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福建省 > 三明市旅游

三明市红色旅游景点

下谢村谢氏祠堂红军标语旧址
  下谢村谢氏祠堂红军标语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下谢村谢氏祠堂。1931年1月,闽西红12军101团进入清流西南的长校、里田一带开展工作,帮助地方建党、建政。期间,红军一部进驻下谢,宣传、发动群众,下谢乡苏维埃政权因之成立。此后,福建军区独立第7师等部亦曾在此有过一个时期的驻防。下谢是清流分田分地运动的模范乡,1975年该村还曾发现《下谢村贫农团分配土地榜》等文物。下谢谢氏祠堂留存的红军标语即为当时驻军所书,标语主要在外墙右侧和后侧、正面共5幅,正面为识字歌:“放开喉咙唱山歌,唱熟歌儿能识字,认识文字真正好,能读会写也会算,唱歌要唱识字歌,□□□(以下还有3句无法辨别)。”右侧2幅内容是“深入土地革命!”“庆祝分田胜利!”及“男女平等,自由结婚”落款为“红军420独立团(宣)”;后墙一幅为“红军七师独立团”所书写,内容是“消灭豪绅地主武装!”谢氏祠堂为两进式的土木结构单层瓦房,中为天井,两边各有……[详细]
红军东方军战地医院旧址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张氏祠堂位于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1934年1月初,红军东方军再次入闽作战。1月4日,红军东方军数万人从江西白水镇出发,经宁化的安远、泉上云集归化城,并分驻沙溪、龙湖、夏阳等地。为了配合红军东方军攻打沙县,宁清归军分区指挥机关从清流转驻归化城,并改组为归化警备区。1934年1月9日,红军东方军主力到达夏阳、御帘一带,并以御帘为依托和大后方,将指挥机关设在御帘村内张姓大祖屋,战地医院设在张姓祠堂“雍睦堂”内,指挥战斗和收治伤病员。1月25日,红军东方军攻克沙县后,司令员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返回明溪夏阳乡御帘村,指挥调度部队。300余御帘村民响应号召到沙县挑运战利品。2月18日,红军东方军奉命返回广昌一带。红军东方军战地医院旧址张氏祠堂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该建筑坐北朝南,由围墙、院子、天井、上厅、厢房组成。房屋通面阔15米,通进深21米。上厅面阔3间,天井2间,穿斗式木结构,中间……[详细]
工农红军西际物资转运站旧址
  工农红军西际物资转运站旧址位于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西际村,年代为1933年。简介:原为余氏祠堂,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清乾隆重修,坐北向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由前坪、前堂、天井、正堂、边厢、回廊和后轩组成,正堂面阔七间,进深七柱,明间抬梁、次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自1933年起,在福建军区独立第7团、第9团的带动下,中共三元区西际村支部和农会的党员干部群众从大田、永安、泉州等处零散购买食盐等物资,存在余氏祠堂内,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柳城村溪口渡口,沿西际—竹洲—楼源—忠山—星桥—明溪线路,转运到明溪、清流、宁化、瑞金等中央苏区,余氏祠堂逐渐成为红军西际物资采购站。为护送物资,西际还成立了赤卫队。2018年,工农红军西际物资转运站旧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堂前向外延伸21米,堂后向外延伸60米,……[详细]
嵩溪区苏维埃政府遗址
  嵩溪区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清流县嵩溪镇嵩溪村老街上红卫路站背巷71号。原为嵩溪余氏祖厝,堂名都慰第。1932年,在红军和中共福建省委工作团的帮助、支持下,清流革命斗争形势迅猛发展,苏维埃政权建设如火如荼。同年6月,嵩溪成立区苏维埃政府,政府机关设于余氏祖厝都慰第,王子生(1932.6—1933.1)、邹太花(1933.8—1934.11烈士)先后出任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区苏维埃政府下辖嵩溪、余坊、阳坊、青溪、青口、伍家坊、陈段、邱坊、林畲、麦园洞、曾坊、下石背、石下、孙坊等乡苏维埃政府,是清流苏维埃政权建设鼎盛时期的五个区苏维埃政权之一,也是当时辖域面积最广的区苏维埃政府。1934年11月24日,因国民党52师猖狂进攻,嵩溪区苏维埃组织力量全力抵抗后全体撤往清流城区,区苏维埃政权遂告消失。嵩溪区苏维埃政府遗址原有三进四厅,左右厢房,面积400多平方米。因多次遭受水灾,加之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现……[详细]
华枫区苏维埃政府遗址
  华枫区苏维埃政府遗址位于明溪县枫溪乡枫溪村。1932年3月,红3军团部分主力红军从均口经乌石段,分兵入驻夏坊、鳌坑等地。4月,在红军帮助下,华枫区(今枫溪乡)正式成立苏维埃政府,设在枫溪村张家祠,主席曾木水。区苏维埃政府辖枫溪、华山、小珩、官坊等乡苏维埃政府和区、乡赤卫队、贫农团等组织。4月15日上午,由夏坊新建的李德标和华枫乡小雅村的张代南为正副排长,夏坊、石珩(小珩)、枫溪、官坊的大刀会、保卫团组成的-队伍80余人围攻张家祠区苏维埃政府。驻守苏维埃政府的红军迅速组织反击,击溃匪军。1934年8月,随着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区苏维埃政府停止活动,人员或编入红军队伍,或加入地方武装进入艰苦游击战争。归化县华枫区苏维埃政府遗址原为枫溪乡枫溪村张家祠,坐南朝北,平面呈长方形,民国初建,2层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160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北向南依次为围墙、院子、天井、上厅组成,明间设神龛。后因校园建设……[详细]
石下红军烈士墓
  石下红军烈士墓位于宁化县湖村镇石下村(集镇所在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湖村境内建立了县、区、乡苏维埃政府和党群组织,常有红军部队驻防和行军作战途经湖村,设有多家红军医院和兵工厂,在建立和保卫新生红色政权、保护红军医院和兵工厂的对敌战斗中,许多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和苏区干部牺牲。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历史,发扬革命传统,湖村镇人民政府将多处掩埋的红军战士、游击队员和苏区干部牺牲烈士遗骸,重新集中掩埋在该址,于1999年4月建成红军烈士墓。烈士墓建成后,成为后人凭吊革命英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石下红军烈士墓为水泥底瓷砖面,坐北朝南,墓高约8米,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由墓前通道、前大坪、中墓台、两侧高台阶、墓体、墓碑、石栏杆等组成,平台四周有栏杆围筑,左右两边各有19级台阶。基座正面花岗岩刻横书中国工农红军在宁化活动简介,墓碑中间阴刻竖书“中国工农红军之墓”字样。整体建筑保存较好。……[详细]
武镇岭阻击战遗址
  武镇岭阻击战遗址位于建宁县城东面的濉溪镇器村村红星自然村后山一带,在雪山岽之北。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期间,红军在武镇岭阻击国民党军从东面向建宁县城进攻,是红军在建宁保卫建宁县城的东部重要防线。广昌战役后,红7军团第19师和公略步兵学校学生等部奉命回援建宁防守武镇岭,在禾达坳、寨下际坑、段寨坳、象山一带构筑工事,凭险据守。5月10日雪山岽战斗后,国民党军汤恩伯部第10师固守茅店袁庄一线,与雪山岽红军对峙;国民党军第88师、第89师和第4师30旅准备进攻武镇岭。5月13日6时,国民党军由茅店、袁庄向武镇岭推进,7时抵达前沿阵地,用-炮向红军阵地轰击,红军被迫向后撤至后山高地。国民党军继续向红军坚守的高地进攻,并用山炮、飞机轮番轰炸。中午,红军撤离阵地,武镇岭右翼高地全部被敌占领。与此同时,国民党军第527团从中部地区进攻。红军与国民党军经过五六次反复搏斗,退向山谷,武镇岭高地全部被敌所……[详细]
红1军团司令部旧址
  红1军团司令部旧址位于建宁县溪口镇枧头村枧头新街。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6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执行“左”倾错误路线,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打阵地战、堡垒战,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节节失利,敌人步步逼向建宁。1934年1月至5月,红军在建宁的北线和东线相继开展了邱家隘、将军殿、驻马寨、雪山岽、武镇岭五大阻击战,以保卫中央苏区、保卫赤色建宁。期间,聂荣臻、林彪奉命率红1军团两次进入建宁参加建宁保卫战,并直接指挥了驻马寨阻击战,军团司令部设于溪口镇枧头村。建宁保卫战失败后,红1军团逐渐西撤。红1军团司令部旧址(枧头下新屋)为清代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坐东朝西。正厅面阔5间,进深7柱,由门厅、一进天井、正厅、二进天井、上厅组成,通面阔20米,通进深45米,占地面积900平方米。近年无人居住,门厅、后厅两侧厢房均已坍塌。……[详细]
大源乡革命委员会暨红13师指挥部旧址
  大源乡革命委员会暨红13师指挥部旧址戴氏官厅位于泰宁县大源行政村下大源自然村。戴氏官厅是戴氏村民建造的在古驿道上专门接待过往宾客的一所民居。1931年6月红军第一次解放泰宁时,大源村就成立了红色政权——乡革命委员会,机构设在戴氏官厅,主席严广兹,财政委员林维录,粮食委员戴崇杰,同时还建立了农会、贫农团、赤卫队、共青团、儿童团等群众组织和地方武装,游击队长严良寿。在红军工作团的帮助下,大源乡革命委员会积极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契约、筹款筹粮等活动。1933年10月,大源成立乡苏维埃政府。当年大源这个只有几百人的小山村就有数十位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队伍。1934年3月,红5军团在此成立了13师师部,师长陈伯钧。红13师38团驻扎在大源村,战地指挥部设在戴氏官厅。红13师38团是新桥反击战的先头部队,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牺牲。戴氏官厅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三进式砖木结构,至今保存完好。……[详细]
红军东方军被服厂旧址
  红军东方军被服厂旧址位于明溪县雪峰镇西大路163号。1933年7月,按照中共临时中央的战略部署,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以红3军团为基干的红军东方军进入宁清归苏区作战。在围攻宁化县泉上土堡的同时,于9日克复明溪县,解放了明溪、清流全县和宁化东北大片土地。明溪县的-民团头子叶大增、严明汉等连夜逃往邻县。红军东方军进入明溪后,在县城内设政治部和司令部,在西门蔡家设被服厂,在西门李家大厝设兵站,并在儒学街李家大厝、东门城内杨家大厝、西门外蔡家大厝设红军临时医院,收治了伤病员300余人。红军东方军被服厂旧址原为雪峰镇蔡家祖房,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平面呈长方形。中轴线上由北向南依次为院墙、院坪、下厅、天井、上厅等组成。房屋通面阔16.3米,通进深19.65米。占地面积约493平方米。主体建筑上厅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架构,悬山顶。上下厅地面混合土铺面。下厅回廊卷棚,穿斗抬梁架构。四周砖土护墙。……[详细]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遗址
  红军东方军司令部遗址西郊横庵位于沙县凤岗街道西郊村,距村部东面约500米。1934年1月10日,彭德怀在富口荷山司令部下达进攻沙县城的命令。11日,红4师由夏茂出发,取道水头、罗溪、焦坑岭,进入县城东北之下杰、桦溪地区待命;红5师由富口出发,经鸡马寨,进入县城北之畔溪附近择地集结,并准备攻城器材,待命攻击;红6师主力集结于富口待命,并以通往沙县道路沿途的鸡马寨、十五里亭、上半溪等地分驻一连,以维持与沙县间联络;军团司令部随红5师行进。为了便于指挥,军团司令部于11日移至距离沙县县城约2公里的西郊横庵,做好攻取沙县城的准备工作。红军东方军司令部遗址西郊横庵始建于清代,由前空坪、主殿、两侧护厝等建筑组成,1958年被拆除。现存建筑于1982年由群众集资在原地重建,1986年扩建,建筑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主殿面阔3间,两侧建厢房,穿斗式木构梁架、悬山顶。现为西郊村老人活动中心。……[详细]
红5军团司令部遗址
  红5军团司令部遗址位于建宁县濉溪镇复兴社区民主街13、15号之间。1932年10月中旬,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广昌发起建(宁)黎(川)泰(宁)战役,红5军团作为战役总预备队,协助红1军团、红22军消灭建宁、泰宁敌人。10月18日,红军攻克建宁县城,红5军团司令部进驻建宁县城熊家岭艾家屋。10月下旬,红5军团第15军负责筹建中共建宁临时县委,由红15军军委宣传部代行县委工作。12月底,红5军团北出黎川,参加黄狮渡战斗。1934年1月至5月,红军投入重兵保卫建宁,红5军团参加了保卫建宁的邱家隘、将军殿、雪山岽、驻马寨阻击战,军团司令部仍驻建宁县城熊家岭艾家屋。5月16日,建宁县城失守,在建宁的红军主力部队向建宁西南和宁化县撤退,红5军团司令部撤离建宁县城。红5军团司令部遗址原为建宁县城熊家岭艾家屋,在20世纪80年代旧城改造中因建县物资局(总公司)、县科委科协办公楼与职工住宿楼而拆除。……[详细]
李坊农民暴动旧址
  李坊农民暴-动-旧址东岳庙位于清流县里田乡洋庄村洋坊村村口。1930年9月15日夜,不堪忍受地主豪绅长期剥削和压迫的清流李坊、洋坊、洋背、黄竹潭及桥头等地群众,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与驻曹坊红军的支持下,由渴望翻身的农运骨干李光耀等人带领,手持大刀、长矛、锄头、鸟铳等武器齐集洋坊东岳庙,誓师举行联合武装暴-动-。暴-动-农民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号称清流南门外第一家的大土豪罗开水的住宅,强行收缴了罗家的-支弹药,当众焚毁了各种契约,并打开罗家谷仓,将仓中稻谷全部分给各村群众。暴-动-取得了成功,随后建立起清流境内第一个红色政权。东岳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由该村杨、吕、赖、陈四姓共同出资兴建,主要用于祭祀东岳大帝黄飞虎,也是四姓族人商讨事务和制定乡规民约之所,至今已历400多年。东岳庙历史上曾几度兴废,并于1995年、2005年两次重修,重修后的东岳庙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详细]
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暨大型群雕“红军颂”
  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陈展面积2000平方米,展线350米,展出革命文物114件、图片348幅。陈列展共分七大部分:闽山赣水红一角、前头捉了张辉瓒、横扫千军如卷席、千里回师歼顽敌、四破铁围奇中奇、残阳如血染征程、苏区精神永传扬。大型群雕“红军颂”分五个主题,分别是:浴血奋战,攻城克坚;前赴后继,勇战顽敌;--远瞩,运筹帷幄;发展生产,踊跃支前;战略转移,送别红军。全面再现了中央苏区军民反“围剿”战争的壮阔历史画卷,以及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中央苏区反“围剿”陈列馆于2009年5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9年9月被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公布为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2007年1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2011年1月被中共福建省纪律检查委员会和福建省监察厅公布为福建省廉政教育基地。……[详细]
红军101团指挥部旧址
  红军101团指挥部旧址位于清流县长校镇长校村南门头。1931年1月中旬,红12军34师101团(团长杨遇春、政委连勋)进驻清流里田、长校一带协助福建省委工作团开展工作,帮助地方建党、建政和开展分田、分地运动,并在长校一带先后建立起荷坑、茜坑、留坑、下谢、黄石坑、长校和江坊等乡苏维埃政权,其中长校乡苏维埃和红军101团团部就设于李日长兄弟住宅内,直至1932年3月101团随红军东路军东征漳州离开清流止。嗣后,红12军所部、由福建红19军改编的红34师等红军在此活动时,亦曾先后将指挥机关设置于此。现旧址内仍存有红军宣传标语50余条(幅),其中清晰可辨的就有49条(幅),是清流现存红军标语最多之处。红军101团指挥部旧址始建于民国初年,有一进二厅、左右厢房、天井并横屋,大小20余间,面积约400余平方米。房屋四周为民宅,门前有一废旧池塘,周边均为农田或旷野。……[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