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滨湖区旅游

梅里古镇

[移动版] [查看地图]
梅里古镇

梅村位于无锡市东南方,距无锡市中心12公里,梅村古名梅里,乃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因让王位从陕西岐山奔吴至此建勾吴国时的都城。公元3200多年前,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周太王非常喜欢季历的儿子姬昌,想将来让姬昌继承王位。泰伯为了成全父亲的这个愿望,就三让王位带着弟弟仲雍,从中原到了现无锡市郊的梅村(也称梅里),开发了广大的江南地区,建立了吴国,因此梅村也被誉为江南第一古镇。以后姬昌继承了王位,就是赫有名的周文王,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八百年的周朝。

泰伯到梅村时,这里还是荆蛮之地,泰伯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耕种技术传授给当地的人们,并带领人们开挖了我国第一条人-河泰伯港,以后经历代加宽。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条运河还是当地主要的交通渠道。泰伯开发了江南地区后,建立了吴国,以后这里的人民就以国为姓,延续到现在已有120代。现在全国有吴姓居民2400万,海外400多万,他们的祖先就在梅村,有许多人到这里寻根祭祖,纪念和学习他们的祖先泰伯“三让”王位的高尚品德。他们还组织了一些人在泰伯庙中编写吴氏宗谱,也有许多人到这里续家谱。

梅村古称“蛮村”,因泰伯性喜梅花,曾带领群众广植梅树,陶怡心情,为了纪念泰伯开发“蛮村”的功绩,于是改为梅村。并将镇上伯渎河向南的一条支流称为“梅花港”,港上的桥叫作“梅花桥”,梅花港边的一条街道也叫“梅花街”。

泰伯来到无锡荆蛮之地后,为了表示他不再回去继承周太王王位的决心,要和这里的土著居民永远友好地生活在一起,一方面学习和尊重当地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与民同好,“断发纹身,为夷狄之服,示不可用”。另一方面,泰伯把黄河流域先进的科学文化和先进经验,传授给荆蛮部落。又总结当地经验,在生产上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种了水稻又种麦子,粮食产量大为增加。同时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改“以堵为疏”,开挖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人-河”——伯渎港和九条文流、河浜,这大大便利了农田灌溉,又发展了交通运输。由于伯渎港的开凿和“九泾”的开挖,梅里一带旱涝无灾,连年丰收。到了唐代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刺史孟简重浚伯渎,改名孟渎,然百世之后,人民但知伯渎,不知有孟渎,由此可见泰伯之功绩在人民群众中的深远影响。泰伯还教民种桑养蚕,饲养鸡鸭猪羊,使江南一带的生产逐渐发达起来。“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就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对当地植桑养蚕的生动描绘。直至现在梅村的蚕桑事业仍然较为发达,著名于世。又传说现在无锡县梅村镇西北的鸭城桥、猪羊巷即是泰伯当年教民饲养禽畜的遗址。

在生活上,泰伯教化乡民改“半生为食”为全熟全食,使人们的体质得到了不断增强。居住条件也有改善,改“搭棚为窝”为建村立巷,把分散的土著居民适当集中起来,建立了著名的江南第一村——荆村,江南第一巷——蛮巷,这对教育群众,组织生产甚为有利。直至现在那里两个村巷。仍以“荆村”、“蛮巷”为名。

在传播和发展文化、娱乐方面,泰伯和当地蛮民一起,采用了“以石为纸、以炭为笔、以歌为教”的方法。聚居在岐山之下、渭水之滨的周族,是一个善歌的族群,他们创作的《公刘》、《七月》等著名诗歌成为《诗经》中重要部分。泰伯到无锡定居终生,这些诗歌首先对无锡产生直接影响。泰伯把周族的诗歌和当地原有的蛮歌、土谣结合起来,后人称之谓:吴歌。六朝《陈书》云:“讴歌所往……自求于泰伯者矣”。传说,梅里北九华里的里山坡的“歌午墩”,就是泰伯在那里常唱吴歌的地方。

为纪念泰伯开发江南,宣扬他三让王位的“至德”,歌颂他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伟大功绩,从汉代起,人们分别在泰伯建吴和开拓的梅村镇,以宅为祠和庙,在铁山上建造了泰伯的墓——皇坟,在惠山建了泰伯殿。

现在的梅村古镇周围有三华里左右,即上古泰伯城的内城,为江南最早的古城。可惜古城的遗址、遗迹,由于年代久远,早已埋没荡尽,徒有“故吴墟”之称了。

地址:无锡市滨湖区梅里中路与新华路交会处

类型:古镇古村

游玩时间:建议2-3小时

电话:0510-88158268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无锡新洲生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