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南省 > 昆明市 > 西山区旅游

彝族村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彝族村

彝族村占地50余亩,三虎浮雕墙与虎山造型表现了彝族虎文化特色。太阳历广场中央的图腾柱上有太阳、虎、火和八卦图形象,周围环绕着黑白面向不同的10个月球造型。广场外圆周分布有12生肖石雕。依山而建的“土掌房”建筑群,真实再现了彝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观。建筑中有土司院、文化楼、知青房、酒坊及织绣间等。村中建有斗牛场和茶山园,还有秋千等民间体育设施。彝族约420万人口,是省内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金沙江、元江流域和哀牢山、无量山腹地。

民居建筑:

土掌房--彝族独特的民居建筑:彝族的“土掌房”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干打垒”)。彝族住房多为三间或五间,正中一间为堂屋,是家庭成员聚会之所,亦为接待客人之所。靠墙壁左侧,设一火塘,火塘边立石三块成鼎状,锅支其上,称为“锅庄”,庄严禁人踩踏跨越,否则认为不吉。上方以蔑索吊一长方形木架,上铺竹条,作烘烤野兽干肉或蒜头、花椒、辣子之用。可用以煮饭、烧茶、取暖和照明。火塘成为彝族传递文化的场所。

宗教信仰: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

礼仪习俗:

彝族实行父系小家庭制,婚后分爨别居。通常幼嗣承家,女子无财产继承权。彝族少女成年时要举行一种神秘的“换裙”仪式,彝语“沙拉洛”,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换裙仪式多在单岁举行,双岁换裙视为不吉利。

语言: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个方言,25种土语。彝族有本民族文字,在明、清文献中称之为“爨文”、“爨字”或“韪书”,近代也称“倮文”、“夷书”、“毕摩文”等,是一种超方言的音节文字。

婚俗:

彝家婚俗有姑舅表优先婚、抢婚等多种形式,姑舅表优先婚表现为,姑舅表兄弟姐妹,无论哪一方的子女,都鼓励他们彼此通婚,并享有缔婚的优先权。姑家的女儿要嫁给别人,必须征得舅家的同意。“抢婚”有真抢婚和假抢婚两种类型,“真抢婚”是青年男女从认识到相爱,因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差异遭到女方家庭的反对,以致不得不采取非和平手段来达到结婚目的。事后男方会请自己的亲戚朋友帮忙,派人去女方家说情,女方碍于情面,只好答应这门亲事,重新举行结婚仪式,抢婚宣告成功效。“假抢婚”只是个形式。

服饰:

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文化:

彝族创制过10个月为1年的太阳历,并有《历算书》、十二兽历法》、《太阳历》等彝文典籍记述,已引起天文史学界的高度重视。还创有彝文药典《齐苏书》。

饮食:

彝族风味主食是荞粑,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白水煮乳猪,用乳猪水煮后蘸食。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锅巴油粉,用豌豆面制成。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歌舞:

彝族的民间舞蹈往往和歌唱、器乐的演奏分不开。著名的舞蹈有“阿细跳月”、“烟盒舞”、“左脚舞”等,都是集体舞蹈,通常用笛子、月琴、大三弦等乐器伴奏。“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节日: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举行。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地址:昆明市西山区滇池路1310号云南民族村内

类型:民俗村

游玩时间:建议0.5小时

开放时间:

8:30-18:00

门票信息:

无需门票。门票已包含在云南民族村景区门票内



>>国家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