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岩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岩篇

拂水晴岩
  又称拂水岩,地处藏海寺前。有呈丁字形的“长桥”、“香花”两桥飞架在山崖上,桥下两崖中豁,形成陡直峻峭的深谷。每逢雨后,河水流泻成悬瀑,若遇西南风,则水自倒卷而起,如万斛珍珠凌空飘洒。即使晴日,在桥上仍有细雨蒙面之感,故称“拂水晴岩”。属虞山十八景中的著名景点。前人游此景题诗甚多,如明代沈冕《观拂水》曰:“奔泉赴壑势绝雄,万古青天飞白虹。瑶花散落几千斛,水帘倒拂迥崖风”。明代邑人张应遴,曾将诸诗人歌咏拂水晴岩的诗句比胜,道出此地景象之雄奇,其《虞山胜地记略》曰:“昔人竞称李世贤‘无云何处雨,洒面皆清寒’之句,而黄勉之‘云壁悬垂汉,风珠细拂霄’胜之,又沈启南‘绝壁云扶将坠石,豁崖风勒下奔泉’尤脍炙…[详细]
云石岩
  云石岩云石岩在月窟管理区云石岩山,海拔160米,诸山环翠,古枫飞丹,中间一峰飞来直插云霄。云石岩建于半山,岩下石阶铺至山下共470级,古称“云石樵径”,上岩必沿石径拾级以登。游客必沿此石径一步一级而上下。岩后怪石嶙峋,林荫蔽日,数声鸟语伴花香,通幽曲径别生妍,更有淙淙泉声响石腹,阵阵清风送荫凉,令人顿生“石径有尘风自扫,桃源无俗月常来”之感。有龙跃虎踞之势,直欲凌云而上,泉于石罅间流出,擅一方山林泉石之奇。寺门上“云石岩”三字为乾隆十一年(1746)书,前座为藏经楼、楼后有一秘泉称“云泉”,源源涌出,是泡功夫茶的上乘之水。攀登石壁上梯台为大殿,上下梯台有两侧厢。其石构筑小楼高临石上。前庭左侧一…[详细]
康家石门子岩雕刻画
  康家石门子岩雕刻画康家石门子岩雕刻画是一幅国内及世界上罕见的生殖崇拜岩画。位于昌吉州呼图壁县的天山腹地,两条山溪汇流处的西北岸的新第三纪的粉砂岩壁上。岩面平整,距地表约10米上下。画面东西长14米,上下高9米多,整个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上面刻绘着二三百个大小不等,身姿各异的人物和动物。大者高2.04米,小者19厘米。有男有女,或站或卧,或衣或裸,男女合图、双头同体、三头同体图像。岩画采用浅浮雕的手法,所雕人物的面部均面型瘦长,眉弓发育,大眼、高鼻、小嘴,形象秀丽。头戴高帽,帽著翎毛,作舞蹈状。相当数量的画面显示或隐喻了男女0的动作。在此图像下还刻绘了成排的小人在欢快舞蹈的场面,以表现祈求子…[详细]
巴尔达库岩画群
  巴尔达库岩画群裕民县古岩画资源非常丰富,有丘尔丘特岩画、黑山头岩画、红石泉岩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巴尔达库尔古岩画群,位于裕民县西南面23公里处,在略高于周围山丘一片裸露的褐红岩石上,分布着宽度约为1000米,高度约为50米的古岩画群,大约刻凿有40多处500多幅岩画。据新疆考古专家最新考证,该岩画距今有3600-4000多年的历史,为古代居住这一地区的突厥族先民的遗迹,内容突出的表现了先民对生殖的崇拜及对生殖的大胆描述,反映了古代当地居民生殖崇拜,期盼部族人丁兴旺的愿望。还生动的反映了先民放牧、生活、娱乐的场景,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形象地演示了当时自给自足的原始牧业社会生活景象。此外还有关于马…[详细]
仙井古岩
  仙井古岩位于广东省揭阳惠来县,在东陇镇苗海村北面的蚶蚌山之东,坐东北朝西南。以其寺内有一口天然的终年不竭、泉水甘冽的古井而遐迩闻名。仙井古岩之内,有一口天然的古井,是由一块大石形成的,并且中间天然凹下成为一个水堀,在水堀之旁有一小裂缝,泉水就是从这个小裂缝渗透出来后,汇聚到这个水堀的。真是天造地设,浑然鬼斧神工。泉水清纯甘冽,源源不竭,好比琼浆,犹如玉液。这一天然玉质水源,世上罕见,“仙井古岩”也因此而得名。仙井古岩历史悠久、饱含名人遗迹的古刹。该寺观位于东陇镇苗海境内,毗邻蚶蚌寨,依山而建,远眺该寺,藏于青山绿树之间,独辟幽静。置身于此,俯瞰前方,高速路与公路高低错落,车水马龙,尽收眼底。憩…[详细]
法相岩石刻
  法相岩时代为宋至清。位于湖南省武冈市城东2公里处,因石刻丰富久负盛名。法相岩又名宝方山,为大型石灰岩溶洞。清《一统志》载:“宝方山在州东南五里,一名宝胜山,又名法相岩”。据佛经《大乘义章》:“一切世谛,有为有无,皆称法相。”法相岩的名称即由此而来。洞内有栖真、上屏、太保、朝阳、迎阳、芙蓉、隐山、花乳等8个分洞,各洞皆镌有洞名。原8洞相连,今花乳洞已堵,七洞仍相通。洞中钟乳石林立,千姿百态。洞中有宋至清名士题刻70余方,草、楷、隶、篆、行风格各异。其中以宋开禧三年(1207)吴中所书《金刚般若经》偈语40字、隆兴元年(1163)楼鈅楷书“碧玉簪”3字及“洞开”两字尤为珍贵,受到历代书家赞赏。法相…[详细]
文星岩
  文星岩的石峰像极了鲁迅头像。鲁迅先生是文坛巨星,因此,人们把它叫作“文星岩”。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是空前的民族英雄。又有人说,这石峰很象高尔基。是鲁迅也好,是高尔基也好,反正都是世界文坛巨星。鲁迅曾翻译过高尔基的作品,高尔基对鲁迅也很钦佩,遗憾的是他们生前无缘相见,想不到在金鞭溪,却合二为一。浑然一体,张家界之所以如此充满诗情画意,也许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世界文学大师在此。因而此峰名曰:文星岩。诗人臧克家写过一首纪念鲁迅先生的诗叫《有的人》,开头两句是:有的人活着,但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仍活着。鲁迅先生一直活在中国人民心里,也活在中国湖南张家界的金鞭溪畔。 门票 通票245元…[详细]
喝水岩
  涌泉寺山门东边,有一石砌拱门,-“灵源深处”。傍崖而下石阶60余级,中裂一涧,宽约3米,深约10米,有似石洞,故名“灵源洞”。因为“喝水岩”石刻,这一带又统称“喝水岩”。灵源洞两侧,荟萃了自宋以来摩崖石刻200多段,约占鼓山现存摩崖题刻480多段的一半。真、行、草、隶、篆诸体俱备,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誉为“东南碑林”。题刻中有宋刻近百段,元刻12段,明刻30余段,清朝至今百余段。其中尤以宋代名书法家蔡襄的“忘归石”,施元长的“喝水岩”以及理学家朱熹,民族英雄李纲和当代郭沫若等题咏石刻,最为著名。喝水岩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900多年前,涌泉寺祖师神晏法师在此诵经,嫌洞下涧水喧哗,…[详细]
梅县龙岩寺
  龙岩寺位于离梅城70公里的隆文镇岩前乡。寺筑于天然岩洞--龙牙岩洞中,故又名“龙牙寺”。相传为明万历初年,由一高僧所建。距今已有400年。岩洞高约12米,宽约20余米,深达50米。走进岩洞,迎面是佛殿。中间塑有“三宝大佛”及诸佛像;两边岩壁,依高低之状,塑观音行天及十八罗汉,神情各异,栩栩如生。龙牙岩洞顶、洞壁由石灰岩冲刷自然形成的景物甚多:有观音坐莲、金猴凌空、仙人出洞、鹦鹉含花、石柳垂丝、乳泉长滴等天然雕塑奇观。尤为奇特的是“天窗高照”:阳光从洞顶一个小洞穿进,洞外的蓝天彩云、绿树花影历历在目。但是,不管洞外斗雨倾盆,却是滴水不入洞中,此中奥秘,耐人寻思。地址:广东梅州市梅县类型:古迹寺庙…[详细]
岩寨
  岩寨——三面环山,东南面为林溪河,地势北高南低。来自西南面的小溪从山间穿过,在寨北折转向东南,穿寨而过江入林溪河。这条小溪将寨子分东西两区,溪东两水之间的三角地带为寨子的东区,是岩寨原先寨子的范围,其东西两侧以溪河为湟濠,北面靠山处原有防卫的寨墙,现只有两座寨门尚存。东区在林溪河边建有老鼓楼,鼓楼建在硬石块垒砌的陡坎上,为三间悬山顶两端带披檐的殿堂式,中间加重檐歇山顶形成三檐模样,从鼓楼沿河南下,不远处的河边码头旁有青石砌成的“萨坛”,坛外还有数棵古老的风水树。寨子背面的山峰名为“衙萨”,即萨坛峰之意,被认为是村寨的“风水山”。寨内5条石板古道,组成村寨的交通主干道,街巷小径狭窄,或用石板铺成…[详细]
太平军过县始末岩刻
  “太平军过合江县始末”岩刻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刻于合江县九支镇锁口文昌宫村放牛坪刘家寨悬崖内。岩刻高1.06m,宽1.16m,竖排楷书阴刻,计1044字。岩刻较详细地记载了清同治元年四月初八至七月二十九(公元1862年5月6日至8月24日)太平军石达开部在合江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活动的情况,是太平军在川南活动的重要资料,颇具研究价值。岩刻全文如下:“太平军过合江县始末”岩刻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刻于合江县九支镇锁口文昌宫村放牛坪刘家寨悬崖内。岩刻高1.06m,宽1.16m,竖排楷书阴刻,计1044字。岩刻较详细地记载了清同治元年四月初八至七月二十九(公元1862年5月6日至8月24日)太平军石达…[详细]
许公岩
  许公岩位于鳌峙塘乡东南侧,莞龙公路旁狮山南坡约30米高处。岩系依山所凿,天然加人工雕琢而成。内分三殿,横列而立。正殿高3米,宽3.6米,深7米,供奉观音菩萨、包龙图、许真君等神像。左殿高3.5米,宽3.5米,深7米,供奉三元真君、关圣帝君、文昌帝君、齐天大圣等神像。右殿高3.5米、宽3.7米,深4.5米,供奉“七圣仙娘”神位,该岩总面积约66.4平方米。此岩系宋代开凿。相传古代有一姓许的人于此放牛,不慎坠崖身亡,成仙后于此修行。乡人为纪念许公,修建庙宇,塑造金身,四时奉祭。宋元佑三年(1088年),东莞县令李岩创筑东江堤,并刻碑记其事于岩中,此碑已失。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邑人曾捐款重…[详细]
哈同山岩画
  哈同山岩画哈同山岩画位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城西南,哈同山岩画大部分分布于哈同山山北坡前冰啧物中的花岗岩冰川漂砾上,共有几十处。岩画一般刻在漂砾的光滑断面上,断而面积因漂砾不同而大小不一,一般为0.5-2平方米。少数岩画分布于凝灰岩断面上。岩画的主要内容为草原动物,如羊、马、鹿、狗、狼、骆驼等,笔法细腻,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其中有一幅1.2-1.4平方米的花岗岩漂砾断面上,内容为一匹马,高0.75米,身长1.05米,下面卧一条牧羊犬,生动形象,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据初步考证,该岩画群距今至少2500年,从其规模及雕刻技法上来看,岩画很可能是有组织的磨刻作品,那么谁在数千年前组织实施了这次磨刻…[详细]
福寿重岩
  福寿重岩福寿重岩位于安阳镇翠屏山左侧腹部。洞高9米,宽6米,深11米,洞底宽敞平坦,可容数百人。洞前花卉清幽,林木苍蔚。据民国《都安县志·预稿》载,光绪五年(1879)安定土官曾开辟通路,供游人登岩游玩观赏。“七七事变”后,为避日机空袭,-都安县政府档案图籍卷宗及武器弹药移至岩内贮存。民国32年,县政府拨款改筑新路,路旁设栏杆,建“登寿亭”,亭门制联曰“千廓云烟留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从山脚至洞口共360级台阶,沿路左边石壁镶刻历代文人墨客游岩诗句数十,洞口刻梁方津题写“福寿岩”3个大字和省指挥官李画新题写的“福寿”2个大楷字,“福”字径高0.73米,宽0.78米,“寿”字字径高1.0米,宽…[详细]
百宝寨岩屋
  百宝寨岩屋位于当阳市西北方向、远安县与当阳市交界处的沮水两岸,距市区20千米。岩屋的最早开凿年代目前无法考证,至迟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已有记载。清嘉庆、道光、咸丰三朝(1796~1862年)还曾重建过岩屋。百宝寨岩屋由付家岩屋、李家岩屋、官冲岩屋、金鼎观、磨盘岩屋、青龙土地庙、兵寨、偏岩屋、毛家岩屋、象0山岩屋、绿水岩屋、杨林岩屋、乔家湖岩屋、绿水土地庙、七孔岩、钟家岩屋、百家洞、龙观庙、折船山岩屋、五土庙、孙家湾洞、庙岗岩屋、黄鹄滩岩屋及一些零散岩屋组成,数量23处250间左右,合称为百宝寨岩屋群。岩屋功能有居住、宗教、屯兵、躲避兵火等。百宝寨岩屋群对于研究沮河流域早期族群历…[详细]
白虎岩
  白虎岩白虎岩,位于后溪镇西部,市第二农场西侧山上的“马仔墓水库”旁,以一块约十二米高的天然巨石为屋顶,以石洞作庙堂修建一座小庙,明代始建,清代重修。庙门高约两米,门上巨石正面勒刻行楷“壁立朝天”四个字,落款“万历八年重九日”。庙内面积约16平方米,四周以岩壁为墙,正中有一石供桌,边沿刻“建文二年置”,左边岩壁上有二处石刻,分别勒刻楷书“雍正元年重修”及“同治九年重修”。据《同安县志》载:“白虎岩在县西南四十里许,石壁十余仞,空窍玲珑,东有西湖约十里可通往来。旧有白虎为害,岩僧能制之,后僧骑虎入洞皆化”。这是“白虎岩”名称的由来。白虎岩庙所处山头的地形壮观险要,山岩怪石大立,在庙西南侧自山顶至谷…[详细]
淡水清水岩
  淡水清水岩又称淡水祖师庙,位于台湾新北市淡水区清水街八十七号,主要奉祀闽南安溪高僧清水祖师,与艋舺祖师庙、三峡祖师庙并称大台北地区三大清水祖师庙。据说此尊清水祖师神像在一次石门区出巡时,曾显灵落鼻示警,庄民惊相走报,人人离家围观。突然发生地震,全村的屋舍都在地震中倒塌,而由于村民都已经出来,所以没有一人伤亡,此后祖师更加受到民众的崇敬。淡水清水岩不但是淡水地区的信仰中心,更是汇集淡水宗教艺术的殿堂,庙内的柱子、石雕、木雕别具特色,技巧高妙。这里的每一根柱子上都雕刻着龙,龙首自底部跃起,龙身向下,更显威猛;而大多数石雕则是《封神榜》里面的人物,技艺精湛,栩栩如生。此外,淡水祖师庙里的对联、书法皆…[详细]
古代岩画
  1993年冬在和静县巩乃斯乡的冬草场胡斯台沟发现大量古代岩画,经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文管所分析认为距今至少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这批岩画主要分布在胡斯台沟的乌坦特、莫敦和西克夏格孜沟的阿尤特、忙托海阿门。其中以乌坦特最为集中,数量最大。岩画残留于巨型卵石的铁褐色向阳面上,不仅数量极大,内容也十分丰富,在各地较为罕见。画中多野山羊和捕猎的人物图案,其中野山羊形态各异。猎手有空手围堵者;有张弓射野山羊、射狼者,有双人对射者;有空手捕羊、徒手捕狼者;有射到猎物放下弓箭单足站立双手上扬作欢欣舞蹈状者;有未能取下背着的武器被狼咬着手臂者;还有鹿及其它一些不可辨识之线条符号等。更为奇特的是十数只狼围住了一只…[详细]
凤庆燕子岩景区
  燕子岩风景区位于凤庆县洛党镇桃花村境内,因有燕子岩河穿流而过而得名,距离凤庆县城仅18公里,距离云县县城不过30公里,交通便利,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燕子岩风景区空气清新、溪流潺潺、瀑布成群、异石嶙峋,犹如一幅清幽素雅的风情山水画,吸引着凤庆、云县等周边群众到此游玩、休闲。燕子岩有三大看点:一看奇石满布。燕子岩到处是形态各异的巨石、奇石,沿着燕子岩旅游台阶拾阶而下,部分台阶是根据天然生成的石头稍加雕琢而成。进入核心区,映入眼帘的山崖的巨石上雕刻着“燕子岩”三个大字,还有景区形态各异的石头,可让游人品味清泉石上流的景致。二看石提石刻。燕子岩历史悠久,过去是群众进城赶集的中转休息之地,过往群众在燕…[详细]
海日其格特山岩画
  海日其格特山岩画:阿巴嘎旗境内有众多岩画群,其中在2006年新发现的海日其格特山岩画影响较为深远。位于额尔敦高毕苏木伊和乌苏嘎查海日其格特山因地质作用,形成了参差不齐面积不等的天然石阵,上面刻画着人物、动物形象、几何图形和原始符号等,涉及到了生产生活多个方面,创作起始年代大概是旧石器时代。在这些岩画中有一幅旧石器时代鱼形岩画,这在我国北方草原古代岩画中实属罕见,由此可以证明北方游牧先民不仅狩猎、放牧,还有过原始渔猎生活。这幅鱼形岩画用阴线刻法深雕在一块三角形褐黄色粗质砂岩平面上,鱼身呈由左向右深潜游动姿态,鱼长27.5厘米、宽9.5厘米,鱼身中部凿刻着横向排列的直径大约2厘米的3个圆穴,表示鱼…[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