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博爱观音寺
  时代:元地址:博爱县东南15公里金城乡白马沟村白马沟观音寺,始创年代不详。据康熙五十七年《重修观音寺佛像记》载“覃怀河邑迄东三十余里白马沟镇古有观音寺,不知创自何时,仅存至正年重修迄我朝”。白马沟观音寺现存建筑依中轴线而建,左右对称布局,现存古建筑依次有阎王殿、中佛殿、大佛殿和配殿,另外还有北魏大石佛像一尊,明清碑碣石刻十余件。中佛殿,面阔三间(11.00米),进深三间(8.70米),单檐悬山顶木构建筑,屋顶覆以灰布筒板瓦。檐下斗栱为一斗二升交卷云式蚂蚱头,明间平身科两攒,次间各一攒,柱头置三间通长的平板枋,柱头上未置斗栱,直接承托七架梁头。前檐角柱有明显的柱生起和柱侧脚。殿内置三架梁、五架梁…[详细]
成汤庙大殿
  时代:元地址:河南省博爱县城东北3公里柏山乡上屯村成汤庙始建于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原有山门、拜殿、大殿、照壁、东西厢房等,现中轴线上尚存拜殿和大殿等主体建筑。成汤庙大殿,座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悬山顶前出廊式建筑,灰色筒板瓦覆顶。整体建筑手法粗犷简洁,体现了早期建筑的特点。大殿平面前后各设四根檐柱,覆盆式柱础。台基平面随殿身作长方形,东西长11.2米,南北宽8.1米,上铺方砖。檐下铺作布局疏朗,明次间各施补间铺作一朵,为四铺作单下昂计心造,昂嘴扁平底宽为高的二倍。梁架为草栿,栿、枋用自然材。屋架结构为四椽栿用两柱,檐柱有明显的柱侧脚和柱生起,脊柱顶用丁华抹颏栱和叉手承托…[详细]
樊哙庙大殿
  时代:元地址:博爱县城南三公里清化镇北朱营村樊哙庙大殿座北向南,元代不厦两头造建筑。其面阔三间(8.70米),进深三间(8.60米)。整座建筑座落在1米的高台上,粗犷简洁。建筑前置月台,六级台阶。大殿置前廊,前檐柱为小八角石柱,柱头砍杀,有柱侧脚和柱生起,莲花覆盆柱础,柱上雕花卉图案。檐下置四铺作单下昂内转五铺作异形栱。大殿前檐当心间补间铺作两朵,次间各一朵,后檐当心间补间铺作一朵,次间无补间铺作。补间铺作栌斗为瓜楞斗,壁内依次为泥道栱、泥道慢栱、柱头枋和正心榑。材宽8厘米,昂嘴扁瘦,厚3厘米,呈琴面状。昂后尾带翘,上置交互斗和卷云栱,耍头后尾带翘和挑斡直至老檐檩下单栱铺作,挑斡下刻成卷云状。…[详细]
坡街关王庙大殿
  坡街关王庙大殿位于禹州市西部文殊镇坡街村。坡街村元代名坡下保,明代属玲珑都,清属义让里六甲。关王庙明清两代曾重修,现仅存大殿和殿前月台。…[详细]
禹州天宁万寿寺
  天宁万寿寺大殿:位于禹州市城内古钧台街西段路北,历史上在它的周围存在有众多的庙宇建筑,东侧有禹王庙、钧台、汤王庙(已毁)、节烈祠(已毁),西侧有十三帮会馆,北面有怀帮会馆,是城区北隅的古建筑群之一。2019年10月7日,禹州天宁万寿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详细]
河南府文庙
  河南府文庙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东南隅,文明街小学内,是为祭祀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而修建的。河南府文庙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嘉靖六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称为“文庙”,相对“武庙”(关帝庙、岳飞庙)而言。文庙建筑布局严谨,由南向北做台阶式上升、沿中轴线向两边展开。布局规整,层次分明。为传统的宫殿式建筑。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正南为琉璃陶朔彩龙壁,向北依次是棂星门、辟雍、水池、石桥、戟门、大成殿、后殿,属我国传统宫殿式建筑。现存建筑二十余间,有戟门、大成殿、后殿。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式顶,砖木结构;后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歇山式顶,…[详细]
新郑轩辕庙
  轩辕庙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千户寨乡始祖山(具茨山)主峰顶上,创建年代不详,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刊本《新郑县志》卷十一祀祠志载:“轩辕庙,旧志在县西大隗山巅。”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刊本《新郑县志》卷三祠庙记载:“轩辕庙在县西大隗山巅。”清顺治已亥《1695年》刊本《新郑县志》载:“轩辕庙在县西大隗山巅。”该庙歇山式建筑,坐西向东,创建年代无考。台基、墙身和屋顶均为石材构成。面阔三间7.35米、进深三间4.80米,高约5米,建筑面积40平方米。单檐歇山。殿顶为灰板瓦,疑为近代覆加。正脊平直,正脊两端和戗脊下端均以兽首作结。正脊中央雕有“吉”字图形。庙墙正面背面四组…[详细]
洛阳祖师庙
  祖师庙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大街。祖师庙原来范围很大,庙内殿宇楼阁比比皆是,有戏楼、大门、照壁,还有前后殿,大殿内供奉着祖师铜像。这些建筑为清代雍正元年(1723年)河南知府刘天爵修建,乾隆八年(1743年)高兴业又进行了维修。祖师庙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真武大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原名玄武大帝,清代因避圣祖玄烨讳,改为真武大帝。民间传说和画像涉及真武大帝时,都把他幻化为超自然的神——龟形,或者是龟、蛇的合体。现存大殿五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建筑破坏较重。据建筑风格及建国初期尚存弘治年间(1488~1500年)的重修碑记判断,这座大殿应是明初建筑。祖师庙大殿南向,面阔五间,琉璃瓦覆顶,为单…[详细]
洛阳安国寺
  洛阳安国寺类别:古建筑时代:明地址:老城区敦志街南公布时间:2000/9/1公布批次:第三批…[详细]
负图寺大殿
  负图寺大殿始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书序》中说:“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治,由是文籍生焉。”伏羲氏依据龙马负出的河图,画成了先天八卦。“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孔颖达《十三经注疏》)。相传“河图”由30个黑圆圈和25个白圆圈共55个圆圈组成。其中黑者为阴,白者为阳。奇数为天数,偶数为地数,“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河图”中的这些数字来源,学者认为是先民在摸索四时流转规律并制定初步历法过程中产生的。孟津负图寺中古代碑碣“伏羲圣像”下镌刻有龙马负图象,旁有署名孔安国的题记《龙马记》,其末句为:“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详细]
林州崇善寺
  林州崇善寺位于林州市河顺镇北一里处的上庄村,唐永昌(689年)年间建,经宋、元、明、清历代多次重修。原建筑规模宏伟,现遗喇嘛教式石塔一座,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州崇善寺塔位于林州市东北15公里上庄村崇善寺旧址。寺建于唐,今已无存。塔建于明成化年间。为覆钵喇嘛石塔,高16.8米。下为石砌双层束腰须弥座,雕仰覆莲、卷草花卉、托塔力士等图案。塔身南面壁门,内有塔心室,室内须弥座雕刻三世佛。室内东壁侧立有清顺治六年(1649年)《重修浮图石佛碑记》载“崇善寺古刹也,殿左浮图七级,创自大明成化间,中间有石佛三尊,年代久远”。塔身之上为两层须弥座,再上为十三…[详细]
双龙寺摩崖造像及双石塔
  双龙寺坐落于万宝山中心腹地。大殿前台阶左置一赑屃伸颈弓背负一石碑。碑文曰:林县邑北五十里柳泉一里北,有古刹双龙禅寺……不知建自何代……屋舍残废,僧徒廖落……有伽蓝、山神两祠,东西僧舍两座,南殿三楹……十亩土地,后人不得变卖。碑尾注明时间为,明崇祯八年。寺院中另一处碑文显示,嘉靖四十年间,曾有“善人”重修双龙寺。可推断寺院最晚建于明朝。在西厢房墙上镶一石碑,虽年代更久,但对“双龙”一词只字未提,碑上题为“创建黑水山神庙记”的文字讲述两个“智勇双全、德才兼备”的“招抚使”大破数万贼众的故事,成碑时间为“大金兴定三载”。奇特的是,这方石碑下缘正中刻有一个十余厘米见方的图章,内容莫辨。看来“黑水山神庙…[详细]
河顺桥
  河顺桥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这座石桥已历经五百余年的风雨剥蚀,地震灾后和车马行人的负重考验,至今保存完好。为勾通林州至安阳交通起了巨大作用。特别是桥券以三层叠砌九孔的砌筑法在河南省仅此一处。位于河顺镇东1公里处。…[详细]
汤阴汤河桥
  汤河桥又名广济桥,位于县城东北汤河之上,汤河桥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重修。这里曾为明清时期的驿路,是沟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之一。汤河桥建成至今虽历经500余年的风雨沧桑,但是由于结构合理,石质优良,又经之后的多次维修,至今保存较好。汤河桥南北长约40米,宽7.9米,白石质地,为五孔石拱桥。汤河桥于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老爷顶真武庙
  天下第一铁顶即老爷顶,位于河南省辉县市回龙村境内,现属于回龙天界山景区。海拔1570米,号称“太行第一峰”。老爷顶上的真武庙,原名为“玄武庙”。“玄武”是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里的一种,是道教所信奉的神灵。宋朝年间,真武皇帝感到“玄武”之神的玄字与太上老君的封号“玄元皇帝”中的“玄”字相冲突,犯了忌讳,便将“玄武”改作“真武”。此后,玄武庙一律称作真武庙。该庙始建年代久远,明代又重新修缮。真武庙建筑艺术别具一格,有庙无梁,青石到顶,庙顶所用铁瓦,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所罕见,故称“天下第一铁顶”。历经千年风雨,仍完好如初。2000年9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将其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卫辉望京楼
  望京楼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古城东北隅,为明潞简王(朱翊镠)思母所建。万历十九年(1591年)冬动工,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秋竣工。“望京楼”历代都有修建,尤其繁盛于宋代。它的修建是古人表达忠节的一种方式,体现出他们对君臣关系的重视。“望京”还与国运兴衰、民族存亡紧相关连,“望京”现象也反映了古人对贬谪的惧怕,对京职的留恋,对中原文化的眷恋和对落后地区的畏惧与鄙视。望京楼高达33米,宽30米,进深19米,平面呈长方形,坐北向南,砖石结构。共分两层,外壁用青石砌筑,内壁用白石镶筑,外壁中间有白石腰檐。第一层东、西、北三面共有四窗,为券顶,青石窗棂残迹尚存。在东、西南角各辟一石券门,青石门框,由…[详细]
睢县吕祖庙
  吕祖庙,位于睢县南门内文化路东街路北,为睢州八景之一。始建于明天启二年,距今已有378年历史。其建筑布局颇具匠心,整个建筑外观象一艘战船,且四周环水。山上建筑有山门,大殿,望月台,吕仙洞等。山下有大石坊,石碑,石马等石像生。…[详细]
禹州文庙大成殿
  文庙大成殿:原是文庙的主体建筑物,该殿位于老城区中心位置,它南临广场,东为南北大街,文庙大成殿的前方原有东西两庑,在前为戟门、棂星门、泮池、牌坊、影壁、崇圣门等,是一组规模广大,气势恢弘的古建筑群。…[详细]
襄城古城墙
  襄城古城墙是襄城县古城游览区的重要人文景观,最早建于春秋,成规模于汉代,魏、晋、唐、宋年间,屡加修建;明清历经修葺,最后形成计垛口1944个,长5公里,高7米,宽5米,宏伟壮观的城墙。现存古城墙全长2297米,高6.5米,宽5米。是河南省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2013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00多年前,襄城县为郑国封地,名氾。东周的第六位天子周襄王,在姬郑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因避其弟叔带之难出走,来到郑国,居于氾。各国诸侯得知后,都前来朝拜,因此,氾就慢慢繁华起来。春秋时期,襄城是楚国的边疆。楚国在周襄王避难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城,襄王曾在此避难,故名其城为“…[详细]
浚县古城墙及文治阁
  浚县古城墙及文治阁浚县城西的卫河岸边,有一段建于明代的古城墙,它历经600多年风雨依然保存下来,见证了浚县这些年的沧桑巨变。如今卫河沿岸的古城墙两边,随处可见的是砖石瓦砾,这是浚县启动古城墙保护开发工作后,对城墙两边的违章建筑和与古城墙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建筑进行了拆除。“浚县古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清两代,古城墙多次重修扩建,日趋完整。”陪同记者采访的浚县文物旅游局局长裴顺昌向记者讲述了古城墙的历史。裴顺昌说,古城墙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遭到严重破坏,原城门、城楼及大部分城池也于新中国成立后逐渐拆除,现仅存沿卫河的一段古城墙、姑山南侧古城墙遗迹和浚县县城中心的文治阁。沿卫河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