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安徽省 > 安庆市 > 潜山市旅游

潜山市文物古迹介绍

江家畈老屋
  江家畈老屋位于天柱山镇风景村江畈组,始建于明代后期,清代重修、改建。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这座古建筑风水的基本格局。盖灰色小瓦,青砖勾白缝。建筑平面坐北朝南。大门凹进半个房屋的空间,采用四柱三步架,两边的山柱各两根。轴线上布置三厅二井一照壁,面阔20米,进深30米,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一进深度较二、三进稍短,二进为明堂,高大宽敞,并采用五架梁抬梁与穿斗式混合结构。明堂前设一滴水面照壁,硬山顶,檐下有墨画,于门楣上端雕刻“竹苞松茂”四字。后厅用木格子门窗。明堂与后厅有两块木挂件,分别是清光绪四年(1878年)匾额,曰:“璜锡渭流”、和民国22年(1933年)匾额,曰:“节孝可风”。该建筑最大的特色是把居住与祭祀等功能融为一体。2005年6月,该建筑被潜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石牛古洞摩崖石刻
  石牛古洞,位于天柱山脚下,现存历代达官名宦、文人墨客的诗文石刻三百多处,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石牛古洞,位于天柱山脚下,现存历代达官名宦、文人墨客的诗文石刻三百多处,黄庭坚定不移曾在此筑室读书,大画家李公麟画有其坐石牛像,宋仁宗皇佑中,王安石游其处有诗刻,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三祖寺西涧,有大石如牛眠,周围环崖如洞,幽泉潺潺,故名石牛古洞。“石牛古洞”、“山谷流泉”均为潜阳十景,石牛古洞的诗文题刻,有的字大如斗,有的字小如盅;有的镌凿于百尺峭壁之上,有的雕刻于幽邃洞岩之中。从体裁上看,诗、歌、赋、铭,文体齐备;字形上分楷、行、隶、篆、草书俱全。刻石方法阴阳兼有,方圆相济。从石刻年代上看,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现代,每个朝代都有,少则2方,多则109方,没有断代。……[详细]
23、胭脂井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胭脂井
  胭脂井位于梅城镇彰法山居委会王湾组内,建筑座落在潜山县城东3公里处的乔公故址上。《安庆府志》、《天柱山志》、《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均有对胭脂井的故事描写。在东汉末年,乔玄公的二女大乔与小乔,分别被东吴将领孙策、周瑜看中并娶为妾室。因二乔常到井傍梳妆打扮,……胭脂粉落入井中,使井水变成了粉红色,故后人将此井称曰为“胭脂井”。该井于1993年发掘修复,现建在一座方形的台基上,为一口石质竖向圆形筒井,四周用铁杆勾围。井壁纯为石质、厚2.4米;井口直径约0.7米,井圈深0.4米,占地面积约16平方米。井内水枯,有许多杂物。鉴于胭脂井被许多历史典籍记载,以及历代文人墨客为之借古抒怀的历史事实,潜山县人民政府于1986年10月将其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聂花屋照壁、杨花屋
  2005年高速公路“六潜线”穿过梅城镇万岭村内一古民居群时,其中,聂花屋、汪屋堂屋与杨花屋堂屋需要拆迁另行安置。2006年至200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施工队将聂花屋1座照壁(二进门楼),杨花屋2间厅堂合二为一,重建在县博物馆“皖光苑”西侧的新址上。现将重建的两个单体组合,设计为二井三进,三架梁穿斗与抬梁混用式,中厅前廊卷棚,建筑平面坐北朝南;其面阔7.55米,进深19.5米,占地面积约147平方米。聂花屋二进门楼于1992年1月4日被潜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外观为一脊二坡,灰砖乌瓦。内檐装饰在一进正门设照壁,砌“须弥座”,檐下施斗拱,门楣上端浮雕“麒麟”图案,阳刻“芝兰玉树”四字;后厅安装“花格子”门窗。……[详细]
天柱林氏祠堂
  位于水吼镇天柱村胜利组的林氏祠堂,始建于民国1924年,公元2005年至2007年由“十德堂”与“九牧堂”两支林氏后裔合资重新修葺。林氏祠堂内的檐口、梁架、栏杆、柱础、龙井等构件,其木雕、石雕工艺精湛,构思精巧,深受明清时期古建筑文化之影响,生动地反映出了成熟的徽派建筑的雕刻艺术。祠堂一进设有亭阁式全木结构的戏楼,并在两侧置副台与厢楼;二进为“九牧堂”厅堂,为祭祀、祈福活动场所。在一进与二进之间配一口天井。西边耳房有3扇“哥特式”窗户,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此-议事时改建的。整个建筑设计为二进,轴线取南偏西5度;通面阔25.6米,通进深21米,占地面积达540平方米。在硬山墙面砌四列二级马头墙,穿斗式木构架,白墙灰瓦。……[详细]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镇风景村境内,现存唐(公元618年-907年)至民国(公元1912年-1949年)历代石刻400余方,以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石刻最多。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虎头崖石刻”、“刘源题字石刻”三大石刻群组成。现存唐至民国时期的摩崖石刻300余方。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的石面题刻手法,分浅雕(凸起)和沉雕(凹线)两种;题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天文地理等方面;文体多样,有诗词、歌赋、纪事、题名等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刻体量之大,题幅之多,品味之高,书体之全,堪称“历代诗书艺术石刻博物馆”。为历来达官显贵、文人雅士踏迹寻幽之地。李白、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王安石等名人均来此题诗留字,可谓弥足珍贵。石刻密布崖壁盘石及溪谷河床。题刻作者达数百余人,可查考者不下百人,唐代李……[详细]
天柱山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天柱山镇茶庄村上冲组,座落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南大门处,原称马祖庵,源于唐代高僧马祖道一名。庵基始建于明万历25年(1597年),由桐城进士吴应宾、怀宁户都郎阮自华二人捐资营造。万历27年(1599年),上命中使御赐藏经,诏改马祖庵为佛光寺,寺名沿用至今。明末至清代咸丰年间,佛光寺屡遭兵燹,后重建数次。20世纪90年代寺殿建设开始走上规模化、正规化。现有建筑依山势呈梯状布局。中轴线取东西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轴线以东建有回廊及寮房。山门建成三滳水牌坊式,天王殿、大雄宝殿一律使用琉璃歇山顶,整个殿宇占地面积达1000平方米。重建后的佛光寺已成为天柱山南大门一处新的景点。……[详细]
白云崖石刻
  白云崖又称虎头崖,坐落在天柱山镇茶庄村林庄组。白云崖石刻利用天然石壁以刻文记事,或造像为主。运用单线阴刻、减地平刻、浅浮刻及沉刻等技法,创造出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艺术品。字体包括篆、隶、楷等,书法严谨浑厚,疏密适宜。石刻内容广泛,涉及到宋、元、明、清等文人墨客及释子信士的题刻多达六处,其中以明代著名文学家李元阳的题刻占多。如“铁笛龛”,以及清乾隆年间张期愈题刻“超然物表”等。在白云崖半腰间原有鲁道人人庵,现已废,但留有石窟,窟壁上镶有坐佛像三尊,佛像高70厘米,其面容现已剥落难辩。 白云崖石刻与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被视为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2001年这两处石刻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昆仑寨寨址
  昆仑寨寨址位于黄柏镇与槎水镇交界处的一座昆仑山上。东起黄柏大桥,西至马鞍寨,南视槎水镇油坊村,北问黄柏昆仑村。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昆仑山脉为东西走向。主峰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断块山。峰谷之间呈“V”字型。形成了险要的山川地貌。山寨大门被建在开阔的东侧。这样可翠俯瞰山下全貌。这不但很符合视线-原理,而且更加突出了军事上的技术要素,同时又反映出了古代石匠们的聪明智慧。寨门寨墙用长方形细面麻石条做建筑材料,石门高约2米,宽1.5米,门内壁凿有门播关石孔,增强了防御功能。现存石墙残长约500余米。昆仑寨由明宗室朱统琦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抗清结寨时所建,同年被清将梁大用攻克。……[详细]
潜山太平塔
  时代:宋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据旧志记载:“太平塔始建于晋咸和间(326-334年),寺前有太平塔,塔前有真武殿,殿后有玉皇阁、石华表。”太平塔位于潜山县博物馆院内以东,塔东、西、南三面毗邻县城繁华商贾区,塔北分布着馆内各展区。据《潜山县志》记载:该塔始建于晋代咸和年间(326-334年),为舒州太平慧勤佛鉴禅师的道场,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舍利塔。塔周围原有的真武殿、玉皇阁、寺及石华表等佛教建筑今已全毁,现存的砖塔仅由基台、塔身、密檐和塔刹几部分组成,立于砖砌的基座之上。建筑平面呈八边形、0式,底层边长约38米,塔体通高至顶尖约35米。整座砖塔仿木构造,飞檐凌空,风铎欲翅,追求“万尖飞动”的视觉效果。太平塔曾经历过兵残、地震、风灾的数次考验。尽管塔身略向东南方向倾斜,但由于设计精密,结构牢固,及时维护,至今仍巍然屹立,这充分体现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水准。塔身内部为空筒式结构,每室有阶梯,可……[详细]
31、刘源墓
刘源墓
  刘源墓,又称大王坟,位于天柱山主峰景区百花崖旁。墓地坐西朝东,北倚天柱峰丛,南视龙潭河,占地面积约50平方米。该墓毁坏严重,原墓地呈圆形,并砌墓圹,于封土堆前立一通墓碑,碑高约70厘米,宽约60厘米,碑文楷书阴刻,文曰:“皇清光绪七年三月五日谷旦大王墓弟子储汉涛陈锦荣陈月松同立”。现该碑未存。原碑后封土残高约1米,现为平土地。 刘源为抗击北朝军马,于大宋咸淳元年(1265年)在天柱山西关寨措厝山寨,“保聚生民十万余众”。刘源战死后,乡民为报其恩德,伐黄檀木作假躯体,配葬于百花崖旁。明宣宗追谥刘源为“护地大王”。……[详细]
黄鹤塘古生物化石出土点
  黄鹤水库由于地陷原因,在多块乳状低山丘陵间形成。这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生态资源丰富,是鹤群最好的栖息地。因此,这座小型水库被称为“黄鹤水库”。古生物化石出土点就位于黄鹤水库的西南侧,分布区域包括周边的三一、东红、和平、旭光等村,约37000平方米,以三一村何院组最为密集,露出表土的古新世中晚期化石多数为爬行类、哺乳类的脊椎动物化石,而龟鳖类就有10余种。这些标准化石为我们研究人类进化提供了翔实资料。1986年10月潜山县人民政府将黄鹤塘古生物化石出土点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洪庄老屋
  洪庄老屋位于源潭镇三妙居委会洪庄组,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建筑平面以明五暗七状布局,座西朝东,青砖勾白缝,齐檐封火墙,面阔20.5米,通进深40.7米,占地面积约835平方米。前至后进呈梯式增高,在二进处设置照壁。照壁左右隔墙与中厅连成一体。看面墙磨砖,顶部斗拱疏朗。洪庄老屋原建筑规模宏大,因年久失修,大部分房屋倒毁,现仅存中轴线上的三厅二井一照壁。整个建筑风格深受徽派建筑影响。该建筑中厅面积最大,顶部卷棚五架梁采用台梁式结构,厅内立6根大圆柱,柱础为鼓形与方形,饰花卉纹。……[详细]
潜山胡氏宗祠
  位于源潭镇三河村红星组的胡氏宗祠,属“陶正堂”这支郡望上的遗产,始建于清代中期,晚期扩建,分前后三进布局,通面阔约32.3米,进深9.9米,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现存厅堂3间,建筑平面坐西朝东,大门前造作木栅门,穿斗式五架梁,两侧廊房已毁,其它构件保存状况较差。胡氏宗祠在一进天井处砌硬山顶、“倒山座”式照壁,并在门楣上端从右向左浮雕“居仁由义”、二进照壁浮雕“霞蔚云蒸”等吉祥文字;四壁墨绘“生化”图案;中进前廊卷棚,梁坊上饰彩绘,金柱上凸雕“倒扒狮”撑拱,内檐部分装饰颇具特色。……[详细]
天宁寨遗址
  天宁寨遗址位于潜山县梅城镇潜阳路441号。地貌特征表现为湖旁1-3级台地,中部隆起,形成椭圆形土岗,高出地面20米左右,分布面积达6000平方米。东濒雪湖,南抵梅城镇龙井居委会所属胡同,北依潜阳路街道。土岗东南侧的土壤发生层简单,表现为弱分异剖面。1982年至1984年省考古所在遗址南侧进行了两次发掘,揭露面积达265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12座,其中,属三人合葬墓一座;从地表上采集的标本有玉璜、石斧、罐形陶鼎等,根据这些器物特征分析,天宁寨遗址属薛家岗遗址文化谱系。……[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