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迹介绍

六安古城墙
  年代为明清。六安是皋陶后裔的封地,商为六国,汉属六安国;城墙显示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卓越才能。六安城墙自洪武13年建砖垣以来,因战事连年而防卫修城不止。1514年(正德9年)知州李衮修城,扩大了城池范围,加强防御措施,政绩卓著,六安名士潘锐写有《修城记》载于史册《六安州志》。1553年(嘉靖3年)六安知州邵惠久同邓向荣于北门之西辟“便储门”取运道达舟之便。1517年(隆庆5年)知州唐可封改题“文昌门”。1579年(万历7年)知州扬际会为仓库安全之计封闲便门。1581年(万历9年)知州李懋桧加修仓库高墙,复开“文昌门”,在东南西北四门各建三间角楼,四马道垣内安装炮台8个,八门古铜将军炮为防御用。1635年(崇祯8年)兵乱不断,墙体屡遭炮轰,安庐道张亮移驻六安,命州事通判罗杰修治毁坏城墙达数年,六安的士民归来自动帮助州里修城,知州徐潘修整了各门楼。1679年(康熙18年)知州刘克孔重……[详细]
102、清风阁
清风阁
  清风阁位于合肥包河南岸,是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弘扬包公精神,宣传安徽悠久历史文化而建造的。清风阁园区占地33亩,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包公文化旅游区东侧,东邻包公墓园,西接包公祠,是一组集纪念、展示、游览、休闲为一体的大型仿宋综合性建筑群。清风阁景区主要有功德广场、清风阁、陈列馆区三个部分。功德广场区由大门、引路灯柱、功德广场、明月亭、鱼沼飞梁几部分组成。大门的层顶四角分别是马、牛、羊、仙人带路,平台四角为四角兽。主道两侧各有三根引路灯柱,灯柱为天然石料雕刻而成,高度1.76米,造型用料都经过考证并符合历史的文化氛围。灯柱上有莲花宝座和花瓣灯托,方形石柱,方形灯笼,四面洞开,中间安灯,顶部为四角小亭。我国许多古建筑上采用莲花刻饰多与观音菩萨联系较多,而用在这里则更有它的特殊寓意,那就是愿清廉之风长明于世。明月亭是一座长宽各4米的重檐碑亭,亭高8.4米,亭内置石碑一座,碑高2.3……[详细]
戴震公园
  戴震公园位于黄山市屯溪区中心地段,延安路与止马路交叉口,毗邻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屯溪老街。公园建于1982年,因为地处华山之上,因此原名华山公园,后改戴震公园。华山之上原有华山寺,后遭毁。公园因戴震得名。整个公园占地29公顷,绿化面积27.84公顷,珠塘水域面积2.6公顷。园内有戴震雕塑、戴震纪念馆、珠塘游船码头、戴震陈列馆、夕照亭、墨香亭、石拱桥(玉带桥)、植物园(桂花园、樱花园、梅桃园)、徽派盆景园(翠景园)、动物园等诸多景点。“热爱江南鱼米乡,屯溪古镇更情长。小华山下桃花水,况有茶香与墨香。”这句诗描写的是屯溪老街的场景,其中的华山就是戴震公园所在地。公园植被以山林为主,突出植物造景,注重保护植物原生态。形成自然植物群落微循环体系,现有木本植物150多种。是科研和教学的天然标本采集地,更是市民身心调剂、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也是登山爱好者的常去之处。据查,古时珠塘水面高出街面甚多,街……[详细]
诗仙太白楼
  太白楼位于古镇采石矶西南一公里处,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浓荫蔟拥是一座金壁辉煌,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腾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太白楼原名谪仙楼。旧志载,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因记载过简,不得其详。目前能够确认兴建较早的时间为明正统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广济寺僧修惠于寺前建清风亭的同时,在寺前建谪仙楼,肖太白像祭祀于楼上。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为“太白楼”,又将神霄宫旁的李白祠移建于此,形成楼阁和璧的格局。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存太白楼系光绪三年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捐资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周折修葺,面貌一新。195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高十八米,长三十四米,宽十七米,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主楼底层为青石垒砌,二、三层系木质结构,飞檐镶以金色……[详细]
水东老街
  水东镇始建于隋唐时代,山清水秀,古迹众多。该镇系国家级文明村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最佳旅游乡镇和省级重点中心镇,目前正在积极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明清时期,古镇水东因水阳江这条“黄金水道”而成为鼎盛的商埠码头。现存的老街街区面积约0.5平方公里,街道全长740米,宽4米。上街头、下街头、正街、横街、当铺街、网子街、沈家巷等街巷纵横交错,形成连环街市。与徽派建筑一脉相承的水东老街,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两侧,是清一色的青砖、黛瓦、木檐、马头墙,与光溜溜的青石板街道路面相映成趣,更显盎然古意和徽风皖韵。老街现存古宅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都是明清建筑,内部架构简洁匀称,雕梁画栋,别具匠心,有很高的工艺水准和研究价值。其中,代表性的建筑有“大夫第”、“乌龙院”、“防火钟楼”、“汪同发油坊”、“庆昌仁当铺”等。老街入口处的宁东寺(又名三官殿),始建于唐代,是宣州现存最古老的寺庙。老街一隅伫立着的哥特式教堂……[详细]
张四墩遗址
  张四墩遗址,即张四墩文化遗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桥街道三义社区境内。遗址于1976年发现,1978年由安庆市文管所试掘,1980年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队正式发掘。遗址堆积两个文化层,一层大约从公元前7000—500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另一层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出土器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锛、石斧、石铲、石球、石镰、石璜、石网坠等。陶器有鼎、釜、罐、盆、杯、网坠、纺轮等,以红陶、灰陶居多,纹饰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显示出较高的制陶技艺。简介张四墩遗址南距长江仅8公里,东距长江也仅15公里左右,东北部为石塘湖、官桥湖、破罡湖连片水域,并与长江相接。遗址总面积2.1万平方米,由4个土墩以及土墩环绕的中部低地组成,平面形状呈弧边三角形,土墩高出周围地面2~4米。该遗址墩上的堆积较厚,而中部平地堆积极薄。专家分析,这是薛家岗文化之后,分布在皖西……[详细]
心安禅寺
  心安寺初名文殊茅蓬,又名“心安禅寺”,俗称“六亩田”,位于佛教名山九华山东麓,是安徽省52座重点保护寺庙之一。它南邻黄山太平湖,东望铜陵长江大桥,北接318国道,距青阳县城不足20公里路程。所处海拔800—1000米,高山环抱,俊峰笋立,竹林如海,古枫参天,环境静谧,气候宜人。不因其周围三、四平方公里范围内还有可供观赏的景观景点10余处,且景点形成的传说大都与“仙”有关,有“仙山琼阁”的美称。明初始建文殊茅蓬。清光绪二十八年翠峰寺僧直妙到此,见茅蓬已倒毁,遂“以八元银币购地六亩”,重建庵堂,故有“六亩田”之俗称。后扩充殿宇,易名“心安禅寺”。继之住持僧传本。一九三三住持僧海明。一九三六年住持僧性光,时已具十方丛林规模。一九四三年住持僧海德。继之住持僧海量。一九六六至一九八五年住持僧大行。一九八五至一九八八年住持僧道林。一九八八至一九九六年住持僧演法。一九九六年至今住持僧演慧。现任住持演慧师……[详细]
九华山翠峰寺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的九华山,是“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与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贤、普陀山观音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被誉为开创中国僧伽教育史上设立华严大学之先河,成为信众朝礼参学圣地的千年古寺――翠峰寺,就座落在九华后山的朱备镇青峭湾滴翠峰下。翠峰寺是安徽省重点保护佛教寺院,位于九华山后山的天柱峰景区,“天柱仙踪”为“九华十景”之一。翠峰,也称滴翠峰,最高处海拔1087米,头大尾小,最为奇特。清人陈蔚《九华纪胜》描述:“九华诸峰皆耸身锐首,唯滴翠峰上大下小,苍翠三层,露洗烟消,鲜新可掬。”朝朝暮暮,峰顶烟云缭绕,如凝烟积翠,苍翠欲滴。古寺座落于海拔千米的峰峦翠叠之中,雄踞高台,气宇轩昂。寺院主殿背依滴翠峰,若同一尊庄严的地藏王菩萨卧佛;山门前峰嶂插天,左似达摩祖师座禅,右似两朵争艳欲放的荷苞;天王殿两侧翠竹摇曳生姿,泉水潺潺奏乐。钟鼓声、诵经声迥荡在峰峦……[详细]
放王岗汉墓
  1997年,巢湖放王岗汉墓博物馆动工兴建,分为放王岗汉墓原址、巢湖汉墓出土文物精品陈列两部分,2002年又扩建成巢湖市博物馆。【放王岗】放王岗也被称作桀王城,是一座南北走向、长约500米的土丘,距离巢湖市区2.5千米,东面不远处是“旗鼓相当”的旗山、鼓山。根据《尚书》记载:“成汤伐桀,放于南巢。”夏王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最后一个暴君,但却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关于他还有个成语叫“桀骜不驯”:桀是凶猛的意思,骜是马不驯良,驯是驯服;桀骜不驯比喻傲慢,性情-不驯顺。夏王桀曾经说过:“天上的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他宠幸美女妺喜,妺喜喜欢听裂帛之声,也就是丝绸布料撕裂的声音,夏王桀每天让人撕裂一百匹帛给妺喜听。公元前1766年,商王成汤打败夏王桀之后,夏王桀战败逃亡,商王成汤穷追不舍,活捉了夏王桀,并把夏王桀流放到南巢(今巢湖市)软禁起来。据说放王岗就是商……[详细]
亳州白衣律院
  介绍 又名白衣庵,因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而得名,位于亳州市交通路西端,是安徽省重点开放寺院和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顺治6年(1649),白衣律院由僧人尽休创建,后经华山僧人妙湛、五台山盲僧德升、山西药商董继文先后扩建,规模宏大,建筑巍峨。为纪念盲僧德升和药商董继文,白衣律院山门一反习俗面向西北,对着山西方向。山门石扁上 “白衣律院”四字为乾隆时期著名书法家邓石如先生手书。 现在的白衣律院是由居港亳人唐德荫先生捐资兴建的。山门三开间,重檐歇顶,琉璃瓦屋面,门内两侧有四大金刚塑像。大雄宝殿为主体建筑,殿宽5间,殿内供奉白衣大士观世音的木雕相,后殿位于院北侧,5开间,另有配房50余间和完备的宗教设施。安徽池州市……[详细]
许国石坊
  许国石坊位于安徽-黄山,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歙县城内,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石坊四面八柱,“口”字形,故俗称“八脚牌楼”。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面积78.13平方米。许国(1527一1596),字维桢,歙县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万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许氏衣锦还乡,当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镌有“恩荣”、“先学后臣”、“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字样。字为馆阁体,明书法家董其昌书刻。许国石坊是仿木构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石料质地坚硬,粗壮厚度,有的一块就重达四、五吨,石坊雕饰艺术更是巧夺天工。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块匾额……[详细]
许村景区
  许村古名溪源、任公村。历史悠久,南朝梁时,时任新安太守任氏即在此流连忘返,垂钓之余,更设许村十二景以寄:武岳凌云、文峰贯日、林嶂环青、黄山蕴秀、西溪渔唱、箬岭樵歌、平畈朝耕、幽窗夜读、任公钓台、淮阳忠庙、沙堤晚翠、古寺晨钟。这是最早对于许村山水风光的记载。许氏为古歙县巨族。唐以前,颜、任、杨、蒋诸姓先后移居该地。许姓先世祖知稠公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至今已逾四十代。宋王安石还曾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由唐至宋,人文著盛,乡0进士以上共十八人。明、清更加发达,豪杰辈出。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往来淮楚间,起家累巨万。”由于许村地处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交通要道,接着地利之便迅速繁荣起来。雄厚的经济实力极大的促进了许村民居建筑艺术的发展,至明清,发展到许村的鼎盛时期。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其中罕见而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是其中的精华。许村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历史村落风貌,建筑种类……[详细]
113、范蠡冢
范蠡冢
  范蠡墓在安徽涡阳县城东南15公里,范蠡、西施死后就合葬在西子河畔的范蠡墓内。1981年载入《中国名胜大词典》,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叫范蠡孤堆,位于涡阳县西阳镇西,原属蒙城县。清光绪年间《安徽通志》说:越大夫范蠡墓在涡阳东南范蠡村。《蒙城县志》说:范蠡墓在县西五十里,湖水环绕,墓浮其中,高苦土山,上建庙宇,内塑范蠡西施像并有松柏密林覆照,异常壮观,行者皆瞻望凭吊焉。范蠡,字少白,春秋末政治家,越国大夫。他助越灭吴后,功成身退,偕西施游齐、鲁,一度为齐相,改名鸱(音翅)夷子皮,不久又离齐,治产经商,成为巨富。十九年中,三致千金,散而复聚。晚年寄居于陶朱里,号陶朱公。因其人品高尚,善于理财,后被道教尊奉为财神。凭什么说安徽涡阳的范蠡墓所在地是当时的陶呢?老子故里在安徽涡阳,而范蠡和西施的合葬墓地恰恰也在安徽涡阳,这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据王振川先生考证认为,老子与范蠡是师生关系。“文子,老子弟……[详细]
114、谢脁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谢脁楼
  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南齐建武二年(495)夏,有个出身显族、年届30的诗人,逆水乘舟,缓缓抵宣。他服已经给萧姓的王侯们当了十余年幕僚的谢脁。虽然曾得到了随王、竟陵王的赏识,还做过明帝的掌中书诏诰,但建康宫廷多变的政治风浪,已使谢眺“疲策倦人世”了;江南的青山秀水,正遂“敛性就幽蓬”、“聊恣山泉”的愿望。谢的文笔托依对应于宣城的景色,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图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螟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暖暖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玄晖诗变有唐风”。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杜甫称:“诗接谢宣城”、“谢脁每篇堪讽味”。狂傲的李白也“一生低首谢宣城”。沈约称谢眺“调与金石谐,思逐风……[详细]
临涣城址
  临涣古城建于汉代,早在秦汉时临涣镇已成为集市,隋唐时期成为贸易中心,店铺和商贩分布在城内长达数里、纵横交错的8条街上,成为苏、豫、皖贸易交往的重要商埠。临涣现存有文昌宫、城隍庙、蹇叔墓、传统老街、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等景点。南临浍河,北、东、西3面是平原。古城平面呈方形,东西长1409米,南北宽约1400米,周长5606米,总面积195万平方米,是安徽省目前已知占地规模最大的先秦古城址。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使用了“临涣古城遗址”名称,认为是汉-元代。郦道元《水经注》“淮水”记载:“汉(涣)水又东南迳费亭南-涣水又东迳铚县故城南,昔吴广之起兵也,使葛婴下之-涣水又东迳蕲县故城南。”说明汉代铚县位置是在费亭之南、蕲县之西,正与今临涣吻合,证明今临涣镇的古城就是汉代的铚县故城。《梁书?武帝纪》记载:北伐魏之铚城,置临涣郡,是为临涣始名。到北齐时,改郡为县。”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