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湖南省 > 永州市 > 祁阳市旅游

潇湘楼

[移动版] [查看地图]
潇湘楼
潇湘楼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我今天借用李白《夜宿山寺》这首诗来形容我们的潇湘楼一点都不为过。先生们、女士们各位朋友请随我的手指处便是潇湘一带赫赫有名的潇湘楼。一眼望去,楼顶穿过云层,楼身巍然耸立。从正面看整个楼阁就如“品”字一样端庄落座在1209平方米的突兀的小石山上,因楼傍古城墙潇湘门而得名“潇湘楼”。楼前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古石板街,石板街依祁水(又名小东江)西岸而延伸。小东江上可追溯到邵阳与祁东四明山发源地流经邵阳、祁东、祁阳北部各镇。祁阳县城东江村头海水湾与湘江汇合。祁水与潇水在此汇合形成两股水系回漩产生诸多灵气,潇湘楼建于此灵气之地与文昌宝塔、万卷书岩相得益彰,更显文风盛世。

相传潇湘楼是为纪念舜帝“泛湘江”巡祁阳而建,供奉舜帝和娥皇、女英像。原楼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现楼为民国初年重建。在这海拔百多米、面积1千多平方米小石山上建这座高8米的楼阁,采取中西合璧砖木结构的建造风格,充分显示了古时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大家在楼前抬头仰望了这雄伟的潇湘楼这么神奇是否有种特别想登楼一睹老楼的风采和神韵。那好吧!大家就随我一起来领略潇湘楼的奇妙和内涵所在。

大家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半弧形台阶,别看这个台阶的痕迹较新,但这是在2013年按原貌修建的,台阶分为南北对称式梯形台阶,南北均为20级阶梯,为什么要刚好砌20级呢?原来这里面也是有寓意的,因为潇湘楼现今为县道教活动场所,祁阳县道教协会就设在这楼里。我们来游览潇湘楼第一步踏上这第一段20级台阶就意味着我们要有一颗赤诚的心来面对道教信仰。台阶宽2米全用大理石砌成。从第一级到20级有个云台,南北台阶一侧靠二层月台方石护坡,一侧安装大理石护栏,栏杆中间各有7块雕花石板,分别雕刻了“八仙飘海”图案和“羊、鸡、狗、猴、牡丹、荷花”。16块护栏石板背面雕刻了我国传统文化“十二生肖”属相图案和龙凤吉祥图。云台护栏石板上刻了一幅“天狗食月图”和“仙猴献蟠桃图”。所有石板图案为阴刻,雕刻工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云台护栏正对面是2米宽的16级台阶直登楼阁大门。台阶左右是2米高和8米宽的方石护坡月台。对称式种了两株四季桂花树,花香四溢,满楼飘香。月台左边护栏刻有5幅图案,分别是“松、莲、梅、鲤鱼跳龙门、大鹏展翅飞”。右边刻有5幅图案分别是“兰、竹、菊、龙腾祥云、风吐瑞气”。这些图案都是一种美好的祝福和象征。16级台阶寓意顺风顺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我们随着阶梯拾级而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潇湘楼大门。“潇湘楼”三个大字黑底白字隶书正然醒目镌刻在大门楣头上。此门比较奇特,整过楼墙全是长方形青砖砌成。门框边全用青石支撑,门楣头长方青石上浮雕了双狮戏绣球雕刻图案。狮子的形态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气势逼人。门头两侧波形垫肩各阳刻了一幅凤凰含祥云图,大门方石柱上阴刻了一幅醒目的楹联,上联是“木石居犹是”,下联是“江城画不如”。据说这幅楹联是民国祁邑名士黄矞书写于此。大家再往下看这两对门墩的风格在我国古代的明清时期的建筑中最为鼎盛,门墩形似虎脚爪,四周雕刻了祥云形几何图案,门墩上面为平面可供人歇息。

大家请随我跨入潇湘楼,进门第一栋是主楼,主楼分为上下两层,楼高8米,第一层正面供奉着一尊灵官大帝金像。黄灵官,本名王善,民间信仰之一,道教的第一护法神,在明代是一位著名的雷神,火神,降魔之神,司掌收瘟摄毒之神。左右两边为厢房。二层为木制0,形似戏台,0两边各有一根大木柱,柱上刻有楹联一幅:“谒廟缅怀聖洁双娥寻舜帝,登楼骋目澄眀二水入胷襟”。沿着左右两边盘旋的木梯上得二楼,三尊熠熠发光的神像在楼中堂正壁神龛上供奉着。大家猜猜这3尊金像是谁?对了,中间的是舜帝,左边是娥皇,右边是女英。今天我们站在这0上虽然看不到舜帝当年“泛湘江”和二妃寻夫君的英姿风采。但我们通过这0的格窗往外眺望,近处眼底看见石板老街屋顶的飞檐翘角,青瓦屋面鳞次栉比在小东江的映衬下蜿蜒游动。东江和湘江尽收眼底,两江在海水湾汇合形成江水浩渺,远峰低云,风帆点点,水鸟翱翔,临风心旷神怡。远处文昌宝塔直顶苍穹,万卷书岩微波叠影,天马行空层峦叠翠。潇湘楼与文昌塔万卷书岩隔江遥相对峙。恬恬都是在明代修建,潇湘楼于明嘉靖年间修建,宝塔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修建,相互至少相隔40余年。两者相互呼应承袭祁地千年文脉,形成邑县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如果这美丽的江景能给我们带来许多遐想,让我们穿越时空似乎看到“两江”在历史上曾经的辉煌而让我们兴叹,那么我们身后潇湘楼的紫气和文光是否让我们更痴迷忘返。潇湘楼为主楼与后院潇湘观之间有个天井,天井不大,前面地面用卵石铺成了道教中的“八卦”图。后面靠潇湘观门前有一巨石形似猛兽,玲珑剔透,藤蔓缠缚着这只猛兽安眠于此。巨石缝隙下有一股清泉潺潺,八卦图下据说就是以前的“绣球井”,常年清泉不断,别看这口井在这突兀的小石山上,地形比周围都高,传说这口井从来没涸过,附近百姓在旱灾之年靠这绣球井救民于水火之中。这口井还有个奇异的现象,每逢月圆之夜,月落井内映在水面,井内紫气升腾,井水如烟迷漫,在江风吹送下微微荡漾,月随波动,波映井口,形成了大圆套小圆,圆滚圆,好似绣球在滚动的奇异现象,故而得名绣球井。古代文人骚客常云集于此,吟诗作赋,以文会友。可惜在20世纪70年代被填毁,我们现今再也无法欣赏到这一美景了,只能发挥想像让绣球井呈现在我们的印象中。

传说绣球井旁有一洞口,洞内有两个客厅之大,冬暖夏凉,内有石凳石桌等,一到冬天洞口如长龙吐水喷出长长白雾,据说是舜帝巡湘江降恶龙于洞内所致。

大家请看巨石后面的后殿就是“潇湘观”,此殿于2013年重修并重塑神像开光落座,整修一新的后殿正大门正对巨石而开,相互呼应,形同巨石拜神,神炼巨石,显得有几分仙气。潇湘观牌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至安先生题写,后殿大门前廊柱上由祁阳县文人书写了两幅楹联,前面这幅是“道亦导,头头是道,神即人处处有神,”后面那幅是“荷风传送潇湘外,云观唱经日月中。”这两幅楹联咏景写物叙事,表现淋漓尽致,恰到好处。我们拈步进入潇湘观内,看见金碧辉煌、青砖铺地、锦帛悬地,一幅用魏碑体书写的楹联庄重的悬挂在八尊神像之前,上联是“两仪八卦乾坤大”,下联是“一气三清日月长”。气魄恢宏,肃穆庄严,给人一种敬畏油生的感觉。八尊神像从右至左排列端坐,分别是:潇湘大王夫妇、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福德财神、文昌帝君、药皇祖师治病救人。这八尊神像闪着熠熠金光、神态各异,或双手抚膝、或天庭饱满、或温文尔雅、或神势肃穆、或雍容大度、或慈祥端庄,令人肃然起敬。在这里我们看到每年来这里求神拜佛的香火不断,求医、求财、求官、求子,有求必应。

道教文化的深远,身处潇湘楼道教之地,我们探寻着深邃的道教文化之秘,拾取灿烂的道学经典,犹见潇湘楼的灵气与飘逸,这些楼台沉浸在氤氲的烟雨中与缥缈的香火里,和着山水风月、诗词书画,还有清茶的禅机仙气。我们似乎隐约看到了潇湘楼昔日的繁荣。当然信仰由心而生,信则有,不信则无。话又说回来,世上痴心向佛,真正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几人。只是让沉思引领着步履去追寻各人另一处情境罢了。

出得这神奇的潇湘观,左边与厢房之间的石山上有一棵200多岁的黄荆树,这个树高12米、围1.5米,冠荫60多平方米。黄荆木为普通灌木,谁也想像不出到它能长成栋梁之材,堪称一宝。或许这棵黄荆树是“道观”的仙气、灵气所致,才与之道观朝夕相伴了200多年。我们是否来摸摸这棵有生灵的黄荆树,沾沾灵气,求得个寿仙。

潇湘楼的文化内涵、潇湘楼的道学渊源、潇湘楼的仙灵之气、潇湘楼的历史典故,在民间流传很多,今天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请大家自己领略和回味。

最后,我以一首古诗高度概括登楼赏景的感慨送给大家:“云根突兀耸危楼,古树扶疏绿荫稠。山色迢迢自今古,江波淼淼长去留。风清雨过诗情淡,日暮云沉客自愁。两岸芦荻抽嫩笋,炊烟凝处有渔舟”。

作者:杨铁军


>>接龙桥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