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山东省 > 枣庄市 > 薛城区旅游

井字峪

[移动版] [查看地图]

井字峪是蟠龙山(简称“龙山”)东南面的山峪,南北峡长二里,形似“井”状,故名“井”字峪。龙山,从龙头至龙尾有九处高低大小不同的山峰,形似回旋曲折、上下起伏、左右摇摆翻腾的巨龙而得名。该山也称“九顶铁茶山”,由来是:千多年前长江以南的茶引种到鲁南的蟠龙山。数百年来,经过多代道士的栽培管理,茶树满山,品质优良。道士可采茶自制自饮,或赠道友或赠施主。因后无人管理,屡遭蓄毁、樵砍,茶树基本绝迹,现今只有云光洞悬崖缝中仅存了几株。据懂茶道的行家说,此茶与南方的“铁观音”茶同种。因此,蟠龙山又称为“九顶铁茶山”。

蟠龙山井字峪属石灰岩丘岭地貌,周边长达三十多华里。山势由东北向西南回旋升高,东北为龙尾,西南高处为龙首。龙首南面悬崖下有一洞,洞深数丈,洞口外敞。前洞如厅堂,可容百人,再进有一四方形巨石所挡,人可从侧擦肩而入。进数米洞渐宽阔,游人记曰:“……(云光洞)俨然地下梵宇,环视则现廊、庑、藻井、坐佛、侍者;磬、鼓之形;再进有狗、马、狮、虎之态,更有滴水檐头,水出滴入石盂中,供游洞者饮。乡人云此处系一海眼,汛期山水暴涨。古曾有人放鸭入石罅,随后由蟠龙河十八盘河段出,此景显系地质奇貌,定会为临城乡景增色。”

井字峪最使人注目的景点属“三清观”,东汉时建,以三清观为主体,配有三星殿、玉皇阁、华佗阁、三齐楼等建筑群,建筑古朴大方。三清观西边有“省悟洞”,东面岩石下有“双龙泉”,另外还有一口泉、蝎子峪、峪上云光等景点,为井字峪增添了神话色彩。

井字峪原属峄县。明清时,峄县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常到此避暑,常年游人、香客络绎不绝。这里曾是儒学的一座书院,名井字峪书院。峄县的不少名士(南石的田姓、西石沟的薛姓、齐村的崔姓等)曾就读于此。据《峄县志》载:“井字峪,县西北五十里,两崖峭壁对峙,其北岩回抱如曲几,琳宫兰宇,层叠参差,乔木百嶂望如云雾,岩之前悬空下覆如屋。石泉一泓为井,甚清且甘,不涸不溢,常浮井面,境地幽邃。邑人士多读书其间,或夏日兼藉以避暑,凉爽在腹,不烦风籁也。”

三清观东崖石壁下南北排列两井,称之为“双龙泉”。两泉相距约四步,水系相通,天涝不溢,大旱不涸,水质清沏甘甜。井字峪居民自古饮用此泉水,故而身体健壮无疾,高龄人较多。顺口溜有:“井字峪,泉水清,古今村民多寿星。”

井字峪柏树较多,其中最大的一株血柏有三人合抱,据传是汉植。该树在中华民国二十四年曾历一劫难。当时峄县官方要将此庙树作为乡师基金卖掉,井字峪村民为保护庙树,联名上告至山东省当局,经教育厅长何思源批示不准变卖,才将汉柏保留下来。为此当地人民为何思源立了功德碑,今碑犹在。 蟠龙山有九顶,山上的寨墙围裹了六个山头。因有石沟营村的袁金岐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牵头修建,所以后人称为袁家寨,随之也将“蟠龙山”习呼为“袁寨山”。寨墙依山势而建,全长10多公里,墙宽2米,高3米,有东、西、南、北四门,北门为最高大牢固。

传说袁家寨的原旧寨遗址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只能说是复修山寨,寨内现存二千年的峰火墩十多处,峰火墩的作用有二:一是联络信号;二是夜晚作战照明使用。 昔日的战场,今日的景观。袁山寨无论是汉末期间始建还是咸丰、同治年间复修,均是为了防守和争战。也曾在和平年代多次修建美化,更有僧、道、儒教的介入,使蟠龙山井字峪有着历史文化的醇厚,民族色彩的风韵。据记载:蟠龙山,峪中植有桃、枣、杏、梨、茶、石榴、药材等,其他果树稀少。目 井字峪每年阴历正月初九的庙会已有千年历史,由于香客云集,因而卖香烛的多,逐渐增有卖烟花、爆竹、花灯、玩具之类。春节刚过,气候渐暖,农耕尚未开市,附近村人三、五成群到井字峪看热闹。赶会的人们逐年增多,卖古玩、根雕、说书唱曲、打拳卖艺的也都赶来,饮食业更不可少,煎包、辣汤、豆腐脑是当地传统饮食;花生、核桃、石榴、枣琳琅满目,捏糖人、卖糖葫芦的是快市,小孩吹的竹喇叭声在耳边回荡,不堪拥挤的老年人到山坡或听鼓书,或看山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井字峪一定更加繁华兴盛。

井字峪,历史悠久,山势险奇,洞深泉涌,

古树参天,百鸟棲栖争鸣,殿宇宏伟玲珑;

遍山野花斗艳,满坡五谷丰盈。

山果累累,涧水潺潺,

察古存丰厚文化遗迹,

观今逢开发黄金盛世。

湖光山色是人们向往的畅游佳景,

恰逢盛世它显得更加美丽多姿。

前又建起了蜜桃、翠竹、百草、杜仲、铁茶,形成“七园林”格局。既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又可供人观赏,为井字峪增添了姿色。(刘宗英)


>>杏峪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