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第三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旅游

第三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胥江祖庙
  胥江祖庙位于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中心城区内,始建于1208年,内有北帝庙、观音庙、文昌庙、华山寺,集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悦城龙母庙,佛山祖庙并列为广东省最有影响的三大古庙。胥江祖庙古朴神灵,并有“太婆山”、“仙人脚印”等美丽传说,蜚声海外,信众香客川流不息,香烟缭绕不断。 景点位置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详细]
龙川下塔
  下塔位于田心镇塔峰村,宋代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又名“仙塔”。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创建,明万历乙已(1605年)重修。至今已有885年历史。塔身铭文砖有“宣和二年庚子”字样,下塔为平面四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25米。塔外观黄灰色。花岗岩条石垫基,以上皆用砖砌。首层边长4.4米,西面辟一门可入塔腔,其余三面为假门。二层以上空心无梯,四面皆作假门。塔身外壁不设平座,不设斗栱,仅以棱角牙子砖与线砖相间叠涩出檐,各层收分较大,呈锥形向上。此塔在粤东古塔中为唯一平面四角宋代砖墙。1989年,广东省政府将下塔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饶平镇风塔
  镇风塔在饶平县拓林镇东北l千米的风吹岭西麓。困拓林地处海滨,屡遭风潮之害,昔人于岭高面海,常年风声飒飒的风口处建塔,取镇风镇水之意,故名。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二月建,塔高22米,基围16米,七层八面,塔身各层用石板铺盖,游人可在塔内沿螺旋形石阶登上各层,塔廊还装有石栏杆,每层开设圆窗和拱门,可供游人步出塔廊览观山胜。1985年省文管会拨款维修。1989年6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番禺莲花塔
  明番禺莲花塔原名文昌塔,位于广州市番禺莲花山。据清乾隆年间《番禺县志》载:“明时有南海庞端业生员郭等冒认税山,招商开采,伤地脉,人文罹厄,万历四十年(1612年)邑举人李惟风、刘如性、林彦枢、崔知性、梁瑛告官封禁,复建浮屠其上,今呼石砺塔”。因塔雄据珠江口,外来船舶以此为航标。塔平面呈八角形,青砖砌筑,为壁内折上楼阁式塔,外观九级,内分11层,高48米,每层平座和腰檐均用菱角牙砖叠涩挑出。柱梁、额枋均涂朱红色。首层外边长3.6米,内边长1.24米,西北方向设门。每层有收分,高宽递减,壁内砖砌宽0.73米的步级螺旋而上,每层开有门通风采光。原塔每层楼板为杉木。1981年旅居澳门同胞何添、何贤昆…[详细]
琶洲塔
  从广州乘新洲线公共汽车过了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不久,一座巍峨耸立于小山坡上的古塔便呈现在跟前。这就是广州著名的古羊城八景之一——“琶洲砥柱”的所在地了,古塔便是琶洲塔。琶洲原是珠江河中的一个洲渚,四面环水,因形似琵琶而得名。这里是从珠江口进入广州的孔道,过去曾称为“会城水口”。洲上有二山连缀,每当海潮涨落的时候,它在珠江的入口处“吞吐潮汐”,确实是山川葱秀、风景宜人的游乐之所。其中一山,岩石坚硬,石平顶坦,恰好是建塔的天然基础。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南海绅士王学增、杨瑞云等人迷信风水,倡议建塔以发科举人才。就在此山顶建了这座九层的砖木塔,传说洲上“常有海鳌浮出,光如白日”,故名曰“海鳌塔”…[详细]
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
  五仙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现寺观建于明洪武七年(133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庙。该观属道教寺庙,寺坐向南,门上大匾上有清人书写的“五仙古观”四个大字。五仙观依山而建,现存有头门、后殿、东斋与西斋。五仙观为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木构架保存完好,玲珑新巧。后殿东侧裸露的一块红砂岩,上有巨大的脚印凹穴,古人一向认为这是“仙人拇迹”,重点保护下来。明清两代,这里分别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五仙观在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址亦经历多次变迁。据有关史籍记载:北宋时广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寺观迁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称奉真观;南宋末年又…[详细]
广州镇海楼(广州博物馆)
  这座绛红色的建筑就是镇海楼,它是广州文化史迹引人注目的一颗明珠,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因其楼高五层而称其为“五层楼”。此楼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楼”,后又题名为“镇海楼”,有雄镇海疆之意。1956年改为广州博物馆。关于镇海楼的兴建,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后。一天,他和铁冠道人同游南京钟山,游兴正浓之时,铁冠忽然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广东海面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朱元璋听后,游兴顿失,急忙派人到广东查询,发现广州的越秀山上现王者之气…[详细]
增城万寿寺
  增城万寿寺位于广州市增城市荔城镇凤凰山南麓。佛殿始建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和道光二年(1822年)均有重修。随着岁月变迁,万寿寺原有的布局、建筑被毁,仅存大殿。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11.8米,歇山顶,十三架梁前后双步四柱,角柱有升起,柱头施普柏枋,枋上施三跳斗栱承托檩子;步梁、三架梁、五架梁和七架梁均为月梁,斗栱、雀替做法简练。檐柱、金柱为梭形柱,方形花岗岩石柱础。原明间、次间所设隔扇已毁,次间现开漏窗。歇山顶,正脊为灰塑龙船脊。1991年维修时铺了黄色琉璃瓦,重塑了灰塑卷草纹饰,…[详细]
德庆三元塔
  肇庆三元塔位于德庆县城东南面的白沙山上,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塔呈八角形,高九层,厚三米,塔身砖砌。八尊石雕的托塔力士分布在塔脚八个方位,神态威严。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塔的几何线条都十分匀称。塔的内部结构严密,外部批荡十分讲究。肇庆三元塔以“永新不旧”的特色闻名于世,传说批荡塔身时,工匠按照“永新不旧”的严格要求,选用的材料不是一般的土砂灰浆,而是名贵的朱砂灰浆,先后用了九百九十九斤九两朱砂,因此外观历久仍新,光彩照人。整个建筑,技法与艺术水平较高,有独特风格。据传说,塔身全部用银朱灰涂抹,有“只新不旧”之说,至今尚鲜艳如昔。著名书法家秦萼生为该塔亲笔题联:“蘸笔豪书光日月,凭栏高…[详细]
龙山宫
  明 德庆 龙山宫 位于德庆县官圩镇社咀山上。现存“龙山宫圣妃铁钟”,记载该宫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月吉日立”,属龙母行宫。历史上,每年农历五月龙母诞期间,当地有“舞旱龙”、“祀龙母”、“赶龙船圩”的习惯,活动完后,将道具放置龙山宫耳房保存。宋代,康州境内的龙母行宫达300多所。龙山宫坐东向西,依山而建,占地面积441.5平方米,前后两进中间有天井及两廊,左右两侧分设耳房。前进宽9.01米、深5.17米,面宽、进深各三开间,硬山顶。正脊灰批,中部平直,两端饰夔纹;垂脊上端饰鳌鱼吻,下端置夔纹。后进面宽、进深开间数与前进同,但深为7.63米,正脊、垂脊均饰夔纹,脊端呈卷草状。前后进山墙…[详细]
长乐学宫
  明五华长乐学宫位于五华县华城十字街。由长乐(今五华)知县黄瑜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正德年间重修,清同治六年(1867年)水灾后重建。原建筑规模宏伟,有棂星门、照墙、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崇圣殿、尊经阁、东庑、西庑等,是嘉应州(今梅州市)最大学府之一。建国后几经改建,仍存建筑有泮池、东庑、西庑、大成殿等。总占地面积5460平方米,建筑面积2024平方米。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青砖砌筑墙体,面阔五间24.4米,进深六间20米,高10米,建筑面积488平方米。殿顶盖黄色和孔雀蓝琉璃瓦,正脊置陶塑双龙戏珠脊饰,殿内金柱为八角石柱,高峻异于常制,柱础为八瓣须弥座式。殿身梁架穿斗与抬梁混合…[详细]
新会学宫(新会博物馆)
  明、清新会新会学宫位于新会市会城北门马山下。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元末毁于兵,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其后续有修葺。20世纪50年代重修时学宫内部分建筑曾有改变。现存建筑物自南往北依次有: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东庑和西庑、大成殿、尊经阁等。大成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殿顶脊饰清咸丰年间佛山石湾吴奇玉店烧造的“双龙抢珠”彩釉陶塑脊。殿身柱网为身内双槽,副阶周匝。建于石砌须弥座台基之上。前有月台,围以石雕望柱栏板。大殿下檐斗栱,外施七铺作单抄双插昂重栱计心造,里转七铺作重栱计心造。明间补间铺作两朵,次间、梢间各一朵。上檐则以穿插梁承托撩檐枋挑檐,梁下施…[详细]
灵龟塔
  灵龟塔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高明区城东1.4公里的龟峰山上。濒临西江,又称龟峰塔。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1984年重修。塔为7层平面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高32.3米,底层直径7.2米,内径2.4米,各层原用木板作楼梯供登临,重修时改为砖砌结构。各层檐口饰琉璃瓦。第一层原来供有两个佛像,现已散失。当年倡建灵龟塔的明代进士区大伦写下《龟峰塔铭》道:峨峨龟峰,拔乎中川,塔势涌出,作柱于天,较形象地描述了山、塔、江相依的形胜。神龟驱邪之功,一直被世人传颂。到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当地阮涌村的明朝进士区大相带头发起捐资兴建,一为悼念神龟之功;二为西江的航标。因塔建在龟峰山上,…[详细]
梅州元魁塔
  元魁塔,俗称松口塔,位于距梅县松口镇8公里的梅江下游铜盘村境内,为明末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二何倡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于崇祯二年(1629年),历时10年才竣工。其缘起据传是因二何中解元后曾先后四次上京会试皆受挫,觉得松口之梅溪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欲建塔以补“风水”之不足。建塔之地选择在松口河去水转弯之处。该塔属楼阁式,呈八角形,有7层,高40余米。塔的最顶端嵌有底径约1米半,重达万余斤的铁铸宝葫芦,至今无人说得清它是如何被置于塔顶之上的。塔底层以方块花岗石作基垫,其余各层则全为青砖砌筑。地址:位于距梅县松口镇8公里的梅江下游铜盘村境内类型:古迹古塔游玩时间: 建议3小时…[详细]
兴宁学宫
  兴宁学宫坐落于兴宁城兴民中学内,建于明成化年间,一直是当地的最高学府。清末废科举后,学宫改建成兴民小学,著名爱国志士丘逢甲任首任校长,后兴宁县立中学也设于此。1925年,-率领黄埔军校学生东征时,曾在学宫内设指挥部。学宫至今保留清同治年间重修的多处古建筑,如大成殿、尊经阁、东西庑、泮池、棂星门等,占地600平方米的大成殿,殿内“万世师表”匾额为康熙手书。1962年,学宫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宁学宫古称文庙,民国后改称孔庙。自建至今已七百多年。(又有一记载:兴民学宫建成比现在的明时所建兴宁古城还早,战乱被毁,明时后再重建,八、九十年代在建先贤楼时,在前面开基时有发现前代的青砖铺地,而且是比较…[详细]
丝纶世美牌坊
  明 大埔 丝纶世美牌坊 位于大埔县茶阳镇大埔中学校门口。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为当时江西按察副使饶相和任中书舍人饶与龄父子进士建。十二柱三间三楼石牌坊,高12.5米、宽4.65米,底有4条横石条作基座,座上立5.3米高的4条正柱,8条附柱。正楼飞檐高翘,有石雕斗栱、屋盖,下雕双龙腾云匾,双面阴刻“恩荣”两字。两旁镶嵌有人物石雕匾6块;枋额正反面分别阴刻“父子进士”、“丝纶世美”;最底层的一条石浮雕,正面双龙戏珠,背面双龙衔花,两端均装饰双龙图案。两次间石枋镌刻有浮雕,右侧双狮滚球、左侧花鸟动物;镶麒麟石雕匾。牌坊结构严谨,造型美观,雕刻工艺精湛,是粤东古建筑石雕艺术珍品。1989年…[详细]
猎屿铳城
  明南澳猎屿铳城位于南澳县深澳镇北猎屿。明天启三年(1623年)南澳副总兵黎国炳建。该城由上座、下座和嘹望台三部分组成。用贝灰沙土夯成。上座在猎屿中部山腰,原高1丈2尺,长围18丈2尺,有5个铳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改建为方形炮台。城体长54.5米、宽17米、城垣厚1.7米、最高处5.5米,筑5个铳门,营房18间,置大将军炮15门,大神飞炮8门,有兵员60名。铳城下座位于上座之西百余米的近海台地,原高8尺,围16丈,有10个铳门,改建成园炮台,外径17米、高2.5米,置大炮12门。城垣上筑有雉堞。嘹望台在上铳城之西偏南的山顶,相距约80米。原高3丈、围6丈,外环以墙,墙高8尺,长12丈…[详细]
贵生书院
  贵生书院与门前古道位于徐闻县宾朴古城内圣殿塘东。坐北向南,是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汤显祖谪任徐闻典史添注时,见“其地人轻生,不知礼义”,故与知县熊敏捐资创建。取名“贵生”,意在宣扬“君子学道则爱人”,“天下之生皆贵重”的人文观。书院建成后,屡经修茸。现构为清道光元年(1821年)至道光三年重建。占地面积3030平方米,院落式布局,中轴线上依次为前厅、中堂、亭阁、后厅。前厅为硬山顶,面宽13.5米、进深7米,门额灰塑“贵生书院”四字。东西学斋各6间,分别名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后厅为塾师授徒场所。1985年,重修前厅,重建学斋、亭阁、后厅…[详细]
潮阳文光塔
  文光塔是一座古塔,位于潮阳市的棉城镇中心。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是古邑潮阳的标志。它是广东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塔之一,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汕头市潮阳的文光塔是古邑潮阳的标志。它的前身称千佛塔,始建于唐咸淳二年,后崩塌。重建于明崇祯,修于清嘉庆,解放后又有几次修缮。它是广东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塔之一,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塔可望棉城全景。文光塔是一座古塔,位于潮阳市的棉城镇中心。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后崩塌;宋咸淳二年(1266),道人赵汝篪主持重建时,置千佛于塔内,称千佛塔,后废。明崇帧八年(1635),知县漆嘉祉主持复建,邑人吴仕训将塔更名为文光塔,并立有精刻石…[详细]
揭阳城隍庙
  揭阳城隍庙位于揭阳东门城隍街,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修。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揭阳城隍庙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潮汕地方传统工艺特色。主体建筑为木、石承载结构,力学结构科学严谨。大殿四壁仅仅起着防护作用。建筑结构防震性能很高,历经明代以来几十次地震,巍然不动,成了今人研究古代建筑的标本。内有三山门、拜亭、大殿、养生池、石拱桥、夫人厅等。城隍庙顶为悬山顶,七架梁与金柱之间用三升斗拱架,大殿四壁只起防护作用,不承受屋顶压力,结构独特,历经地震,虽墙壁崩塌而梁架安然。其栋梁雕刻刀路明快,雄浑遒劲,兼有明代建筑风格和地方传统艺术特色,是揭阳市古建筑物历史遗存的精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