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旅游

安徽省文物古迹介绍

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
  时代:唐至民国地址: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黄山游览磴道,初始于唐代,形成于明清,发展于民国,完善于当代。以天海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条主干道,辅以支道连接,形成贯通各景区景点的盘道网络。目前,全山磴道总长约85公里,有石阶6.3万余级。历代铺筑磴道的同时,还在沿线相应修建了一批时代特色鲜明,且与自然风光互为辉映的楼台、亭桥等景观设施,折射出黄山景观建筑尊重自然的营构理念和天人合一的人文思想。黄山登山古道及古建筑是人类探胜娱游、开发利用自然的智慧创造,是儒、释、道、民俗等多元文化在黄山交融的结果,其修筑的历程即是一部黄山建设发展的历史,不仅在黄山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对于当今黄山旅游经济与文化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黄山现存历代摩崖石刻300余处,主要分布在温泉、玉屏、北海、云谷和松谷等各大景区景点和磴道沿线的岩石崖壁。以记载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手迹的“鸣弦泉”与“洗杯泉”题刻年代最早;以……[详细]
淮北显通寺
  显通寺位于相山龙山、虎山两峰之峪。俗称相山庙,又称显济王庙。三面环山,周围林木葱笼,环境幽美。登寺山门奎楼眺望,市区尽收眼底。据清同治八年碑文载:西晋太康五年诏诸侯记界内山川,沛国人郭卿建庙,刻铭曰:“巍巍相山,盘郁穹崇,上应房心,与天灵冲,兴云播雨,稼穑以丰”。唐永徽元年重建。清乾隆二十四年安徽巡抚高晋奏请发帑重修祠宇。民国年间又重修。寺内至今犹存宋、元、明、清历代庙宇的碑刻22方,其中以乾隆皇帝的御书“惠我南黎”恭摹碑和高晋书“渗水崖”碑刻最引人注目。  显通寺建筑规模宏伟,布局疏朗。四进大院,院内古柏、银杏参天。有房屋52间,其中山门奎楼3间,宝藏室 3间,走廊14间,东西配房各7间,大殿5间,后殿3间,戏台 1座,六角亭1座,新建碑廊1处。现存建筑结构为清代式样,除山门奎楼、大殿、六角亭的屋面为玻璃瓦,其它房屋均为青砖小瓦,两面坡式的建筑。淮海战役期间,粟裕副司令员曾在此召开-会议……[详细]
戴安澜烈士墓
  戴安澜,原名戴衍动,又名戴炳阳,192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当他看到祖国处在危难之中,为了表达自己镇狂飚于原野,挽巨澜于既倒的凌云壮志,他自行改名叫“安澜”。1925年,戴安澜入黄埔军校学习,35岁时出任第200师师长,这是当时中国军队第一支,也是唯一一支机械化师。1942年3月,戴安澜率部入缅与日寇作战。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写下遗书,决心死守孤城,并宣布,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团长战死,营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战斗中,戴将军亲自提起机枪作战,率领第200师以仅9000人的队伍,抗击两万多日军达12天之久,使日军遭受了南侵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挫败。5月18日,戴安澜率部突进缅中北部山区时,突然遭到大股日军伏击,激战中,戴安澜胸腹部中弹重伤,26日因伤口溃烂感染遗恨而逝,年仅38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戴安澜还让将士把他的头抬起来,面向北方,朝着祖国,高呼祖国万岁……[详细]
周诒春故居
  周诒春故居位于黄山市休宁县,年代为清末。周诒春,字寄梅,汉族,祖籍安徽休宁,1883年12月生于湖北汉口。1904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赴美入威斯康辛、耶鲁等校学习教育、心理等专业,1909年得硕士学位后回国。1911年参加清廷留学生考试。(相当于科举时代的会试)授进士,点翰林(当时社会上称这科翰林为“洋翰林”),出任上海复旦公学心理学、哲学教员。曾参与颜惠庆主编我国第一部《英汉大字典》工作。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部秘书,并曾任孙中山先生英文秘书。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1月9日起,学堂宣布停课。1912年4月,北京政府外交部任命唐国安为清华学堂监督,周诒春被聘为教务长。5月1日清华学堂重新开学。10月,清华学堂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将“学堂”改称“学校”,把“监督”改称“校长”。唐国安任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任副校长。1913年8月,唐国安致信外交部……[详细]
305、兴济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济桥
  兴济桥在池州城东九华门外的清溪河上。时代为明,位于贵池市城东。桥有七孔,又曰“七孔桥”。现为省级文保单位。兴济桥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3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兴济桥横跨于贵池市城东的清溪河上,为花岗岩七孔石桥,全长239米,宽9.4米,高约4米。桥拱以条石框式纵联卷起,桥身砌缝相错,逆水面立砌分水金刚雁翅桥垛。原桥东筑有奎星楼、桥西立有官亭,后遭近代战火而不存。兴济桥旁有一棵古树,是一棵香樟树,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池州市有名的古树。七孔桥,即为兴济桥,为池州有名的古桥。原先水清见底,游鱼可数。为池州小十景之一,是来池州旅游的必看之地。据《贵池县志》载,兴济桥,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刘孟雷造。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知府董炯重修,道光三年(1823年)竣工。原有碑,后毁于兵焚。兴建此桥,除商贾行人之便外,还有阴阳家的迷信,池州西南诸山之水汇于州治南,经城东北以……[详细]
306、渔梁坝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渔梁坝
  渔梁坝位于安徽省歙县渔梁,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徽州的都江堰。据考证,早在唐宋年代,人们就曾在此垒石为坝,现在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考。设计结构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重达吨余。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坝中间有开水门,用于排水。国家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说:“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坝上景色站在石坝上,举首四望,气象万千,尽收眼底。坝……[详细]
大孔祠堂
  大孔祠堂是孔华清为家乡族人所修的宗祠,也是江淮晚清时期的一组较为完整的宗族公共祠社建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初,该祠堂被合肥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又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祠堂坐北朝南,为砖木结构,所用木材粗大厚重,显得古朴大方。祠内原有建房60多间,结构为典型的清代古建筑,青砖红墙筒子瓦,雕梁画栋,清一色苏式油彩绘画。其建筑布局特点为主次分明左右对称的院落,分为门楼、藏书楼、祠堂、两侧厢房。藏书楼为全木结构,高约30米,上下两层各三间,其造型与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相似,雄伟壮观。该祠堂为整个合肥地区难得一见的具有浑厚北方风味的建筑,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纪念价值。可惜因年代久远和战火破坏,风光一时的大孔祠堂先后被人当作储藏室、粮站和办公场所。最后连祠堂的标志性建筑--藏书楼也倒塌了。从2006年年底开始,合肥市政府就投入200多万元,对祠……[详细]
胡宗宪故居(少保府)
  胡宗宪故居坐落在瀛洲乡龙川村中央,为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抗倭名臣胡宗宪的故居,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原因,故居一部分被毁。现存有主楼、东向楼房、西向平房、前向庭院和后向花园,其建筑平面布局基本保留了历史原貌。2002年,胡宗宪故居由个人投资修建,恢复了原状。故居除了修复原有单体建筑外,还根据历史资料,扩修了官厅、佛园、梅林亭、医馆、小姐楼、文昌阁等建筑,完善了胡宗宪故居。该宅为砖木结构,房子重门叠院,小巷幽幽,集砖、木、石三雕为一体。对于研究胡宗宪和龙川胡氏宗族,乃至徽派官宦府邸的建筑技艺都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批准文号绩政【2005】41号。保护范围:东、南、西、北各30米;建设控制:地带东、南、西、北各70米。胡宗宪少保府即胡宗宪故居,坐落在安徽绩溪龙川村,它建筑精巧、布局独特、设计巧妙,以“门阙多、马头墙多、古巷多”而著……[详细]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陈列馆
  金牛洞古采矿遗址位于铜陵县顺安镇凤凰行政村内,1987年以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铜陵市文物管理所先后数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出了多处古代采矿井巷和一批采掘生产工具,并在遗址附近的药园山、虎形山、万迎山等相继发现了不少古代采掘遗址和大量古代炼渣堆积,相互之间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古代铜矿采冶铸基地,时代跨度从春秋至西汉。金牛洞古采矿遗址遗存丰富,不仅是古铜都铜陵悠久的矿冶历史的一个有力见证,而且是我国长江流域保存较好、规模较大、又有一定代表性的一处古采矿遗址,它对探讨和研究中国青铜文化和矿冶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92年,铜陵市人民政府在国家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支持下,对该遗址进行了初步修复保护,使之成为我国继湖北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后第二个正式对外开放、供游人参观的古铜矿遗址。199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后的金牛洞遗址气势宏伟,场面壮观,象征着1992年……[详细]
牯牛山城址
  牯牛山城址编 号:7-0194-1-194年 代:西周至春秋类 型:古遗址所在地: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简 介:牯牛山城址位于南陵县城东 3千米的石铺乡先进村,北面紧依 318国道,西南靠邻205国道。1985年发现。1986年秋,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对遗址进行详细探查,判定为一处古城址。199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古城进行了勘探和发掘。牯牛山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 900米,东西宽 750米,面积约 70万平方米。古城北半部由五个高台地组成,各台地间以水道相隔,相互独立,水道与外围护城河沟通。南半部地势平坦,东南和西南角各有一个 100平方米左右的土台,文化堆积厚度约 05~3米。护城河宽 20~50米,环绕古城四周,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古城设计合理,布局严谨,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1997~1998年的发掘,发现了烧制陶器、铸造铜器、建筑物房基、碳化稻壳等遗迹多处,出土了陶器、原始瓷器……[详细]
龙王古寺
  龙王古寺由横排头乘舟沿丰源湖东岸南行,水上烟波浩荡,东岸群峰耸立,约行两公里,便到了老虎头山了。山上建有龙王寺。龙王寺东接青山之峰,西临淠河绝壁,与铜山、九公寨遥遥相峙,气势巍峨,景色壮观。据史料记载,明朝太祖初年,江淮大地遭遇旱灾,井河干、禾苗枯,沟底尘飞,地现龟裂。而惟独老虎头山上碧水岩下,积水清澈,波光粼粼。方圆几十里、九岗十八洼的黎民百姓,挑桶端盆来山上汲水,以解久汗之苦。更有奇者,病入膏盲之人饮用此水竟绝处逢生。乡人为感龙王恩德,捐资兴建了龙王寺。时有大雄宝殿五间,大王台六间,藏经楼六间,东西厢房共十间,并有客堂、斋堂、库房及僧房;东有“仙人桥”,西有“擎天如来柱”,南有“狮子啸天”,北有“石龙投江,还有“天鹅抱蛋”、“蟆口”等景观,巍巍然,秀秀然,诚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诗云:“万山排浪急,一径蹑为梯;龙去方池静,风高古洞迷。”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龙王诞辰,各路香客云集,烧香拜佛,祈……[详细]
宣州广教寺双塔
  广教寺双塔坐落于安徽省宣州市城北5公里的敬亭山南麓。双塔后原建有的广教寺,俗称“双塔寺”,今已经毁弃。根据对双塔建筑特征的考察,以及塔内保存的刻石文字的记载,推测双塔建于北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双塔均为七层,高约20米,平面呈四方形。东塔每边长2.65米,西塔每边长2.35米。塔都是砖砌的,枋木结构,除底层三面开门外,以上各层均四面开门。半木檐,木楼板,没有塔心柱和其它的装饰。塔身原来砌有很多的佛像砖,至今已经严重损坏,只有东塔第五层的四对佛像还完好地保存着。塔的每面都用倚柱分为三间,中间是圆形的拱门,转角圆形的角柱有“卷杀”、“侧脚”,阑额上有一朵补间铺作,出一挑华拱,二层在补间铺作两旁的正中有两根心柱。塔原来有塔刹,但今已不存。塔的里边面积较小,各层用木梯相通。两塔的第二层内壁都嵌藏有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武的《观自在菩萨如意陀罗尼经》刻石。石长方形,正楷书体,石的四边配有砖框,书尾……[详细]
313、二圣殿
二圣殿
  又名二神殿、九华庙,省级重点寺院。位于九都河东岸二圣村境内,龙潭溪从东南方向北流,绕寺而过。古时此地为九华山北麓登山之道,今有新修的佛光大道过此。二圣殿始建于唐代,后历代均有整修。现存殿宇为清末皖南民居式建筑,殿内供二圣像,一文一武,头戴乌纱,身穿朝服,腰束玉带,足蹬朝靴,身高七尺,面庞丰润,黑色的三绺胡须齐胸,两眼炯炯有神。为什么二圣像这般模样?因为他们不是菩萨,而是金地藏的两位舅父。相传金地藏从新罗渡海入唐,苦修于九华山中,创建佛寺,声名远播后,连新罗国的僧人也纷纷前来,拜他为师。金地藏率徒垦荒种植,粮食尚不能自给,便掘白墡土既“观音土”充饥。众僧憔悴之状,被时人称“南方枯槁众”。消息传到新罗,金地藏的母亲痛儿心碎,焦急万分,于是派请身为新罗大臣的两位弟弟跋涉来山看望。金地藏见到两位舅舅,悲喜交集,施礼问安,并表述自己在九华修道终生的决心。两位舅父深受感悟,也住在山上不走了。但他俩受不……[详细]
314、汤和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汤和墓
  汤和古迹园位于蚌埠市龙子湖区曹山南麓,占地54.19亩,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其墓是依山开凿而建的长方形石坑砖石结构的多室墓,墓长10.3米,宽5.8米,深6.2米,由前室、后室和一侧室构成。墓前有神道,原长225米,现长160米。神道两侧有石像6对:望柱1对、战马及侧立牵马士1对、跪羊1对、坐虎1对、文臣1对、甲士1对。神道前端立一块高6.35米的神道碑。墓主汤和,字鼎臣,生于公元1326年,死于公元1395年,享年70岁。濠州(今安徽凤阳)太平乡东湖村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同村老乡,引路兄长,忠实战友,得力助手。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十一日,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汤和被授二十八侯之首——中山侯,位列六公之后,排名第七。公元1378年,汤和被增补封为信国公。死后被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史称东瓯襄武王。1973年蚌埠市博物馆对汤和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墓虽已遭多次……[详细]
许氏宗祠遗址
  著名的历史文化村落磡头村,以许姓为聚居大族,许氏先人于南宋年间由别处迁此定居,在此后数百年间逐渐繁衍成今日之千灶万丁的大村落。磡头村古时又称云川,位于海拔1350米的云岭脚下的幽谷里,地形极为复杂。当地谚云:锄头磡,上床三档磡。据说这就是磡头村名的由来。磡头村古来有三屏、五墩、六桥、八景之美称。何谓三屏?翻看史料,始知三屏乃为阳和屏、寺山屏、亭文山屏。又何谓五墩?五墩即狮文墩、八卦墩、东山营墩、文笔墩与塔岭墩。六桥是横贯磡头村涧溪上的6座石拱桥,即永安桥、聚顺桥、三德桥、杨川桥、银宫桥、聚秀桥。八景谓之:屏开锦帐、甄峰毓秀、石室清虚、逢石作壶、岩存仙迹、洲涌金鱼、峦迥天马、玉泉听珮。从绩溪县城驱车40公里后即到达磡头村,沿涧溪水街溯流而上,几经辗转,听泉楼亭亭玉立于眼前,伫立楼旁,仔细仰视,这是一座由数根木柱支撑临河而建的单间二层过街楼阁,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底层两面通衢,一面靠墙,邻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