详细]
“一二.一”四烈士墓
  在云南师范大学(原昆明师范学院)校园东北隅,有座青竹和翠柏掩映的“一二·一”四烈士墓。墓道前方矗立着两根石柱,顶端是鲜红的火炬;石柱基座上,刻有闻一多先生撰写的《一二·一运动始末记》,墓后石屏为自由神浮雕:无数青年跟随自由女神,奔向自由,呼唤光明。浮雕下,刻有感情深挚的悼诗:“死者,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这里。”“死者,你们怎么走不出来?”“我们在这里,你们不要悲哀。我们在这里,你们抬起头来。”“那一个爱正义者的心上没有我们?那一个爱自由者的脑里没有我们?那一个爱光明者的眼前看不见我们?”烈士墓四周围有铁链栅栏,整个墓地庄严肃穆。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来这里瞻仰、凭吊;广大青少年常到这里扫墓、悼念。那是难忘的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渴望有一个和平、民主、安定、统一的新中国。然而,-却蓄意挑起内战,妄图把人民重新推入内战的血海,……[详细]
袁嘉谷旧居
  袁嘉谷旧居位于翠湖北路51号,建于1920年。建筑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合院式建筑,占地面积510平方米,建筑面积756平方米。北面正房五间,明间和次间为三层,单檐歇山顶。梢间和其他三面皆为两层,硬山顶。各层朝天井方向均设走廊,一二层构成回廊。东侧厢房下部明间为门厅,二楼外侧有走廊。除东厢房下层明间外,各楼层明间设隔扇门6道,两侧均为木槛窗槛墙,传统中式做法,仅有外墙二楼对外开窗为半圆拱顶,有西式韵味。袁嘉谷(1872~1937),字树圃、树五、号屏山居士。云南石屏人。16岁成为秀才。22岁中举。31岁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是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中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后,授职翰林院编修。第二年,奉派到日本考察政务和学务,任云南留学生监督,为期一年。归国后,任学部副提调、学部图书编译局局长,专管教科书的编写。1909年,编译图书局设立了“编订名词馆”,专门负责统一规范教科书中……[详细]
王九龄旧居
  翠湖北路3号王九龄旧居建盖于1925年。从前的门牌是翠湖东路25号。那时,王九龄刚从教育总长任上辞职归来。他买下了翠湖北岸上的一片沼泽地,填平后建盖了这幢住宅。王九龄旧居是一土木结构的传统四合五天井式宅院,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2平方米。座北向南。坡面青瓦悬山顶。为了借南面翠湖之景,便于观赏,南面仅建了平房,其他三面均为二层楼房。北面正房稍高,明三暗五(间),两侧耳房皆为三间。与众不同的是,三面楼房一、二楼间,建有回廊,而且两侧耳房二楼的回廊延至南面。站在二楼外走廊上,翠湖美景,尽收眼底。房屋虽然宽大,但木构件装饰则简朴大方。南面围墙转角为石嵌,大门两侧有边长1米许的外方内圆石砌作为装饰。王九龄(1880~1951),字竹村,号梦菊,云南云龙县石门镇人。毕业于云南高等学堂、东京法政大学。辛亥革命后,王九龄历任呈贡、景东县长、云南造币厂厂长,靖国联军总司令部军事参议、军法处长、云南督……[详细]
昆明胡志明旧居
  胡志明旧居在华山南路南廊中段,现在的门牌是华山南路91、92号。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76平方米。砖木结构三层楼房,两面坡中式屋顶,面阔三间,临街外立面为西式做法,楼上每间均开条形窗,上层窗台底线连贯微凸,装饰简朴。下层为店铺,楼下设书店。二楼东面二间即为胡志明在昆明期间的居所之一。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来昆明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每次到时,少则二三个月,多则半年。由于当年政治风云莫测,斗争环境复杂,根据实际斗争的需要,在昆工作时住地有好几处,常住于金碧路香油巷、崇善街、三节桥村(今新桥村)、太和街咖啡馆等处,华山南路是他常住的地方之一。那时,他公开的身份是昆明金碧路南来盛餐厅的面包师。当年,与胡志明主席同住这里的还有警卫员冯世才(后为越军少将参谋长)。范文同、武元甲等越南领导人曾来此与胡会晤,共商大事。抗日战争胜利后,胡志明回国,此房即成为居民住宅。1971年越南范文同总理、……[详细]
西南联大教学楼和援华美军空军招待所旧址(含将军公馆)
  西南联大教学楼和援华美军空军招待所旧址(含将军公馆)位于昆明市五华区龙翔街道办事处西站社区滇缅大道281号。位于昆明市五华区原西站12号、后昆瑞路38号、现滇缅大道218号大院的第十四冶金建设集团公司办公大楼,因抗日战争期间曾经是西南联大教学楼和“飞虎队”司令部暨美国空军招待所(如图)而蜚声中外。实际上,这幢大楼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援华美军昆明总部,美国人自己称为“战斗司令部”,对外称为“美军第一招待所”,中国官方称为“中国远征军美军顾问团总部”。由于当时“飞虎队”赫赫有名,所以,老昆明市民则称为“飞虎队司令部”或“美国空军招待所”。昆华农校建于1936年,占地上百亩,校园宽阔,校舍一流。主体建筑是三幢砖木石结构的中西合璧式教学楼,皆坐北朝南。主楼是一座中间三层重檐歇山顶、两侧为两层单檐歇山顶的楼房,条形西式窗,拱券门厅,正门外廊有四根巴洛克式圆柱,十分壮观。昆华农校教学楼是当时昆明最雄伟的建……[详细]
抗战胜利纪念堂(胜利堂)
  昆明人民抗战胜利堂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护国街道办事处景星社区云瑞西路49号。胜利堂建在原云贵总督府的旧址上,1944年动工兴建,最初名为“志公堂”,随后改为“中山纪念堂”,1946年落成时改为“抗战胜利纪念堂”,并由卢汉撰写了“抗战胜利堂碑记”。195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改“抗战胜利堂”为“人民胜利堂”。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人民胜利堂”更名为“抗战胜利纪念堂”。胜利堂1945年筹建之际,正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日子。当时云南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在全面抗战的八年中,修筑了滇缅公路、中印(史迪威)公路,开辟了驼峰航线。抗战中大批工厂企业迁入云南,落户昆明,生产出飞机等军需、民用产品,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日战争的进展。同时,云南组织40多万滇军将士出省抗战,牺牲巨大,战功卓著。1983年抗战胜利纪念堂被定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公布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详细]
唐继尧墓
  唐继尧墓位于昆明圆通公园西后门的上方。唐继尧,公元1883年~1927年,云南会泽人。唐继尧在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中都建树奇功,然而其后期卷入了军阀混战,后人为其题写的挽联是:“治滇无善政,护国有奇功”。唐继尧墓位于圆通山昆明动物园内,俗称唐坟。1930年破土动工,1932年竣工,墓高约6米,封土堆直径约22米,墓前有石质厦式阁,碑阁宽17.6米,镶嵌着8个大碑。阁厦由14根石柱支撑。整座墓战地面积1500平方米,为国内较大的陵墓。墓的豪华气派,在昆明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显示了墓主生前的威赫和权力。唐继尧(1883—1927年),字蓂庚,云南会泽人。1904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6期,回国后任云南督练公所参谋处提调,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监督,新军第十九镇参谋官、管带等。参与昆明辛亥起义。辛亥云南军都督府成立后任军政、参谋两部次长,1912……[详细]
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
  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为昆明常见的三坊一照壁普通四合院,坐东朝西,中式土木结构建筑。在当时,环境幽静、四通八达,便于地下工作者转移。1926年11月7日,由李鑫主持在此召开第一次党员会议,会上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决定正式在云南建立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吴澄任书记。1927年2月当时在广州黄埔军校任政治部宣传科长的王德三奉广东区委指示,率领干训部分党员回昆,在云南特别支部的基础上建立中共云南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王德三任书记,李鑫、吴澄等任委员。现基本保持原样。属省级文物,保持完好。1926年5月、中共广东区委派遣云南籍中共党员杨青田、王复生回云南建立中共云南地方组织。但是,两人在昆明受到政府的严密监视、无法立足和开展工作。又秘密返回到广州。同年8月,中共广东区委再次派滇籍党员李鑫到昆明筹建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又派遣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的滇籍学员周霄、黄丽生等回昆协助李鑫、开展地下革命活动。李鑫到昆……[详细]
昆明熊庆来李广田故居
  熊庆来故居座落于云南大学校本部会泽院和至公堂东侧,“考棚”前的一座二层楼房,故居占地面积308平方米,现由云南大学文物管理办公室管理。此故居始建于1937年,座北朝南,一楼为熊庆来先生的接待室,二楼为卧室或办公室。主体建筑为土木结构二层楼房。熊庆来故居是1937年建盖的,1957年至1968年,这里还居住过一位名人,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诗人、文学家,原云南大学校长李广田。李广田与原党委书记高治国密切合作,使六十年代的云南大学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也就是说,这里是云南大学历史上两个辉煌时期的两位校长的住所。1968年以后此楼一直作为办公室(原马列部办公楼)。1999年7月,学校决定拆除此楼,校文物办根据很多教授和专家的意见:“熊庆来故居是学校的文物,应予保留,以作纪念。”校文物办遂将这些意见反映给校领导,后经校党委书记批示后,这件十分重要的文物才得以保留下来。2000年4月11日诺贝尔奖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