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旅游

莆田市文物古迹介绍

中共上宫支部旧址
  中共上宫支部旧址位于福建省仙游县游洋镇兴山村。民国16年(1927年)4月中旬,中共莆田特区委书记陈国柱(廖华),在兴太上宫馨山书院建立仙游县第一个党支部——中共上宫支部。该书院系清代建筑物,土木结构,位于馨山山顶。1989年11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游洋镇的兴山村有一座古香古色的书院——馨山书院。馨山书院始建于明初,是为了纪念南宋文天祥和岳飞而建。历史悠久,是兴化地区兴学的摇篮,它是莆田市北部山区创办最早的一所书院,也是莆田市四大书院之一。它又是闽中著名的革命的圣地。馨山书院屡经劫难数次遭到破坏,经后人数次重修现仍处于兴角山下,并保有良好面貌。当地政府、党委对其实施各种重点保护,并被命为爱国教育基地。中共仙游县第-支部于1927年4月在馨山书院内成立“中共上宫支部”。1990年被仙游县人民政府授予“近代革命文物保护单位①”。2006年被仙游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详细]
龙华双塔
  时代:宋清地址: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相传隋朝游僧叶惟胜云游四方,见龙华地界之宝幢山烟花茫茫,景色秀丽,就在山下结茅为庐,修禅悟道。因德行高尚感动七佛现形下听。为广泛弘扬佛法,叶惟胜奉命奠基建寺。经过六十载营造,建了佛殿、戒坛、法堂、金刚殿、天王殿、护界祠、藏经阁、伽蓝殿、山门等九座殿堂。因有“双龙献花”之奇,遂定名为龙华寺,龙华之名也由此而来。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邑人郭勇为母祈寿,于母古稀,八秩大寿而两次在龙华寺前捐资兴建石塔两座,以表孝母之心,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竣工。此双塔称龙华双塔。气势雄伟壮观,构造巧夺天工,在古建筑史上可称奇绝。东塔和西塔都是仿木楼阁式建筑。经丈量西塔底层八面,每面宽3.7米,塔身正东西外径为8.8米,正南北同,求得塔身占地面积为64.5平方米,地下基础,至少有塔基的三倍以上。龙华双塔因场地平坦坚实,地质均匀,基础深而坚硬,宽大又牢固。施……[详细]
43、巩溪宫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巩溪宫
  巩溪宫巩溪宫位于涵江区新县镇广宫村洛阳山麓,创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由进士黄彻发起兴建,历代均有重修。正殿保留宋代典型梭形瓜楞柱、盆唇覆盆莲花柱础、抱鼓石等主要构件,梁架结构与福州华林寺基本相同。这些石构件,雕工古朴,线条流畅,尤其梭形瓜楞柱直径较大,莲花柱础具有早期工艺特点,四角线刻出柿蒂纹,古意盎然,是不可多见的文物艺术珍品。1997年被列为莆田县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又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巩溪宫坐西朝东,由前殿、天井、正殿组成,面阔5间,南北宽18米,进深3间,东西长26.5米,建筑面积477平方米。宫庙建筑为抬梁式,单檐歇山顶。门前有双阙,殿前砖埕宽18米,深9米,占地面积162平方米,铺黛色薄方砖,砖边长20厘米,砖面刻有骏马、仙鹤、扇子等图案,为古建筑之罕见。不管是建筑风格,或者是保留的文物,巩溪宫都是福建省为数不多的保持宋元风格、并保留大量宋元原构件的宫庙之……[详细]
莆田南少林寺遗址
  南少林寺遗址位于福建省莆田县西天尾镇九莲山林山村,距市区约17公里。九莲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于南朝陈永定元年(557年),至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风,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武术活动的中心。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莆田县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1986年至1988年,原莆田县在文物普查中,发现了这座湮灭了几百年的寺院遗址,经过认真发掘,发现了5个刻有“僧兵”、“诸罗汉浴煎茶散”等文字的北宋石槽。史载,只有少林寺才能冠之以“僧兵”二字。1986年,莆田市在西天尾镇北部层峦叠嶂中的九莲山麓发现一处古建筑遗址,以及五口建造于北宋年间的大型花岗岩石槽残碑、石柱等,……[详细]
莆田囊山寺
  座落于江口镇石庭以西囊山。唐代中和元年(881年)创建,名延福院。唐光启二年(886年),闽王王审知把其改名为“慈寿寺”,俗称囊山寺。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禅堂、藏经阁和钟鼓楼等。明宣德八年(1433年)增建斋房300间。嘉靖年间,寺被倭寇焚毁。现有建筑物为清康熙、雍正、光绪与民国年间陆续所建。囊山寺曾为古驿道宿站,当年朱熹赴同安上任时,曾住在寺内。囊山海拔639米,多为裸露的花岗岩,因山峰形如古人坐褥上的“隐囊”而得名。峰顶山峦重叠,累列如莲瓣,故有“古囊山列山献”之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山上岩石奇形怪状,其中有一巨石,形如海里的鲎,故称为“鲎石”,能随气候变化而改变其颜色,天晴时色白,将雨时变灰,山下数十里处皆可见,被人视为天然“晴雨表”。还有个天元岩,上面堂宇高敞,倚栏眺望,可见兴化湾烟波浩渺,海天一色,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俨如千帆竞发,辟波斩浪,十分壮观。福建莆田市……[详细]
仙游文庙
  时代;清仙游文庙位于仙游县鲤城街道办城内社区师范路1号。文庙规模宏大,明代正殿祀孔子,殿左右的两庑祀先贤。殿之后明伦堂,堂之东西是日新、时习两所为师儒讲道之处。原来堂前左右廊,绘画林放至秦冉洎冕服等图。明代于两廊后建书斋十间。仙游文庙自迁建今址后,几经兴废,历有重修。现庙总占地8000平方米,存清乾隆年间重建的戟门、丹墀、拜台、大成殿和两边廊庑,近年又依旧制复建绰楔门、大埕、泮池、集贤堂、明伦堂等建筑,恢复了昔日文庙的原貌。主体建筑大成殿,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结构,为招梁与穿斗混合结构的殿堂建筑。屋脊上饰以灰雕双龙,脊屏则施以彩绘游鳞飞凤等。殿内当心间顶部是呈穹窿状的施重拱的藻井,饰以花纹、雕刻,精致华美。左右次间顶部和前廊顶部作平棋天花,亦赋彩华丽。整座殿的梁架、斗拱、驼峰、雀替均用木雕金漆或彩绘装饰,色彩富丽典雅,形象生动逼真。如屋瓴屏绘刻的游麟飞凤,气韵颇为生动。建……[详细]
47、古谯楼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谯楼
  古谯楼位于荔城区镇海街道办事处文献居委会步行街中间。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创建,原为子城城门楼,宋绍兴六年(1136)焚于火,知军刘登重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6)焚于倭乱,隆庆五年(1571)武师卿重建,并匾“壶兰雄镇”。清康熙九年(1670)知府慕大颜重修,三十一年(1692)焚于火。康熙三十六年(1697)知府卞永嘉重建,并楼门洞上画坎卦之象以制火。嘉庆年间(1796~1820)知府马夔陛重修并书门额。现存建筑为三层台楼,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坐北向南,高16米。石构基台长50米,宽25米。台的东、西两端原有向南凸出的“伸手”3~4米,今存1.5米。城台门洞前后8.8米,上面架15根横梁。门洞两侧以条石层层叠涩出挑,顶部盖以5米长石梁。前后两门洞各宽5.4米,拱厚3.1米,拱高4米。城台上的二层木构楼阁,南宋以后城楼改为谯楼。楼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八架椽),穿斗式木构架,……[详细]
48、谷城宫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谷城宫
  谷城宫位于荔城区黄石镇水南村山兜自然村,亦称谷城祖庙。谷城古庙,创建于北宋,原址在谷城山(俗称青山)松、竹、梅三隐岩的梅隐岩。明嘉靖间毁于倭乱,明崇祯间由里人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奉敕巡抚广西等地方督理军务加正品服俸林贽捐金舍地鼎建于今址(荷岭)。该宫座东朝西,主建筑三进,南北外廊边为廊屋。中轴线依次为驻马亭、山门、正殿、后殿组成。驻马亭面宽三间,进深一间;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二间,驻马亭与山门面宽同,进深前后相连,抬梁、穿斗混合结构,两建筑为同一屋面,单檐歇山顶;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五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单檐歇山顶 ;后殿面宽五间,进深五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单檐悬山顶。中轴线主建筑群南北墙外设长廊紧接廊屋,原建筑南设观音堂,北设土地公厅,两厅内结构均为檩条直接安在夯土墙上,屋面宽及进深均同为单檐悬山顶。现存附属文物有明代石雕观音像一尊及多块明、清时期的碑刻,其中有较重要的清同治拾叁年立的《……[详细]
49、宁海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海桥
  时代:元地址:中国福建省莆田县黄石镇桥兜村这里溪海汇集,潮大流急,泥沙滚滚,因而建桥工程十分艰巨。从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至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三百多年间,六建六圯。现存的桥,是从清雍正十年(1732年)开始,耗费15年修建的。全长225.7米,宽5.8米,有船形石墩14座,高10米,两墩间的净跨径8.8:11.8米,比我国著名的五里桥和洛阳桥的跨度还大。桥面用75块长13米、宽、厚各1.2米的巨石条铺设而成,每块条石上都刻有捐施者的姓名和捐资数额。桥面两旁有石扶拦,望柱头雕刻着姿态不一,线条简练的石狮浮雕。桥的两端,原竖有高约3米的戴盔披甲、手执长剑的护桥将军石像四尊,现只存两尊,系明代雕造。从桥上观日出,万道金光直投桥下,犹如金龙逐波,仪态万千,蔚为奇观,故有“宁海初日”之誉。该桥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在桥上加铺了一层水泥桥面,秀屿港至涵江的公路从此通过,与福……[详细]
梅峰光孝寺
  梅峰光孝寺梅峰光孝寺,坐落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雷山左旁。昔时其地爽垲,遍植梅树,故名梅峰。隋唐之际,峰巅建有一座观音亭。宋初亭周匝地百余亩,系李家之祖业。志载元丰八年(1085),黄太安人感异梦而生制干李公子诚。黄氏为酬夙愿,乃尽舍亭周之地,将小亭扩建为寺。寺宇初具规模之时,峰右建有『望海亭』与『卧云轩』各一座,李公子时授读于轩。北宋崇宁二年(1103),徽宗御书赐匾『梅林佛国』;翌年,又奉敕赐额改名『崇宁禅寺』;政和元年(1111),敕改为『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1137),敕赐『报恩光孝寺』巨匾;越五年,去掉『报恩』二字,单名『光孝寺』。尔后大约八百多年来,一直沿称不易。方志记载,寺内旧有『神钟』一口,亦为绍兴乙亥年(1135)龟洋二圣僧驻锡寺中,令名匠蔡通铸成,声响能传数十里之遥。宋代梅寺,仰仗李公大力护持,朝廷多次赐额,名重一时,且寺宇屡经扩建,规模俨然大于前时,成为当年莆阳境内……[详细]
黄石文庙
  黄石文庙位于荔城区黄石镇黄石村中心小学内,唐朝为红泉宫,祀首创南洋水利的唐代福建观察使裴次元。宋代理学家、名儒林光朝于此讲学,称红泉书院,世称“红泉学派”。明代改为水南书院,后因倭乱被毁,清朝康熙年间重建。文庙坐北向南,按照孔庙规制建设,规模宏大。由大门、宿舍、泮水桥、两庑、大成殿组成。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建筑面积264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斗拱为平身科用二攒,使用插拱,斗底用假皿板。前檐廊下保存清初的浮雕盘龙石柱一对。殿前铺设石板丹墀,占地68平方米,丹墀前为泮池,池上架设二墩三孔石拱桥,占地108平方米,保存完整。池前原有照壁、正学门,现已毁。庙内尚存两块高1.7米,宽0.3米的下马石,刻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的文字石碑一通。以及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由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卢廷撰写的《水南鼎建文昌祠记》石碑。正殿左侧厢房的墙壁上嵌有明朱继祚书写的“古红泉”……[详细]
莆田三清殿
  元妙观,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重建,原称天庆观、玄妙观,清康熙时避讳改为现名。元妙观坐北朝南,现存山门和三清殿均为宋代所建,其旁还有清代建造的东岳殿、五帝庙、西岳殿、五显庙和文昌三代祠等。三清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顶,使用20根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柱头略有卷杀,柱础为覆盆莲花式。柱头铺作为七铺作双杪双下昂重栱偷心造,补间铺作前后檐各一朵。两柱间施阑额,不用普拍枋。当心间脊榑题记有“唐贞观敕建,在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明崇祯十三年岁次庚辰募缘修建”字样。三清殿东侧还有宋徽宗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碑》等碑刻。地址: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梅园东路391号开放时间:7:00-17:30……[详细]
大埔城战斗旧址
  大埔城战斗旧址位于莆田市仙游县园庄镇高峰村寨里自然村。1949年5月20日,国民党-武装进攻慈孝游击区。由于慈孝游击队只有30多人-,武器弹药少,势单力薄,遂派人赶往惠安联络,请求惠安县游击大队支援。当天,惠安游击队在中共惠安县工委书记朱汉鹰的率领下向慈孝行进,与慈孝游击队汇合,在义路前梧村稍事休整后,登上大埔城对面的半岭山,准备攻打国民党-武装驻地大埔城。当晚9时多,游击队埋伏在大埔城外密林里待命,11时行动开始,一时间,处于崇山峻岭中静谧的大埔城内外,阵阵-声与叫喊声连成一片,震天动地。在这突如其来的猛烈攻打下,国民党-武装匆忙应战,敌军见游击队攻势锐不可挡,只好边打边退,从西门撤出大埔城南逃而去。此役,游击队击毙敌军数名,缴获-10多支、-2支、手-2支,游击队员负伤4名。大埔城战斗的胜利大大震慑了敌人,鼓舞了斗志。大埔城战斗旧址为石墙围砌的圆形土城,面积2600平方米。1980年9……[详细]
莆田龟山古刹
  龟山古刹位于市区以西15公里外的华亭镇境内。因寺院建于形似龟背的山顶而得名。又因山顶上有片2里方圆的-洋,故又称“龟洋”。龟山峰峦重叠,岚雾浓重,清幽阴凉,自古就有“龟洋积雾”之称。该山盛产名茶。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名僧无了禅师来此开山,辟茶园18处。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题寺联云:“山半楼台天半寺,云中钟鼓月中僧”。相传明代这里所产的名茶“月中香”,曾被选为贡品。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又建寺院9座,僧徒多达千余人。到后梁贞明年间(915-920年),闽王王审知给寺院赐名“龟山福清禅院”。明代扩建为寺。现存建筑物乃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的,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地藏殿、禅房、方丈室等。寺西有无了禅师墓塔,石雕装饰精美、古雅,颇有艺术特色。今寺中斋房有许多石槽,最大的可储水万斤,刻有“元ネ右四年十一月”字样。 ……[详细]
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
  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位于荔城区拱辰街道东阳自然村,类别为古建筑。东阳明清民居建筑群为莆田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1.瑞庆祠: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2.5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0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2.5米;2.庆星祠:东至建筑外墙外延0.5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3米;3.德基祠: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西至与农技供销社、村民陈金堂同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8米至旗杆台,北至与村民陈金堂同墙外延1米;4.通礼祠: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5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1.5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8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2米;5.三房祠: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5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5米;6.御史第:东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西至建筑外墙外延1米,南至建筑外墙外延6米,北至建筑外墙外延1.5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