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遗址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胜推荐-遗址篇

北首领遗址
  北首岭遗址是我国著名的史前文化遗址。位于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的台地之上。是一处保存较好,内涵丰富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遗址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中心在龙泉中学院内。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4米以上,分为早、中、晚三期,距今约7100年到5600年。北首岭遗址1953年被发现,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1958年至1978年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单位先后7次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4727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50座,窖穴75个,陶窑4座,墓葬451座,出土各类文物6000余件。为保护这一重要古文化遗址,1957年省政府将北首岭遗址列为省重点文物保…[详细]
泌阳楚长城
  泌阳楚长城大体呈南北走向,位于整个楚长城东段,也是修筑最早的一段长城。线路自方城县入境,绵延黄山口、象河、春水、下碑寺、付庄、铜山、马古田、盘古数乡镇。主线全长67公里,两条复线分别长30多公里,多在山区修筑,垒石为固,列城(俗称寨)满布。据《鄂君启金车节》记载及相关专家考证,其中象河(古称象禾)段应为当时楚国北进东出之通道,为天下九塞之一的“方城塞”,地位重于南阳方城的独树口,为楚长城正关。泌阳楚长城因多在山区,保存较好,其历史地位亦较高。史载:公元前301年,秦、齐、魏、韩四国共伐楚,“夹讹而军”,此役称“垂沙之战”,攻陷方成塞(象河关),楚国至此一蹶不振。现存主要有城墙、列城、烽燧、象河…[详细]
古陕州城遗址
  古陕州城遗址,位于三门峡市区西端3公里处的陕州风景区内。陕州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古代就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之说。周文王之弟召公曾封此邑,教民于甘棠树下,民感其德,建祠纪念,故陕州又称甘棠旧治。现在三门峡市车马坑博物馆有召公祠诗碑、召公遗爱、古甘棠等碑刻。据史书记载,陕州古城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规模很大,形势险要。历史上有名的夏商征战、周召分陕、假虞灭虢、-之战等典故,无不见证于此。以后历代兵事频繁,城池多次被毁,又多次复建,一直是州郡、县治所在地。由于地处进出中原的咽喉地带,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是兵家必争之地,统治者多派能员干将治理。唐太宗李世民曾于…[详细]
舞钢冶铁遗址群
  舞钢市冶铁遗址群,包括许沟、沟头赵、翟庄、圪铛赵、石门郭冶铁遗址和尖山古采矿遗址六处。许沟位于舞钢市尹集镇梁岗村许沟自然村南,面积1万平方米。是从战国到西汉年间的综合治铁铸造场地。沟头赵位于舞钢市武功乡田岗村沟头赵自然村内。翟庄位于舞钢市杨庄乡陡沟村翟庄自然村南,面积8000平方米,龙泉河经遗址南部,是利用龙泉水淬火的冶铁遗址。圪铛赵位于岗店镇马庄村圪铛自然村西50米,面积6000平方米。在石门郭遗址位于市垭口街办事处,石门赵北,面积2500平方米。尖山古采矿遗址位于杨庄乡柏庄村西范庄自然村尖山脚下,现有坑矿一处,呈圆形,直径15米,深4米,矿坑周围矿石散布,并有战国、汉的陶片。舞钢冶铁遗址群…[详细]
补要村遗址
  补要村遗址位于临城县东部临城镇补要村与村东南镇楼公路南北两侧的农田中。公路切割遗址形成了3-5米的断崖。遗址位于路南的部分东至补要村内土路,西界以村中生产桥为界,南端至村南小河,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90米。位于南水北调干渠内面积约8000平方米。路北遗址南北直线距离超过200米,东西约250米,南水北调干渠内面积约28000平方米。其中遗址堆积较丰富的部分位于路北东南侧,大部分位于干渠渠道内。经初步调查勘探,遗址面积约6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5米至3.2米。经过发掘与整理,发现各个时期的灰坑300余座,墓葬37座,房屋4座,灰沟19条,窑址5座,地面青铜冶铸基址1处。经初步整理,已复…[详细]
蜘蛛山造磨作坊遗址
  蜘蛛山造磨作坊遗址位于西平县西南55公里处的蜘蛛山东北麓崖壁上,南为红石岭布0山,山北为公地沟、棠溪涧之源头。棠溪河向东流经洪河注入汝河,属淮河流域的三级水系,地处伏牛山余脉浅山区。造磨作坊遗址现存古人凿取磨石坯遗迹3处,其中明显一处在直径1.33米平石上,现存呈半圆形均匀分布凿槽9个,槽长12厘米、宽4厘米、深5厘米,槽距12厘米,并有两处自坡顶东南下方滑送石磨的滑道,滑道为全石。宽4~5米、长30~40米,呈60度斜坡,两滑道上下相距40多米。在磨场上方30米处,有一长10米、高3米、宽10米的石棚,石棚两壁上刻有三行共22字行书题记,题记自右(西北)向左(东南)竖书三行,文曰:太和元年董…[详细]
岱子坪遗址
  新石器时代晚期聚落遗址。位于湘乡市金石镇童家村,地处低矮丘陵环绕的小盆地,湘江水系的龙石河由遗址西部边沿流过,面积约1.8万平方米。1980年5月,湖南省博物馆主持发掘,发掘面积347平方米,清理了97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第一期墓葬两座,时间为距今4600-5000年。一座墓坑不清,骨架不见,器物之下即为生土。随葬品48件,有黑陶豆、壶、四系带盖簋和一件残石铲等。黑陶经打磨光亮,十分精致。另一座为长方形土坑竖穴,随葬有陶壶、豆、甑、罐、鼎、贯耳壶等共14件,全为泥质磨光黑陶。这期墓葬所出土的贯耳壶、四系罐、高柄镂孔弦纹豆、扁腹壶等都有长江下游良渚文化早期的造型风格,而所出器盖、鼎、长颈椭圆腹高…[详细]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
  临猗龙山仰韶文化遗址临猗县系1954年由原临晋、猗氏县两县合并而成,各取县名首字为今名。根据文物发掘,临猗县东部与西部皆有龙山仰韶文化遗址。尧舜时代,临猗县地近国都,皆为甸服之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时,为“郇瑕氏之墟”。西周为郇伯封地。春秋时,猗氏、临晋均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分天下三十六郡,临猗属河东郡。西汉二年,置解县及猗氏县,属司隶部河东郡。新莽时,属洮阳郡。东汉时,属司隶校尉部。三国时属曹魏。晋分天下为十九州,猗氏、解县属司州河东郡。南北朝时期,属北朝元魏司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汾阳郡与绥化郡均罢,猗氏属蒲州。唐武德元年,罢郡置蒲州,州治为桑泉,领河东、猗氏、桑泉、虞乡四县。元宝十三年,…[详细]
溪隐庄古遗址
  溪隐庄古遗址位于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四明山村,水井底隔山土地堂。根据宁波出版社出版的《范钦评传》载,范正辂葬鄞西水井底溪隐庄,土名隔山。范钦《天一阁集》有“溪隐山庄”诗多首,庄后有范正辂墓,范正辂正是范钦的后裔,所以溪隐庄无疑是范钦官场失意后的隐居之地。现溪隐庄地面建筑已毁,但遗址仅存的地基遗存已足够证明这里曾是庄院。今可见遗址中有前后三个基址,且后挡土墙较高,墙下中心有水池,整个遗址占地面积约1365平方米,现遗址表面已改为竹林。 《明实录•世宗》卷四百八十九页载:“嘉靖三十九年十月壬子……吏部覆言:‘钦被劾,罪当行勘;伊志履任方新,当责其后功’。得旨:‘伊志留用,钦回籍听勘…[详细]
巴拿马城考古遗址及巴拿马历史名区
  巴拿马城考古遗址及巴拿马历史名区融合了西班牙、法国和美国早期的风格,保持早期街道的典型风貌。西班牙征服者帕卓若斯•戴勒于1519年在原来的一个印第安小渔村上建立了最初的巴拿马城,从此以后,巴拿马地峡特别是巴拿马城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国际中心。巴拿马城几乎成为一个万花筒般的城市,居住有世界上各个地区的人,城里到处都可以发现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它的三个组成部分:古城、老城和新城。穿过历史从林而留下来的有圣母大教堂、圣何塞修道院、老市政府、奴隶市场、圣胡安医院等等。这些都是有“太平洋皇后”之称的巴拿马城的历史见证。随之保存下来的,还有传统的手工艺品。现在,在古城所在地建有…[详细]
长阳人遗址
  长阳人遗址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钟家湾村,距长阳龙舟坪县城45公里,距今19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就出土于这里,“长阳人”的发现,证明在远古时期,长阳境内就已有人类生存活动。遗址为一海拔约1300米的洞穴。洞口高约2米,阔约6米,平面呈不规则状。化石洞呈两边分布之势,一左一右,一个倾斜,一个稍平直。1956年以来先后在这里发现了人类上颌骨和牙齿及共存的古脊椎动物等化石,其中“长阳人”化石是在较倾斜的洞中发现的。知识链接:“长阳人”是我国长江以南最早发现的远古人类之一。贾兰坡教授在《长阳人化石及共生的哺乳动物群》一文中说:“‘长阳人’的发现,不仅给江南动物群增加了新的种属,并为地层的划分提出了…[详细]
度城遗址
  度城遗址,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淀山湖镇西六公里处,清陈元模在其《淞南志》里写道:“度城镇,淞南淀湖之滨,一统志载为黄巢所筑,邑志亦然。”始称“铎城”。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起义军南下沿长江东进来此,构筑城墙,改“铎城”为“度城”。度城三面环水,是独一无二的水城,因此也叫“独城”。陈元模在《淞南志·序》里又说“薛淀盆浦遥连石浦,氤氲百里桑麻,度城远接娄城,掩映万家烟火,既湖山之秀灵,更风土之清嘉”。可见古代度城在昆山有着很高的名望。度城村西面的度城潭,古代称度城湖。明太仆归有光赏度城湖时有这样一段话:“太湖东北复溢诸湖以十数,其东为淀山湖最钜,淀山湖东北折为溪复小汇为度城湖,盖湖水之…[详细]
麦塞尔化石遗址
  麦塞尔化石遗址位于法兰克福南部,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麦塞尔化石遗址占地面积为70公顷,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700米。目前发现麦塞尔有30多种植物化石遗迹,其中大部分是以“科”来分类的,如卷柏科苔藓、紫萁科蕨类、海金砂科草、柏科植物、粗榧科紫杉和李树、杉科沼泽以及胡桃木化石。动物化石最早是在1875年发现的,是一块鳄鱼化石。在这之后陆续出土了包括小有袋动物在内的40多种动物化石,其它还有穿山甲、食蚁动物、奇蹄类动物、啮齿类动物化石等;仅古代原古马的化石就发掘出40具,从化石来看,这种动物的骨骼大约只有50厘米长。麦塞尔化石遗址中发现的鸟类化石不一而足,古代鸵…[详细]
洪裕邝公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驻地遗址
  洪裕邝公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驻地遗址位于大岭山镇太公岭村大岭顶,GPS坐标:北纬22°5511.6,东经113°4848.5,海拔高程36米。该遗址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为太公岭邝氏家族十六世祖邝洪裕所建。面阔11.60米,进深29.07米。砖木石结构,三间二进合院布局,硬山顶,抬梁与穿斗结合式梁架,首进设两塾台,两廊围墙为镬耳式,公祠左侧山墙嵌刻《建造洪裕公祠碑文》。1938年1月,中共东莞中心支部派张英到大岭山开展工作,张英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以太公岭村为中心,向四周的乡村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训练壮丁,在各村组建自卫队,同时建立中共支部,发展党员,在太公岭村建立…[详细]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辽宁省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因牤牛河源出山梁东麓而得名,呈半山地半丘陵地貌。虽为山区,并不闭塞。101国道、锦承铁路贯穿其间。整个遗址置于万亩松林丛中,冬夏常青,空气新鲜,环境幽雅,依然存有原始风貌。遗址座落在辽西山区一处绵延10余公里的多道山梁上,在50平方公里范围内连绵起伏的山岗上,有规律地分布着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并由它们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宗教祭祀中心。在方圆有致的积石冢内,以大墓为中心将墓葬分为若干等级,随葬品只有玉器。以写实又神化的猪龙、熊龙、凤鸟、龟等动物形玉饰、上下贯通的马蹄状玉箍和装饰着随光线变化而若隐若现花纹的勾云形玉佩为主要类型,它们与竖立在积石冢…[详细]
许氏宗祠遗址
  著名的历史文化村落磡头村,以许姓为聚居大族,许氏先人于南宋年间由别处迁此定居,在此后数百年间逐渐繁衍成今日之千灶万丁的大村落。磡头村古时又称云川,位于海拔1350米的云岭脚下的幽谷里,地形极为复杂。当地谚云:锄头磡,上床三档磡。据说这就是磡头村名的由来。磡头村古来有三屏、五墩、六桥、八景之美称。何谓三屏?翻看史料,始知三屏乃为阳和屏、寺山屏、亭文山屏。又何谓五墩?五墩即狮文墩、八卦墩、东山营墩、文笔墩与塔岭墩。六桥是横贯磡头村涧溪上的6座石拱桥,即永安桥、聚顺桥、三德桥、杨川桥、银宫桥、聚秀桥。八景谓之:屏开锦帐、甄峰毓秀、石室清虚、逢石作壶、岩存仙迹、洲涌金鱼、峦迥天马、玉泉听珮。从绩溪县城…[详细]
淇县王庄遗址
  王庄遗址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小型聚落遗址,大体可分为早、晚两期,从地层及陶器演变序列方面分析,早、晚两期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王庄遗址的面积虽小,但与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的其他同时期的遗址相比,有四特点:1、遗址紧邻太行山,西距太行山大约只有3公里,但距河流较远,南部最近的河流沧河距遗址约有1.5公里,这里的居民所依靠的水源应是遗址北部的一泓泉水,因此这应是一处滨泉居龙山文化晚期遗址。从遗址上直接覆盖的黄沙土和河卵石及遗址东部发现的大片黄沙土分析,遗址很可能是被一场大山洪毁坏的。2、王庄遗址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小型聚落遗址,整个聚落略作圆形。对中部破坏严重的部分进行了钻探,发现周边的房子呈圆形分布…[详细]
东岔抗日根据地遗址
  东岔抗日根据地遗址,位于集安市境内老岭山区,东起今太王镇阳岔村小青沟,西至今台上镇双岔村,南起今大路镇、榆林镇、麻线乡,北至清河镇,方圆600多平方公里。该区域面积广阔,自然生态保持良好,人为活动较少。东岔抗日根据地,距市区西北18-30公里。东有老岭山脉及小爷岭密林为天然屏障,西、南有崇山峻岭,层峦叠嶂阻断交通。奔流不息的蚂蚁河从东部小爷岭山麓流出,汇集大小川流注入浑江。这一带山深林密,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当年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曾在这里建立了东岔抗日根据地。根据地的长度约10公里,面积约125平方公里。经多方考证,认为原“东岔抗日根据地”的叫法,不能够准确记述当年抗联活动的范围,建议…[详细]
南陈遗址
  南陈遗址位于茌平县杜郎口镇南陈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发现,表面为灰土,四周散布大量龙山至汉代的陶片。1980年秋天,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和聊城地区文化局、茌平县图书馆联合对南陈遗址进行发掘。该遗址面积近8万平方米,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堆积厚约2.5—3.2米,延续时间较长,从龙山一直延续到汉,其中以龙山文化最为典型,出土了大量石、骨、蚌器,主要有石斧、石刀、骨凿、角锥、蚌镰等,陶器以夹砂灰陶居多,其次为泥质陶黑、灰陶,有少量红、褐陶,蛋壳陶偶有发现,厚度在0.1厘米,代表器物为深腹罐、瓮、大口罐、盆、碗、杯、器盖。另外还有商周、战国、汉代的遗存。南陈遗址位置十分重…[详细]
郝家台遗址
  郝家台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城东沙北街道石槽赵社区东北的台地上,京广铁路从遗址的西南部穿过,将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遗址高出周围地面2-3米,文化层厚约3-5米,面积5万多平方米。郝家台古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22米,东西宽148米,面积近3.2万多平方米。建于郝家台龙山文化二期,距今4600年左右,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河南龙山文化中时代最早的重要城址。1986年-1987年先后发掘面积为3000多平方米。遗址内西南部发现有城堡遗迹,大面积成排房基,并有木板地面遗痕。另有窖穴、墓葬、灰坑、陶窑等遗迹以及城墙基和外围防御沟。出土有陶、石、骨、蚌器数千件。郝家台古城址反映了4000-5000年…[详细]