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浙江省 > 温州市旅游

温州市文物古迹介绍

乐清东塔
  时代:宋地址: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县北宋熙宁间(1068—1077)九牛山尖古塔被雷震圮,邑令葛逢以“青龙有声井邑兴”迁建于此。“时有僧曰梅塔主者,建塔九层,并建塔院,设钟鼓。”南宋淳熙间(1174-1189),县令赵彦晖、袁采续建。塔高约18米,系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须弥座。每层平座为平砖叠涩。八角倚柱,方形?柱,明间设?门,次间雕佛像,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斗栱四铺作。葫芦形塔顶,塔砖上舍钱题记多处。原塔院淳熙二年至五年(1175—1178),县令赵彦晖、袁采续行修建,五十年代拆毁。塔高约18米,砖结构,六面七级空心楼阁式。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檐有生起,翼角微翘,檐下用四铺作平斗拱。平座为平砖叠涩,挑出甚浅,不施斗拱,八角倚柱,方形式柱,明间壶门,次间雕佛像,塔砖上舍钱题记颇多。造型壮美,为“萧台八景”之一。东塔高耸海空,时见云烟缭绕,数十里外就可望见。元李孝光《东塔云烟》诗云:“海月四更多塔去……[详细]
沧河巷林宅
  林氏民居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仓桥社区沧河巷一百零四弄5号。坐北朝南。门台位于围墙中轴线偏东,为巴洛克风格,青石门楣,上罩半圆形大门罩,门台背部砖砌仿木构,上塑有精美雕刻,砖砌屋檐,勾头滴水。门台与围墙为石英砂抹面,围墙下为青石台基,壁柱下青石雕出花草纹,门台西侧墙上正对正屋明间为一砖砌照壁。门台以北为天井,门台与正屋地面抬升,高于天井与外部地面,天井东西两侧分列两座厢房,单间硬山顶,槅扇门雕刻精美。天井以北为正屋,面阔五间二层硬山顶,砖木混合建筑,带前船篷轩廊,木檐柱均包砖垛,外用石英砂浆,做成柱式。正屋中堂设十槅扇门,门后设楼梯通二楼,宝瓶式扶手,二层外廊设十字雕花式木栏杆。后院有砖木结构门台和几何图案的院墙花窗。林氏民居格局完整,建造精致,是我市近代较典型的民居建筑,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民国公布时间:2010年6月11日类别:近现代重……[详细]
夏承焘旧居
  夏承焘旧居位于登选坊66号,由门屋、正屋、厢房组成合院式建筑,整体坐北朝南。门屋面阔五开间,为一层硬山顶砖木混合结构,屋面铺小青瓦。门屋明间为过道。前院有两厢,东厢改变更多。西厢为三间一层硬山顶木构建筑。正屋为五间一层木构硬山顶建筑,层高高于门屋,带前廊,明间进深七柱十三檩,屋面铺小青瓦。后院有两厢,西厢为后建。东厢为民国样式厢房,三间二层带前廊,明间后带楼梯通二楼,二楼立面做有百页栏杆,栏杆上设格子窗。青瓦屋面,硬山顶。夏承焘旧居为二进合院式晚清木构建筑,为我国一代词学宗师少年时期生活居住处,具有较高的价值。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晚字瞿髯,别号梦栩生,室名月轮楼、天风阁。著名的词学家,是我国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有词学专著近30种,《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是词学巨著。于2000年被公布为温州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细]
育婴堂旧址
  温州育婴堂旧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广场路230号。坐北朝南。由门屋、正楼、两厢组成合院式建筑。门屋五间一层砖立面,木构结构。硬山顶,铺小青瓦。明间为门屋过道,外有砖门台,西式装饰风格。正楼七间两层,砖砌立面,内部砖墙,木柱结构。一层明间为过道,天花做成粉白条。后部由楼道通二层。屋顶为四脊顶。东西稍、尽间一、二楼均设前廊。砖做栏杆,棱形几何漏空。前厢原为走廊,现为一层砖房。廊壁立有多块石碑,现不可见。后两厢为砖墙内部木结构建筑。一、二层均设廊。屋顶为硬山顶,小青瓦铺面。现前天井东、西两侧院墙上尚嵌有青石碑刻二方。永嘉育婴堂创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有堂屋99间,同治年间添建;民国八年(1919)重建,隶属瓯海道,掌理温州地区育婴事务,十九年改隶永嘉救济院,易名“育婴所”。此宅为民国时期育婴堂旧址,具有重要意义。1991年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点。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详细]
雪溪胡氏大院
  雪溪胡宅坐落在三魁镇雪溪乡桥西村的胡宅,占地面积4254平方米,建于清代,整座建筑非常乡土,院内的建筑以松木为主要材料,不着油漆,尽显木质本色。雪溪四周的环境,就像它的名字一样美丽。雪溪胡宅的整座建筑非常乡土,院墙都是附近溪流里的卵石堆砌而成的,石块与石块之间的接缝很是紧密,不同颜色的卵石间隔着排列,有意无意的组成了一片美丽的图案出来,院内的建筑以松木为主要材料,不涂油漆,尽显出质朴自然的木质本色。用材讲究、工艺精细,兼具法式规范性与乡土灵活性,具有浙南、闽北建筑风格交融的鲜明特色。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间,包括胡氏大院、胡氏小宗祠、胡氏大宗祠、凤垅厝、外垟厝及胡氏书斋,构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主体建筑胡氏大院坐西朝东,二进院落布局,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第一进院落由门台、门屋、南北侧院组成。南北侧院布局对称,皆由门台、正屋、西厢房、门廊组成三合院式。第二……[详细]
山门革命烈士墓
  平阳山门是浙南游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西区的革命中心,被敌人称为“赤色中心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平西区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革命优秀儿女,据不完全统计,全区被抓被杀上千人,被拆烧民房1000多间,经省民政厅批准的烈士就有117名,是浙南在革命斗争中付出代价最大的地区之一。这批烈士用自己的鲜血谱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 山门革命烈士墓,位于平阳县山门镇凤岭山南麓,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南面,建于1957年。烈士墓坐北朝南,宽24米,进深30米,占地面积720平方米,四周筑有围墙。墓穴分2级,长方形,砌有砖石栏杆。墓地周围翠柏苍松,绿树成荫。墓前高竖1座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的纪念碑,上 书“为国牺牲,永垂不朽”8个大字。墓的左首是1936年6月11日红军挺进师在沙门镇百丘田战斗中牺牲的两位无名烈士墓;右首是生于1912年山门上岛庄陈志金烈士之墓,他于1941年11月在安徽歙县对日作战中……[详细]
127、陶公洞 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公洞
  陶公洞位于大若岩景区,在大若岩山脚下。洞高56米,宽76米,深79米,是浙南最大的石室。“洞内晦明,随云变幻,云归则暗,云散则明。”洞分上、下两层,下层建有三间观音阁,阁前有可纳数百人的讲经坛。洞外建九楹前殿、钟鼓楼、厢房及僧厨,洞内南侧一条56级石梯通向上层“天台”。天台后建有胡公殿,供奉胡公大帝座像,前面是文昌阁。胡公殿神龛右下一罐状“赤水井”,常年不涸不溢。洞内南侧岩壁上有二条形长洞,谓之流米洞和白鲞洞。夜间灯烛辉映,洞壁白石,或似游云,或若鳞片,昏明异形,远近殊色。洞口绝壁上山溜滴珠,洒入池中,如同“天女散花”。陶公洞靠山面水,洞前有巨石,高约20米,称“登仙石”。洞北侧200米处,可见三崖峙立如屏障,名“三狮同眠”。崖巅有“迎客松”。陶公洞附近还有六螺山、白云岭、龙头洞、朝天龟、赤水亭等景点。陶公洞被道家誉为“天下第十二福地”。三国时有道士王玄贞在此-;南朝梁武帝天监九年(510……[详细]
128、籀园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籀园
  籀园位于鹿城区九山湖滨胜昔桥畔,温州学界为纪念孙诒让而建,由籀公祠和籀园图书馆组成,1916年落成。1919年称温属图书馆。青田杜师预篆书旧温属六县联立籀园图书馆题额。大门上青石刻有南通张搴书籀园2字。籀公祠3间,坐西朝东,为五间歇山顶建筑,明间抬梁式梁架结构,次间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四面回廊,悬山顶木构建筑。图书馆面阔四间,系西式结构藏书楼,有曲槛临流的服膺轩和松柏拱护的厅榭等,藏书宏富,且多善本。服膺轩坐东朝西,为五间卷棚顶建筑,通面阔10.7米,通进深5.6米,四面回廊,东面走廊外侧为直棂式坐凳栏杆。孙诒让,号籀庼,曾任温处学务分处总理,兴办学校,成绩斐然。1912年,温州文教界人士发起购得曾氏依绿园旧址建籀公祠,1919年又在此创立旧温属六县联立籀园图书馆。1981年6月,籀园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级别: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年代:清、民国公……[详细]
浙南红军游击队成立遗址
  1932年3月,共产党员叶廷鹏等在麻步镇渔塘凤山头陈体昌家成立了浙南红军游击队,队长叶廷鹏,副队长黄先河、徐岩夏。浙南红军游击队的根据地在平阳北港的麻步、渔塘、朝阳山、凤林、包垟和钱库(今属苍南县)及瑞安公阳一带。在中共浙南委员会领导下,浙南红军游击队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在1935年至1936年期间,吴毓、陈铁军、陈急冲、黄耕夫、杨进、董启文、王泰然、傅狂波、张炽昌等先后从北京、南京等地来到浙南参加革命,使游击队得到迅速发展。1935年6月,陈铁君任队长。此后,游击队多次主动向国民党反动统治主动出击,取得辉煌战果。红军游击队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地打击敌人,为民除害,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志,也扩大了游击根据地,有力地支援了红军挺进师和闽浙边临时省委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斗争。 1937年3月,浙南红军游击队归属闽浙边临时省军区领导,编入红军挺进师。 浙南红军游击队成立遗址,位于平阳县麻……[详细]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驻大屯旧址
  1938年元旦过后第三天,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司令部移驻山门乡大屯村。省委机关办公地点设在大屯村东南面贫苦农民郑永盛的平房里。教导队随省委驻在大屯,负责保卫工作和培训军队干部。省委机关的油印室、收发报机组、缝纫组、军械组、红军食堂等分设在大屯村其他群众家里。当时,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住上了红军。2月底,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与龙跃、余龙贵从南昌出发,一路辗转,于3月5日抵达平阳山门,来到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驻地大屯村,并于当日在此召开闽浙边临时省委会议。刘英代表临时省委作了工作汇报,曾山在会上传达了中央和东南分局的指示。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驻大屯旧址,位于平阳县山门镇大屯村。大屯村在山门镇北侧半山腰,海拔400多米,东邻凤卧,西北与文成接壤,东西两侧是峡谷,南面有羊肠小道通向山门街。周围群山连绵,峡谷幽深,古树苍郁,山峻路险。旧址屋……[详细]
师儒侍养牌坊
  师儒侍养”牌坊“师儒侍养”牌坊位于平阳县坡南街,面南而立。郑思恭(1566-1646),字允之,号太和,明平阳坡南人,万历十四年岁贡,选授永康训导,捐俸添置教具,赈济贫困生员。后升蓝山教谕,因父应祥年迈,辞职回家侍父终身。浙江右布政使姚永济、温处兵备道米万钟特为建坊。在家二十余年,著有《易学金针》、《东昆先哲录》等忧世之作26种。清兵进入温州,思恭拒绝剃发,留书明志,不食而死,远近士大夫皆哭以诗,永嘉王志彪诗云:“谁为朝廷存冠履,广文先生一冷官!”,“孝子之门忠骨劲,肯教剃发乞余年!”“昆阳山里盛薇蕨,歌罢吞声洒碧血!”牌坊花岗岩制成,4柱3间楼式仿木结构。通面宽5.5米,高6.5米,每柱前后原有石抱鼓,后毁,柱头上置石刻狮子一尊。明间上下和次间阑额正背面装有龙、凤、狮、麒麟、人物等青石镂空雕饰板。明间阑额镂雕双龙戏珠,双龙腾空而起,目睛怒张,尖瓜锐利,尾梢刚劲,如在空中游动,堪称杰构。匾……[详细]
文成县革命烈士墓
  文成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是浙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革命时期,文成县青年赵刚、郑敬衡、周定、郑嘉义等人在北京、杭州等地接受马列主义教育,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文成(当时属瑞安县西区)是浙南农民-区域之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文成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278名烈士英勇牺牲,其中有一部分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浇铸了共和国的基石。 文成县革命烈士墓,位于文成县大峃镇珊门村。1954年春,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文成县人民政府在大峃镇珊门村官山上建造了革命烈士墓,1985年进行扩建。新建烈士墓园占地面积11854.8平方米,建筑面积1165平方米,有3座前墓和1座后墓,合计336穴,安眠着自土地革命战争以来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新建的纪念碑为三叶状,全部用流纹红花岗石砌筑,规模和气势比原先更为雄伟、肃穆。每年清明……[详细]
白柯湾战斗遗址
  白柯湾战斗,又称三条岗战斗,是红军挺进师在泰顺较著名的战斗之一。 1936年2月7日,粟裕、刘英率领红军挺进师第三纵队(四、五支队)和师直属队、重机枪班、警卫队等共200多人,从文成县珊溪镇经峰文乡、松垟乡灵家山村,进驻九峰乡白柯湾村修整。第三天午饭前,交通员报告:国民党浙保第十大队第三中队从九峰村下来,已到了前坪仔村。粟、刘毅然决定集合部队,在刘英作了简短的战前动员后,粟裕下达了战斗指示:警卫班留守白柯湾村,四支队埋伏在敌人来路左侧的岗坡上,五支队埋伏在水田对面的山岗上,居高临下,形成左右夹击之势,并以重机枪声为战斗信号。不多久,敌军果然步入红军的伏击圈。随着粟裕一声令下,重机枪哒哒哒地吼叫起来。敌前卫班很快被歼灭,后面的敌人乱作一团,漫无目标地乱放枪。经过近一小时战斗,敌兵开始放下武器,举手投降。此战共毙敌中队长以下27名,俘敌80名,缴获轻机枪1挺、长枪80多支。敌第十大队的另外两个……[详细]
林去病故居
  林去病(1905-1932),原名宝康,瑞安城区西门街人。1919年7月考入瑞安中学,1923年夏到温州大同女子小学任教。1925年初担任《温州大公报》副刊编辑,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温州独立支部主要成员。1926年先后到乐清、瑞安发展党组织,并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加入国民党组织。1927年2月担任中共瑞安特别支部书记,同时担任国民党瑞安县党部常务执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退出国民党组织,在农村坚持革命斗争。1928年2月担任中共瑞安临时县委书记。同年6月,参加永(嘉)、瑞(安)、平(阳)三县农-合武装大-,负责瑞安农民武装的组织领导工作。同年9月,中共浙南特别委员会在天台县成立时任委员会常委。1929年4月,调任中共宁波市委书记,不久被捕。1932年牺牲于杭州陆军监狱。 林去病故居,位于瑞安市玉海街道西门街四弄3号,建于清末。2004年经瑞安市旧城管理办公室……[详细]
东安硐桥
  东安硐桥,在浙江瑞安丰湖街。始建于宋,明初重建,清乾隆五年(1740)修葺,今保存完好。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拱券跨度19.21米,净跨4.53米,宽21.58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桥面建有丰湖亭和广济庙。亭面宽三问,进深一间;庙二进,正殿面阔五间,明问前建戏台,均为晚清木构建筑物。硐桥是瑞安市民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胜古迹,她不仅以其独有的建筑风格供人欣赏,而且以其多功能的休闲方式让人光顾,更是以其美丽而神秘的民间传说令人瞩目。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瑞安城内火灾连连,黎民百姓叫苦不迭,若遇东风,火烧得更旺,且难以平息。风水先生讲:“这是东门外的硐桥在作怪,清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时,阳光直照硐桥形成焦点,成为起火的源头,再加上东风吹过这圆形的硐桥,犹如天公使用火棍向灶里鼓风一般,火就会越烧越猛烈,要想灭火必须将硐桥堵塞。”于是老百姓想了个对策,在东门外宽阔的塘河中央,打桩挑土,建造一座拱瑞山,再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