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邵阳市旅游

邵阳市文物古迹介绍

邹门欧阳氏坊
  隆回县罗洪乡下罗洪村有座建造精美的古牌坊,这就是著名的舆地世家邹门欧阳氏节孝坊。紧靠牌坊有一清代驿亭。邹门欧阳氏坊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系楼阁式石牌坊,四柱三门,面阔9米,高9米。底座为四块条形基石,四根立柱,主体内外两侧各有圆雕石狮。正楼有匾,正背分别镌刻竖额“圣旨旌表”四字;横额“贝也赠修职郎县学生邹汉纪妻欧阳氏坊”楷书大字。青石雕刻四周为镂空浮雕的龙云。竖额与横额之间嵌有阴刻小楷“贝也赠八品孺人旌表节孝”碑文,记述欧阳氏节孝事略及碑坊修建年月等。坊顶端为鲤鱼高翘,檐口饰一斗三升斗拱,正顶上圆雕为葫芦宝瓶,宝瓶上有一淑女雕像,雕刻精美。邹门欧阳氏之邹汉纪(1795—1825),是舆地世家邹氏七子中邹文苏之长子,其舆地学造谐颇深,著作有《今古舆地学》、《蛮村志》等,可惜英年早逝。妻欧阳氏(1800—1847),名舜华,新化附贡生欧阳埙之女,一生为夫孤苦守节,孝敬父母,抚养子女成人。……[详细]
42、湖公祠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公祠
  湖公祠位于邵阳市隆回县西洋江镇湖桥村,位于县城西北角,距离县城大约40公里。建于清代咸丰年间,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座西北朝东南,为砖木结构四合院,前后三进,两侧为厢房。公祠为湖南地区典型的清代建筑,其脉络清晰,布局完整,保存完好,功能齐全,给我们留下了清代传统建筑实例,为我们研究我国南方清代时期建筑提供了重要事物资料和参考证据。湖公祠建筑特别是牌楼,据有较高的文物和历史艺术价值。大门牌楼为四柱三门,有五龙拱圣及山水、花卉、鸟兽等浮雕,镂刻精细,栩栩如生。正门阴刻对联:“拜礼歌诗犹是当年世胄;来雍止肃常怀入厝精诚。”右门联曰:“一派衣冠承典礼;千秋文物笃宗祊。”右门联曰:“一水渊源开镜鑑;诸峰罗列有儿孙。”第一进为戏楼,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明间筑戏台,台顶为内收八角交错叠涩式,屋顶重檐翘角,六角攒尖,宝瓶收刹。戏台前两柱础为青石雕造石狮,雄雌各一,昂首兀立。第二进为中堂,面阔五间,进深三……[详细]
43、孔圣庙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圣庙
  孔圣庙又名文庙,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民国三十四年增建魁星阁,系砖木结构四合院,庙北朝南,前后四进,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后殿,魁星阁,两侧为厢房,大成殿前有四柱三门石坊,题为“櫺星门”。1990年公布为邵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0年公布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孔圣庙位于县城儒林镇南侧,巫水北岸,处东径11°10′。北纬26°12′。距省会长沙市436公里。孔圣庙的东、西面是雪峰山余脉黔峰山和马鞍山。南与巫水河距100米。北面是城南路和印刷厂。座北朝南,北高南低,庙周围紧邻的是学校和居民区,整个建筑呈梯形状态修筑。孔圣庙由湖北郧阳总兵花翎提督龚继昌回原籍城步时,以宋代的普和寺为基地,从城北迁文庙扩建而成。扩建此庙时,曾参照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和苏州寒山寺的建筑风格,结合城步本地各民族建筑习俗进行修建。光绪十七年迁石碑坊“櫺星门”于大成殿前,民国三十四年将原文庙……[详细]
中龙院古民居
  中龙院古民居位于新宁县一渡水镇石楼村,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古民居由何儒达等兄弟修建,系“三渡水节孝坊”所旌表之人李赵钱之妻何氏的出生地,该建筑占地1710平方米,坐西南朝东北,为三进二天井、三重封火山墙围成的院落式布局。2011年被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居设计精巧俊秀,布局主次分明,呈左右对称之式,分为前院和后院,前院为主体建筑。其坐西南向东北,三进、二天井、三重封火山墙,飞檐起角,檐面施油彩。房屋两横两纵,结构巧妙精密,四屋相连,又互相通达。民居主人系秀才出身,精通书法、绘画。古民居木作雕刻古朴精致,石刻精湛非凡,绘画半工半意,书法端庄飘逸,是一渡水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古民居极其讲究因地就势,布局设计精巧,各种木雕、石雕、绘画、书法无不体现出古代文人雅士的审美追求和隐逸情怀,对研究湘西南地区低层文人的人格情趣提供了实物佐证。同时,该民居系三渡水节孝坊旌……[详细]
城步蓝氏宗祠
  蓝氏宗祠 时代为明至清。位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丹口镇太坪村。 宗祠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民国21年至23年(1932—1934)曾先后扩建。门联曰:“创立功成继续黔旺,重光伟绩绍恢汝南。”门面及外檐墙壁上饰有彩绘图案,进前厅为戏楼,中厅左侧竖有“国先茔”石碑,上厅中间为宫殿式神龛,上有飞檐楼阁及横匾两块,一曰:“数宁宗功”,一曰“灵爽贰凭”。占地面积1234平方米。 祠堂系三正两横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台基长方形,总面阔15.2米,总进深46米,建筑面积699.2平方米。此为祭祖、议事、宗法、读书、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建筑。此祠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牌坊、戏楼、山墙、飞檐翘角,具有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宗祠的石雕、木刻、泥塑、彩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木、石构件中有许多精雕细刻的神话故事一类的图案,如“八仙过海”、“观音坐莲台”、“凤凰展翅”、“孔雀开屏”、“燕子衔泥”、“麒麟飞天”、“……[详细]
正板村古建筑群
  正板村属绥宁县寨市苗族乡,总面积6.12平方公里。正板村国土总面积6.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1445亩(水田1087亩,旱地358亩),现辖10个村民小组,313户,1123人,其中移民261人,现有人口中80%为杨姓,苗族。2008年被县树立为文物保护单位“正板古民居”,2011年被省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版村古建筑群。正板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20余栋,石板古巷道6条,古井3口,消防水塘3口,明代古树5棵等。正板古民居按三横六纵排列,具有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民居均属木结构房屋,建筑与建筑之间有高大的封火墙阻隔,地面全是青石板巷道相连。正板古民居主体建筑由六座四合院和五座三合院组成,房屋共计300余间,建筑总面积达10580平方米。整个民居均为木房青瓦,古香古色,与石板巷道有机统一。整个建筑群背靠青山,前有溪水,左右两边均为稻田。村内有一条古驿……[详细]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指挥所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指挥所旧址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寨市古镇西河街,系绥宁老县城所在地,是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重要军事活动的纪念地,也是邓小平、张云逸当年指挥部旧址。1930年12月20日,时任红七军前委书记兼政委的邓小平与军长张云逸一起在此指挥了攻占绥宁县城的战斗。这是自百色起义以后,红七军连续征战扭转战局取得的第一场重大胜利,这一胜利的战略意义在于从军事上纠正了当时李立三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鼓舞了士气,保存了革命火种,壮大了革命力量。该旧址始建于宋代,系砖木结构的二层四合院,门联、浮雕精美、鳌头高耸,充分反映了湘西南苗、侗族地区的建筑特点。旧址周围至今仍保存有宋代的水井、明代的城墙、铁钟、风雨桥和石板街等。在指挥所旧址附近的山头上还完整地保留了一座红军哨堡、两条红军标语和四座红军战壕等遗迹遗物。2010年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旧……[详细]
武冈武穆宫
  武冈武穆宫座落在离武冈城33公里的司马冲镇长抄村汪家坪。“武穆”系岳飞谥号。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赵眘(shèn)为颂扬岳飞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按封建宗庙建制,立谥号为“武穆”。其后,各地相继修建“武穆宫”或“武穆祠”……武冈武穆宫扩建于公元1876年(光绪二年)。之前为公元1406年(明永乐四年)始建的一座兴隆庵,内藏岳飞、岳云父子和张宪的塑像。扩建后的武穆宫宫宇座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655米,仿古代宫殿式砖木结构。宫殿正面有三座门。中间的大门是方形条石拱门,左右两边的侧门是圆形拱门。大门上方写着“武穆宫”三个字,刚劲有力,光辉夺目。大门两边的石柱上刻的楹联是:“奉诏班师常使英雄襟泪满;现身说法为酬明德庙模(疑为“谟”字误写)新。”大门上方门框条石上刻有双龙抢宝图,其底面刻有太极图和云彩。左侧拱门上写着“尽忠”两字,右侧为“报国”。左右侧拱门两边的石柱上都有花纹图饰,屋檐下……[详细]
蔡锷公馆
  蔡锷公馆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山门镇回龙街,地处黄泥江北岸,秀云山西麓。原为“武安宫”,始建于清康熙21年(1682)。蔡锷青少年时代大都在洞口县山门镇度过。蔡锷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家。蔡锷公馆座东北朝西南,砖木结构,前后三进,各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第一进牌楼与戏楼合建一起,正面砖筑牌门,石灰抹面,叠氏檐口,饰工笔彩绘,大门石刻对联“修文演武又能手,护国倒袁一伟人”。门上方楷书浮塑“蔡锷公馆”四个大字。牌楼分上下二层,左边楼系当年蔡锷的卧室兼书房,底层系蔡锷父母的寝室,右边二间为当年蔡家蒸酒打豆腐的作坊。戏楼于1945年烧毁。原二进为礼堂,后修为木质结构走马廊二层楼房。第三进为神主堂,祀有蔡公塑像,屋面为单檐硬山,盖小青瓦。1997年被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蔡锷公馆管委会投入100多万元,对公馆内外进行了……[详细]
清溪古民居建筑群
  清溪古民居群位于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北角,距县城10公里。历史上,这里曾拥有过享誉一方的政治地位。城步杨家氏族名将众多,据不完全统计,自宋以来从这里走出去的将官就达五十多位。据《杨氏族谱》记载,清溪始祖为杨再思第六世孙杨应魁,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时由禀生,任职绥邑莲荷巡检司,后下籍清溪,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聚居村民1500来户,人口2150余人,苗族人口占80%,且多为杨姓,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约占20%。全村现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10余栋,完整的四合院落18座。该村总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清溪的古民居建筑多以单门独户四合院为主,一般为二进或三进,分庭院、前厅、堂屋,左右厢房,面阔三至五间不等。建筑结构以穿斗式木构架为主,部分建筑以抬梁式与穿斗式建筑相结合的建筑手法,院中心的建筑以悬山建筑为主,沿围墙砌筑的房屋均为硬山式,所有建筑除堂屋明间两个檐柱是……[详细]
51、荫家堂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荫家堂
  荫家堂是一座古老的建筑体住宅,它坐落在邵东县杨桥乡清水村。大院依山傍水,交通方便,在县城乘车约四十分钟直达。史料记载,荫家堂建于一八二三年(道光三年)七月十日,由大学生申承述兄弟五人,遵照父亲申佐熬奉政大夫的旨意主修。建筑占地八千零八十一平方米,共有住房一百零八间,杂屋三十六间,现保存完好。整个大院建筑为砖木结构,全部用青砖砌成的二层楼房,结构复杂而又严谨,布局形似棋盘。堂屋两侧各有四排住房和一排杂屋,两边对称,大小一致。院内四条走廊横贯,正堂内神龛完好,巨匾-“荫家堂”三个金色大字,四周嵌有镀金菩萨,大院内有三十个天井,一百三十八个大圆木柱,天井四周均以刻花石料砌成。院前有一块二千平方米的晒坪和一条石板路。屋顶、屋檐、青砖及石墩上均以龙、凤、牛、羊、马等雕刻装饰,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荫家堂原为主修者申承述四兄弟居住,现住有申姓村民等七十户,近三百人。凡到此地观赏,考察的人,都对荫家堂很感……[详细]
邵阳北塔
  在资水北岸,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高26米,七级八角,为砖石结构,铁顶。塔内宽敞,有砖砌旋梯、可登塔顶。北塔与东塔遥相对峙,又与砥柱矶上的亭外亭隔江而望,碧水古塔,别有情趣。邵阳北塔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北塔区江北乡北塔村。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万历十年(1582年)竣工。明万历年间南京礼部尚书邵阳人车大任所撰《北塔》载,修建北塔的原因,是因“宝庆府城之东北二里许,资江邵水二水汇流其间,一折而北,地势低矮空旷,以形家言,宜建塔镇之,以培风水而振人文”。北塔建成后,在塔的附近又建有北塔寺和无念阁,相传明代高僧镇江人大错和尚钱邦芑(音“起”)曾在此静养。因此,这里在明清时期又曾是一个佛教活动场所。该塔为楼阁式砖塔。青石构筑的塔基,平面呈方形,每边长6.25米,高1.92米。塔身八角,外观七层,通高37米。塔底层南面开半圆形券顶门,每层均有塔檐。一至三层塔檐饰砖雕如意斗拱。塔檐脊……[详细]
大园苗寨古建筑群
  大园苗寨古建筑群是个具有历史悠久且保存完整的建筑“博物馆”。自唐贞观二十一年(647),松外蛮之一酋长杨同外、杨剑松等受朝廷招抚封官赐地后,其后裔的一分支便开始在其领地皇家冲(原音注:黄瓜冲)一带安居乐业。此一说见于正史和部分地方志.而《杨氏族谱》则说是杨再思之孙杨光裕定居大园(大园有杨光裕墓).由于朝廷一些显贵对少数民族的歧视,徭税不堪重负,拒缴滋事屡起祸端.朝廷为保一方太平,每每派兵剿抚并施;于宋太平至宋熙宁年间(976–1077)在距皇家冲仅2里之地设置关峡砦,并筑城池。此后,皇家冲便更名“大园”。有鉴于大园是过往商贾游客的必经地,起着拱卫城堡,联通四方,进出要塞的歇息暂留地。因此,大园村寨的建设更是颇具规模,其发展速度与日俱增。现在大园村寨内较完整地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和构筑物,建造时代特征明显,石、砖、木制作工艺,带有典型的地域特色。碑记、匾额、遗迹、墓葬、古巷石道、民俗器具,节日……[详细]
匡互生墓
  匡互生墓 时间为现代。位于湖南省邵东县两市镇,此为著名教育思想家匡互生的墓葬。 墓围圆形,直径8.2米,以石灰岩建造。墓冢直径1.86米,高约1米。入口处竖立石碑,高2.23米,宽1.95米,周谷城题写的“匡互生先生、唐镜缘女士之墓”的文字为阴刻。碑阴有《匡互生先生生平》,由叶圣陶先生撰文、启功书写。下端镌刻有《建墓记》。 匡互生(1891—1933),别名日休,邵东人,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匡互生于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拯救国家、民族之命远,与周予同等创立工学会等革命团体,成为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并英勇地参与了火烧“赵家楼”(曹汝霖住宅)的活动。他曾参加了毛泽东等人创建的新民学会。民国14年(1925)在上海创办“立达校园”,开创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先例。 2002年5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编号38-38。……[详细]
55、定远桥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远桥
  定远桥位于湖南省绥宁县关峡镇,是绥宁县知县范成龙捐献自己的俸禄银子于康熙二十三年修建。桥长一十二丈六尺,宽二丈六尺,高五丈六尺。桥下河水清澈见底,水流湍急水声轰鸣是一曲高亢优美的乐章……桥面用青石铺面,青石已被磨得油亮发光,仿佛看到当年繁忙的景象……桥顶屋架木瓜、懔条缘皮、青瓦翘檐、瓦头洁白……桥依山而建,山腰薄雾环绕山峰没入云端……桥为清绥宁县知县范成龙捐银倡导,廪生李若樑督建,成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现为湖南省保护文物。长一十二丈六尺,宽二丈六尺,高五丈六尺。单孔,半圆拱,青石桥身,古朴威严。原建有廊亭,称范公亭。民国初年毁,2001年,绥宁县政府投资12万元重建,并刻碑石记之。亭为杉木架构,卯榫嵌合,不用一钉。圆石为础,巨木为柱,片板为栏,长方为座,可供憩息,可避风雨。三层飞檐,青瓦叠铺,白灰抹边,线条灵动。四面翘角,远观如飞鸟振翼,飘逸欲起,近观似新月弯刀,直指天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