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村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古村篇

石泉古苗寨
  石泉古寨位于酉阳县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苍岭镇大河口村阿蓬江畔,小地名“火烧溪”。石泉古苗寨距阿蓬江约3公里,是酉阳县苍岭镇大河口村石氏家族的民宅。苗寨坐落在一个呈撮箕口状的山谷中,依山而建,除进出寨子的槽口外,三面都被古树和翠竹包围着。石泉古苗寨距阿蓬江约3公里,是酉阳县苍岭镇大河口村石氏家族的民宅,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寨子占地2万多平方米,有108户500多寨民,全是石姓。古寨分上中下3寨,全是石姓,寨上有70多栋木质民居,有108户和500多名村民,古寨被1000多棵古树,500多丘梯田和满山翠竹紧紧包围,比之前《中国博物馆志》所载“中国最大的原生态苗寨”贵州郎德苗寨还大。石泉古苗寨…[详细]
五星古村落
  粤西古建筑的奇葩 ——郁南县大湾镇五星古村落大湾古建筑群位于云浮市郁南县大湾镇五星村,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始建于明、清时期,群内的大屋、祠堂、书院和庙宇设计独特、造型美观,建筑装饰的壁画、诗书画、木雕、石雕等工艺水平较高、内涵丰富、保存完整,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具有浓郁的粤西地方特色。大湾古建筑是一个点面交织的美丽建筑群,其中大湾寨(即五星村)古建筑最为集中,从未经过大修大改,原汁原味地完好保存了传统的自然风貌和古代村落布局。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目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55座,其中古民居大屋35座,祠堂19座,庙宇1座,有14座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无论古民居或古祠堂,都重视石雕…[详细]
孟格庄古村落文化旅游景区
  孟格庄村位于烟台招远市辛庄镇,村域面积3平方公里,占地543亩,户籍人口655人,常住人口605人,以汉族为主。村产值较高的产业为养殖和种植。村落于元代由孟氏所建,明洪武年间刘姓迁入。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30%,主要为大书铺和二书铺清末民初时期修建的豪华住宅。大书铺的住宅主要集中在村落的东北,二书铺在村落的东南,两处住宅地理位置相近,而且风格一致,均为仿北京四合院式的住宅。村内街道统一,房屋整齐规范,所有古民居由三条南北主街巷,将六条东西短巷连接贯通,形成一体。村落整体的原始风貌保存较高。特色景观:传统古村落地址:招远市辛庄镇:自驾游:荣乌高速招远北立交桥下高速—招新快速路—金海大道…[详细]
松塘古村
  佛山市西樵镇松塘村始于宋代,至今近八百年历史。松塘村倚岗列建,百巷朝塘,古村风貌保存较好,村中宗祠家庙、家塾书舍、镬耳屋民居、古巷道、古井、古树众多,村中历史建筑充分体现了岭南建筑艺术的“三雕一塑”,具有较高历史艺术价值。松塘村以“奉直”、“培元”、“致和”、“忠心”等古老坊巷为肌理,宗祠家庙、家塾书社、古树众多,构成完整的历史风貌。2010年12月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1月29日获得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称号。松塘村倚岗列建,百巷朝塘,自然环境优美。村中传统建筑规模达20275平方米,代表性建筑有区氏宗祠、六世祖祠、见五大夫祠、东山祖祠、樵侣祖祠、明德社学,养正书舍、培元书舍、汇川…[详细]
朗德上寨
  朗德苗寨,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报德乡,是一个苗族村寨,距凯里市区29公里,距县政府雷山7公里,是贵州省东线民族风情游的重点村寨之一。这是一个有百户人家的苗族村寨。郎德上寨系苗语“能兑昂纠”的意译,“能兑”即欧兑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纠”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属郎德地片上方,故名。寨内苗民的服饰以长裙为特征,所以又称为“长裙苗”。郎德镇具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旅游资源,镇内有享誉海内外的“中国民间歌舞艺术之乡”、“全国百座露天博物馆”和“芦笙之乡”。朗德上寨古建筑群被列为我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中坡地古村落城堡
  古韵悠悠的中坡地古村落城堡地处淄川区东南部丘陵地带的中坡地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西河镇东北2.5公里处,史载:该地初以地势低洼名孤坪洲,明初成村,官府将其改称朴地,同时依地形称坡地,清末与东西邻村同被定名为“坡地”,因位居其中,故称“中坡地村”。该村有现存为数不多的约建于明清代的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城堡,和大段或断或续的石砌城墙(俗称围子);有曾在历史上显赫一时的孙家大院遗址,古槐及四合院等一系列文物遗产。这些文物虽历经战乱和近代各种运动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不乏断壁残垣,但总算得以幸存。这组山村古建筑群,具有元末明清跨越不同时代的建筑特色,又与东西邻村风格各异的相关古迹构成一组不可分割的古迹景…[详细]
带源古村
  早就听说过,带源是一个千年古村,它隐藏在宁都县肖田乡境内。村里有许多老巷、古屋,甚至是古老的水井、池塘等,古意浓厚,古风幽幽,是座典型的客家村落。于是,终于忍不住前往访古寻幽。正是初冬,暖阳懒懒地照着。周围大山上一棵棵红枫像高举着的火炬,很是耀眼,田野里却显得有些萧条。村口,高高耸立着两座青灰麻石垒砌,两柱一门梁柱式结构的牌坊,-“敕赐”和“旌表尚义”几个醒目大字,这就是有名的“管敏春尚义坊”,建于明朝正统六年。再往前走,便是“管氏大宗祠”,古祠结构端庄,外观宏伟,飞檐翘角,浮雕醒目,造型别致。据说,唐末年间,管氏先祖南下来到这里,开基创业,从此子孙繁衍,人丁兴旺,至今已有49代,整个村子人都…[详细]
陈宅七星村
  陈宅村是北宋年间开基的千年古村,古名方岙。始祖陈文发于北宋年间从福建闽候搬迁至此,改称陈宅村。陈宅村是浙江省文明村,入选2007浙江“美丽乡村”。村口古木参天,老桥横卧;村内小桥流水人家,炊烟飞鸟鸡鸭;村外北斗映照,七星环拱,可与俞源八卦村媲美斗奇。现存建筑20余幢,均依山而筑,临水而居,属典型的生态村落。据考证,著名道士葛洪、叶法善在此留下仙迹,国师刘伯温曾在此生活过,村落设计出自何人之手,正待破解。陈宅山水有“奇、险、怪、玄”四大特点。“奇”:从刘基故乡文成南田经陈宅至青田郭林,山尖之处有一条像万里长城一样的石龙;“险”:陈宅后山的难关古道;“怪”:树因桥生,桥因根连的毓秀桥;“玄”:宇宙…[详细]
城子古村
  城子古村位于泸西县永宁乡城子村,距泸西县城25公里,是云南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民居建筑发展史上的“活化石”,至今仍保留有“昂土司府”、“李将军第”“姐妹墙”等历史遗迹,其古老的彝族土掌房民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原生态气息是泸西旅游资源中极富价值的瑰宝。城子古村坐落在200多米高的飞凤坡上,1000余间土掌房墙墙相连,层层而上,依山伴水而建,远处望去,犹如飞凤饮水,颇为神秘和壮观。相传在很久以前,彝族白勺部的祖先选中这里,曾用一棵树的枝干搭建了24间土掌房,住了24家人,从此便定居于此,生生不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彝族居民和谐相处、相亲相帮,形成了淳朴友善的民风和世世代代与土掌房难以割舍的情…[详细]
许村景区
  许村古名溪源、任公村。历史悠久,南朝梁时,时任新安太守任氏即在此流连忘返,垂钓之余,更设许村十二景以寄:武岳凌云、文峰贯日、林嶂环青、黄山蕴秀、西溪渔唱、箬岭樵歌、平畈朝耕、幽窗夜读、任公钓台、淮阳忠庙、沙堤晚翠、古寺晨钟。这是最早对于许村山水风光的记载。许氏为古歙县巨族。唐以前,颜、任、杨、蒋诸姓先后移居该地。许姓先世祖知稠公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至今已逾四十代。宋王安石还曾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由唐至宋,人文著盛,乡0进士以上共十八人。明、清更加发达,豪杰辈出。南宋以后,徽商崛起。“往来淮楚间,起家累巨万。”由于许村地处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交通要道,接着地利之便迅速繁荣起来。雄厚的经…[详细]
范和古村
  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范和古称“饭箩冈”,相传地理地貌酷似饭箩而得名,亦有取“富饶之地”之意。早在明洪武元年,朝廷已在范和设置巡检司,派驻官员进行管理。枕山面海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范和这个富甲一方的村落。范和村所处位置,是个自古丰饶的地方,状似饭箩的风水布局,枕山面海的地理优势,造就了登山可樵,出洋能渔,垦地农耕,拦潮晒盐,富甲一方的村落,也因此吸引了从福建莆田、泉州一带辗转迁徙而来的各姓氏人口,另一部分则从粤东兴梅山区一带迁入落户于此,安居乐业。民丰物阜,海陆便捷促进商贸兴旺、古港千帆竞发的盛况,造就了当代范和人敢为人先的致富风貌。回顾范和村的历史,更有当时朝廷的内外管巡检司、协标右营守备…[详细]
陆巷古村
  位于苏州后山太湖边的陆巷是目前江南建筑群体中质量最高、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陆巷古村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的故里,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其门人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王鏊母亲姓陆,其村因此得名。该古村位于山坞之中,背靠莫厘峰,面向太湖,东有寒谷山、西有箭壶,今称巩俐岛,同太湖西山遥遥相望、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内保存的明清古建筑有三十多幢,面积达上万平方米。村民依山而居,村中筑有六条直通湖畔的巷弄。走进长长的巷子,幽幽的长弄,仿佛走进悠悠的历史长廊。顺着王鍳故居往后山走是满山遍野的桔林,这里就是《桔子红了》的拍摄地。古村建筑顺应地形,随高就低,交错穿插,极具历…[详细]
段岩村传统民居
  段岩村传统民居位于三门峡市陕州区观音堂镇段岩村。年代为清。段岩村传统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段岩村位于观音堂街北,全村370户1300口人,大都姓段。相传祖上原来居住在十几里外柏树山村一个叫段家村的地方。清朝,段养全、段养廉兄弟俩从段家村翻越马头山到观音堂赶会时,看到这里蛇鸟争斗,觉得是个好地方,于是定居下来,形成了段家岩村,后来改名为“段岩村”,目前已经传至十七世。蛇争争斗的场景后来演变为“龙鹤之争”的传奇故事。如今,段岩村很多村民住在集体修建的观和苑社区和自己建的楼房,村中老房子也还不少,其中有十座建于清朝的老宅主体保存了下来。中道班有七座院子坐北朝南并肩站立,据说是家族几兄弟做生…[详细]
诺邓古村(诺邓古镇)
  诺邓古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城以北的深山里,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白族村寨,全国首批“中国景观村落”,云南十大旅游古镇之一。诺邓是一个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古村落,长期以煮盐为生,曾一度是封建社会滇西地区的经济重镇。诺邓有着悠久的历史,云南最早的史书《蛮书》中言“剑川有细诺邓井”,据考证细诺邓即今云龙县诺邓井,可知诺邓村见于史籍至少有1100多年历史,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代王朝。一千多年来,诺邓村名从未变更过,对于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来说,堪称地理史上的奇迹。诺邓的三四百户人家主要分布在村中的山洼和西北阳坡上。诺邓村至今家家户户都养马,从这些马匹身上,依稀可见从前马帮的影子。如今村子的“古宗坪”…[详细]
三舍古村
  三舍,古称上井。1060年,南唐工部尚书刘适之子刘君造任吉州推官。宋下江南时,刘适隐退,便到儿子官宦处寻访山水之胜,“经安福县南之上井,爱其秀丽,遂卜居于谷木塘之北”。刘适之孙刘璞,中南唐进士,“璞子愍、愍子员、员子知刚皆为宋上舍生,乡人荣之,称三舍”。“谷木塘”改为进士塘。三舍走小路去吉安府为90华里,这也正合刘适“退隐三舍”(一舍为30华里)的初衷。三舍村位于江西省安福县甘洛乡政府所在地石陂村东南11公里的山冲里。四山环抱,风景清幽。发源于老山、雷禾仚、高台岭的几条小山溪汇成东溪水由西向东从三舍田肥土沃的米窝垅穿过,注入大陂,进吉安县境。正如吉安名士撰文所述的“谷木塘,村居胜地也。雄关锁其…[详细]
东龙古村
  在客家人最早聚居发展的宁都、石城两县交界处,有一块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间盆地,盆地四周青山环抱,清溪环绕着一座千年古村——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唐代,这里叫东屯。客家先民从宁都东面去福建,东屯隘口是捷径。北宋乾德初年,在石城半迳定居的李翊俊来东龙打猎,看中了这块青山福地,举家迁至此地定居。因其“东南有一脉群山,蜿蜒起伏,形如卧龙”,改名东龙。倚山傍水巧布局历史上的东龙富甲一方,以“千年古村、百座祠堂、百口池塘、百间大屋”而名动江西,有江南第一宗祠村的美誉。日前,记者登上东龙岭城墙上的古寨堡,东龙全景尽收眼底。村中,星罗棋布的祠堂、民宅、庙宇、古塔、石桥、寨堡等古建筑,依东龙岭和南桥岭两条山势而建…[详细]
文石村
  吉安市吉州区樟山镇东北方向约4公里(距城区20公里)处有一被竹丛、藤蔓包围的江边古村——文石,它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古村,依山傍水,犹如深居闺中的“小家碧玉”。该村历史悠久,文风鼎盛,建筑别具一格,山水赏心悦目。是唐朝名将李晟(西平郡王)的后裔聚居地,村中皆姓李,至今仍保留着纪念李晟的标志性建筑“西平第”,虽历经沧桑,仍屹然挺立。文石,又名“横石”。整个村庄象一块横着的大石块,伸进赣江之中;而一条河犹如玉带绕村庄而过,宛如一幅图画。进村的各条道路两旁,长满了小叶竹丛、藤蔓,就像经过园艺师装扮的通幽花径,整个古村俨然藏在竹丛中,于是便有了“竹丛里的江边古村——文石”这一美誉。该村值得称道的景观、文物…[详细]
上街古村
  上街村座落在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洋门乡北端,属罗霄山脉延伸段。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四境丘陵环抱、中部多见平畴、形似盆地。村北靠金溪山,西依金莲山,东傍前山,三面环山,形成天然屏障,整个村庄依山傍水绿树成荫。发源于陈山山脉的陈山河宛如玉带从村庄的西南面婉蜒而过。村后三条山谷间溪水汇聚成常年不竭的三条江,分别为雷源江、吉源江、海源江。在三条江旁村民开垦三块共计3000余亩良田,分别是雷源垅、吉源垅、海源垅形成了上街古村的主要生产区。唐贞观元年(627年)梁氏先祖彦俊由湖南长沙来此开基,至今有近1400年历史。五代时刘谦由泰和韭洲迁徙至此,拓荒创业、发展壮大,现整个村落成为以刘姓聚居为主的传统村落。…[详细]
白沙古村
  白沙村旧称碧岸村,它依山傍水,从空中俯瞰全貌好似一只硕大的螃蟹。村后小山树林覆盖,盛夏草木盛开,芬芳四溢,候鸟啧啧成韵,令人心旷神怡。村前是开阔的田野和塭港,深秋绿稼盈亩,青蟹满池,渔舍临岸,水鸭盘空。远处“乌坎港”曲水荡流,潮起潮落,鱼鸥逐浪。自然环境相当优越。白沙村(包括龙珠、德安二个自然村),现有人口9300多人。全是沈姓,操“福佬”方言。白沙村自南宋孝宗帝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至今已达八百余载。据长辈口耳相传以及现有的田地、宅地、坟墓等的地名综合考证,白沙村曾有“许、洪、邱、李、林、郑、白、沙、黄、林、陈、杨”诸姓氏聚居,后外姓逐渐他迁,才形成今天的白沙沈。白沙村一至三世祖(宋坟…[详细]
功武村古建筑群
  功武村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华镇功武村,为清代建筑。建筑群包括五宅、古码头、正街、廖氏宗祠等。现存古民居房屋上千间,院落10余座,其中五宅第和廖氏宗祠的梁架、木雕、灰塑水磨青砖墙体及正街店铺的曲尺柜台,都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2002年7月17日被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正街街道路面青砖铺地,左右店铺的建筑格局。由于村外置码头(货运码头、客运码头),正街便是一个生意兴隆的商埠。现存的店铺中,有一间名曰“畅记”的店铺,仍保存旧时的木板店门、曲尺柜台和近店门而砌的“铺踏头”。在“畅记”杂货店中,有两张黄蜡石板凳,石块光滑,好像打过蜡似的。用手摸摸木凳上的黄蜡石,手感到凉爽。据…[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