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四川省 > 眉山市 > 仁寿县旅游

象耳寺

[移动版] [查看地图]
象耳寺
象耳寺为文化旅游景点。

象耳寺坐落于彭山县城东十五公里的象耳山谷中,群山环抱,竹海浓荫,松柏蓊郁。寺院规模宏大,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及众多仙神,顶礼朝拜者络绎不绝。现任主持昌泉大师领众师徒及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居士在象耳寺中修佛参禅,寺内常年经声朗朗、乐音悠悠。

象耳寺原名大圣寺,建于南北朝,唐宋时期达于鼎盛,有九楼十八殿,大小房间三千余间,上千僧众相见不相识,“鸣钟晓吃饭,骑马关山门”。据唐道量大师《续高僧传》和明如惺大师《大明高僧传》记载,象耳寺高僧辈出,隋有法泰、唐有道会、南宋有圆觉大师,皆德行高超,学问文章过人。今象耳寺斑竹林中历代高僧墓塔成林,清代著名高僧大耳和尚墓也在其中。唐三藏法师玄奘十七岁时来到四川,入住大圣寺,拜当时大圣寺的一代大师道会(公元579—649年)为师,潜心修习大乘佛教三年,对其佛学修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三藏法师年满二十,即于武德五年(公元623年)于川西大圣寺受具,二十一岁时,坚定了西行取经的志向并付诸实施。唐武则天当政时,全国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寺庙、开凿佛像,在此时期,大圣寺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唐以后佛教在我国宗教界取得了主导地位,大圣寺因而香火旺盛,特别是南宋时又出了一位知名高僧——圆觉大师,他不但道行高深,而且文学书画都有较高的造诣。

作为历史名寺的象耳寺在聚集了众多僧侣的同时留下了宝贵的佛教文化与遗产。今寺后环山有唐代摩崖石刻31龛,计大小佛像1104尊,虽年代久远,风化严重,但仍可窥其当年宏伟概貌。特别是寺右山岩边有一尊观世音菩萨圣像,庄严美妙,色调柔和,背面石龛上的云彩、水纹、游龙还可明显分辨,不失为一座佛教文化艺术珍品。

因唐时大圣寺是川西名寺,加之高僧辈出,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观览之圣地。明代大家曹学全、林茂之《蜀中广记》及《蜀中名胜记》载有唐大诗人李白少时曾来此读书。现存有李白读书台、磨针溪、洗砚池等胜迹,还有李白夜留题:“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襟袖,凝如濯魄于冰壶也”(见《舆地·碑目》)的清新题辞。嘉庆《彭山县志·古迹》载:“象耳摩崖,在治北三十里,即象耳山。层崖峭壁,神工鬼斧,奇态万状。上刻李白留题‘藤萝蓊蔚中,恍然有蛟龙盘拿之势’”。武氏岩上刻有“磨针溪”三字,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

,适过一溪逢老妪磨铁杵,白问:“何为?”妪曰:“欲作针耳。”白感其言,遂还卒业。妪自言武胜。白后来将溪旁一岩取名“武氏岩”,将磨针处取名“磨针溪”。“铁杵磨针”一典故即出于此(见《四川通志》)。前蜀王建时谏大夫、哲学家杜宾圣来此游览时,就题诗追念清莲居士的高洁情怀——“山中尤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至今寺周、湖畔尚存历代留题二十七幅。明眉州太守许仁诗云:“万仞青山势欲催,秋岚晴锁读书台。山灵好似长呵护,有待仙才又再来”。清什邡令胡德琳咏:“顽铁磨成钺,石乳滴成溜。濯魄向冰壶,花乡满襟袖。仙人犹读书,废学嗟余陋。”

象耳寺气势磅礴,地灵人杰。八百寿星彭祖家宅于此,至2002年统计资料显示,象耳寺所在的象耳村和其周的歇马村现有百岁老人3人,年寿最高者为107岁。象耳寺座落在象耳根上。象为灵物,是佛教的吉祥物。相传世尊释伽牟尼的母亲曾梦六牙象而如怀生释伽牟尼,故佛教又称象教,佛法又名象法,这是大圣寺(今象耳寺)选址于此的主要依据之一。象耳寺位居川西南岷江水陆要津,是由川南嘉定到成都的必经之路,往返便利,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关子口为当时古战场之一。《通鉴》说“后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赵云由外江取犍为(郡),奇兵越武阳山地取成都”;《华阳江志》记“晋恒温由武阳取成都,百五十里,渡大江”都是走的这条道。

象耳诸山,古为武阳茶叶市场与武阳名茶加工基地——硼口茶坊所在地。“自古高僧爱饮茶”。茶与佛教有不解之缘,僧人生活讲清虚,离尘脱俗,但坐禅时间长,易疲劳,消除疲劳的饮料,就是茶。茶圣陆羽说:“茶叶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可见,大圣寺的选址条件,与当时规模巨大的硼口茶场和主要交通要道有关。

寺周环山,每当风扫晴岚,松摇滴翠,步行曲径,顿觉心灵为之净化。著名的象鼻山、象耳山、擦耳岩等拱卫寺前,植被繁密、风光清丽。山麓湖水一弯,波光潋滟,可供游人荡舟。

元、明、清各代,象耳寺屡遭破坏,又屡有建修。解放前夕,虽已有些废旧,但尚具寺院规模,有僧人26人,石刻佛像一千一百余尊。1958年毁坏。1992年,彭山县政府修复。2004年,眉山市首任市长余斌率市、县有关领导亲临象耳寺,嘱重兴象耳寺,促进彭山旅游业发展,并将佛教文化和诗歌文化精粹留存后世,亲书“象耳吹风”、“李白读书台”等碑题。


>>葬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