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渑池县旅游

八路军渑池兵站

[移动版] [查看地图]
八路军渑池兵站
八路军渑池兵站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渑池兵站位于渑池县城关镇东关小寨村一所四合院院内,座北面南,东、西、北三侧均为民居,东侧贴墙有一便道,南侧为临仰韶大街一层平房商店。保存完整,为豫西特色四合院,房屋为砖木结构抬梁式单檐硬山建筑,屋顶为小青瓦。复原再现了朱德住室、接待室、警卫排室和会议室,现已免费对外开放。

1938年春,豫东大片土地相继沦陷,河南形势日益严峻,国民党党政机构迁到豫西南地区,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亦由郑州迁至洛阳。洛阳便成为河南军事、政治的中心。中共中央为便于和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建立直接的上层-关系,决定在洛阳设立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中央军委-部负责人刘向三承担这项工作。1938年10月,刘向三带领一批经过长征、有战斗经验的军事干部和一个警卫排共50多人,到达洛阳。当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的是程潜,刘向三带着朱德、彭德怀签发的公文和林伯渠写给程潜的信,前去找程潜,经过再三协商,程同意设立“十八集团军驻洛阳通讯处”,地址在洛阳南关贴廓巷。第二年年初,卫立煌接任第一战区司令官,经过-工作,洛阳通讯处正式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简称“洛办”。通讯处建立时,程潜觉得通讯处人员多影响大,刘向三只留下十几名干部,把其余30多人带到了渑池。

渑池处在陇海铁路和南韩公路的交汇点上,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对八路军也十分重要,向东经洛阳通讯处可达新四军八团后方留守处确山县的竹沟;向西经西安办事处可达革命圣地延安;南可进入便于开展游击战争的伏牛山区;向北沿南韩公路可达黄河渡口,通往山西第二战区。占据这个小县城,可为各部军队转运物资。刘向三反复考察后,认为可在渑池建立兵站,向十八集团军总部作了请示获准后,立即着手筹备。刘向三亲自带人与国民党渑池县政府县长李树德,一方面出示了各方护照,说明来意,一方面做了细致的-工作,李树德答应支持建立渑池兵站,并为建立兵站提供了许多方便。这样1938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渑池兵站在县城东关小寨村建立。渑池兵站组织机构的沿革可分为两个阶段。1938年11月——1939年3月为第一阶段,这期间兵站归属洛阳办事处领导,站长忽兆麟,副站长徐世奎站部有文书、通讯员、警卫排、炊事班,共有50多人。1939年3月——1940年6月为第二阶段,这期间渑池兵站归属垣曲县关家第二办事处领导。站长由李鹏,副站长李平担任,站部仍设有文书、通讯员、警卫员、炊事班、警卫排等,包括饲养马匹的人员共有50多人。

渑池兵站的主要工作:渑池兵站初建时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军事,加强训练,一旦豫西沦陷,即为武装斗争做准备。由于抗战形势有变,日寇一时无力西犯,兵站的工作重点也有所改变,主要是掩护地方党组织召开会议,接送保护过往干部,中转作战物资等。1940年5月,兵站奉命撤离,站长李鹏带领部分战士首先返回延安。7月,剩余人员全部撤回八路军总部。

八路军渑池兵站是我党我军通往太行山八路军前线总指挥部的重要交通枢纽。它为抗日前线输送军需物资和护送来往于革命圣地延安、华东、华北、苏北等根据地的干部及进步学生作了很多工作。兵站的建立,对发展壮大党的队伍,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豫西革命根据地起了巨大的作用。

1963年6月2日,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省旅游局列为“红色之旅——党性修养游”精品旅游线路,被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办评为“三门峡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等。

城关镇:渑池县城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境内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南阎国防公路交汇贯通,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全镇设13个村民委员会和6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6.6万人,总面积3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耕地面积1.8万亩。 近年来,城关镇依托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区位优势,确立了“围绕城市搞服务,依托城市求发展”的总体发展…… 城关镇详细信息++

延伸阅读: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鸿庆寺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